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信
Ⅰ 老子《道德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最后,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人与社会似乎自从出现,就是一对矛盾体。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对物质索取、给予的观念。
人自化生就与生俱来带着一颗自为心,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但越往后似乎曲解了这句话,演变成了囤积居奇,直至后来在利益分配中厮杀。
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性扭曲、社会冷漠。
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变得奢侈,一个灿烂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后在冷漠的发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广贤文》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那么是否有一个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会的冷漠。
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经常保持盈满反而会失去更多,经常与人相争,得到了也不能长久,堆积在多财富,也会有守不住的时候。
白话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生活节奏快、好的物质本来就很稀缺,抢都不一定得到,还要适可而止,那不是等于束手待毙吗?
大家请看!
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质!
水杯里的三种情况:满的、半杯、无。
当你端着满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别人抢水的时候,最后会发现本来已经有的半杯水也没有了,最后只能是怀着愤怒去抢别人的水,最后水洒在了地上,谁也不会得到。
因为一个杯子所装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有了必要的物质,是否可以短暂的停歇,让已经得到的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婪再次失去。
回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获得愈多,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越来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会发笑,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谁会愿意做这种傻事!!!
大家记得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总有一天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被别人冰冷的拒绝,那时谁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们要懂得不是我被爱所以才爱人,应该是我爱人所我被爱的道理,这样社会不再冷、人性不再贪,确实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路宽了、心暖了很多困难也就不在了,自然会左右逢源、立于不败!
人在社会本不难,莫让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间处处是仙坛!
树无根凋零,人无根落寞,这个“根”就是我们的知足心、包容心、博爱心。
道祖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减法,才能积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谨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闪光,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
Ⅱ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
《道德经》智慧:为什么老子排斥聪明而崇尚愚笨?所有人都该看看
在《道德经》中,智与愚是老子经常提及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意思是那些所谓的有远见,能够提前对事情有所预测的人,其实是“道”的一种虚华,正是愚蠢的开始。
显然,这听上去与我们通常的常识相违背,有远见怎么会是愚蠢的开始呢?
老子之所以如此说,其实与他对智与愚的理解行关。在老子看来,许多表面上看上去是聪明的行为,其实是愚蠢的;而表面上看似愚笨的行为,其实却包含了最高的智慧,即所谓的大智若愚。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智巧的排斥态度。而老子之所以对“智”、 “愚”抱着这种与世人不同的态度,乃是因为他认为世人所谓的愚笨正是一种顺应天道并且人们自己也没有察觉的一种无为的大智,这种大智使人们保持着天性的平静和快乐。
而所谓的智慧,则驱使着人们的贪欲,使人们总想去获得更多的东西,最终变得越来越贪婪、诡诈,进而使人们失去自己纯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简单、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Ⅲ 不读《道德经》,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自信
《金刚经》,《道德经》,长点的还有《楞严经》,《楞伽经》,《论语》,《中庸》,《孟子》,《庄子》,《大学》等等很多传统经典,对您是绝对有益处的,阿弥陀佛
Ⅳ 中华文明的自信究竟来源于何处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长远的历史中诞生了各种文化、到了现在我们去吃糟粕取其精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中华文明的自信究竟来源于何处?首先我们的文化是传承性的、几千年每一代人的传承、就足以证明这个文化优秀、我们自身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自信。
Ⅳ 德者无邪 敏人 自信。。。 道德经原话是什么
这个不是道德经里的话,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Ⅵ 《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呢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老子所写的一本书籍,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受到历朝历代思想家们的统一尊崇。老子的道德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第一位,就相当于西方的圣经一样,指导着其他思想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发展。所以道德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传统文化是按照道德经的脉络而发展下去的,道德经就是传统文化的首脑。
三、引领世界文明综上所述,关于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因为道德经的存在,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的现在,只有重拾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建造中华民族强大的自信,给人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Ⅶ 《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么意思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宠本来是低级之物 , 人们骤然得到它 , 为之惊喜 , 一旦失掉 , 为之惊惧 , 这就叫宠和辱都是人的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
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由于人们有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如果人们没有了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人们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7)道德经自信扩展阅读:
赏析: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Ⅷ 《道德经《》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道德经是用来修行的,如果说对中国法制的建设的话,那么就是他的阴阳的思想,能够为中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凡事都有两面,能够只从一面去判断,要多听经听才能够明白。
Ⅸ 关于自信的名言名句
拥有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聃《老子》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Ⅹ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什么启示
现在人对于自己是不是很自信,很自我?不会计较自己的过错得失,他明白了自身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么?对于别人,又了解么?仅限于酒桌之上么?看到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就认为对方很幸运或者很无能,这算是知晓对方么。 凡事勿要停留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