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班幼儿道德发展水平

大班幼儿道德发展水平

发布时间: 2022-03-15 11:15:12

❶ 简述大班幼儿心理发展表现出哪些一般特点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 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 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 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图片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如:在观察图片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 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 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 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 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❷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 5—6 岁)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的评价,当***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 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 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

❸ 小班 中班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发展各有哪些特点

小班就是引导开发孩子的思维,越往后就是循序渐进,让孩子自己动脑筋理解的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点!

❹ 观察大班小班儿童在幼儿园一日交往情况,列出各自特点,分析其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 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如进入青春期后(11、12岁-14、15岁),青少年开始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品德发展也表现出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到了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在自我同一性课题的确立过程中,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第 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 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例如,能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选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出发,做出成熟的道德判断;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自我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等等,这些典型的社会性发展任务,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 第 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谢谢。。。。。。。。。。。。

❺ 简述小中大班幼儿道德感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动作迅速发展。

二、幼儿对教师有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三、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四、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

五、喜欢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六、开始关注同伴,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

七、语言发展快,爱说话。

八、感知觉发展迅速,观察力有待发展。

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三、强烈的好动活泼。

四、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

五、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

六、认识能力提高。

七、词汇增加。

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

二、语言能力增强。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加强。

四、责任感增强。

五、好学乐问。

六、个性初具雏形。

七、社会性有很大发展。

(5)大班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扩展阅读:

道德感与伦理感一体相关,道德感由伦理感转化而来,这种转化的过渡环节,就是伦理的“实体感”内化为个体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谛是“得道”“,得道”的内涵是对伦理的实体性的分享及其在个体意志行为中的外化,是个体内在的实体性。

“得道”是由伦理感向道德感转化的中介。在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伦理之“理”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它又扬弃了伦理实体抽象的普遍性而获得个体内在的实在性。

例如对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即会产生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愤怒、厌恶、羞愧等内心体验。这类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感。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❻ 儿童3~6岁心理发展水平是什么样的

动作的发展

幼儿的跑步能力、跑步姿态、跳跃姿态都有很大进步,速度提高,减少了多余动作,活动更有力,在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身体动作变得更加灵活、协调。

认知的发展

这是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已掌握了各类词,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喜欢在独自游戏和解决问题时自言自语。说话时常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含糊和口吃三种失常现象,但这是暂时现象,一般都能顺利度过。

小班幼儿能辨别红、黄、绿、蓝基本色,中班可辨别近似色,如黄色和褐色,还能说出各基本色的名称。大班不仅能认识颜色,还能运用基本颜料调出混合色。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已能辨别圆形、三角形、方形,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中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长方形折成正方形(大班)。4岁能辨认前后方位,5岁能辨认以自身为中心的左与右,6岁已掌握上下、前后的方向,左右辨别还不完善;反映时间的词语常用常错,对1分钟、1小时等时间单位都不理解。能分清上午与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秋冬。按指定目的有意观察的能力还较差,易受外界干扰。

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稳定性较差,注意的视觉范围较小,不能进行注意分配,也不善于注意转移,学前中期开始出现有意记忆,记忆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主要运用机械识记,4岁时能认识一年前的东西,6~7岁时能再认3岁前的事物。

思维与想像的发展

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成为独立的心理过程。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但经常用自己生活的逻辑和主观愿望代替客观事物的逻辑。已有丰富的想像力,想像的有意性、计划性在增长,集中反映在游戏、绘画和手工活动上。幼儿的想像易受情绪影响,想像与现实易混淆,脱离现实。主要是再造想像,创造性想像开始发展。

情绪的发展

情绪外显、缺少控制、表现强烈。对声音、陌生人、痛等的害怕渐渐减弱,对黑暗、鬼怪、动物等想像中的事物害怕加剧,对讥笑、斥责、伤害的社会性焦虑增加。在婴儿道德感萌芽的基础上,幼儿已能根据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行动,有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个好奇好问的疑问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

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程度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对性别认识日益稳定。4岁前游戏不分男女,4~5岁后游戏内容男女分化明显。男孩不愿摹仿女孩的游戏,但不少女孩喜欢摹仿男孩的活动。

个性的发展

幼儿已对自我形成一定的看法,如聪明或愚笨、好看或难看。经常受到成人表扬会产生自信和满意感,经常遭成人批评会产生自卑和孤独感。个人的兴趣、能力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

身心的发展

开展丰富多样的形象化教育和游戏,培养幼儿友好、合作、礼让、为人着想的好品质。

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养成爱提问、爱探究、爱思考的习惯。

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丰富词汇,发展语言、思维和想像力。

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❼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❽ 观察小班和大班儿童幼儿园一日交往情况,列出各自特点,分析其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8

❾ 幼儿园大班品德行为培养有哪些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6大习惯培养

积极家庭教育
2019年10月18日
一、生活习惯总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睡眠习惯,排泄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等,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

2、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体目标

1、作息习惯有规律,能够比较自觉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独立进行睡前以及起床后的整理。

2、大小便能够自理,便后能整理衣服。

3、知道吃有营养的食物,不吃垃圾食品,能够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暴饮暴食。

4、学会穿鞋带,系鞋带等生活技能,保持衣服整洁。

5、会做值日生工作,主动整理玩具,保持环境卫生。

二、卫生习惯总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

具体目标

1、会做值日生工作,能够做到进餐前擦桌子,配合收拾碗筷、挂毛巾等工作。

2、自觉保持自身的清洁(能够主动洗澡、换洗衣裤等)。

3、能够主动整理室内外环境卫生。

4、能够独立整理自己衣物、玩具、书包、学具。

5、懂得简单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

三、学习习惯总目标:

1、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3、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

4、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

具体目标:

1、大胆熟练的掌握各种学习用品的使用方法。

2、掌握学习前准备及学习后整理工作。

3、喜欢读书、会主动读书。知道好书推荐给同伴,互相学习。

4、培养幼儿的耐心、毅力、能够坚持读完一本书。

5、知道讲话时语意明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6、培养幼儿勤与思考,好问乐学和主动创新能力。

7、培养幼儿对事物的鉴赏 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四、礼仪习惯总目标:

1、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与人交谈合乎情理,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3、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划。

幼儿园礼仪:

1、主动和老师、伙伴、家长问好,与碰见的老师主动问好。

2、见到客人进班,主动问好。

3、掌握到幼儿园不同科室转交物品、传递消息的礼仪要求。

4、知道幼儿园小朋友生日会的意义和礼仪要求。

家庭礼仪:

1、掌握接打电话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会用“您好”、“请问您找谁”、“请稍等一下”接电话。声音适中、自然大方。

2、学会有礼貌的接待客人。知道在别人家做客时应注意的礼节(学说道别语言:“请回、请留步、不用送”,并知道对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谢谢您的招待”。在客人来时,能协助大人。

公共场所礼仪:

1、知道按顺序排队是一种文明礼仪行为。培养幼儿如遇到他人有急事时,可让出自己的位置让他人先行。

2、知道如何正确的乘坐公交车、交通工具(主动刷卡,按顺序上下车,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并使用文明用语......

基本礼仪:

1、能在初次见面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并能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表情自然,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2、知道别人讲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不插话。

需要打断别人讲话时,知道等别人说完一句话以后,再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让后在别人允许的情况下说出你的事情。

3、女孩知道穿裙子坐位的要求。学会在拾取物品时,要走近物品后单腿下蹲、上体前倾、拾取物品。

4、知道借物时应征询对方同意后才能使用别人的物品,再借物时要使用礼貌用语。借来的物品要爱惜,避免弄坏。

5、能正确使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请、鼓掌、胜利、指示方向、举手”)。

6、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与人交往时应该多用礼貌用语,知道在何种情况下运用“对不起、没关系”。

五、安全行为总目标:

1、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安全标识。

2、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自我保护常识。

3、养成集体活动中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安全意识:

①认识常见有关的安全标识;

②学习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③知道不玩火、不接触煤气、不接触电器开关,不携带或玩弄危险性物品;④上下楼梯不拥挤、不用棍棒打闹;

⑤离家离园时主动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自我保护能力:

①知道遇到危险时要尽快告诉成人;

②知道简单的逃生方法;

③知道正确使用工具,避免锐器造成伤害;

④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并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

六、品德行为总目标:

1、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2、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幼儿尊重、真诚、友善的优秀品质。

具体目标

1、懂得尊敬国旗、熟悉国歌、知道幼儿园每周升国旗活动的教育意义。学会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

2、对人有礼貌,不说粗话,能和他人友好相处。

3、学会谦让,愿意学习同伴的优点,为同伴的进步感到高兴,乐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4、知道不隐瞒自己的过错,讲实话,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勇于改正错误。

5、遵守公共场所规则,爱护公物。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6、培养勇敢性格,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7、认识“三八节”、“植树节”、“儿童节”、“五一”、“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春节”等节日不同意义。

懂得尊重父母、老师和长辈,主动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8、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❿ 如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我发现幼儿品德教育的起步在于常规教育.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节奏,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受到全面、合理的教育;从班集体方面来看,幼儿生活在一个由几十个小朋友组成的集体之中,他们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活动.如果每个幼儿各行其事,不仅教师无法按计划实施教育活动,就连幼儿之间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协调.特别是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跨进集体的行列,更需要建立良好的集体常规,保证我们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都知道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而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得知:3~4岁的幼儿正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原因一: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原因二:3~4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原因三:良好常规的养成,将会为中、大班的品德教育奠定基础,因此便形成了教育的有利条件.
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途径
条件虽然形成了,可是要采取怎样的方法与途径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通过实践我发现,良好的教育途径在幼儿道德的养成教育中起着一种媒介与催化的作用.因此,我们采用了“寓教于乐”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将道德教育的养成教育与幼儿的常规密切结合起来,是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以及道德养成规律,培养幼儿初步品德意识的最佳途径.在良好常规的养成中促进道德意识的建立.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卫生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也谈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我们尤其需要找准幼儿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将幼儿常规培养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并且,在常规教育中,我采用“寓教于乐”的生活渗透法,在能力培养上放手,在意识培养上把准方向,爱严结合,刚柔相济:
* 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翁.因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手段,幼儿通过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因此我利用故事、情境表演、木偶、动画片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帮助他们记住常规的要求.在教育幼儿爱护图书时,通过故事《图书找妈妈》,让幼儿知道被撕坏了的图书因为找不到妈妈而伤心流泪.通过故事情节感染幼儿,使幼儿懂得了要爱护图书,不乱扔图书.针对班上幼儿喜欢玩玩具却没有收拾的习惯,我便利用幼儿喜爱的木偶表演《玩具找家》,通过拟人化的讲述,用诱导的语言触发幼儿的同情心,使幼儿对自己平时的行为产生内疚感,帮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爱护玩具的习惯.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我采用了示范、模仿的方法.利用“大带小”的契机,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为他们表演早晨入园和离园时的礼貌习惯.
小朋友在看完表演后都很想学一学,做一做.利用幼儿这一学习动机,使幼儿通过看一看,学一学,都知道见到老师后要有礼貌的鞠躬,并通过晨间活动对幼儿进行反复的练习,逐渐使幼儿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孩子们很容易通过故事中、动画片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班上的幼儿喜欢看动画片《数码宝贝》,他们很喜欢“数码宝贝”的机智、勇敢、乐于助人.于是我便鼓励小朋友要像“数码宝贝”一样愿意帮助别人,听老师的话,做老师的“乖宝贝”.利用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形象的教育,使孩子们通过读、听、看建立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同时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热点内容
名词解释立法机关 发布:2025-01-25 04:38:00 浏览:721
劳动法司法考试真题2012 发布:2025-01-25 04:37:48 浏览:25
道德经密法 发布:2025-01-25 03:56:02 浏览:663
法治化论述 发布:2025-01-25 03:55:51 浏览:743
司法扣押退回 发布:2025-01-25 03:53:53 浏览:713
夫妻动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5 03:53:52 浏览:938
交通法与民法典 发布:2025-01-25 03:38:19 浏览:74
法院现场直播 发布:2025-01-25 03:35:15 浏览:953
按摩受伤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5 02:45:11 浏览:582
民法典房子 发布:2025-01-25 01:55:36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