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仁常

道德仁常

发布时间: 2022-03-11 00:11:44

❶ 被人说不讲道德仁义很丢脸吗

被人说不讲道德仁义。一般情况下确实很丢脸。因为这会影响其他受众对你的认知。但是呢,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其他人的评价。被说不讲道德仁义本身是一个带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的评价。而这正好可以促成我们做好自我反思,看看身上是不是存在这种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相信通过我们和评价人之间的真诚沟通,一定可以化危机为转机,让我们的人际关系趋于更加良好的一个状态,也让我们的自身得到更高意义的升华。

❷ 道,德,仁,义,礼,法(说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鲁迅之前两千年,庄门后学就已反复预言,颠倒淆乱价值序列,必将导致“人与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聃阐明的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意为“道↘德↘仁↘义”。鲁迅批判的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意为“仁义=道德”。

价值序列不同,个体的人生取向,群体的制度建构,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之“德”,无不得之于道,所以“道”是第一价值,“德”是第二价值。唯有天赋真德,才有先天的终极依据。“仁”、“义”、“礼”、“法”都是后天的、人为的次要价值,没有先天的终极依据。因此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有价值障碍,也有制度防范。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甚至圣人、圣君,都不可能尽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把第四价值“义”拔高为第二价值,而把第一价值“道”降为第三价值,把第二价值“德”降为第四价值。认为“仁义”即“道德”,“不仁义”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儒家祖师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把第五价值“礼”也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符合“礼”即符合“仁义道德”,违背“礼”即违背“仁义道德”。于是君主以“仁义礼”之名,行悖“道”、丧“德”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义”圣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实际情形却永远是《老子》预言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并未拔高第六价值“法”,而以“仁义礼”贬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贬抑“仁义礼”,而把“法”拔高为第一价值,认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样抽空了“道”、“德”的独立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价值。于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违背“天道”之实,就不再有价值障碍,也不再有制度防范。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圣君一出

❸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八章道德仁义,你看过吗

在这一章,老子先生引出了仁义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道德经时有误解,认为道德仁义礼是儒家的专有文化,这样理解就狭隘了,道家文化里道、德、仁、义的思想是很清晰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分清道、道家、道学、道教,这几个概念要分清,道德仁义是道家思想非常推崇的,并非某学派专属。思想文化是互相交融的,我们在学习时勿偏执,认为这派好、那派不好,要知道什么派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取其精华即可。

第十八章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综上,老子先生讲这几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正确的废话。提示人们要学习道而有德,有了道德继而有仁义之心,孝顺、慈爱、忠诚这些都在仁义的范畴,值得人们好好学习、传承。

❹ 道德仁义礼智信耻是什么意思

引用一篇

为避免被恶人利用来阻碍道行,故不贴出处。

失道而后德(4)
四、皮与毛:道德仁义的亲密关系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这四句,《老子》帛书和通行本都没有每句“而后”后面的“失”字,笔者是根据韩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补订的。差了这4个“失”字,这四句的意思离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间众多注家将这四句串解为:大道丧失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以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以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以后才有礼节。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对此有注云: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现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而施礼聘,行玉帛。这就是对着讹脱的文字想当然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而且讲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讲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丧失之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之后才有仁爱……”。

当然,道、德、仁、义、礼,有其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所以,老子说,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失去了礼。

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大意讲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义的“皮”,义是礼的“皮”。道都没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没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没有了,义往哪里依附呢?义没有了,礼往哪里依附呢?

“夫失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通行本这一句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视为下一句“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对文。但很难解释清楚。“前识者”与“礼”不成对应,“道之华”与“忠信之泊”也不成对应。按坊间的翻译,“礼是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端”,这与我们惯常对“礼”的定义、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礼者,所以貌情也。”“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如果硬要将礼解释成“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那这样的礼,只能是虚伪的礼。

笔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义》一书中查到此句的一个注解。魏源引汪仲伊云:“夫”字单以虚词发端,老子无此句法。上下篇但云“夫唯”,不单云“夫”也。“夫”乃“失”之误。“失礼者”四句,与“前识”句对文见义,于上文“失仁”、“失义”,亦意脉相通。魏源感叹道,“汪君言是也”。

发现“夫”为“失”的误植后,此句语义就豁然开朗了。失去了礼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为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语义搞清楚了,这一句也就好解释了。“前识者”并非众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实(朴实),处道之华(浮华),也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人说“大丈夫”之“大”,在此谓其智之大也。笔者认为,大丈夫一语,应是老子的有感而发,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轻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这样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轻薄和浮华,拥抱这淳厚与朴实。

当然,这样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样的高人,对于吾辈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实在是高啊。

❺ “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复道德规范。仁义制:仁爱和正义。

❻ 仁义和道德

仁义,下文总结成一句话:看到别人有难,能伸手帮一把,有福享的时候,能不过河拆桥和吃独食
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❼ 怎样才是道德仁义呢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我们通过人道伦常揭开传统文化的一角:

古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朋友关系。

相应的,人类道德伦常是: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诚友信。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相反,人类若失去道德伦常,则表现为: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在这种情况下,从家至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由此可见,能够实践“五伦十义”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❽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热点内容
连云港司法拍卖公告 发布:2024-11-20 01:34:54 浏览:417
餐饮部服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0:38:31 浏览:46
王优银律师 发布:2024-11-20 00:07:08 浏览:7
劳动合同法上班期限 发布:2024-11-20 00:00:45 浏览:470
下列属于旅游法律责任特点的有 发布:2024-11-19 23:29:54 浏览:28
周末条例 发布:2024-11-19 22:50:11 浏览:312
红章对账单彩色打印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22:37:40 浏览:450
胶权认购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2:35:50 浏览:602
公证全国统一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1:43:05 浏览: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结婚证吗 发布:2024-11-19 21:28:30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