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在前
『壹』 道德经和易经哪个年代更早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一本通过揭示变化规律,指导世人趋吉避凶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是中华文化之源、哲学之根。不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于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经》的规律就已经包涵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区别是:《易经》里多是唯心的东西,《道德经》多是唯实的东西,这也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贰』 道德经和周易谁在前
楼上说的不来是太准确,因为《周自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
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但是后来分孔说与非孔说。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道德经是老子李耳著于春秋时期
《周易》早
『叁』 道德经前面的几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肆』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专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属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伍』 关于《道德经》章节顺序的疑问。
现在通行版《道德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但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内容也有不同,例如通行版的“道可道,非常道”在马王堆版却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相对来讲,马王堆版比通行版多了些语气词。
现在也有说通行版是经过前人改编的,马王堆版才是正版。
『陆』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哪部成书在前阴阴,八卦,五行,辩证的思想谁先提出
《易经》创作时间不确定,可能成于周初,战国或西汉;《道德经》作于春秋时期;《黄帝内经》创作时间不确定,可能成于先秦、战国或西汉。阴阳、八卦、五行、辩证的思想不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
『柒』 [原创]<<道德经>>为何道在前,德在后
我也说下我的想法老子是否有此想法不得而知,所谓顺口反倒是现代人的想法,因为古汉语里面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双音节词的,基本都是单音节词表意。道德一词却是现代汉语形成的固定搭配。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最初的理论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比如伏羲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最初可能是对自然世界的描摹,慢慢地发现可以指导人的生产活动……同时人有模仿的本能,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根源,而基础就是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精确描述。而《道德经》自始至终都在让人不要违反天之道。至于老子,连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尚未有定论(详见钱穆《庄老通辩》),他当时的想法更难以确定了。人们后来有意识地用得出的结论指导实践,所以后世推导理论的过程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了目的性。如果钱穆先生考证的结论,即道德经是庄子之后诸人所集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编书的目的就已经含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之中了,否则一部滥文是无法被人认可的。我也不赞成想当然的认为历史上是什么什么样的,但是我也认为在有根据地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并能得出和事实接近的结论的方法是可取的!一家之言,见笑于方家,欢迎讨论!
:handshake
刚才不小心点到媛媛原帖的编辑上了,不好意思
『捌』 老子出生在孔子之前还是之后
后.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玖』 道德经前三句
答:道德经前三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 :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