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法治
『壹』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
『贰』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有哪些方面
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1、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2、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叁』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意义
法制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实现法制化教育能够从根本上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法制水平,培育法制精神。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和综合素质,力求能够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积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化教育的结合,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实现。
『肆』 什么是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法治扩展阅读: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伍』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渗透法制点有哪些
主要可以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
『陆』 高考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括哪几个方面
高高考的评价体系当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有核心价值,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柒』 如何使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课堂
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构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然而,始于二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于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往往重政治教育而轻思想教育,在价值观相对单一的历史时期,单纯的政治教育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冲击,价值观更加多元,灌输式、口号式的政治教育已经很难取得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甚为必要。 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困难。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然而,改革近半个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非易事,我国启动“两课”教育改革时日已久,但成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突破单一的政治教育藩篱,陈旧的政治教育课仍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将首当其冲,应当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使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教材选编应该系统权威,避免为了服务于政治教育而零散地教授传统文化知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同时,加强教育人才培养,形成有机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氛围
『捌』 政治学科素养四大要素
1.内涵外延不同
朱明光老师曾明确指出:“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科学精神的内涵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关于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内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有详细的表述,同样可以看出它们的明显差异。
2.育人价值不同
四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四个要素,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人。“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有思想,就是能坚守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拥有并享受这样的尊严;有担当,实质上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唯有公共参与才能真正体现这种担当。”可见,这新“四有”就是四个要素分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使命。
3.养成机制不同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如何养成的?政治认同如何达成?科学精神如何凝聚?法治意识如何形成?公共参与如何实现?除了知、情、意、信、行矛盾运动的过程等共同的机制外,基于各要素独立的内涵外延和独特的价值,它们必然有自己特殊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说,追求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利益的有利分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争取有利的政治利益分配最终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就告诉我们,要达成政治认同,必须使人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身利益与所要认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高度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
科学精神,从不同角度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其核心词不外乎崇尚科学,发扬理性,尊重事实,自主选择,合规律,合原理等,它的反面就是愚昧和无知、迷信和盲从、封闭和僵化。总之,有科学精神的人就要会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竺可桢先生曾言:“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一论述明确区分了政治认同素养与科学精神素养的形成机制。可以说,科学精神的养成,最主要的是一个“辩”字,只有通过辩才能明是非。“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通过“辩”,在价值冲突的经历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坚定认识,在反思与追问的循环中养育智慧,从而最终凝聚成科学精神。
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各种行为规范中,法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因此强制性也可以说是法的最主要的特征。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道德的人常会因为不懂法而犯法,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懂法而不敢犯法。可见,个体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机制有很大差别,道德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内心的修养,而法治意识的养成更要靠外来的影响。不懂法、不守法,甚至违法犯罪,不仅自己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会遭到破坏,而且行为主体自己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被追究刑责。当然法律也有温情的一面,如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公平正义的伸张,但这一温情同样建立在强制和权威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些,经常地感受到这些,人们才会最终在内心确立法律神圣和权威的观念,法治意识才能得以形成。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要否定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关系。
公共参与与其他三个素养要素相比,其养成机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实践性。它的内涵本身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来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可见,公共参与素养的养成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在有关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使公共参与得以实现,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玖』 高中政治的学科思想是什么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的核心价值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目标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拾』 高中政治学科任务有哪些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