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
❶ 道德经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版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权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❷ 道德经中的名言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汇总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❸ 7月28日学习《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本章对“道”的不同层次做了详细的描述,阐述“德”“仁”“义”“礼”的区别
❹ 老子道德经第7章的解释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回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答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❺ 道德经第七章中: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什么意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理解:
天地长久,是因为天地的私欲就是化育万物,天地造就了并繁荣了万物。繁荣的万物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又改造了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圣人并不是没有私欲,圣人的私欲就是为了推动文明进步、人人安宁快乐、人类文明的永恒。所以他无私忘我的努力来为人类做贡献。当人们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后,便都纷纷推举他,他反而身先了。在人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他能够站在外在角度审慎客观的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举例:毛泽东在抗日危难时期,清醒的写下了《论持久战》),人们发现了他的方法并在他的指导下走出困境了,人类得以永恒,而且他自己也能得以保存,并被历代人们所传唱,所以身存。
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不要凡事抢先,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诸位都知道,人要是尖锐的话,就会得罪人,所以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要太尖锐,要忠厚。圣人永远是以柔弱、谦卑自处的。要交朋友也是这样,如果说一个人自私自利,那么我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害怕以后会吃亏。但假如这个人为人豁达,助人为乐,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交这样的朋友呢?
为了自私的目的做出无私的奉献,我们该警惕这种论点。伟大的自私是无私,而这种无私是真心的。真心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无私帮助中,我们也要保持自尊、独立和适中。帮助自然万物就是帮助人类自己,帮助地球就是帮助人类自己。圣人自私就是无私,无私却成就了大私。
注释: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私,自己的、与“公”相对。
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所以圣人无私奉献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❻ 《道德经》第七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理解: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无私的化育、繁荣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圣人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综合全面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审慎的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当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虑事情总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总是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
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一个人终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绝后的。但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想法成就长生永存;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证明我们对人类是有点价值的。
帮助地球就是帮助人类自己,就好比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为人类抵御了风沙、洪水、雾霾、全球变暖一样。所以帮助地球和万物就是帮助我们人类自己。
圣人并不是没有私欲,圣人的私欲就是为了推动文明进步、人人安宁快乐、人类文明的永恒。所以他无私忘我的努力来为人类做贡献。当人们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后,便都纷纷推举他,所以成就了大私。
圣人的自私是无私,无私却成就了大私。
注意:
本章呼应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
注释: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
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生长自身,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所以圣人无私奉献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❼ 老子道德经第7章的解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麼天地为什麼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因此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也学著天地一样。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将别人的事放於前面。可是他的灵性。却永远在别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他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的真我。反而永远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就是圣人。他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他的伟大。而且等到他的身体死了以后。他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还受到后人的敬仰。这就是他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处。
另,天长地久。
注:天地长久不灭。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注:天地所以能有这麼长久的寿数,就是天地无私不择贵贱高下亲疏。
故能长生。
注:所以天地能这样的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注:是因为圣人之处事,体
天地之道
,先人而后己,不为先於天下,而天下之人莫不推尊而仰为圣人,故其身未有不先於人。
外其身而身存。
注:圣人以道德为本,以假体色身为末,不求显荣於身,而天下之人莫不尊亲於圣人。
非以其无私也。
注:圣人以诚而无私,而成其私,所以无私之人反成其私。
故能成其私。
注:圣人因为大公无私,所以成为圣人,故成为其私。
❽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安然1048 :你好抄。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袭: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是说:天地是道所生成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天地是人们能看得见。这样,由天地,可以推到【道】上了。)天地是永恒的,无穷的。它生长了万物,只是为了生长而已。换一句话说,天地是为万物服务的。体道的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西汉注释《道德经》的河上公给这一章的标题为【韬光】。
从这一章,体会:道体永恒,道用无穷。是会有大收益的。
注:【韬 】:(韬) (tāo):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韬钤。韬略。
❾ 道德经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怎么读
非fēi以yǐ其qí无wú私sī邪yé
邪(yé):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译为“吗?”
❿ 请教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反应了什么哲学本质和规律
翻译:天和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并没有让自己长久的意识,没有认为自身版能长久或不能权长久的想法,所以它们反而能够长生;同理圣人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一直在寻求道或者已经得道,换就话说就是忘掉了世间功名利禄,故被称为圣人!
辩证法的本质和规律:想追求一种梦想或境界,又左顾右盼,权衡社会属性中的利益与名誉,把自己的所谓的短视的利益看的特别重,这种“先其身”的做法,最终会达到“而身后”的效果,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其实道德经早就讲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所以本身就是有限的,用语言来反映世间的一些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有限的,所以关键还要看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