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山
㈠ 请问下面这段话是老子说的么出自道德经那段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
不是道德经里的
㈡ 做事如山做人如水是谁的名言
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做人如水,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
做人如水,水有一泻千里的轻妙,水有穿流不息的勇敢,水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水有清澈妩媚的柔情。
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可靠感!
所以,我觉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内存玄机和巧妙,短短八个字,既说明了如何做人,又说出了一个人应如何做事。
㈢ 老子高论生死对话翻译
人的生命,都从没有到有;自没有到有,必定从有再到没有,没有我的母亲和我的时候,没有母子之情;有我的母亲和我,开始有母子之情了;母亲走了我留下来,母亲的感情没有了,而我的感情还在;母亲和我都不在的时候,所有的感情都没有了,人的感情有的时候和人情没有的时候是没有差别的(顺应自然之道),既然没有差别沉溺于情,痛不欲生,岂不愚蠢?所以骨肉之情难断,人人如此,合乎情理,难断但不克制,就会违背自然之理。违背自然的道理就是愚蠢!我想到这里,就可以进食睡眠了
㈣ 老子的故事(简短)
1、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当时,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锜,因经常听人赞叹老子,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为何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
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便说:“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来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好像进入鼠洞,满地丢弃的菜蔬,一片杂乱,你根本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
老子听了毫无反应。来访者骂完转身就走。但当天,士成锜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心里反而失落,这是什么道理?
当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温怒之色,也无排斥他的表情。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马、狗、猫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异呢?所以,不论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呀!”
士成锜听了顿有所悟,赶紧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
他又继续请教:“要如何才能真正体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来时摆着架势,目露凶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气浮动。要知道自以为是、傲视他人、喜好辩论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人人都有纯真的本性,但习性一起,处处要向人挑战,其实心中已有自性之贼,若能恢复纯真的本性,所谓的马、牛、猴、狗、猫……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4)道德经如山扩展阅读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
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㈤ 有没有研究老子《道德经》的人可以跟我聊聊老子的思想和他的著作吗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属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广西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㈥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做人就应该和水一样,能够包容万物。
原文: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 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出自于:道家哲学。
(6)道德经如山扩展阅读: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是道家哲学,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㈦ 上善若水,厚德育人是什么意思
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深厚的恩德能够教育、培养他人。
原文:
上善若水,厚德育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深厚的恩德能够教育、培养他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㈧ 道德经打坐口诀
张三丰《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灼,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大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玄机妙,非等闲,漏泄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问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初打坐:道教内丹修炼,主要以盘腿正坐为形体,盘腿分自然盘,单盘即地盘,双盘即天a盘,女子盘坐有跨鹤坐,还可以采取站、卧等式。
参禅:参,悟也,禅,定也。
消息:阳气顺督脉上升为息,阴气由任脉下降为消,练功要把握阴阳消长之规律,明白身体结丹的地方。
玄关:又名生杀舍、玄牝门、龟蛇窍、戊己门、生死关、阴阳户、众妙门、性命窍等。紫阳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安炉立鼎在此,采药烹练在此,结丹在此,有为在此,无为在此。张三丰《打坐浅训》说:“玄关者,气穴也。”《大道歌》曰:“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
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一呼,口鼻之气自内而出,身中真气由胸前下降于脐中。一吸,口鼻之气自行而入,身中真气由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行于顶。要注意身中,不着意于口鼻,以心寄于息,以耳听其声。司马真人曰:“吐惟细细,纳为绵绵。”使气细、匀、缓、深,心静自然息调,息调自然神凝,所谓心息相依、息调心静也。
一阴一阳:阴阳指阴阳二气,分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乃父母交媾之精血所化,有气有质,心为离,为阳,肾为坎为阴,先天阴阳从法身而出,乃虚无一气所生,与天地而长久,先天阴阳藏于后天之中。
鼎:炉鼎,本为外丹名词,鼎炉用于内丹,下乘以身为玉炉,以心为金鼎,中乘以乾为鼎,以坤为炉,上乘以太极为炉,太虚为鼎,此外,有大小鼎炉之说,以泥丸宫为鼎,下丹田为炉,在河车运转中,将外药运升于泥丸,下降凝固于土釜,此为“大鼎炉”。在炼气化神阶段以黄庭为鼎,以丹田为炉,元气氤氲二穴之间,以神静守,不用循环周天运转,此为“小鼎炉”。
煎:烹炼。
释义:初学打坐修炼内丹,须要掌握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卦爻变化之理。要明白结丹的地方,就是在自身体内的丹田之中。呼吸的时候要注意身中,不要着意于口鼻,以心寄于息,以耳听其声,达到细、匀、深、缓。使意和气同归于丹田。
㈨ 稍移玉步,眼界大开。 不动如山是障碍! 审时度势,运道即改。 苟且偷安最为害!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稍微移动一下脚步,眼界就会宽广。一动不动像山一样待在原地的是障碍物而己。审视时局度量时势,运道就可以改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最不好的状态。
苟且是具体但是暂时性地解决一个个零零碎碎的问题,只求症状解,不求杠杆解。比如,“肚子饿了”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你从没想过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肚子饿的问题,那你的解决方式就是沿门托钵。
引申含义
“反者道之动”之中的“反”字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相反,就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着不同的影响,第二是他们之间都是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
所谓相反也就是指福祸相依的道理,任何看似相同事情,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有好也有坏,而相互作用和转化,而且在某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去延伸,甚至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这就是道的作用和存在状态。
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下联是什么
下联:至信如山,山耸千秋之未改。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含义: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然而话是说不全的,水之种种亦是无限,皆要由自己去体会。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