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孙先生认为法治和发至

孙先生认为法治和发至

发布时间: 2022-03-10 11:22:40

⑴ 孙中山革命在民主和法治方面分得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孙先生的革命事业这个范畴就比较广,大致简单的讲广义是民主革命创立民国,让明主共和深入人心,终结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⑵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简答)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

1、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中国。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儒家“仁”的思想和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统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要求统治者在不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尽量施行“仁政”。

3、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2)孙先生认为法治和发至扩展阅读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

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中国重大问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的历史考问,构成了解读两者关系的关键一环。

⑶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这个世界潮流就是人类社会由专制主义制度向民主

(1)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专制主义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宗法等级观念和儒家思想为专制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封建政府不断采取政治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是其政治原因;中国古代长期缺乏外部的力量冲击专制主义体制是外因。
如何看待: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消极:政治上,专制集权必然导致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经济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在近代社会的落后;思想文化上,不利于中国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2)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制订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革命派:主权在民、民主共和、依法治国、分权制衡、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
(3)民主建设成就: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三大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影响因素:经济上,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与市场经济伴生的自由、平等、法制的思想缺乏;政治上,建国初照搬苏联政治体制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上,宗法观念和专制主义思想在民众中有市场;建国后的极左思想和右倾思想也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

⑷ 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步有何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来法治现代自化的启蒙者和奠基人。他的法治思想,不仅在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在实践上也影响深远,对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力陈“人民主权”,力倡“法律至上,以誓死的决心维护宪法”,力崇“保障人权”,开启了中国现代法治理念的新篇章;他重视立法,试行“五权分立”,推行现代法制,试行“权能分治”,构建了中国现代法治实践的新框架;他以开放的胸襟研习法律,以民主的情怀制订法律,促进了中国现代法治精神的新提升。

⑸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民权、民生就是“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问题的原则和纲领。随着时代的不同,三民主义的内容有新旧的区别。旧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⑹ 孙中山主张实行法治的目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回专顾20世纪初,“革命先行属者”孙中山先生的论述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思想:他坚持人民主权,指出“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他倡导法律至上、宪法至尊,认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他注重人权,推崇平等;他重视立法,盛赞法律为“共和国之命脉”;他主张依法行政,认为政府各机关的组织、活动都应有法可循,并大力整饬吏治;他强调司法独立,力主改革封建司法制度。此外,孙中山先生在中西法律文化的贯通融会及挖掘法治本土资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给我们今天对传统法治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⑺ 孙中山先生 做出过哪些事迹为什么说他是革命的起源

创立了: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还有一个某某党是国民党的前身

还有他是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

⑻ 孙中山法律思想主要内容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内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容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⑼ 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写论文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 专家发言 消歧义 参与讨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的公布而被取代,但在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7月1日被复辟帝制的张勋破坏,随后的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录
• 内容主旨
• 宪法原则
• 时代背景
• 几经更迭
• 社会观点
• 内容主旨
• 宪法原则
• 时代背景
• 几经更迭
• 社会观点
• 历史意义
• 基本要义
• 附录约法
• 相关词条
• 参考链接
[显示全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旨
国民党一大旧址
1.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2.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3.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4.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5.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
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原则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即主权在民原则。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是由人民根据自己的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所以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君主。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消灭篡权者。《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历史尘沟

第二,基本人权原则。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政治学说方面强调一切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以此否定世袭的特权。自由权利包括人身、安全、争取幸福、言论、信仰等等自由。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制定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权力制约原则。《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政治
组织形式,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翩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这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在革命前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革命后则有防止专制复辟和个人独裁的进步作用,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和政治稳定的有力工具,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第四,法治原则。《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的主权在民,第二章人民规定的国内人民一律平等以及基本的权利和自由等,都是法治原则的重要体现。尤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限制袁世凯的野心,防止其专权,在涉及权力关系和《临时约法》的修改程序上,作了一系列规定,以图保住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实现依法治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代背景
历史风云
1911年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三个多月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如《保护人民财产令》 、《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文官试验章程草案》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则是1912年2月7日由参议院制定的,于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从阶级结构分析:当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刺激下,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有所发展,同时还有一个凌驾于中国社会各阶层之上的特殊阶层——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且,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并非铁板一块,根据其经济基础和政治需求的不同,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社会矛盾决定了辛亥革命的性质都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当时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几经更迭
民国时期
自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中央权力的运行严重违背约法精神,至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此后,孙中山先生虽发动了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也告失败。其中原因是什么?对此,学界向来比较集中的看法为三点:一是从当时的政府力量对比分析,认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掌握可以保证《临时约法》得以实施的武装力量。二是从袁世凯个人的政治品质分析,认为南北议和后孙中山被迫放弃政权是导致《临时约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这同样不能解释袁世凯死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何以失败;三是从中国社会政治土壤分析,认为《临时约法》必然与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在中国行不通。这种观点很深刻,但过于笼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解答更本原的问题:何以中国社会竟没有适合于《临时约法》存续的土壤。

简而言之,在北洋政府部分,1922年4月被控制北京政府的曹锟、吴佩孚以“法统重光”的号召,再度恢复。1923年10月10日被人称“曹锟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施行而取代。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政府发布命令,称“法统已成陈迹”,《临时约法》再次被废除。在南方政府部分,则从未正式废止,直到1931年6月1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公布才依新法优于旧法原则而失其最高效力,但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建立后即少谈及此一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社会观点
民国女兵
《临时约法》并非各政治派别、各阶层、各阶级基于民主、共和的共同政治理念的产物。首先,同盟会内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存在分歧,体现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总统制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内阁制两种主张。《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用的是总统制,而事实上,在制订约法的过程中,鉴于当时南北和谈已成定局,袁世凯必将就任总统的现实,《临时约法》最后关于政体的设计临时改弦易辙,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以限制总统的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成为一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特殊的体制,表现出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而不是一种成熟、稳定的政治理念的实践。其次,在《临时约法》的制订机关南京临时参议院的43名参议员中, 同盟会会员33人,立宪派仅8人,没有代表最强势政治集团的北洋军阀势力的袁世凯的代表。这种结构虽然保证了约法内容上的先进性,但很难保证各政治派别对约法的一致认同和遵守。最为重要的是,“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但主要仍限于统治阶层内部”,《临时约法》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形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广大农村对民主、共和的观念还非常陌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意义
也曾热忱祖国
《临时约法》尽管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反封建纲领。但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其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其实践意义在于在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其思想启蒙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起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其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宪法意义在于实现了宪政原则。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要义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七章,共五十六条。

①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曾经沧桑

②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③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进步。1914年5月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附录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九一二年)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曾经风云

第二章 人 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 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 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三章 参议院
曾经王朝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七条 参议院以第十八条所定各地方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第十八条 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二、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决算。
三、议决全国之税法、币制及度量衡之准则。
四、议决公债之募集及国库有负担之契约。
五、承诺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四十条事件。
六、答覆临时政府咨询事件。
七、受理人民之请愿。
八、得以关于法律及其他事件之意见建议于政府。
九、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十、得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条 参议院得自行集会、开会、闭会。
第二十一条 参议院之会议,须公开之;但有国务员之要求,或出席参议员过半数之可决者,得秘密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二十四条 参议院议长由参议员用记名投票法互选之,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之半者为当选。
第二十五条 参议院参议员于院内之言论及表决,对于院外不负责任。
第二十六条 参议院参议员除现行犯及关于内乱外患之犯罪外,会期中,非得本院许可,不得逮捕。
第二十七条 参议院法由参议院自定之。
第二十八条 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临时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二条 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三十六条 临时大总统得依法律宣告戒严。
第三十七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大使公使。
第三十八条 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
第三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得领给勋章并其他荣典。
第四十条 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四十二条 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

第五章 国务员
中山陵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六条 国务员及其委员得于参议院出席及发言。
第四十七条 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覆议一次。

第六章 法 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第五十条 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但有认为有妨害安宁秩序者,得秘密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之。
第五十四条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末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第五十五条 本约法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之可决,得增修之。
第五十六条 本约法自公布之日施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于本约法施行之日废止。

⑽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哪些

1、“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措施
孙中山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深感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他对“平均地权”作了解释和规定:“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天下地价,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这是西方福利国家没有的政治举措。“节制资本”是孙中山调剂社会贫富分化不均的举措。但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要发达国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2、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途径
孙中山把发展实业与济贫联系起来,他指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孙中山十分赞赏社会主义,主张以国家的力量来调剂社会财富,他说,“所以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由于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美那样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认为实现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绝对平均,发展经济才是根本。
3、注重实际,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具体问题
孙中山将吃饭问题列为民生的头等大事,“吃饭就是民生的第一个需要”。“民生的需要,就是大家对于四种需要都不可短少,一定要国家来担负这种责任。”可见孙中山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了细化。当然孙中山从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上,看到了国家独立和富强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空谈救国图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将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传统,又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形成他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观,成为其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认为为国民提供社会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倡导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

孙中山从其“养民济穷”的民生论出发,提出了很多颇具新意的社会保障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史上的集大成者。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并受到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灾民、难民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他的社会保障思想体现出了以民为本、安老怀少,与发展实业相结合以及救助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特点。
孙中山所设计的这种“国利民富”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人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和大同世界的强烈渴望,但是缺乏实施的社会历史环境,尽管如此,孙中山主持建立起来的民国社会救助体系仍然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保障事业转型的帷幕,对中国当代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稳步推进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完善。
1、继承传统大同思想精神
孙中山先生把“天下为公”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他说:“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饱含大同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为救助革命烈士遗孤,他让财政部拨公债票二万元作为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这样既解决了战争孤儿的生存问题,又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建设人才。
2、吸收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优秀经验
孙中山对西方将社会福利事业列入法制化轨道大加赞赏,因此他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妇女劳动保护”等劳工福利政策。孙中山主持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法规,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法治化。他制定出《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以加强对传染疾病的防治。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救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国防疫史上有重要意义。
3、继承维新派人士社会福利思想的合理成分
十九世纪下半叶早期维新派对社会福利思想的认识已经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上,如薛福成力倡给民以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孙中山曾也说过,“采用国家社会政策,使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而随自然必至之趋势,以为以及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的方案”。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继承维新派思想家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方案的合理成分。

热点内容
连云港司法拍卖公告 发布:2024-11-20 01:34:54 浏览:417
餐饮部服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0:38:31 浏览:46
王优银律师 发布:2024-11-20 00:07:08 浏览:7
劳动合同法上班期限 发布:2024-11-20 00:00:45 浏览:470
下列属于旅游法律责任特点的有 发布:2024-11-19 23:29:54 浏览:28
周末条例 发布:2024-11-19 22:50:11 浏览:312
红章对账单彩色打印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22:37:40 浏览:450
胶权认购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2:35:50 浏览:602
公证全国统一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1:43:05 浏览: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结婚证吗 发布:2024-11-19 21:28:30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