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与道德经有关的论文

与道德经有关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3-11 12:27:05

Ⅰ 为何《道德经》是人类高心灵的灯塔1000字论文

  1. 道可道,非常道。
    常道可为道也,亦不可为也,
    无道为有道,有道亦无道
    既然常道都非道,又何必去寻道呢,无为自然不是更好?

  2. 《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

  3.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

  4. 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

  5. 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6.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7. 荒漠化吗?从《道德经》到《资本论》的崛起!

  8. 各家演说,汇入保卫资本论洪流……

  9.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我读《道德经》——
    是一种政治逻辑。但不是从所谓现代的“生机系统论”观点上领悟,而是从周易的社会实用的方向领略得到。道德经是讲逻辑的,是第一部关于中国逻辑的著作。这里的逻辑,不同于西方的科学逻辑,归根结底是人的行动的规范。是以人之行规范人自身,从而为后世的家文化奠了基。它说明中国没有抽象的“哲学”,只有实践哲学,没有纯(科学)逻辑,只有实用逻辑,政治逻辑和生活逻辑。这个逻辑是和行动裹在一起的,构成了中国实践哲学。中国学术和文化之根在《易》和《道德经》,正确解读这两本著作却是很重要。

  10. 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

《道德经》与经济学栏目寄语:


经济学的懂和不懂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


之所以选择《道德经》为标题和开局:


一,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

二,《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道”“德”,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

三,《道德经》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



《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

——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



该著全名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基金项目:

【《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YJA790073)


阅读关注,交流提高。凡读《道德经》者,明《资本论》逻辑也,中国经济学入门也!

P16-P36



摘 要: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关键词:《资本论》;《道德经》;逻辑;辩证法;发生学;历史;理论;批判;事的科学

Ⅱ 关于老子、道德经以及道教的论文选题

近日,广州道教抄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
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
要不你也尝试一下?
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Ⅲ 有关道德经的议论文

我发表的文章《解老子之道》是有关道德经的议论文。

Ⅳ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您好,从负面评价:老子与《道德经》本身没什么问题。

Ⅳ 想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有关道德经的论文 谢谢 急求!!

《道德经》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Ⅵ 关于老子与道家 的高中论文(800字左右 要求引用道德经的内容)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Ⅶ 求关于《道德经》研读的一篇论文

“笛孔非笛”
形而上,下之统一观 邓华强
《道德经》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会,有车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会,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会之以为用。 ”
三十年音乐人生,忽得顿悟:“笛孔非笛” 是也!少顷,又打了个问号,真是这样吗?上古之人偶对竹管截几吹气发声,初创早期乐器。单一气口竹管为哨,以其仅有一个单元振动与调节系统者也。若在一节竹管上凿数孔洞则为笛,可以有多元振动与调节(内气外气,整合,控制)功能者也。而那笛管剜除的孔穴留下空洞 而成就竹笛之作为此竹哨更具丰富演奏功能的乐器。正好印证老子《道德经》“有之以为利,会之以为用,”“形而上下,道本为一”的哲理妙义:有会相生,虚实结合。“笛孔非笛”乎,非也。
竹笛上面因制器之需被凿去几处小小的圆形管壁,留下排列有序洞眼成为笛孔,这部分物质残屑,虽已不属笛子之身,但它的消失换来笛与乐,曲与气,指与孔,人与竹……在新的精神层面结缘;使笛子因为有了符合音乐演奏功能和让乐手发挥情感需求的形 构架“而会之以为用”,当然绝非简单对“有之以为利”的补充……笛孔,不仅造就中国八音之一竹笛(古老弥新)放之四海而皆响的乐器,更重要是它造就了诸多,诸派演奏竹笛者驾队、掌握手中实在的笛与孔洞周遭抽象的“气”:辟,按捺、控制、调谐……发现和发展了“用气”或“气用”的学问;创作出全数妙的乐曲和卓绝的吹奏功法;造就出代代相传,使民族音乐精华宏扬光大的演奏家、乐师、作曲家等音乐人才……小小一管物质之普通竹管,竟能发掘人的灵魂深处潜古之艺术创造力、审美观、音乐文化生发的案子境界;使“有之以为利”平平常常竹笛之器与创造 ,资源的激情和天赋“会之以为用”新密结合,一气和德;或为让大众 尝能力不断丰富与升华和桥梁;成为形而上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进道之阶”。
竹笛如此,古琴亦然。古琴仅有七根 向排列的弦子,并会横向音程引进的如西方现代钢琴那般在工业技术基础上锤炼更新,精良制造,以钢丝为依托,音准规范的琴键;但在东方乐师神奇指掌之下,留着纵情挥洒,恣意施展艺术想象力,音准把握度,在音与音缝隙“天马引出”的广阔走廊其心手合一在七根弦上天地驰骋,上下在阶梯可循的线条上 中生有,神出鬼没的能力;特别是差不多迄今为止唯我地道中华乐人才可能达到的在《道德经》“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虚而不屈”。“大音希声”那般模糊的深邃,圆通却杰灵之特殊意境,特殊韵律中狂舞与沉翼的能力……凡此种种奥妙、精谌手法,手风、指动、指力。乃至与人之内在、内涵、内蕴相应的气度、气颤、气脉 言以 之琴之“道”会令冗多欧美大师,交响高手、音乐学者瞠目结舌、百思未解啊!单说“流水”,水声 状岂一个德彪西“印象”二字了得!
文如此,武亦然。太极拳功夫在外家实力拳脚交加,桥马撕拼,以强制弱,以快制慢的暴烈争锋里,独辟一道“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化净自身拙力,乘驭敌手僵劲,“全有入于全间”,蹈虚、捣虚之空化空间。让“意气君来骨肉臣”成为拳家登堂入室的北斗指南!再往上一步说:谌谌国学参禅,悟道者,不正是在此物欲横流, 红尘中,观照出一线小隐于林,大隐于市的请虚道境而“了自性空,得大自在”嘛!当然,对于广大华语人群来讲,更为神秘又通俗不过的是,人体“穴位”之全形孔窍在 生,修为,康复,治病方面的大药,大用 任何现代医学人体解剖、物质结构、组织系统中“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数百处历经亿万年生态进化,选择如竹笛剜除的空洞之人体经穴孔窍 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在数千年中华养生、优生与医疗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千秋万代依然葆有“全之以为用”的道行,功果!不过其功能、功理和功程始终与人的智慧觉悟、生态境界、导引程度乃至气质根蒂密切关联……一段时期,人们奉之为“气功”并火促功来,倒是与古人创造气功的“ ”字相去甚远的了!
据称,不少国人在物质文明发展基础日益提升时,自觉不觉以物质文明发展“先躯”之西方为追摹准绳。由追而比,由比而缺,由缺而补,由多头、多元之补,而不知其过,由此之过而达彼之失。于是,有酸碱失衡者,有迷失方者,有数典忘祖者,有破坏生态者;就连以“美食王国”称世的餐饮菜肴,也忘了产生它的“人与自然相互平衡”之华夏根脉,热衷在大花样、大制作、大排场中炫迷,与演艺市场平分春色!古典文献曾有“食光服气”,“天人合一”之种种“阴阳平秘”功夫的教导,那也许正如“笛孔”命题启示的广阔天空,可以让“龙的传人”幸福徜徉与健康留连的吧!古代 艺大师庖丁,对于牛体物质结构出间想象的功夫,可谓“技矣进手道”,不亦妙手!
在将要打住本篇拙论时,想到文以载道,妙用在心,虚怀,留白,风流,气宇,底蕴等等有趣字眼;想到同是三横一竖的方块“王”字,三岁蒙童临帖书写,不过是个中规、中矩的汉字而已;若让耄耋书家,圣手下笔,则龙飞凤舞,五采风范矣。又想到同一曲谱,同样乐器,经不同学识禀赋技能、才华、乐手演奏,会得到不同的“分”和不同的音乐效果,会创造不同氛氤的艺术境界,会培养不同层次的鉴赏者和新文化;同样的“声带、气息、共鸣”三要素,在不同水准与情感、智慧歌唱者的驾驭下,会出现不同的演唱结果与风韵。于是乎,我又想到东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进程可能会有时空与历史的差别,但中华之“道”始终高高自立于世界音乐众器之林而洞彻万籁。气概不凡,原因何在?是否在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某个“黄金时段”,古贤、大师们早已悟出“有 相生”,过犹不及之理,而及时剜去那些多余的“笛孔”残屑;促而常葆决决华夏文明, 器进道,由玩物至于观心,由形而下向形上提升,复归人文、人性至妙素朴,直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康庄大道!

Ⅷ 求一篇小论文,论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

《道德经》给我们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而伤生。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这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Ⅸ 求一篇论文,关于《周易》《道德经》的

诚信为本!

热点内容
公证全国统一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1:43:05 浏览: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结婚证吗 发布:2024-11-19 21:28:30 浏览:821
婚姻法21这条属于 发布:2024-11-19 20:42:30 浏览:938
瑞达行政法补充讲义 发布:2024-11-19 20:36:23 浏览:551
新合同法以什么为指导制定 发布:2024-11-19 20:34:37 浏览:295
女法官p 发布:2024-11-19 20:11:24 浏览:269
新郑律师援助 发布:2024-11-19 19:04:40 浏览:708
印刷厂装订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9 19:03:11 浏览: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 发布:2024-11-19 18:48:34 浏览:987
24条婚姻法北京电视台 发布:2024-11-19 18:48:29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