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根本在
Ⅰ 社会主义的法治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宗旨和目的的体现。①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 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②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③依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
三、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Ⅱ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公平正义。( )
错误。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法治的根本在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Ⅲ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法治的根本在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统一原则。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做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
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自觉的行为规范。所以,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广大人民应该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所反映的民主是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民主。民主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的一切规范都贯彻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
它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庄严地、详尽地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司法机关坚决地、切实有效地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侵犯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敌对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又是依靠广大人民制定,依靠广大人民执行,依靠广大人民监督,依靠广大人民遵守的。一句话,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从而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产生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社会主义法治的平等原则正是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平等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广大人民在上述领域平等的一种确认和保障。由于社会主义法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相联系,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所确认的平等又是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平等,即不仅是享有平等权利,而且也履行平等义务。在社会主义法治里,权利义务是一致的。
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要求在社会主义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不允许各地区、各部门擅自制定和推行与法律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相违背的制度和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中共新闻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Ⅳ 以法治国的根本格局表现在哪些地方
依法治国的根本格局表现在以法律为根本
Ⅳ 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内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容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Ⅵ 社会主义法治根本的保证是什么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治的根本在扩展阅读:
党的领导,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大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Ⅶ 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人治下,唯上;
法治下,尊上;
法制下,唯实。
Ⅷ 什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8)法治的根本在扩展阅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这些是《决定》的上位规定,有了这些规定,才能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其他一些新的规定、举措和亮点。
如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5个体系构成,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领导下实现的。
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Ⅸ 法治根本在于什么,落实在于什么
把依法治国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分为法治意识、法律规范和操作方式三个部分,我觉得重要的是首尾两头,而具体实施的重点又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社会法治意识及其文化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的根能扎多深,路能走多远,实际上现在却又处在相对薄弱环节。文化这个东西急时抱佛脚作用不大,要随着法治建设而不断发展丰富,这里就不多讲了。
下面重点说一说第三部分操作方式,法治的操作方式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对权力监督和制衡。
现实中对法治威胁最大的是权力,尤其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权代法的领导习惯,所以法治操作层面最需要优先考虑是就是治官治权。
权力侵蚀法治又分为二种方式,一种是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监督和制衡。
比如人们常常诟病司法中的行政干预,无非是行政权大于司法权问题,另外同级党委领导下的纪委如同虚设问题,还有现在工会基本沦为由资本家供养的,帮其弹压工人不满情绪的帮闲等等问题。
最严重的是,看看现在人大组成成份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由各级官员和资本家老板所组成,缺少民主的合法性和代表广泛性,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政治偏颇。
不久前曝光的衡阳人大集体贿选大案,揭露了近亲繁殖造成的严重腐败。其中还有一些是属于大型企业的法人行为,目的是为争夺企业在人大立法中的优先发言权,而人民群众的利益则是被完全抛弃在一边了。
十几年前我曾在强国论坛发帖《国有企业与政治改革》,认为共产党既然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处在委托方的主体地位,党的领导作用就应当直截了当体现在人大、政协和工会活动中。
同时建议在政协会议中实行定比席位制,规定共产党在政协会议中占据相对多数席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政协会议的定比席位制不仅为共产党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一种法律制度安排,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不同意见设置了最大碰撞边缘,有利于达到平等与公开议政的目的。
当然权力监督和权力制衡,从原理上说应当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时间先后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西方法治就是以权力制衡为重点的,在中国则可能要以人民监督为重点,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特征,也是一定历史阶段保证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需要。
权力侵蚀法治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潜规则方式,形成潜规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不公开。
政务公开讲了很多年但都流于表面形式,比如说现在各地方,凡政府工程多数都是豆腐渣工程,一条新公路不到三年就坑坑洼洼不是豆腐渣是什么。马路年年挖,路政年年修,老百姓对这些领导们的捞钱工程看得真切,只是莫可奈何,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已。
现在既然要以法治国,能不能在相关公共网站公开所有公共工程项目呢?包括施工单位、各竞标单位预算和设计方案、主管单位、选择标准、项目明细及其造价、工程材料品质标准、工程保质期、监理负责人等等。
还有在一些司法案件同样缺乏公开透明度,随便举个在网上看到的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曾引起社会关注的沈阳蓝球场断手夺命案,几年过去了,到网上搜索最终判决结果,相关信息和报道就始终停留在“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
建议所有司法案件都应在公共网站上公布事件真相,原告被告及其相关背景,检察和法院案件责任人,判决结果及主要法律依据等。
也就是说,在有权力纠缠的地方就应当实行政务公开,比如房产开发土地拍卖,招商引资,以及教育、扶贫资金分配等等,都应当予以公开,同时还应设置举报和讨论空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能不少领导忌讳把事情放在桌面上,进行平等的和公开的讨论,认为这样有损领导权威。
过去在国有企业的经历让我理解到,妨碍平等和公开议政还有其它原因,比如个人和小团体的特殊利益不能宣之于口,贿赂上级和客户方的行为不能公之于众,尤其是改革初期,很多冠冕堂皇的改革和经营举措的背后,其实都有着领导者个人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利益在推动。
总之,民主离不开法治,反过来法治又需要民主的引导。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在人民监督,失去人民的监督,就会失去人民民主大方向,而保证人民监督的必要条件,则在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