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5章

道德经第5章

发布时间: 2022-03-13 19:46:38

道德经第五章读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古代的风箱.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里是把天地的运作比喻为风箱.(天地的运作难道不像风箱一样么)
字数有限,不可详解.

㈡ <<道德经>>原文是啥1—5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㈢ 道德经第五章,虚而不屈(gu三声),动而俞(YU)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chong)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读音和字也不尽相同。不过,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这句话形容的是专橐龠,也就是风属箱,虚而不屈是说它虽然里面没有东西但却无穷无尽,读qu还是gu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了。动而愈出,是说它一动就会有东西出来。有的版本直接就是愈,这么没什么悬念,多言数穷,我本人习惯读shuo,有一点越来越的意思,不如守冲,一般认为应该是冲,因为冲是空的意思,这才是道德经学说的精髓。
个人认为句读可以训诂,但是却不应该用来研究思想~谢谢~

㈣ 关于道德经前五章思想的小故事

道德经 道经一至五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无形无象、永恒长存,无法用言语描述,所以用言语描述的道,不是永恒长存的道;名,变化多端、玄妙莫测,无法用语言阐述,所以用语言阐述的名,不是玄妙莫测的名。无,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未产生之前的状态的,无,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有,是用来说明天地万物产生之后的状态的,有,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母亲。因此,始终保持清静无欲的境界,才洞察得到“道” 和“无”的奥妙;始终保持心思专一的状态,才观察得到“名”和“有”的微妙。“无”和“有”同出于“道”和“名”,两者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本质是一致的。“道”和“名”深远玄妙、难以琢磨,它是一切奥妙的根本。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时,这说明丑的事物已经遍布天下;当天下人都知道好的事物好时,这说明坏的事物已经充斥世界。美和丑,好和坏是互相对立、相互转化的。同时,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为参照,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相对而存,音与声相互谐和,先与后互相随行:这是永恒的。因为圣人懂得事物对立面相反相成的道理。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法则对待世事,反而容易成就功业;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反而容易教化百姓。“道”听任万物兴盛败亡而不横加干涉,滋养万物蓬勃生长而不据为己有,促进万物成熟繁衍而不居功自傲。圣人功成业就又不攫为己有,所以他没有得失的忧虑。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器重贤能的人才,可以使百姓不争强好胜;不珍爱贵重的财物,可以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露容易引起欲望的东西,可以使百姓心智不迷乱。因此,圣人治理百姓是让他们内心清静、肚腹吃饱、心机减少、身体强健,让百姓始终没有机巧和贪欲;让那些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不敢任意胡为、不会肆意卖弄而已。如果像这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了。

4.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虽然空虚无形, 可一旦作用于“有”,它便效用无穷。“道”深远玄妙、变幻莫测啊,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但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它消磨万物的尖锐锋芒,解除万物的纷扰纠缠,它与光辉、洁白融合,又与尘土、污垢混同:道无所不能啊又无所不在。道寂静无声、隐没无形啊,它客观存在,但又无法捉摸。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因何产生,我只知道它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意念,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任万物自生自灭,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既不重视也不轻视;圣人没有偏见,无所谓仁爱不仁爱,他任百姓自由自在,就像对待祭祀用的刍狗一样,既不偏爱也不歧视。天地之间的空间,大概跟风箱相像吧?虽然风箱里面看起来是空的,实际上它的效用无穷无尽:不鼓动它,它虚静得什么也没有;要是鼓动它,里面就会有风流出,并且越是鼓动,产生的风就越多。天地之间的空间跟风箱一样,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它的效用无穷无尽:天地宁静,万物则自然宁和;天地运动,万物亦顺时而动,天地大动,万物则颠倒倾覆。鼓动风箱要把握节奏,才能控制好火候;天地运动也跟鼓动风箱一样,要保持适度,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说话也跟鼓动风箱一样,话说得多,就像风箱鼓动得快,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消耗精力;治世也跟鼓动风箱一样,政令颁布得越多,就像风箱鼓动得越快,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劳民伤财。因此,一个人,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经邦济世都应把握好度并且时常保持虚空宁静的状态。

㈤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抄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袭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

㈥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经典语录对当代的启发意义

  1. 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钱而绝望,因为你要知道。。。。。你以后没有钱的日还有很多

㈦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老子道德经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因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是教诲我们,从心上来讲,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诚是真诚,敬是恭敬。内心有真诚,外面言行都表现得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够谦卑,必定能够跟人和谐相处,这是仁德。有这种诚敬谦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用人教,不用刻意,他言语自然就会谨慎。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从事上来教我们存养仁心。
《论语》里有一段是“司马牛问仁”.司马牛是宋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长叫司马桓,这个人不仁。为什么?他想谋反,想把国君(当时是宋景公)谋害了,自己可以当王。司马牛他跟他的哥哥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仁德的人,他不愿意参与到他哥哥谋反的计划当中。因为弑君篡位这是天下人皆得以诛之,会招来灭族之祸的。所以当时司马牛也非常地忧虑,忧国忧兄,他是进退两难。这个时候更需要慎言,说话稍不谨慎,可能会有难以挽回的过失。
说到底,还是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也要凭智慧。智慧从哪来?心地清净就有智慧了。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多半因为有私情。私是自私自利,情就是感情用事。《大学》里面讲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就是让我们心正,要放下私情。
所以《道德经》上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话,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经过再三的思考就说话,那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

㈧ 道德经第五章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德,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仁爱,也像对待刍狗那样对百姓。天地之间,难道不像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让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犹橐龠: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屈: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㈨ 德道经第五章 【中和】怎么解释简介最好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②。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③,而王公以为自名也④。
勿或 之而益,或益之而 ⑤。
觐殷死,议而教人⑥。
故强良者不得死⑦,我将以为学父⑧。

①道: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 一:最小之数,朴素之数,万化之基,即德、虚无一炁(即“⊙”,由无极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二:《说文》:“地之数也”。即太极之阴阳也。 三:《说文》:“天地人之道也”。三元(源),即物元(源)、体元(源)、质元(源)。三元(源)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阴、阳”这个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②负:《说文》:“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即负债。通“背”,与“抱”相对。
中:《说文》:“内也”。中心、中间等义。又有充满之义。乙本及通行本作“冲”。 和:谐也。
句义:道生之德畜之的万物已经离开德“一”而进入了阴阳“二”的状态中,人类对万物的认识,停留在看得见的有相物质世界,而将看不见的无相物质忘在背后。然而万物内外却是德“一”能量的炁在发挥滋养的中和作用。只有执一以为天下牧,知白守黑,执两用中,才能认识万物本质中德的营养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与乙本均作“人”。
谷:其简体即“谷”。《说文》:“谷,百谷之总名”。天以五德养神,地以五谷养形。不谷,属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贬,后演化有五谷不分之意。《战国策?齐策》载,颜斶曰:“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注:人君谦称。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称”。
⑤勿:《说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襍帛。幅半异,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 ”,据《汉语大字典》其为“损”之异体。但在此处 义与损义有别。
⑥觐殷死:礼崩乐坏也。甲本作“□□夕议而教人”,“夕”字辨误。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觐:《说文》:“觐,诸侯秋朝曰觐,勤劳王事也”。 殷:《说文》:“作乐之盛称殷”。
⑦良: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绘半穴居延伸的两道走廊,为廊之初文,两道走廊增强了空气流通。《说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强:通“强”。《说文》:“弓有力也。”强健、刚强;亦作强暴、强人等贬义解。
句义:修真能加强、增强身国的通炁量,营造和获得更强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⑧我:通行本作“吾”。 学:觉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义:能充分获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内环境,需要教化传授和指导实践使其觉悟,我当其责。

热点内容
2014民法段波 发布:2024-11-19 12:32:28 浏览:204
劳动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资 发布:2024-11-19 11:37:43 浏览:668
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 发布:2024-11-19 10:55:18 浏览:312
唐山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4-11-19 10:43:57 浏览:412
拆迂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10:17:07 浏览:430
人力资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9 10:00:40 浏览:900
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19 09:35:05 浏览:878
经济法战略联盟的类型 发布:2024-11-19 09:33:59 浏览:129
现代劳动法不包括什么制度 发布:2024-11-19 09:24:33 浏览:358
劳动法被解雇不满一年怎么赔偿 发布:2024-11-19 09:23:49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