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曹禺以道德经

曹禺以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3-10 01:38:28

1. 1935年曹禺出版剧本什么,既是他的代表作,又表现中国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最高成

《日出》1935年完成,1936年发表。
既是他的代表作,又表现中国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曹禺先生笔下《日出》实为一部悲剧,然而若解读为先生仅为写 “苦”而作,亦不准确。唯有怀有极敏锐的感受、极深刻的爱恋的人才写得出极悲伤而动人的作品。《日出》虽沉重悲哀,观后如有巨石压心,却仍为观者留下一簇微弱而持续的希望,乃是人性中向往光明之处,它隐约地出现在戏中。倘若观者愿意相信,便可以相信:红日,总有一天会照进那见不得光的地方,使见光则死的兽与鬼们魂飞魄散,形神尽消,直到那时,人才可以磊落地做人,而世界,才会像一个生者的世界。

2. 曹禺的简介与作品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3. 谈论曹禺以及其作品

3000字。。。。。。。。
告诉你他的主要作品是雷雨,买一本去看看吧

4. 被称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作品是

被称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作品是《雷雨》、《日出》、《原野》。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原野》话剧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原野》《原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

《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

(4)曹禺以道德经扩展阅读:

曹禺在把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运用于中国的话剧创作,表现中国社会现实方面;在塑造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方面;

在使剧本富于激情和诗意,特别是悲剧艺术的建树方面;在把生活中的口语加工成文学语言,使对话艺术趋向完美方面,以及在使剧本同时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雷雨》的出现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

5. 曹禺作品有哪些

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

1、《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

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

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2、《胆剑篇》

《胆剑篇》的是曹禺、梅阡、于是之同志合著。是历史剧创作的一部好的作品。《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取材于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

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却不在重新演绎这个关于复国的故事。19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曹禺执笔创作了这部五幕历史剧。

3、《日出》

《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该剧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

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4、《原野》

《原野》话剧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原野》《原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其他代表作。

如《雷雨》、《日出》、《北京人》。这部作品已经和现实主义有了区别。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蕴涵着阔大渊深的人物情感并展现出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它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更深地发掘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5、《北京人》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

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6. 曹禺创作的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话剧是是什么

由曹禺创作,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描写了旧礼教对青春爱情的摧毁的话剧是《家》。

全新上演的《家》由导演李六乙执导。主要讲述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

(6)曹禺以道德经扩展阅读:

赏析:

出于中国人特殊的“家国同构”观念,巴金小说和曹禺戏剧所描绘的“家”的场景,已远远超出了家庭的概念,而成为当时专制、封闭、陈腐社会的一个缩影,成为戕害人、特别是青年人心性和灵魂的地方。而那个时代青年人走向革命,都是以对家的背叛为前提的。

当然,在革命的推动下,历史现代化的进程启动,今天的社会与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许多的不同。多元、开放、宽容……但是,追本溯源,还是不能忘记那个“家”曾经有过的黑暗与苦难。

以觉新、瑞珏、梅表姐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一贯到底,以鸣凤和觉慧的爱情悲剧穿插其间。觉新和瑞珏在洞房内的心理角力、鸣凤和觉慧在荷塘边的情感倾诉,以及觉新和梅芬分手一刻的不舍与无奈……都在情节的进展和场景的铺排中得到了准确地呈现。

瑞珏那面对尴尬而心存善良的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伪善人冯乐山从不把鸣凤、婉儿等下人当人看的阴险可怖,在慈爱与威严中行使家长权威的高老太爷的自觉与不自觉,也都在众位艺术家的创造性诠释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这次复排最为成功的地方,是创作者们通过对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完满地传达出了原作者对于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独立意志和健全精神的深切呼唤。

这种呼唤,体现在高觉新这个人物的塑造上。通过这一形象,巴金和曹禺发现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精神病象,或者说精神弱点,这是他们对中国艺术最独特的贡献,也是《家》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演不衰的原因。

7. 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 )。

出自老子《道德经》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可参见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917574)

8. 关于曹禺先生<日出>中的问题

1、陈白露是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人。由于家庭的破落,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曾凭着她的美丽而成为明星。她追求爱情,曾与一位诗人结合,但终于痛苦地分手。明星与红舞女的生活,既给她带来金钱和虚荣,但也有被出卖的隐痛。她在大饭店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她既享受着这生活,又被这生活所腐蚀。直到曾挚恋过她的方达生的到来,才使她有机会得以审视自身,质问自己的灵魂。她并非一个全然堕落的女人,当她发现一个被黑社会的头子金八看中的女孩“小东西”,被打得遍体鳞伤,即将被他们糟蹋时她挺身而出,然而,她眼看着“小东西”难逃一死,这使她看到自己既无力改变现实,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卖给这个地方”的命运。
方达生指引的人生之路,她已无力前行,继续沉沦下去,又因与她厮混的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垮台,而丧去了现实的可能,而实质是,她那清醒的认识与不泯的理智,已让她看到自己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决然以一死告别痛苦的人生。

2、应该是一个非常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自己和周围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在面对诱惑时却无力反抗的人。

3、清醒的糊涂人:指能够看透世情,却又无法靠自身力量脱身的人。具体到陈白露,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

4、按照世俗的眼光,陈白露似乎是伤风败俗、罪孽深重的;然而作家却从已经堕落而又不甘沉沦的内心矛盾中,发现了她灵魂深处顽强挣扎的生命力及其反封建叛逆精神。从生活出发,以夸张、强调甚至变形的方法,赋予她以鲜明、独特的性格与行动。陈白露内在深处那顽强的、不屈的人性美,是透过她那日益堕落而又不甘沉沦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活动渲染出来的。正是在紧张、剧烈,不断深化的灵魂自我搏斗中,她那奋力挣扎的个性意识战胜堕落性而升华到一种诗意的境界:与其屈辱、痛苦的在鬼魅世界中厮混,不如一死求得灵魂的安宁。陈白露这个不能自拔的堕落者的自杀,之所以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就因为作家以夸张、变形的方式,从她那矛盾、痛苦的灵魂深处发掘出了渴望“太阳”、“春日”和“美好生活”的人性之光。“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透过这支希望与绝望剧烈交战的凄恻感人的心灵回旋曲,我们依稀地听到行将涅磐的人性对“太阳”、对“光明”的余音袅袅的呼唤。所有这些描写,都是反封建叛逆精神已经觉醒的个性意识最富于诗意的表现方式,是作家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感受和激情凝结,是讴歌被践踏的妇女和劳动人民的人性美,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与罪恶,抒发作者沉郁、激荡的诗意激情、最独特、最有效、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途径。

5、曹禺在《日出》的开头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串线人物,一方面联系着黑势力的代表金八、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等这些“有余者”;一方面联系着小东西、黄省三、翠喜等这些社会的“不足者”。这样便把“有余”与“不足”两个世界的景象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里外两面。上层社会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下层人民的食不果腹、卖身卖命的悲惨生活。

9. 曹禺的作品有哪些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热点内容
启东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20 04:23:17 浏览:702
民法学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2024-11-20 04:07:19 浏览:902
河南律师查询 发布:2024-11-20 04:00:46 浏览:360
青海省法律援助个人工作总结 发布:2024-11-20 03:42:46 浏览:271
连云港司法拍卖公告 发布:2024-11-20 01:34:54 浏览:417
餐饮部服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0:38:31 浏览:46
王优银律师 发布:2024-11-20 00:07:08 浏览:7
劳动合同法上班期限 发布:2024-11-20 00:00:45 浏览:470
下列属于旅游法律责任特点的有 发布:2024-11-19 23:29:54 浏览:28
周末条例 发布:2024-11-19 22:50:11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