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理论

发布时间: 2022-03-11 16:22:28

㈠ 现中国的教育理论

我已学十年,观教育之现象,穷教育之道理,愈发觉着中国教育有问题。
受教育者之现象:
低等者在市井无事生非。
中等者无所事事呆头呆脑无实能。
高等者孤傲,势力,实能差。
其三者之共性是道德缺失,人性缺失。
此现象因教育形式有问题。教育形式之问题:
道德教育限于纸,使少年正义感大失,人生观差错。
应试教育走极端,使少年死学书,不知自学,更不只学习之大义,大益!
无实践,假实践,(如实验考试只是走过场,实践课只发书不是课)
这些形式又有其原因,原因有三:
1,国家把教育与选才分置,教育由教育部管,考试由考试中心管。
2,其二者之心不同,利益不同。教育部欲造探索人才,(仿欧美)。考试中心求能力之才。故而,教育局出简单课本,让探索。考试中心出难题,考高能。教育只为升学率,选才只看分。
3,教育者有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我遇先生千人,对学生负责,不求私利者,二三人罢了!一般先生只讲课本,不论书好书坏,不察教育思想,只混工钱尔!更有甚者,收人好处,为人势力,弄虚作假~~~~~~
有这样的教育者,有这样的教育形式,有这样的教育思想,那教育的产物道德不低,能力不差才怪呢????少年如此,则未来人民素质降低,使未来社会人际交往恶化,使政务不兴使国不强盛。何哉?其国必亡矣。
欲强国惟有重教,使教之思之德之制改。如是者,则少年之进步,人民之素质,邦国之兴盛,皆未可量也!!!如是者,其国必胜哉!!!!

㈡ 德育原理的学校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

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2.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
3.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caring)、判断(judging)、行动(acting)三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上。
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威廉认为道德教育理论至少应当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道德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换言之,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人。 ②支持这些品质的理论基础如哲学立场、理论前提和实验因素是什么。 ③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建议。 ④支持这些德育方法的理论前提与依据有哪些。
查赞·巴里则认为当代德育理论共同关心如下九个问题:①个人与社会; ②道德原则; ③伦理学中的理性; ④德育内容和形式; ⑤行动; ⑥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 ⑦灌输和道德教育; ⑧教师的作用; ⑨教学的方法、过程、材料等。

㈢ 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 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

  • 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

  • 在孟子看来,要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

  • 有此“恒心”,民众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漂浮,日常行为就极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 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问题;

  • 孟子由此通过分析民众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情感特点,考察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

  • 孟子所谓“民”主要指农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恒产”或稳定的产业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认为,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根本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因为他们“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 因此,孟子得出结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这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现实前提在于“制恒产”,没有“恒产”作物质基础,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进入“民心”;

  • 为了强调制“恒产”对于立“恒心”的重要性,孟子还进一步阐释了“恒产”对于道德教化的积极意义:首先,制“恒产”是“惠民”的表现,它能唤起民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树立统治者的威信;

  • 其次,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就不会终年为生存发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

  • 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 这里,“从之也轻”所描述的正是民众消除了基本的生存忧虑,从而愿意接受引导的心理状态;

  • 民众道德教化的现实过程:从有“恒产”到有“恒心”民有“恒产”是否就能保证有“恒心”呢?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萌芽,即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丧失,这在民众表现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

  • 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养,无论有无衣食之忧,民众都可能有这种表现,其原因则“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说,民无“恒心”的客观原因是无“恒产”,主观原因则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众有“恒心”,还必须注重主观方面的培育;

  • 同时,也正因为人人都有“四心”,培养民众的“恒心”,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强调,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确立民众“恒心”的合理途径;

  • 而在孟子那里,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在“人伦之理”的指导下,将一套伦理规范融入民众的生活习惯,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与职业规律相结合,将道德教化的内容融入制“恒产”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 它是“使民以时”的另一面,既要“不违农时”,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闲暇来进行道德教化。它意味着实施道德教化应把握时机,并将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即仁义之理不离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内容能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

  •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制度的设置。孟子主张将“政”与“教”相结合,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 这意味着,合理的制度应既使百姓得到实惠,又能培养百姓的规范意识。这样,伦理规范就可通过制度的实施深入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形成合乎伦理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执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背景,就其具体内容说,无疑具有其历史的局限;

  • 但不可否认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合理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 具体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论上对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鉴意义;

  • 首先,经济与伦理相联系的视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个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围绕制“恒产”与立“恒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可以说,经济伦理的视角一直贯穿在这些思想中。在现代社会,经济伦理的视角对于我们审视、思考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 从孟子对制“恒产”与立“恒心”关系的论述看,它实际上力图将“惠民”与“教民”融合为同一过程。与之相应,如果我们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福利政策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结合,无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 孟子强调立“恒心”必须以制“恒产”为前提,同时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制“恒产”当中。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意味着:只有创建有利于人们践行价值理念的制度环境,建立一套可供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的制度,社会道德建设才能切实深入人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

  • 其次,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不违农时”,同时利用“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公孙丑上》),以此引导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实施应考虑对象职业的特点和规律;

  • 这一点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其具体内容应包括:通过伦理精神与职业规范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

  • 道德宣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以道德的观点审视他们熟悉的对象和行为方式。这样既易为人接受,又切实易行;

  • 最后,孟子注重从对象的心理—情感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他主张,通过制“恒产”来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心理—情感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来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

  • 这种方式可表述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通过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所借鉴。

㈣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说呢么呢?只是知道“《论语》这书是支内离破碎而又诚实容坦率的一则则告诫,一则则评点,若是你是不欲复古,纵然全部精读完毕,你也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在这个大争之世立身;《孟子》是一种滔滔雄辩,其衰朽的政见使人窝心,其辞章之讲究使人快意。”这是在《大秦帝国》中秦王的解读,我是觉得有道理哦,要说儒家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即会严厉要求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然在很多方面又有点使人感到迂腐,不变通,认死理,即会对之工整华丽辞章的喜爱,也会对之思想的骨子里的儒家之见而可恨又可气。

㈤ 试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㈥ 分析和评价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的长处和缺陷

在皮亚杰看来抄,无论是袭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

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2)护士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㈦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来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自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扩展材料: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㈧ 概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合理性和不完备之处

㈨ 哪位教育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味认知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

其实关于认知发展和认知方面的理论,很多的教育家都做过下面的阐述,因为教育和理论还有认知是完全不能分开的概念。

热点内容
瑞达行政法补充讲义 发布:2024-11-19 20:36:23 浏览:551
新合同法以什么为指导制定 发布:2024-11-19 20:34:37 浏览:295
女法官p 发布:2024-11-19 20:11:24 浏览:269
新郑律师援助 发布:2024-11-19 19:04:40 浏览:708
印刷厂装订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9 19:03:11 浏览:24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 发布:2024-11-19 18:48:34 浏览:987
24条婚姻法北京电视台 发布:2024-11-19 18:48:29 浏览:373
履行查对制度的规章制度和程序 发布:2024-11-19 18:19:19 浏览:18
阜平法院 发布:2024-11-19 18:18:19 浏览:951
法院体庭 发布:2024-11-19 18:17:35 浏览: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