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幼儿道德教育

幼儿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 2020-12-21 10:38:40

1. 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 一、完善课程的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处理两个关系 (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 (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 二、幼儿良好品质需要综合影响 (1)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影响 (2)幼儿园、家庭、社会的综合影响 三、要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四、从品质主要素着手培养的良好品质 (1)从认识着...手 (2)从情感着手 (3)从行动着手 人的品德是在德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这种教育影响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的课程结构保证下来实施。幼儿园教育是由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构成的连续性教育这就决定这一教育的特点:系列的、纵向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将三年的教育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燕尾服,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 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认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必须有计划地贯穿在各年龄段中的各个阶段,在三年整体目标下,要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有目标,阶段有重点,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不象智育那样,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完成,而是多种品质同在一个阶段反复进行着,如遵守纪律、懂礼貌、团结合作、自信心、独立性等品质的培养往往同时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呈螺旋形上升,但这并不排除各阶段的重点,只有做到重点与连续相结合,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和巩固。在我设计的主题中,有的以直接培养道德品质为主,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玩具大家玩》、《学做小客人》等,有的则将品质培养渗透在其他类型的主题之中,如在《小小发明家》、《小问号》、《我们在春天里》等主题中,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自信心、意志力、坚持性、合作、助人、分享等品质,各个主题有重点,并正确处理重点与连续的关系,促进了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 幼儿良好品质培养需要综合影响 品质形成的教育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多种教育因素又广泛地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教育因素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幼儿品质的形成,而综合教育正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广泛地、综合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1、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的综合影响。集中一个阶段、围绕某一方面重点、用各种教育内容、各种教育手段和各种活动形式综合进行教育,是综合课程的主要特点。而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必须自然地渗透在每个主题活动中。例如:小班主题《天冷,我不怕》目的是锻炼幼儿意志,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上幼儿园,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在常识课中组织观察和体验冬天的寒冷,观察街上的行人怎样冒着严寒坚持上班;语言课中讲“冬天也要锻炼身体”的故事,组织“比比谁最不怕冷”的谈话,进行木偶表演“冬天不怕冷”音乐课中唱“科天我们在做什么歌”,户外活动推雪人,滚雪球。还玩“扫雪”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接受教育影响。 2、幼儿园、 家庭、社会的综合影响。幼儿教育是涉及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幼儿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要受家庭、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各种言行的影响,因此,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社会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幼儿园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如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组织幼儿活动开放日等等,并定期向家长报告班级工作,共同研讨教育问题,并通过家访,日常交流等加强幼儿园与家庭联系;此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幼儿广泛接触社会,提高其道德认识、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能力。如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让幼儿自己去了解父母、亲友的工作单位,参观周围环境等。 三、 幼儿良好品质要在活动中培养 影响幼儿品质形成的教育因素只有成为幼儿活动对象时,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作用,幼儿在园参与活动是很多的,有集体教育活动,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品质的很好契机,如节日中、幼儿不仅要以语言、行动等表达情感,还要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互相赠送,表达情意,交流情感,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幼儿经常对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议,能培养幼儿团结、谦虚、合作、自信心、明辨是非以及自我教育的品质。 四、 幼儿良好品质培养的过程是可从品质的要素着手 1、 从认识着手。认识是形成品质的基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和片面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考虑幼儿的思维与道德观念的发展水平,提供多方面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事物明辨是非,使他们学会判断与评价,教师善于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运用解释法进行解剖概念、分解因素、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发展幼儿的概念,例如: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品质,教师就要通过一系旬的教育和随机教育,使他们懂得 (1)认识本班的各个小朋友,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优点。 (2)能和小大朋友轮流玩玩具,共享玩具,合作游戏,共同表演。 (3)能知道他们喜欢的事情,能与他们共享欢乐,同情朋友的困难,并能帮助他人、不干扰他人。 (4)愿意学习小朋友有优良行为,不岐视有缺点和身体有缺陷的小朋友。 (5)正确评价自己在集体中和与小朋友活动中的表现,能正确评价他人的行为。 (6)会正确处理与小朋友发生的冲突与纠纷等等。 2、 从情感出手。幼儿的情感具有易冲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情感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的直接或间接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其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保护、鼓励积极情感,改善消极情感,进而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各项活动中的功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围绕上教育内容,我谈以下五项措施: (1)进行恰当的体质锻炼。情感伴随幼儿各项活动的始终。体弱多病的幼儿,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大大低于健康幼儿,所以其情感的发展和释放比健康幼儿来得缓慢,对其活动常产生消极作用。一般说来,体弱多病的幼儿较易体验到痛苦、害怕、孤独、厌烦等消极情感,相应地在活动中就容易表现出害羞、胆小、自私、孤僻和任性等不良行为倾向,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加强幼儿体质锻炼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 (2)为幼儿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 (3)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由于幼儿极易接受外界的情感信号,所以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等培养幼儿的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是很重要的。在此,我重点介绍一下文学作品在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对识字较少的幼儿来说,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读给他们听,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换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姓名,改变环境布置,以配合作品中场景描述等方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充分理解和接受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进而达到丰富情感体验的目的。 (4)在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幼儿怀疑、羞辱和内疚的情感体验,鼓励其创造性、独立性的发挥,培养其合作意识。消极情感是幼儿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的严重障碍。幼儿在活动中一旦体验到过度的失败、羞辱、不受信任、内疚等,教师不要随便评论、嘲讽或表示不信任。过度保护幼儿情感的创造功能也十分不利。幼儿喜欢的或积极探究的活动,如果仅仅因为脏,有点危险,就遭到成人的禁止甚至呵斥,幼儿就会因此变得畏畏缩缩。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成人一定要加以保护和鼓励。此外

2. 如何做好幼儿的道德教育

南溪县幼儿园 左月琴 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提高全民族素质、提升国家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幼儿园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时期是一生的关键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幼儿德育教育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一个民族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幼儿教师,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思想道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思想道德工作应从幼儿抓起,注重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一、幼儿早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溶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生活中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事物,孩子的一切犹如一张纯洁无暇的玉,需要教育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不失时机且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幼儿从呱呱坠地起自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孩子通过生活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因此,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跟不上,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往往会模仿反面的、丑恶的行为,容易误入歧途。其实从更广的的程度上讲,家长更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如:中班一男孩聪明可爱,与班上小朋友友好相处,非常懂礼貌。一天游戏活动中,班上一位十分调皮的男孩抢了他的玩具,还把脸给他抓伤了,结果第二天这个男孩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就用牙咬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咬小朋友,他回答说:“妈妈教我的,妈妈说打不过小朋友就用牙咬。”老师听后非常震惊,同时也很痛心。从这个例子说明: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家长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那么他的孩子更不用谈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这一职责,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2、重视孩子早期良好品格行为的培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的希望所在,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因而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有的家长这样对老师说:“我们小时侯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尽量满足他。”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那种在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享乐,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一位幼儿表现很好,老师奖励了他一个小礼物,可在后来的活动中这位幼儿表现得不好了,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又哭又闹。这个事例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孩子就是别人有什么我就要什么,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大、最好的留给自己而把小的分给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是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懂得分享和付出,什么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人主动去拣起来等现象。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养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3、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现在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在他们听来是十分陌生的事情。在他们幼小的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什么都是以我为中心,如果问他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当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可很少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有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随机教育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的幼儿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机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倾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会使孩子终身难忘,受益匪浅。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思想道德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 严谨、诚实、守信 ” 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庭里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适时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去旅游,认识祖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让幼儿了解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愿望。在喂养小动物、照顾小花小草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因此当生活中与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自然就流露出“爱心”,并付之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发小红花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幼儿主动形成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贯穿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4、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搞好幼儿德育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要互相配合,教育要协调一致,假如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栏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利用重阳节组织幼儿和社区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对幼儿进行尊老敬老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从小培育幼儿良好的道德素养。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大厦才能巍然屹立。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德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 如何进行幼儿道德教育

古往今来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讲《大姑与小姑》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讲《公主与织布女》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勤俭节约;在国庆节、清明节、还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在每次讲完故事后,我都会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讲,说一说,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记得一次,我组织幼儿做户外采集时,有一个孩子手突然被树枝划破,当时我和保育员都没带任何医疗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伤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师焦急的神态,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老师,我有手绢,用我的手绢给小朋友包伤口。”好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绢,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那块为小朋友包伤口的手绢,被我们班誉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关心植物生长,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给老师端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二、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她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就连伙房叔叔给我们班送饭添菜,孩子们也会主动地说:“谢谢叔叔!”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一)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这其中,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德育目标,并让家长尝到家园合作的快乐。如:以前带班时班里有位孩子“个性”特别强,老爱和别人对着干。家长告诉我他在家里总是不听话,特别倔,早晨起来不吃饭,为了喂他吃饭,害得孩子的妈妈每天都顾不上吃早饭。针对这个孩子,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妈妈真辛苦”的谈话活动,首先,专门把孩子母亲一天的工作概况录制下来,让孩子们看,并请每个孩子讲一讲自己妈妈的每日工作有多么辛苦。再开展“上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把孩子上幼儿园的情景搬到游戏中,让她亲自体会做母亲的辛苦,又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帮妈妈做事情,让她体会大人的辛劳。几天下来,孩子真的变了,变的懂事了,能体谅大人尊敬老人,家长显得特别激动开心。这个孩子的转变,其实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努力的结果。老师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体验家长的爱意,并引导家长思考自己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家长与老师共同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启蒙教育。此外,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而且,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网络道德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后,一次为了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劳动意识,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请孩子们自己制作环保图,引导幼儿将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消毒处理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亲自体验变废为宝、勤俭节约及体验劳动的快乐,家长们告诉我:“我的孩子现在一扔东西就要找果皮箱,还时时监督大人呢!家里喝过的一些奶瓶、空盒子,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成手工,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还潜在进行了德育教育,真好!”由此可见,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些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的、有序的进行。 四、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并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我没有采取枯燥讲述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一来幼儿无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亲手制作粘贴国旗,在剪剪贴贴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兴奋、主动探索的状态,另外还带着孩子们学习升国旗、学习唱一些国旗的歌……既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又在玩中进行了爱国启蒙教育。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4. 幼儿园教育幼儿德育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德来育内容是培养幼自儿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体系。3岁以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要爱清洁、讲卫生、有礼貌。3岁至 6岁幼儿要教育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诚实、勇敢、友爱、礼貌、守纪律、活泼开朗。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要求。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5. 如何培养幼儿道德品质

俗话说:“一岁来看小,三岁看老。”自幼儿正处在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教育将影响到幼儿的整个人生的德育水平。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身传言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家长,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道德启蒙教育。有这样一个事例:孩子对妈妈说:“爸爸和我一样,也喜欢看动画片。”妈妈笑着对孩子说:“你爸爸本来不喜欢看动画片,但为了让你高高兴兴看动画片,他就不看其他节目了,你爸爸就是这样,遇到事情总是先替别人着想,然后才考虑自己。

6. 怎样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

“德”即是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简单的说:幼儿园的德育是指教师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等规范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幼儿德育教育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
德育是一项基础教育, 是我们开展其它教育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处于幼儿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是我们进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德育工作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于语言、社会、健康等领域之中,渗透在学习、生活、游戏及娱乐等活动之中,融入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里。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德育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了解了德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实施的问题。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幼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有哪些?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成败与否,还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必须研究和掌握的问题。
一、 德育教育的目标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影响,培养幼儿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建构和提升自己的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品德行为,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
广义的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德育教育的总目标,我们可以把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为:
1、在思想上: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父母等情感;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并服从集体的集体意识,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具有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
2、在品德上:教育幼儿要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幼儿诚实守信、好学好问、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3、在行为上: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具有基本的环保意识等。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例举事实、讲解道理,使幼儿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即利用一些故事或真实的事例,通过讲解、交谈、讨论等方式向幼儿阐述简单、深刻道理的教育方法。运用此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好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情操,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法
环境熏陶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促进幼儿品德行为形成的方法。教育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空间、活动材料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教师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间或墙体,布置、设计“祖国山河”、“家乡风光”、“美丽家园”等主题环境墙。通过图片的收集与展览,不仅使幼儿对祖国的伟大、家乡的美丽、家庭的幸福、班级体的温暖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人的真实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启蒙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活动室的“图书角”、“娃娃家”、“自然角”等区域,让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表演等形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第一环境。做好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家园合力,将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掌握幼儿在家的发展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宣传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主张和要求,使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利用“家园联系”、“育儿之窗”、“家长会”等形式,及时交流并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以德育儿”的观念。
社会是幼儿的第三课堂,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拓展幼儿学习、成长的空间。如:带领幼儿走进“孤儿院”或“敬老院”,让幼儿从家中带上好吃的食品或玩具,给老人及孤儿们表演节目。如“汶川地震”组织幼儿开展“向灾区献爱心”的募捐活动,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与仁爱心。事实证明,有意义的社区活动能让幼儿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融入社会,有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教育环境时,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共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行为评价法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制订德育工作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幼儿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要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步调一致,使学校内外的教育影响保持连续一贯性,互相配合以便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合力,共同协力教育好我们的幼儿,确保幼儿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孩子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家校合作,社会参与才会取得相应的德育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法无定性,但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实际。德育教育的方法多式多样,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德育的重要性,都来关心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有希望。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我们的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儿童。

7. 简述幼儿德育的意义

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内

3、学前容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1、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的原则。

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与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方面。

实施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效手段。

3、游戏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力措施。

8. 如何在幼儿园领域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要善于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教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及时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种渗透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这样就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一点一滴交给,一点一滴学会,一点一滴做到”,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例如,每天到校我们都要求幼儿用抹布抹自己的小椅子、桌子,放学后将自己的小椅子整齐地放好,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午餐前,要有序洗小手,午餐时要求做到不剩饭,以培养孩子讲卫生、惜粮食的良好品格。午睡后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中、大班幼儿自己学叠被子,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以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我们要重视习惯培养的过程,经常反复地进行练习,天天督促,常常检查,使习惯得到巩固。
二、将德育渗透于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是最佳的途径
我们设计、组织活动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利用节日活动有机渗透
我国有不少传统节日,在节日里,幼儿园可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每次节日教育活动可以围绕节日,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成一个系列进行。
如三·八节,节日到来前,给孩子们介绍有关这个节日的特点、意义。给孩子们讲讲妈妈们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辛苦,懂得疼妈妈。也可以邀妈妈一起参加系列活动,让孩子在和妈妈的互动游戏中,学着爱妈妈。
2、利用游戏活动巧妙渗透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通过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进行的。在游戏中,让幼儿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渗透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快感。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在游戏中孩子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妈妈”要就要温和、细心;“爸爸”就要严厉,保护孩子;“孩子”就要尊重长辈、乖巧懂事,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老鹰抓小鸡”游戏中,鸡妈妈要不顾一切保护孩子,小鸡要紧紧跟着妈妈不掉队、不乱跑,也要灵巧,老鹰则要灵敏、勇猛。幼儿在同一个游戏中可以分别扮演各种不同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各种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在桌面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渗透
儿玩桌面游戏时,最容易引发的就是争抢玩具的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要团结友爱,让孩子们明白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能独自占有,不能有霸王心理。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先和对方商量,在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这样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一起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可以使得活动成功,心情愉悦,同时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让其体会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
(3)、在体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渗透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培养了他们机智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仅是顺利进行游戏,提高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在游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各类竞赛性体育游戏中,教育幼儿要团结协作,要拧成一股劲,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在以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学会合作;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时;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活动中。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游戏教学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在主题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渗透
结合幼儿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系列综合性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我劳动我快乐”的专题活动时,可通过组织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念儿歌、看电视、做游戏等形式,使幼儿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开展主题活动“妈妈我爱你”时,可通过组织幼儿亲手画妈妈,亲自为妈妈制作卡片,为妈妈戴上大红花,说一句感恩的话等活动,使幼儿懂得从小就要爱妈妈,培养幼儿懂得感恩、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品质。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对幼儿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深刻的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其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尽管,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尝到了德育教育的甜头,但这仅仅是我教育实践和探索的点滴,今后我将更深层次地研究幼儿德育的问题,使我们的幼苗更加健康地成长。

9. 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数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 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霍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 祖国的爱。 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 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 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 等等。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 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 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 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家务劳动能幼儿对家庭的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 和谐和家庭。 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 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 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 等。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 理。 为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其一些相应 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害怕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但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孩子以具体指导与帮助。当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 小,多么微不足道 。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 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 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热点内容
输入法立法 发布:2025-01-19 06:59:25 浏览:325
尔雅律师 发布:2025-01-19 06:58:15 浏览:583
卫生行政法律与法规比较 发布:2025-01-19 06:58:12 浏览: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愿 发布:2025-01-19 06:03:46 浏览:293
道德经托尔斯泰 发布:2025-01-19 05:39:14 浏览: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发布:2025-01-19 05:25:09 浏览:950
有关行政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1-19 05:00:00 浏览:309
云签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9 03:52:01 浏览:830
魏龙律师 发布:2025-01-19 03:32:57 浏览:893
嘉定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9 03:29:07 浏览: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