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
『壹』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的祖国(祖国疆域有多大) :
一、导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了解人口多有哪些好处和不利。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使同学们思考自己对祖国母亲了解有多少。
2、自主学习新课,交流合作新知。 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了解国界线的标志。 教师: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通过寻找自己的家乡位置理解住过的疆域有多大。
第二课、瑰丽的名胜古迹:
一、我国不仅有奇异多彩的自然风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还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丰富的名胜古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文明成果。
二、运用课件播放名胜古迹。
第三课、留住美丽的骄傲: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和悠久历史中的名胜古迹,对于我们祖国的宝贵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真的很骄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保护他们,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我们的骄傲!
二、说说家乡的名胜古迹:
1、小组交流、讨论。
第四课、拜访远古先人:
一、导学要求及重点:
了解我国远古人类的发展情况。
二、导学过程:
1、自主学习探究:我国境内有哪些古人类。
2、讨论交流: 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在云南元谋,被称为“元谋 人”,距今170万年。
第五课、炎黄子孙: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炎黄子孙”这个词,是怎么回事?下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28页“炎黄子孙”的含义。
二、导学新知:
1、学生了解“炎黄子孙”说法的来历。
三、补充资料: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贰』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
2、能力:
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相互理解并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
3、知识:
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对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的足够认识和必备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这一阶段面临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是惶恐的、好奇的。
他们想了解却不敢了解。加上环境对男女身份地位的定位,更使得他们在遇到交往困惑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做调查、做游戏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卡片和红、蓝两个礼盒。 学生准备:课前思考男孩女孩有什么优势及男女生交往中有什么烦恼。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男女生交往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的教材内容。
『叁』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多,我们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决定,特别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课余生活。
2、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惑,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选择。例如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选择与学校活动安排的冲突。
3、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学校开展的跳绳、拔河、合唱、剪纸、书法、植物栽培和机器人制作等活动,是我们校内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家人一起购物、游玩、读书或做家务,和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是我们校外课余生活的丰富内容。
5、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合作,体会亲情的温暖,友谊的宝贵,学习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
『肆』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新教材】
综述
1、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新教材已经出版,可以去书店购买或者网上选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
教材出发点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
3、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伍』 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版是什么时间开始试用的
摘要 您好
『陆』 统编-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电子版教材【2019最新】
《09小学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Ix44MHwy52-qtBZzqL9YMg提取码:7y6y
09小学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3上|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上|道德与法治人教版1上|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分课文|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上电子教材.pdf|9|8|7|6|5|4|3
『柒』 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 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
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
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
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
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