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春节道德讲堂

春节道德讲堂

发布时间: 2022-03-14 00:06:24

① 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王新元是怎样一个人

王新元,男,
1976年生,汉族,山东省省直机关青联委员,现任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副主编。近年来,王新元同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历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编辑出版《社区论语》。2008年8月,为提升历城村居民文明素质,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召开,历城区委宣传部、历城区文明办与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就编写《社区论语》达成了共识。全书共4大部分,110千字,王新元同志承担了大量繁重的编写工作,无论是摘录适合社区居民阅读的《论语》语句、对这些《论语》语句进行注释、编写阅读提示,还是选取与《论语》语句相关联的小故事,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使《社区论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受群众喜爱的读物。二是打造社区“论语长廊”。《社区论语》出版之后,在利农、洪家楼、南全福等社区开展了学习比赛活动,引导大家看这本书,用这本书。为增强宣传效果,在东风街道祝甸、洪楼街道七里堡等社区广场,郭店相公等村庄广场,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论语长廊”,在居民楼楼道门口悬挂了“论语对联”,这些内容的策划和设计,都是王新元同志辛勤劳动的成果。此外,按照中央、省市要求,为开展好“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应区文明办的邀请,王新元同志结合历城实际,精心设计了历城特有的“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标示,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命名:“祥和春节”、“灯火元宵”“青青清明”、“五彩端午”、“团圆中秋”等,使我区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都叫得响的活动品牌。
林甘

林甘,男,81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退休教授。他长期热衷慈善公益事业,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自2000年以来,通过不同方式扶贫济困、慷慨解囊、无私奉献。为了帮助他人,为了所热爱的慈善公益事业,他与老伴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林教授共向慈善事业、特困家庭、失学子女捐款捐物已达10万元之多。在他的资助下,许多贫困失学儿童穿上了干净整洁的衣服,用上了崭新的文具,重新走进了向往的学堂。大灾大难现人间真情,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曲舟震灾也同样牵动着林教授的心,震后报道后的第二天,他就在第一时间向省红十字会捐款一万元。奉献了一位老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而他自己家里却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林甘老人的事迹感人肺腑,感天动地,催人奋进,省市各大媒体长期关注,争相报道。2005年林甘老人被评为十大“山东好人”。
姚发坤

姚发坤,男,74岁,历城区董家镇姚家村人,退休教师。国家三级篮球裁判,曾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99年姚老师退休后,开始义务为小学生、中学生、老师、企业职工和老年人当乒乓球教练。姚老师一教就是12年。他自己花钱买好的乒乓球、球拍,免费教打乒乓球,还组织多次比赛,自费为比赛选手发奖品。在2011年9月举行的历城区业余乒乓球联赛里,女子组比赛的前四名全是他的学生。他不畏寒暑,定期到村文化大院、谢家小学、邢家小学等地,免费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乒乓球培训,帮助困难家庭指导教育孩子,看到孩子进步了,他就高兴的自己掏钱买乒乓球等鼓励孩子,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总是说能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就是他今生最大的乐趣。2008年至今被邀请为齐鲁制药厂、济南钢铁厂等乒乓球运动教练。先后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历城区模范老人、2011感动济南年度人物候选人等。
贾延芳

贾延芳,女,38岁,区教育局宣传科科长。她爱岗敬业,善于攻坚,工作出色,连续四年获得全市教育系统和本区部门新闻宣传工作第一名。她心系学子,充满爱心,想方设法关爱并帮助学生。2008年加入泉城义工,借助媒体平台,组织了爱心大篷车、爱心图书室、圆梦行动、美好生活在行动、优秀教师游泉城等大型公益活动,为山区学子捐赠物、款20余万元。2012年,她发动家人捐资6000元组建了“芬芳小口袋”爱心社团,捐出自己的15年稿费为山区学子购置图书500余册,同时,吸引了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新华书店、马语者马术俱乐部、山东师范大学、济南眼科医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校、山师附小等社会爱心团体和个人加入到爱心团队,为农村儿童送好书、送好课、送心理辅导,组织了健康查体、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做出了较大努力。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辅导员、济南市巾帼建功标兵、历城区教学能手等。
高莲香

历城区夕阳红艺术团是在高莲香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于1997年4月成立的业余艺术团体。十几年来,该团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活动宗旨,秉承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张形势,围绕中心,弘扬主旋律,无私奉献,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团队建设发展壮大,艺术活动蓬勃向上。
该团由初建时的24人,现在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人,设置有合唱

② 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哪些意见建议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体意见建议如下:

一、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

1.深化推进普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在抓好干部职工教育的同时,进而影响教育亲属及身边人。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向监管对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建立企业LED屏定期刊播公益广告制度。

2.强化实践养成。积极参加县文明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动核心价值观养成。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督促企业树立合法诚信经营理念。

3.树立一批典型。在机关单位开展“执法标兵” 和“五星工程”评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推动工作落实。扎实做好身边好人线索推荐工作。

二、全力做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1.全面落实创建任务。认真落实《陕西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陇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任务分工通知》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文明餐桌行动,深入开展集贸市场、餐饮店、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暗访得高分。

2.广泛宣传动员。坚持全民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创文工作。动员监管对象积极开展创文宣传,配合县文明办开展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提升参与度和知晓率。

3.强化督查考核。各单位要认真开展创文工作,抓好创文宣传,收集创文资料。局办公室将对各单位创文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抓好群众性创建工作

1.积极开展市级文明单位创建。2016年我局成功创建为县级文明单位。为了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今年将积极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同时做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相关工作,推动创文工作不断深入。

2.培育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依托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挖掘文明内涵,设计载体活动。大力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和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载体活动突出文化性、教育性,使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3.积极推进文明餐桌行动。为全县所有餐饮企业免费提供文明用餐提示牌,督促其规范摆放,并引导消费者积极遵守,倡导节俭、文明的消费习惯。同时抓好文明餐桌理念传播和宣传引导,表彰命名一批示范典型。

(2)春节道德讲堂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资料:陇县人民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

③ 如何增进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和理解

在农村工作,发现一种现象: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的事情,群众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乡镇主要领导,甚至是县委书记、县长。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这说明当前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拉大,信任出现危机。长期下去,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又影响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热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已然成为摆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现

群众为什么不信任村干部?加以分析,有以下五种情形:一是质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质。一些群众认为,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众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关系亲疏决定,关系好的就是低保户、优待户、救济户,关系不好的,再困难也只能“靠边站”。二是质疑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现在许多群众常年外出务工,在务工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返乡后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不大,加之一些村干部本身学历低、见识浅,深感能力差,还不如自己。三是质疑村干部的工作执行。一些群众通过媒体看到和听到的政策,各地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差异,认为上级政策虽好,但村干部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四是质疑村干部的履职成效。一些群众看到邻村有发展项目、民生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认为本村干部不作为,能力差。五是质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当看到、听到村干部有违规违纪问题,就认为本村也存在类似情况,在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有“不干净”嫌疑。这些质疑的汇集,成为村干部与群众联系、沟通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二、导致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原因分析

群众与村干部间的信任危机,有村干部的因素,也有群众的原因。

村干部的因素:

1、村务决策听取意见不广,群众“漠不关心”。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难以正常召开,村务决策和执行过程缺乏群众广泛参与,多是几个村干部开个会确定。即便是参与了,由于一些村干部作风不实,听不见意见,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受挫,进而不关心、不参与、不支持。

2、安排工作少听群众心声,群众“莫名其妙”。 由于村干部缺乏调研意识,只顾推进工作,政策没讲深讲透,工作没做深做细,一些对政策不理解的群众,当遇到自身利益受损时,认为村干部乱指挥,有怨言。村干部在项目实施需占用群众土地时,一些群众不支持,村干部认为群众在刁难,简单行事,于是“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导致群众公开阻碍,甚至产生群体性恶性事件。

3、处理事情时有暗箱操作,群众“雾里看花”。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渴求在村级事务,特别是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对待。由于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级集体事项研究、决定、落实、公开等工作不到位,为村干部“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再者,决策过程受“人情关系”、“利益驱使”影响,在农村“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的问题依然存在,滋长了村干部徇私情、谋利益的行为,更有甚者,使“熟人社会”、“关系社会”的意识深入人心。群众看不到本村决策过程的民主性,不明就里,自然对村干部失去信任。

4、能力素质普遍不强,群众认为“他不如我”。从当前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来看,不管是从发展能力上,还是从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上都还存在差距。一些村干部发展意识不强,带富能力有限,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村干部学历不高,政策理论水平有限,在做群众工作时不能准确传达上级政策精神;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不相适应。相比之下,群众的发展意识、个人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一些有能力、有基础的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纷纷走上致富路,认为村干部人微言轻,不如自己,甚至讽刺、挖苦村干部。

5、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恨之入骨”。随着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涌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增多。一些村干部在处理村级事务、协调群众利益时,工作思路不清晰,找不对方式方法。有的把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单方面归结于群众觉悟低、素质差;有的为平衡短期利益关系,牺牲和压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埋下影响长期稳定的隐患;有的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工作做得不细、不彻底,导致问题一拖再拖,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重大矛盾。这些类似的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在农村,一些群众对村干部的怨恨之情溢于言表,常常与村干部对着干。

6、个别乡镇干部“越俎代庖”,群众“直找书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交通、通讯等条件有了巨大改善,乡镇干部到村工作更加方便,群众出村办事频率越来越高,客观上使得干部群众的关系日渐疏远。交通更加方便,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少了,工作完事就走;通讯越来越畅,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群众之间通过电话就能直接沟通,一些干部习惯“电话安排”、“遥控指挥”,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一些乡镇干部到村,不管该不该管、能不能管,凡事“横插一杠”,越过村干部直接表态的情况时有,间接造成群众和村干部间的误会,群众有事只相信乡镇干部,而且“信大不信小”,遇事直找书记、乡镇长。

群众的原因:

1、集体观念不强,“利益驱使”的处事方式引发矛盾。农村经济社会、基础建设、民生事业加速发展,在惠及绝大多数群众的同时,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却提高不大,一些群众在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上处理失当,导致村级组织与群众、村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经济发展常常与群众利益有相悖之处,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中占田占土、拆迁房屋等问题上,群众集体意识不强,不愿舍弃个人既得利益,公开反对和抵制村级集体项目动工现象时有发生;在惠民政策落实中,群众“利己”思想作祟,在村里起哄、吵闹,甚至纠集群众闹事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在“利益驱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诱发下,村干部威信大减,成为大家议论和抨击的对象,信任危机便随之而产生。

2、感恩意识淡化,“理所当然”的等靠思想普遍存在。国家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在大幅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不会纵向比较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变化,却喜欢横向攀比,看东家得了低保、西家得了救济,心理愤愤不平、评头论足。个别群众甚至觉得国家政策给予自己的好处是“理所当然”,毫无感恩意识,上一年享受了低保,下一年未享受的有意见,评给了别人,未评给自己的也有意见。近年来,在接到的信访反映中,十有八九与农村低保、救济、补贴等民生政策落实有关,许多群众严重缺乏感恩意识,斤斤计较,以享受低保、救济等政策为荣,得到低保、救济的,靠等着低保、救济过日子,没有得到的,还会想方设法的去争、去要。

3、偏信负面言论,“无官不贪”的偏激认识煽动人心。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有电视,大多数人都拥有手机,有条件的地方开通了互联网,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越来越多元化,使群众在感知一些社会现象时更加直接,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极端化。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腐倡廉的力度很大,一些领导干部纷纷“落马”,社会反响强烈。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那些负面的、偏激的信息和言论,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而那些传递正能量的报道则反而容易受“冷落”,久而久之,“无官不贪”的错误认识在群众中有了市场,在一些人心中还根深蒂固,作为农村一线管理者的村干部自然也不能幸免,成为质疑对象。

4、参与愿望减退,“敬而远之”的麻木心态造成误会。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在家的群众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一现象使得群众与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外出人员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家,对村级集体事务毫不关心,抱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参与村级集体事务的激情和愿望也并不强烈,对村级组织、村干部更是“敬而远之”,接触不多,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少。外出人员了解家乡发展建设情况的渠道窄,主要是电话与家人沟通,或是逢年过节回家听群众宣传,而在家人员对村级集体事项讨论不积极参与,决策不关心关注,宣传不全面客观,对上级政策一知半解,对党务村务不清不楚,在信息传递中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三、化解群众对村干部信任危机的方法路径

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 “病症”、和谐稳定的“毒瘤”,不但影响村干部工作激情,更阻碍农村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好“三农”工作,化解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民主建设,实行阳光村务、科学决策。“人心”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基石,化解群众信任危机,首先要从“取信于民”入手。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现状,逐步建立完善村级事务协商、决策、施行、监督全程统一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自主权,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村级集体事业上来。一是建立村务“年会”制度,由村干部牵头负责,每年春节前后,利用外出人员返乡过节之机,组织本村党员、组长、先进人物、退休干部、返乡农民工代表召开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公开制定本村年度发展计划,村干部现场承诺,对群众提出事项,能办成的,逐一明确时限;可能办成的,集思广益想办法、出点子;不能实现的,说明原因并提出意见。二是推行村务“月示”制度,凡村级集体事项决策、重大事项发生、集体经费支出等事项,按月分门别类进行统计,通过宣传栏、村民会议等方式向在家村民公示,通过手机短信、信函等方式告知外出人员。让他们充分感知家乡变化,支持家乡建设。三是坚持村务“场评”制度,每逢乡镇赶场日,在各村村级活动室设立“村务评说台”,接待群众赶场途中休息,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值班,定期听取群众对村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汇总,形成村务决策参考,及时研究,推进落实。四是实行村务“质询”制度,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监事会为主导,通过设立意见箱、个别走访、会议集中讨论等形式,接受群众对村级事务的质询,根据群众质询情况,做好答复,解决好问题,努力让群众满意。

2、坚持群众路线,着力走进群众、贴近民心。群众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各级组织和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作用,在为群众服务中走近群众、贴近民心,化解信任危机。要深入推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组织各级机关干部扎根农村,与村干部一道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增进感情、解决问题、共谋发展。要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工作制度,明晰工作职责,驻村工作项目、资金、信息等支持,以村干部为主体落实到群众中去,乡镇及以上部门干部到村工作,要充分尊重村干部,做到支持不包办,尽量避免给村干部带来负面影响,引导群众拥护、支持村干部。要以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实行问题“一对一”帮带,回应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强化村干部为民意识教育,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但要将群众需求“上带”,也要将信息、资源“下传”,主动做好群众的服务工作,既要当好群众的“当家人”,又要做好群众的“联系者”、“服务员”,切实提升自身形象,增加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强村、党建富民。当前,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快脱贫致富,说到底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化解信任危机,关键要让群众富起来。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党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富民事业中增进信任、改善关系。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家庭“率先小康”工程,引导和扶持农村党员,特别是村干部领办产业,率先致富,增强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带领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致富奔小康。二是实施农村经济发展“三个一”工程。即发展一项支柱产业、建立一个专业协会、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发挥村干部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引导和组织群众围绕县乡统一规划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组建特色产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变小生产为大经营,集中力量走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提高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围绕本村支柱产业,建设一支专业化骨干队伍,在群众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并将其中优秀者作为村干部后备人选培养,一旦当选为村干部,既有群众基础、也有工作经验,容易获得群众信任。三是实施产业发展“1+1+N”工程。实行一名村干部、一片产业基地、多户群众联系帮带,村干部主动加强与群众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协调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并积极主动跑市场、找信息、谋出路,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群众快速富裕起来,群众信任危机自然迎刃而解。

4、建设新型队伍,不断提升素质、改进作风。村干部是群众中的干部,又是干部中的群众,工作环境是基层中的基层、一线中的一线,其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也是信任危机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化解信任危机,急需建设一支新型村干部队伍。要立足村干部队伍的实际,切实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专题班办、集中轮训等形式外,重点应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推行观摩考察、现场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要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全方面、多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培训项目,不但要大力提高村干部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还要立足群众需求,从便捷、快速、高效服务群众入手,从服务群众的主动意识、工作方法上加以培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在农村“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开刀”专项行动,对村级集体事务处理,重点整治“熟人优先”、“利益优先”、“势力优先”、“笑脸优先”等不正之风,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违背群众意愿处理村级集体事务的典型,震慑村干部作风,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村干部约束机制,规范行为,并加大对村干部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一增进群众认同感和信任感。

5、注重依法管理,构建法治环境、和谐农村。实现农村有序管理,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农村管理难,关键是法治建设滞后,依法治理水平不高。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化解信任危机的重要保障。要强化法治宣传,通过集中轮训、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渠道,加强村干部法制教育,重点突出党纪法规、政策规定、宪法法律等知识学习,并把学习情况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要以道德讲堂、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为依托,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要健全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村情、社情和民情,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明晰农民的权利义务、各种组织的工作职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后,作为村务管理和村民行为的准则,运用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制度化管理。要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过程的监管,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注重培树农村守法用法先进典型,开展模范评选活动,落实奖励措施,引导社会风气,营造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的良好环境。加大农村违法行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惩治村痞村霸,铲除农村的黑恶势力,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6、强化宣传教育,培养明白群众、感恩群众。在社会舆论自由、社情民意畅通、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只有群众自身素质得以提高,才能正确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从而化解信任危机。加强“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倡导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和创新农村道德讲堂,从群众身边推选道德人物、道德事迹进行宣传,通过道德讲堂净化群众心灵。开展农民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电影、小戏、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感恩理念,使群众提高觉悟,将集体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服从大局,支持村干部开展工作,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干部驻村、远程教育等资源,加强对上级政策、发展形势、村干部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群众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理性认识村干部行为,自觉抵制影响团结、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不信任等现象,争做明白群众、感恩群众

④ 好家风是如何养成的

建议做到:

一是以“头雁效应”促进“家风”树立。党员干部要争当家风建设的领头雁,其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是反映个人素养、家庭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建设的“晴雨表”。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和“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要组织居民群众对照中华优良传统,对照党纪法规,结合个人实际和家庭实情,召开家庭会议,与父母、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深入交流、反复商议、形成共识,严肃认真地自主制定家规。
二是持“榜样典型”助推“家风”完善。榜样典型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示范,其作用不容忽视。党员干部要树立“看齐意识”,人民群众要见贤思齐。同时要积极挖掘身边的榜样模范、乡贤典型,以点带面,助推优良家风养成。可以大力宣传促进“广知广晓”。要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家风家训清单、制作宣传画板、悬挂宣传标语,组织召开“微党校”“百姓故事会”“坝坝会”“道德讲堂”“月月大舞台”等方式广泛宣传,从古今圣贤家规家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训中汲取营养,以榜样示范引导社会思潮,构建先进文化,塑造先进观念。
三是以“优良环境”助力“家风”巩固 。家风的建设与巩固也离不开一个优良的环境。要通过文化下乡、榜样宣讲等形式,积极宣扬良好家风,借助微信微博、电视节目、报栏横幅等方式宣传,凝心聚力、驰而不息地营造一个大众参与的“学良好家风、树良好家风”的社会环境,力争在全民学习中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可以组织群众开展“优秀家规家训”评选活动,分享学家训、立家规的过程和体会,把评选的家规主动亮出来。结合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祭祖,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家规的学习活动,结合宣传文明建设和社区发展治理,让家族群众受教。
四是以“检查督促”夯实“家风”建设。各级党委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要持续在党员干部中强化家风建设,通过讲家史、谈家训、立家规、正家风等活动,把家风建设引向深入,让正能量持续接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的大小关系不容忽视,家风建设也不能止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应当注意优秀家风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理念灌输,让优良家风的理念逐步被全社会接纳,通过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推动党风政风乃至社风家风不断好转。

⑤ 杨都海的人物简介

中国文艺界知名撰稿人、策划人、歌词作家。
《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总撰稿。
《“圣地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群众合唱汇演》总撰稿。
《雅典奥运会火炬长城展示仪式》总撰稿。
《首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总撰稿。
《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典礼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展览开幕式》总撰稿。
《爱,来自中国——首都新闻界、演艺界东南亚海啸大型赈灾义演》总撰稿。
《梦回1980——新星音乐会三十年纪念演出》文学统筹。
中央电视台《2006第七届“香江明月夜”大型中秋综艺晚会》总撰稿。
中央电视台《两岸同心·重建家园大型主题晚会》总撰稿。
《“青春的贺礼”——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综艺晚会》撰稿。
北京电视台《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北京)联欢会》总撰稿。
北京电视台《共建和谐春满园——2007年北京市迎新春双拥文艺晚会》总撰稿。
北京电视台《天涯共此时——卢沟晓月2012年中秋晚会》撰稿。
北京电视台《“江中亮嗓呼唤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启动仪式》总撰稿。

《龙腾奥运·祝福中华——北京电视台“龙的传人”大型电视选拔活动颁奖典礼》总撰稿。

张艺谋个人网站《谋影世界》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网络游戏发布会总撰稿。
第46届、第49届《国际小姐全球总决赛暨颁奖晚会》总撰稿。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形象宣传片》总撰稿。
杨都海出生于北京大学教授之家,自幼酷爱文学、涉猎广泛。

他毕业于中国南方著名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三年级时,其学年论文《浮躁与碰撞:价值嬗变中的青春》就已被《南方日报》理论版全文刊出。大学毕业后,杨都海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即荣获“北京电视奖”,并曾在国家级传媒、跨国外企、国内知名文化公司、大型体育赛事公司供职,他担任过电视、报纸、出版、网络、杂志等各类媒体的记者与编辑工作,参与过文化体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有大量作品被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得大奖;他曾成功策划各类大型活动,创立过在IT界引领潮流的国产手机品牌网络综合推广平台,制作过颇有影响的小剧场话剧,并曾为近二百台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重大文艺活动撰稿。
杨都海曾在《中国艺术报》、《中国商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商界》杂志、新西兰《侨闻时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过数以十万字的各类文章,并为中国商业出版社编辑了《现代市场营销学教程》一书。他曾任新浪网和TOM网专栏作家,在网络媒体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
杨都海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在《词刊》、《歌曲》、《长白山词林》等全国顶级音乐文学刊物上发表歌词作品多首、歌曲数首,作品被权威机构选入《百年中国歌词博览》等书,歌词《打开心灵之窗》荣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联合设立、由中国歌词泰斗乔羽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全国青年最高规格的歌词创作国家级大奖——第八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 。此外,杨都海还曾为《2010北京西城宣南文化节开幕式》等多台文艺晚会所演出的创作歌曲作词。
杨都海参与策划了《2002第三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这里通向世界”北京市朝外市级商业中心开街盛典晚会》、《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三届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颁奖演唱会》、《“榜样的力量”——安踏2011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北京歌华有线导视频道栏目设置、2014网络联盟峰会等。
杨都海曾在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著名中文门户网站TOM创立了国内最早的国产手机品牌综合推广平台《中国手机之窗》栏目,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2年,由杨都海任制作人、并由中国当代戏剧大师林兆华任艺术总监的小剧场话剧《涩女郎》热演二十一场,创造了北京人艺小剧场历史第二高票房。
2003年至2004年,杨都海在任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市场推广中心宣传营销总策划期间,成功策划并组织了这一亚洲顶级体育赛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盛大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活动,主持了该赛事在环青海湖长达1100公里的全部赛段上为相关赞助企业所做的宣传营销工作,为环湖赛在全球体育领域的品牌推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2002年开始,杨都海已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旅游卫视、内蒙古卫视等的近二百台重大文艺活动撰稿,其中由杨都海担任总撰稿的《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是于2009年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张艺谋任总导演、蔡国强任烟花总设计、甲丁任执行总导演的2009年中国最为重大的国家盛典与全球最具影响的声光视听盛会之一。
2012年,杨都海在任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所属的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图兰朵》项目宣传经理期间,组织了国内外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对张艺谋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伦敦版)的全方位宣传,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泰晤士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英国《每日邮报》以及英国BBC英伦中文网的重要宣传文章提供了完整的采访提纲和背景资料,为英国本地华文刊物《华闻周刊》提供了由他亲笔撰写的宣传文章《跨界大师张艺谋的〈图兰朵〉情缘》,采访了张艺谋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伦敦版)的执行总导演陈维亚等艺术大师,并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腾讯网等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提供了由他本人亲笔撰写的新闻通稿。
2011年3月,杨都海受邀为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电视文艺的策划与创作纵横谈》的专业讲座。2012年,杨都海受邀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国内文化系统的政府官员讲授《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专业课程。
多年来,杨都海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1999年1月,时任《中国商报》记者的杨都海赴北京著名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机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采访,并于1999年2月1日在《深圳风采》周刊发表了长篇报道《51个孩子的读经试验》,此文先后被《南方周末》、《深圳特区报》等近十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8年,杨都海出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词少儿歌曲演唱会》总撰稿;2014年5月11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吴小如先生在北京逝世,杨都海于5月15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了题为《邻居吴小如》的文章,追忆了自己幼年时与吴先生为邻的难忘往事;2014年5月16日,由杨都海策划、统筹的“情暖童心”2014国学公益文化湖南行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7名弱势儿童参加了此次旨在弘扬国学、传递爱心、励志树人的大型公益活动;从2014年6月起,由杨都海策划、统筹的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先后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和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数十场传统文化道德讲座,杨都海也主讲了其中部分场次的国学课程,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⑥ 怎么做好城乡结对共建,党员到社区联系服务群众

一、结合实际,精心安排
该局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组织全员报到。该局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意见》(武昌组字[2014]14号)文件精神,组织在职正式党员18人到社区进行报到。
二是制定活动安排。该局积极与社区党组织进行协商沟通,精心制定好“在职党员进社区”的活动安排,使活动内容让社区满意、居民高兴。
三是开展服务活动。利用周末开展“清洁家园”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利用社区先进模范资源共同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教育活动;利用春节、“七一”等节日开展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慰问活动。
四是发挥审计特长。利用工作优势服务社区基本建设,通过开展社区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为全区180个社区基本建设节约资金。
二、高度重视,坚持“两化”
该局高度重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把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把“武昌区审计局志愿服务队”作为活动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一是坚持制度化。该局按照区统一要求制定了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管理方案,活动有计划、有轨迹、有实效。局领导带头,亲自挂帅,积极参加活动,指派专人负责,确保了活动在时间、人员、经费上做到“三落实”,保证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顺利开展。
二是坚持常态化。最近两年以来,该局先后开展了帮扶困难户节日慰问、清理卫生死角、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党员的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审计干部工作作风得到加强。
三、开展活动,务求实效
该局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中,根据区委和机关工委要求,与审计工作实际做到 “三个结合”,开展了系列服务活动。
一是在职党员进社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该局积极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前年3月份,根据区委组织部的要求,该局全面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由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在职的18名正式党员进行了动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填报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活动档案》,要求每名党员按照各自特长认领岗位,3月底党支部集中组织到粮道街棋盘街社区进行了报到,按机关工委要求上报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情况统计表》。和棋盘街社区一起,积极组织在职党员开展了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在全区开展“四城同创”活动中,组织党员干部到棋盘街社区开展周末环境卫生大扫除,该局按照区文明办和机关工委通知要求,共10多次组织到社区开展周末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在元旦、春节、五一节和中秋节前夕,组织机关党员开展慰问困难群众活动。如2014年春节前来到粮道街棋盘街社区困难党员吕爹爹家中进行了慰问,深入了解吕爹爹家中情况,送去了慰问金,代表党和政府对他家进行节日慰问,吕爹爹感激万分;积极支持社区网格管理工作,为了方便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先后向社区赠送了4辆电动车;根据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落实了支持社区党建活动经费。
二是在职党员进社区与宣传教育相结合。该局与社区共同举办“道德讲堂”活动,邀请粮道街胭脂山社区书记、主任彭友香作《一切为了社区的平安幸福》的报告,报告前共同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局机关志愿服务者和棋盘街社区居民共4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又如,2014年7月与昙华林社区筹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该项活动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举办杨春荣同志剪纸艺术展,展出作品近50幅。杨春荣同志是我局80岁退休老干部、剪纸艺人。昙华林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昙华林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意义不言而喻。
三是在职党员进社区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发挥审计工作特长服务社区基本建设,两年来,该局通过开展社区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服务于社区建设,为社区基本建设节约了资金。同时,还利用开展社区惠民资金审计工作,指导社区管好用好惠民资金,受到社区欢迎和肯定。

⑦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

这几天,成都爱心“包租婆”李光琼受到社会关注。为让白血病患者省下救命钱,这位82岁的老人连续10年少收房租,她的善行感动了很多人。让成都人讲成都事,用成都事教成都人。2012年3月至今,成都市以“百姓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和载体,不断挖掘“善行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民心中播种、开花、结果,推动城市文明持续提升。(2月23日《四川日报》)

发现好人善行善举,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成都老百姓“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题的道德讲堂,至今已开展活动2.7万场,参与城乡群众超过300万人次;“金沙讲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成都篇章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以现场讲座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包括官网、微博、新浪公开课等新媒体,对讲坛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使讲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随着“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每两年一次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包括“救水女侠”吴永秀、“危难之际有大义”的刘中勇等成都一大批“最美人物”被发掘。

成都,在润物无声处播种道德,形成了具有“成都模式”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进行推广报道,让成都这座“首位城市”不仅在经济上领跑,在城市文明上也走在前列。成都综合运用道德讲堂、“云公益”、道德模范和“成都好人”评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启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门,一个个好人组成的“成都好人”群体,用善心照亮社会,用义举温暖人心,用精神感召世人,极大地提振了全社会的道德自信,有力地引领了良好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源源不断地为“首位城市”注入正能量,凸显出一个城市精神品牌的无穷力量。

“善行故事”滋润着成都文明,一个个善行故事就像一颗颗向善的种子,播撒在成都人的心田里,没有谁说教,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潜入。在友善的成都,在诚信的成都,向善的力量一如春天的花朵,遍地盛开着,盛开为温暖的港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个普通的成都市民那日常生活中的善行里彰显出来了,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的慈行善举温暖着人心,有着朴实的信仰与坚定的力量。当凡人善举已成寻常之事,文明就有了深深扎根的肥沃土壤,才会有不断生长梦想的希望。

成都某私营企业员工曹文说:“李婆婆的故事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像李婆婆这样的善行,在成都还有很多,我也因此更爱成都。” 微博“成都成华教育发布”表示:“爱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是从具体可感的人和事开始的,像李婆婆这样的普通人,让我们不得不说——我爱你,成都。”成都这座城市的“善行故事”每天都有着新的面孔在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群群新时代的“活雷锋”正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社会文明的猎猎大旗。

⑧ 如何传承弘扬优良家风

一、着力整合资源联倡孝道

我们把“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家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坚持地企孝道联倡,和谐社会共享,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

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我们与域内铁能公司先后联合举办了“首届孝文化节”、“孝行兵山”文化艺术节、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大型活动,共同开展了“孝子”、“孝亲敬老小天使”、“最美儿媳”等评选活动,确保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典型。

二、着力创新载体弘扬孝道

融合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创新宣传方式,形成全域覆盖的新格局,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搭建舆论宣传载体。

在调兵山电视台、《调兵山》期刊设立了专题专栏,宣传推广孝道和家风文化知识、动态情况以及典型事例等,集中展播了以我市孝道典型为题材创作的《爱的守候》等6部微电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搭建公益宣传载体。

在城区广场、公交站点、城乡社区等场所搭建橱窗展板,利用LED显示屏播放标语口号,实现了孝道文化标识抬头可见、举步可观。搭建微博、微信传播载体。

开通了“孝行调兵山、善润生态城”等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我的家风故事”、“孝善晨语”等活动,引导民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搭建教育培训载体。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机关大讲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累计开展孝道家风主题宣讲活动110余场次。

今年3月6日,我们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巾帼风采、推进孝善安家”大型报告会,邀请到辽宁中华传统文化学会副会长窦杰以及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副会长刘兆伟为与会人员作报告,获得良好反响。



三、着力拓展阵地传承孝道

我们以工作创新为突破口,以拓展阵地为发力点,扎实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年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孝道文化“六进”、核心价值观“十个一”、道德讲堂全覆盖、“传承家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孝行调兵山、善润生态城”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广大市民汲取滋养崇德向善。

大力选树典型群体。近年来,我们先后倡树了数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的付荣,“一日为师,终生是娘”照顾非亲非故班主任24年的王春梅以及尤玉杰、张哲等一批批孝道典型,组成宣讲团巡回宣讲;先后举办了《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班,受训师生达到4万余人次;

开展了“树良好家风,建孝善家庭”实践活动;举办了“孝心感恩庆重阳”健身展演,强化实践养成;举办了“晒家风、倡孝廉、尽孝道”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展、“弘扬孝道文化、践行核心价值”成果展;

编辑出版了“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家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散文集、诗歌集、专刊、画册、专题片、演出集锦光盘等,让孝道文化和家风文化浸润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着力健全机制践行孝道

我们强化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健全督查考评制度。将“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家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纳入绩效考评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干校各类主体班、专题班以及干部培训班的重要内容,跟踪督查考核。

构建以孝促廉机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植孝于心,践廉于行,以孝促廉,以廉践孝,为政以德,修己安民。完善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月汇报、季检查、半年初评、年末考评,统筹推进孝道文化和家风文化建设。建立走访慰问制度。

确立了调兵山市孝老爱亲日,春节、重阳节期间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慰问老人。建立评选表彰常态机制。建立了孝行榜、好人榜和善行义举榜,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群体和先进典型,让崇德向善、孝老敬亲成为市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着力文化惠民光大孝道

我们以孝道文化惠民为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让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金,使孝道文化建设成果惠及众多老年人。近年来,全市用于孝道文化、家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近1.6亿元。

与铁能公司共同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东北第一个孝文化广场。兀术街街道兀术街村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晓南镇锁龙沟村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给6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农村养老保险等支出。全市每年用于孝道文化家风文化建设常规性支出达300余万元。

扎实开展“爱心守候,助力同行”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在窗口单位设立“老年人服务窗口”,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利服务。团市委连续30年开展爱心“福蛋”捐赠活动、第六小学连续10年开展感恩教育等活动成为尊老助老服务品牌。送孝善文化下乡等文化志愿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调兵山市在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家风文化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省市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这次会议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坚持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道德基础,浸润大众心灵,滋养城市文明,为全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热点内容
唐山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4-11-19 10:43:57 浏览:412
拆迂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10:17:07 浏览:430
人力资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9 10:00:40 浏览:900
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19 09:35:05 浏览:878
经济法战略联盟的类型 发布:2024-11-19 09:33:59 浏览:129
现代劳动法不包括什么制度 发布:2024-11-19 09:24:33 浏览:358
劳动法被解雇不满一年怎么赔偿 发布:2024-11-19 09:23:49 浏览:283
盗窃公家财产的法律责任的声明通知 发布:2024-11-19 08:55:25 浏览:85
刑事诉讼法的审判原则 发布:2024-11-19 08:21:56 浏览:766
双方签字的备忘录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08:03:05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