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治发展报告
㈠ “一个中国”问题上,有多少世界500强犯了错
近来,跨国企业官网或APP将香港标注成国家或将台湾与中国并列等错误被频繁爆出,企业错误或不当标注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问题引起舆论关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跨国企业遵守‘一个中国’原则状况观察课题组”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58家企业涉及我国标识情况,有127家跨国企业官方网站存在对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错误或不当标识情况,占比超过八成。
背“一个中国”政策的错误做法。由此可见,跨国企业对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错误或不当标识情况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㈡ 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㈢ 戴玉忠的代表性成果
《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版《法治百家谈——百名法学家纵论中国法治进程》第二辑;
《我国贿赂犯罪刑法规范的演变与立法协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
《关于检察院组织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强化法律监督的思考与探索》;
《证据学研究的新探索》,《检察日报》2008年5月29日第3版《学术》;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四卷;
《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与制度的几个特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6》(2008);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改革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宽严相济视野下刑事诉讼程序改革》;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法制日报2008年3月2日第10版;
《我国刑法贿赂犯罪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特征之评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法学的当代展开》;
《法治与和谐》,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人权与和谐世界》;
《对现行不起诉制度的几点看法》,《人民检察》2007年第24期;
《新刑法典是我国刑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人民检察》2007年第19期;
《依法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依法治国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检察权的宪法基础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检察权研究——以宪政为视角的分析》;
《法学教育恢复高考30年的回顾与思考》,《检察日报》2007年8月31日第2、3版;
《检察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前瞻》,《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网络与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管辖》,《人民检察》2007年增刊;
《我国贿赂犯罪刑法规范的演变与思考》,《检察日报》2007年4月19日第3版;
《惩治“买官卖官”犯罪与改革完善刑事法律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四卷;
《法律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专业毕业生求职选择》;
《和谐社会与法治保障》,中国人权研究会《人权》2007年第2期
《官帽交易后的法律软肋》,人民日报《人民论坛》2006年第9期;
还曾发表《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和谐》、《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与宪法地位》、《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刑事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的法律地位》、《关于腐败的特征、危害及其遏制》、《引渡法若干问题研究》、《健全完善我国刑事证据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等论文。 《中国法学30年》(1978——2008),合作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撰写其中的《中国刑法学30年》(1978——2008);
《中国走向法治30年》,合作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撰写第四章《刑事正义的追求》;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合作编写,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本人撰写第十三章《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第一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第一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典型疑难案例精析》第一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还曾主编:《法律应用与检察业务研究》(第一主编)、《党政干部法律顾问》(主编),《中国检察业务教程》(副主编)、《经济犯罪追诉标准理解及适用》(主编)、《典型疑难案例评析》(主编)、《法律应用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年鉴》(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常务副总编)、《检察业务指导》(主编)等书刊。 《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研究》,2007年立项的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项目;
《法律监督制度研究》,2006年立项的司法部部级法学重点科研项目;
《刑事证明标准的层级性研究》,2006年完成的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
㈣ 林鸿潮的学术成果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保障”子课题(2009);
2.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行政紧急程序研究”(2008)。 以时间为序:
1.《行政许可法条文精析与案例解析》(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应急法制论》(参编),法律出版社,2005;
3.《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行政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参编),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9.《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讲座读本》(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大城市应急法制建设探索》(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2.《案例行政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应急管理案例研究》(副主编),研究出版社,2009;
14.《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参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5.《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6.《地方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规制》(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7.《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以时间为序:
1.《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法商研究》2004第5期;
2.《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报告》,《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将“拍违照片”选作处罚证据何过之有?》,《法制日报》2005-1-13;
6.《行政机关借助市民力量取证,证据是否有效》,《人民检察》2005年第4期;
7.《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8.《2003年中国行政法治发展报告导言》,《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对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宪法学思考》,《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辑录;
11.《试论行政机关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可能性》,《判解研究》2005年第4辑;
12.《论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法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13.《论民事责任在国家赔偿中的适用——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一种可能途径》,《南都学坛》2006年第1期;
14.《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目标、方案与理由》,《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5.《行政许可与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16.《人权入宪对中国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影响》,《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对出租车业政府管制政策的若干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9期;
19.《“执行难”就可以“不执行”吗?》,《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11-8;
20.《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需跨越多重门槛》,《法制日报》2007-12-27;
21.《启动地方执行立法 促进应急法治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22.《通往阳光政府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法制日报》2008-2-13;
23.《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与突发事件中的国家救助》,《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转载;
24.《论重大突发事件国家救助的制度完善》,《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6期;
25.《公共应急“二次立法”应有所不为》,《法制日报》2008-3-27;
26.《论公共应急领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准备调研报告》,《法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10期转载;
28.《信息公开地方准备不足——从苏闽川滇数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改革》2008年第6期;
29.《政府信息公开,个别地方置若罔闻》,《改革内参》2008年第17期;
30.《反腐五年规划18次提及“公开”的深层含义》,《法制日报》2008-6-29;
31.《消除观念误区和制度漏洞——法学专家专题研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检察日报》2007-7-1;
32.《抗震救灾中的公共应急法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7期;
33.《回顾雪灾与反思公共应急“一案三制”》,《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9期;
34.《公共应急“一案三制”反思》,《中国改革》2008年第8期;
3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地方立法创新:对北京范本的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6.《试论危机预控的概念、功能与具体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7.《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政法论丛》2008年第5期;
38.《法治政府建设三十年回眸》,《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9-25;
39.《私车“尾号限行”合法性不足》,《中国青年报》2008-10-16;
40.《“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楼市”的法治底线》,《法制日报》2008-10-19;
41.《“尾号限行”,权从何来》,《中国改革》2008年第12期;
42.《政府信息公开的诉讼之路堵在何处》,《法制日报》2008-12-4;
43.《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4.《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45.《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期;
46.《由自然灾害频发反思公共应急体制》,《法制日报》2009-2-19;
47.《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应急体制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内刊 》2009年2月,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通讯》2009年3月(第52期)转载;
48.《论应急预案的性质和效力》,《法学家》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7期转载;
49.《安置+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4-9;
50.《经营自主权在我国的公法确认与保障》,《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1.《我国应急预案特点及建设方针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2.《论应急预案的异化与我国预案体系的建设方针》,《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7期;
53.《金融危机是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绝好契机》,《法制日报》2009-6-11;
54.《行政罚款信息应予公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5-28;
55.《罚款信息公开应避免损害被处罚人社会声誉》,《法制日报》2009-5-28;
56.《论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㈤ 北京市回应群众关切方面评分全国第一吗
3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公布一项政府透明度调查结果,北京市政府在政策解读与回应群众关切热点方面,得分居于全国之首。
北京3月22日讯,3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公布一项政府透明度调查结果,评出了全国透明度最高的10个省级政府,北京市名列全国第三。其中,北京市政府在政策解读与回应群众关切热点方面,得分96.67分,居于全国之首。
据该蓝皮书课题组专家介绍,2017年,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全流程公开;发挥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回应关切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作用;全面扩大公众参与,使社会大众全面深入参与到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
㈥ 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报告已经发布了吗
据报道,《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4月17日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近内年来我国青少年法治素养和中容小学法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若干不足。
现在培养的教师缺少既懂教育,又懂法律,同时懂学生心理的综合性人才,大部分是兼职老师承担。没有专职的法治教师,很难把精准的法治意识、科学的法治教育传达给学生,也就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文章来源:央广网
㈦ 赵宏的教育背景
·1995年9月至年7月,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攻读法学博士,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作为北京大学交流学生赴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法学院进修
工作经历与实践
2005年7月至今,工作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讲授中国宪法、中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德国公法。并在法律教育网讲授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其理论功底深厚,深谙考试规律。授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针对性极强。擅长比较、总结行政法各部分相关理论、知识点,强调将法理、法条与案例有机结合,帮助学员深刻领会行政法精神,切实掌握考试要决,提高应试能力。授课风格清新流畅,深受学员一致好评。
代 表 性 著 作 (包括教材)
· 《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张树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案例教程》,张树义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版。
· 《2001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树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2001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配套练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树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岳志强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 《行政诉讼证据判例与理论分析》,张树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 《行政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李洪雷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论 文
· 《立法与行政——从行政立法角度思考》,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 《行政合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5期。
· 《2004年文化行政法治发展报告》,发表于《中国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白皮书)。
㈧ 国务院部门透明指数的法治报告
中国社科院发布法治蓝皮书,内容涉及司法政府透明度报告等,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在省级检院中透明度排名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2(2014)》(以下简称“法治蓝皮书”);内容涉及2013年查处的公职人员统计,对2014年反腐败行动障碍的预测,以及司法和政府部门透明度指数的报告。
虽然三大内容里提到了不少数据,但最突出的还是国家铁路局的透明指数为“0”;被查处贪官过半栽在了“59”岁;2014年两个月就查了腐败官员“79”个。
81个法院司法透明度的平均分为42.1分,及格率为18.5%。上海高院排名第一,最高院排在第21位。而在检察机关评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53分)表现优异,居2013年度全部测评对象之首,重庆次之;在省级人民检察院中,重庆(52.5分)则高居榜首。
省级人民检察院透明指数
重庆 52.5
湖北50
广东49
湖南44
山东42.5
不少法院不敢公开或滞后公开信息
报告称,有些法院对公开与稳定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群体性案件未能脱敏,不敢公开,认为公开影响稳定。同时,法院信息公开存在滞后现象。本年度预算和上年度决算以及“三公经费”公开也面临类似问题。法院联系电话的有效性也较差,与公众的互动渠道不畅通。
报告显示,公众旁听案件庭审的权利未得到有效保护。旁听是公众监督案件庭审最为直接的方式。可法院普遍对公众旁听权的行使设置门槛,如要求携带身份证,甚至要求联系主审法官;还有不少法院的工作人员对旁听事宜不熟悉,有的甚至直接拒绝公众旁听。
不少部门以落实保密规范自保。报告提到,在申请国务院部门公开人事方面信息的时候,项目组遇到众多部门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的情况。这些部门所依据的保密规范为《人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文件出台于20世纪80年代,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家推行人事编制信息公开的政策和做法。 被查处贪官,“59岁现象”明显
据中纪委公开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其2013年查处的公职人员中,共披露有123人的详细信息。其中,51岁至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7%。而以往官员“裸退”就“平安着陆”的惯例正在被打破。
部分公职人员希望在离职前捞一把
蓝皮书指出,公布信息的123人中,有31名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调查。而这31名落马官员中,“59岁现象”明显。“59岁现象”是指公职人员在临近退休年龄之际,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腐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法治蓝皮书》主编、研究员田禾告诉记者,由于在职和退休待遇相差较大,部分公职人员具有心理落差。另外,“临近退休,部分掌握权力的公职人员往往希望在离职前捞一把。”
不少官员为晋升追求高学历
蓝皮书指出,被查处公职人员的最低学历为大专,最高学历为博士。其中,研究生以上60人,占48.8%。
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铁男,官方简历称其是经济学硕士、工学博士,还曾获名古屋市立大学“修士学位”,但后被指涉嫌伪造。在当前,确实也存在不少官员把高学历作为仕途晋升的砝码。
田禾表示,贪腐与受教育程度无直接关系,关键在于权力是否受到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是否有效防止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腐败公职人员中厅局级官员最多
在被查处的123名腐败公职人员里,厅局级(含副职)人数最多,为70人,占56.9%;省部级(含副职)、县处级(含副职)位列第二、第三位。此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民团体中涉案人员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副主任、法治蓝皮书工作室主任、副研究员吕艳滨表示,从实际权力结构来看,厅局级官员是公职人员中坚力量,其直接掌握着大量与市场和资源有关的行政审批权,权力如果不受约束,贪贿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被查处人员年龄分布
31-40岁1人
41-50岁21人
51-60岁66人
61-70岁13人
不详22人
被查处人员文化程度
大学(含大专) 36人 29.2%
研究生及以上 60人 48.8%
学历不详 27人22%
被查处人员所在单位性质
事业单位 15人12.2%
党委 26人21.1%
政府 48人39%
人大 6人4.9%
司法机关 2人1.6%
国有企业 15人12.2% 两月查处79官员,裸官监管需加强。
根据中纪委网站披露的数据,进入新的一年,反腐势头依旧未减。2014年至今,仅两个月的时间,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就公开了约79名公职人员被查处的信息,涉及18个省份。但蓝皮书专家组认为,2014年,反腐败仍然会遇到诸多障碍。
由于中国相关的法规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加上中国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引渡、罪赃移交等方面存在制度差异,使得腐败公职人员外逃后能够得到某种庇护。田禾表示,需加大对“裸官”以及其他可能外逃公职人员的监管。摸清裸官的数量,加强裸官监管,要求其申报海外资产;要加强公职人员出入境管理,防止公职人员的非正常出境。
田禾指出,有关部门在2013年底就出台了申报海外资产的规定,将对贪官隐匿财产、规避制裁是一个沉重的打击。2014年还将明确财产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的途径。此外,网络将继续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渠道。
蓝皮书预测,2014年继续对腐败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并将就如何进一步巩固反腐败工作的成果,研究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田禾分析,随着中央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增大,持续推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加快形成。
㈨ 胡敏洁的主要书籍
1 .胡敏洁:《福利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胡敏洁等译:《何谓法律——最高法院中的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3(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2004年社会保障行政法治发展综述》部分)。
4.《 法治发展报告No.3(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撰写《2005年行政法治状况(社会保障与民政行政法治状况)》部分)。
5.朱新力主编:《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合著)
6.朱新力、宋华琳等著:《彩票业的政府管制与立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合著)
7.余军主编:《宪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合著)
㈩ 《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多少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最多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1事件出来没有及时的跟进答复处理,造成处理版滞后事件恶化 2 群众受到权蛊惑 3大的事件项目没有暗中充分征求社会意见 4没有一整套处理的方案,事件出来产生慌乱 5小部分群体制造混乱没有及时的监控 6群众的想法心思不了解 7做事以家长式的行事方式 8脱离群众比较远,活在不现实中 9 项目或行事时脱离常规和道德底线。10腐败造成的事件恶化。怎么避免啊,只要用心处理就好,考虑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