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法治建设

道德与法治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3-15 13:06:33

A. 道德法治的创建背景

回顾我国法制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刀制到水治的演变。法制作为法律制度的简称版,权相对于法治是较低层次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法治则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全过程,是一个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统工程,相对法制处于较高层次,是一个由许多运动中的状态联系成的一个使法律从观念走向现实、从精神走向物质的过程,无非是对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因而,完全可以这样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规定得好坏,关系到法治能否真正实现,统治是否实现,也关系到法制是否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备。
获奖情况
2012年11月,反映青春期教育题材的自拍栏目剧《小棉袄》,荣获第七届全国栏目剧“金骐奖”三等奖。 2012年11月,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主办的TV地标(2012)全国电视栏目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成果发布会上,山东卫视《道德与法治》栏目荣获年度上星频道品牌栏目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一档获此殊荣的法制类栏目。

B.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如下图所示。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由复旦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于2015年春季首次在智慧树网平台开课,授课教师为高国希、陈大文、潘伟杰、陈果等。据2021年8月智慧树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14学期,累计选课77.56万人,累计学校462所,累计互动322.63万次 。

该课程共六章,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共六章,绪章主要让学生们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章以“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为问题,使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C. 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理解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专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属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 道德与法治怎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律律由家制定或认行规范;由家立机关制定或认;社员具普遍约束力行规范;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行规范所我律称

直律给我觉远其实律我身边律与道德律与道德关系呢

故事:

某村张爷操劳抚育六用全部财力满身疾病换家立业承包村鱼塘纯收入三万余元却毛拔其几拒绝赡养张爷孤独住村外简陋茅屋靠邻接济度钱看病村委干部面调解要求六共同赡养六却互相推脱直照顾村义愤填膺主帮助打官司庭调解效判决六每共同支付张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故事经我身边发道德差遣负起应负责任律体现强制性

千世界纷繁复杂律制定再能详尽规范社所面律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行却使自觉尊敬道德则涉及社切面深入灵特定式更广范围内约束思想行

所律与道德相辅相治与德治同重要必须两者结合起现便实行依治德治其根本目保证民群众真家主我应自骄傲

我青少该何护、维德呢

我应该要增强制观念自觉守、护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道德水平维护律与道德

道德与治作文二:道德考验

刻都存着我道德考验

早晨我晨读太冷我脸都冻红我想:太冷进教室怕知觉教室门口我刚进门叫我关门于我门关接着进男同叫门关却像没听见似继续往前走再说声却反瞪同眼紫媚进随手门关看幕使惭愧接着进男班调皮王叫关门却门踢关门打哆嗦往退少却两手张走座位刚刚才温暖起教室逐渐变冷同接着进却没能门关第排同冷受别座位我第排所我知道苦我坐自座位直课铃响

关门件事却件事考验同品质

道德与治作文三:用道德面

我看篇文章写买荔枝看板坏给伯板看见许怕告诉伯竟拿10元钱想贿赂气愤说:收起臭钱能收买我哼故事令深刻启发我例外

板金钱坏荔枝给伯想让看事要说目让更受骗男孩说让黑板吃惊

啊受金钱诱惑些却钱干些逆道事情呢些金钱做伤害理事没做些事前想利害众赞扬众辱骂要知道损利呀

许10元钱否克服否经住要受像10元钱给黑板事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道德简单与非问题古往今少解道题少经住诱惑用道德品质面道题答案——付道德收获笑容

道德与治作文四:道德

道德品质灵内像片阳光温暖道德种形规则没特别约束行于内

道德眼许微足道许起眼道德行许发自内许刻意做作些都存浅浅微笑种礼貌使情愉快同显示端庄优雅

今我遇件事让我深慨

今我往公园散步我走着走着忽看见像奶奶蹲刚始我亲属旁边椅坐轻姑娘于我没再注意继续向前走忽我看见位穿着轻姑娘带着厌恶表情转身离奶奶仍蹲我发现劲于我急忙跑看见奶奶手直按住右脚原奶奶脚受伤流血我赶忙扶起坐椅看着张布满皱纹脸双孤独眼睛要流泪似路赶忙旁观看忽知谁说句:谁布帮奶奶先包扎起我请让清脆响亮声音迎面走轻漂亮姑娘走蹲看奶奶脚裤兜掏条全新手帕手脚利索帮奶奶包扎起奶奶送家

家我件事告诉父亲母亲我说:现社已经同像往互相帮助顾自我深慨:同两漂亮姑娘与众同呢许道德问题吧我希望所都能具备道德意识并行实现我相信要我道德行做道德定能共创谐社共创美未

道德与治作文五:道德与读

面药家鑫案面教育公平问题面司腐-败等等我禁自问何义何公平?何义何公平?……字典义解释公、利于民道理公平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偏袒哪面解释我看确却表层自古我都强调着公平与义;候些美丽词汇仅仅运用于层非劳苦众俗云永远都类荆棘斑斑朝圣路没满足我直强调公平我总难达水平反观社主义建设道路我同追求着公平与义否认取定进步依够近阅读约翰·罗尔斯《义论》面说谈关义与公平观念令我眼界同于义与公平重新思考

约翰·罗尔斯《义论》罗尔斯公平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论证自由与公平、与家、机与结等广泛社政治问题,力图现代西社重建公平义道德基矗提知才能公平知幕假设初看觉点荒唐仔细咀嚼才发现其道理罗尔斯所说:既处于同状态任何都能设计利于自特殊情况原则于公平协议或交易结义原则知等级差别知利益欲望自着某些私欲违背良、违背道德达真意义义及偏袒知幕假设固种理想状态同罗尔斯观点给予我关于义看另种理解

理想状态距离;类能没欲望表明与间交往总存着或或利益拿社司公问题说作家司机关必表示着应该义、公平现实确实存情况——司腐-败诸情案、金钱案等等说明?说明类欲望、追求功利磨灭全zhèngxié委员、湖北省黄石市律援助主任王林指司公影响问题提前退休官借助同关系、司关系、朋友关系搞关系案、情案操纵律服务市场危害司公我认社主义要向前发展要处理问题程度实现公平与义像两所提实现司公司廉洁司队伍建设再加强加强司建设顶层设计;些都行做

何做义与公平呢?《义论》罗尔斯借鉴启蒙者卢梭确信每都应该自由平等认类社制度根本前提制度才公、命力思维式提义理想罗尔斯提义定义首先需要三前提其实卢梭定义社契约前提点类似:理性、原始状态知幕自种纯粹假设状态真义必须状态罗尔斯更提两义原则禁让我想起部影片《裁判团》影片道德与冲击间关系复杂体现理性与性问题同些观点仅仅西家引发思考东家同引起关注我看罗尔斯于实现公平与义看与传统观念所同却定程度重要意义于社主义建设与发展说发展道路西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传统与现实交融避免遇挫折现错误;何做理性何实现程度公平与义何协调道德与等等借鉴《义论》等经典著作我提供思想火花

义与公平断探索问题作部经典著作《义论》所提相关观点内涵十丰富述观点较表层思考与理解稍稍阅读书收获远比想象埃

E.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合什么于一体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课程讲授共分为七个专题,探究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和法治问题,并对各专题所涉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有选择地讲授,课程充满人文气息和思辨理性,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有品质。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

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以一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相互渗透又彼此保持距离;既有契合之处,又有冲突之时,寻找二者契合点,解决二者冲突是本文试图予以阐述的问题。

F.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怎么写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素养,完善的法治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情与法的评判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院组织全院师生观看《道德与法制》节目,让我深有体会。
虽然只看了两个小时,但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现在,觉得道德永远都是必须的,人只为人,就在于有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就会变成兽。
只有道德,人就会变成神。人不能变成兽也变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没有道德,也不能只讲道德。真正高尚的道德只是一钟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值得追求,也应该追求。再总有求之不得和追之不及的时候,也总有达不到这个境界的人。而且人数也还不少,因此所谓道德高尚,必须提倡,也只能提倡。不能苛求,既然无法苛求每个人都道德高尚。
那么,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就不能提倡。
依靠道德风尚的提倡来消除,只能依靠制度和法律来防范,我们通常说:“反腐倡廉”就是充分意识到廉政要靠道德来提倡,腐-败却只能靠法律来铲除。
所以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与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应的,不听的统制集团各有各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道德,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应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当代的大学生应提高对道德与法制的认识,努力成为一个“四有”青年,做一个对社会中一个高素质人才,就要从现在开始,注意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听了“道德与法”报告,我对道德与法知识了解多了,感触颇深。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难免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违背道德的冲突与事件,可人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使用违规药品致使众多儿童普患“怪病”,这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也应该学习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意识;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毒针”进校园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让“毒针”再次进入校园。我们只有了解法律法规,又了解法律原理原则等,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运用法律武器来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看了“幸福生活”这个短片,我想到我们应该自觉维护自身利益,但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和破坏他人生活。
我们身为一名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我们要树立并提高公共的法律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法公民。
我们正处青年,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观,对社会发展将产生长远作用。

G.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7)道德与法治建设扩展阅读: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H. 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有什么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保持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手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伦理教化,引人向善,是通过学习,宣传和耐心细致的说理工作去启发人们取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而法制建设则是规矩方圆,惩恶扬善,是通过法律去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从它们的关系上说,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代替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也不能代替思想道德教育。两者比较起来,应当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但是,由于道德与法制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务:

1、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2、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

3、教育和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

4、对高职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I.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哪三类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三类,第一,走进社会生活。第二,遵守社会规则。第三,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J. 如何发挥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法治的道德基础十分薄弱,公民的道德水平比较低,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较差,这是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统一性
法治道德属于政治道德的范畴,因为法治本质上是国家政治的一种运行方式,法治不可能也不应当超越于政治之上。人类政治活动指的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过程,而政治的推行方式不止一种。从历史发展来看,基本的政治手段有自然政治(无为而治)、德治、礼治、刑治和法治等,法治仅是政治手段和政治运行方式之一。政治必须讲道德,法治作为政治的一种方式,同样必须讲道德。但这里讲政治道德和法治道德,并不是简单地将道德置于政治和法治之下,使道德成为一种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随机物,而是内含着这样一种基本的推论:国家政治和法治必须符合人类的基本道义精神和正义原则,必须在明确的善的道德价值指引下建立正义的法律体系,保持合理和公正的执法与司法过程,从而造就和谐、自由和有序的社会发展局面。也就是说,国家政治和法治只有从其出发点、过程和效果上都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才能真正体现政治和法治的本来目的。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本是完全统一的人类行为规范和治国方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人们对德、法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法治建设需要不需要道德基础,道德在法治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世界范围内法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现代法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认为道德和法律分属于两个领域,是两种相互矛盾和作用各异的社会规范,因而现代法治建设不能够容纳道德,而必须以纯粹的法律手段治国,这样才符合现代平等、民主和唯法是从的法治理念。哈特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二是新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强调法律的正义标准和善恶判断性,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统一,力求把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富勒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国法学界,除了与上述两种法学理论相类似的观点外,还有一种中和性的观点,就是认为道德与法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而主张人们在一般社会事务上应当遵守道德规范,而在法律领域里则应当坚持法律至上,以法为据,从而避免道德对法律的干扰与消解作用。这种观点看似公允,实质上还是把道德与法律作了二重划分,使之形成了难以融合的两张皮,因而它在倾向性上还是接近纯粹法治论的观点的。 我以为,新自然法学派的观点相对而言是比较正确的观点,与古希腊的正义法理论和中国法律传统中的道德法思想具有一致性。但这种观点仍然力图统道德于法律之中,忽略了道德的先在性、法理性和引导性。
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道德和法律的本质与功能上加以认识。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人类正义精神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道)及其在人类社会各种事物中的显现(德),因而它本身就具有先在性、自证性和自为性,从
而也就成为判断万事万物的第一价值标准。相应地,法律则是人类社会生之于道德、依据道德而建立的外在规则,是在道德不能推行的地方对道德规范的一种加强和强制实现。法不具有先在性,而是后起的;法不具有自证性,必须依据可以自证自明的人类规则来确立,这个可以自证自明的规则就是人类道德(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事物上即称之为“理”,探讨法律的这种根本依据和实质的学说就称之为“法理学”),非依道德,法就难以解决因何而建立的问题;法也不具有自为性,(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它必依赖于人才得以推行,而人推行法律的内在动力就是道德(正义感、利众心和责任意识)与智慧。由此可见,道德的本质是自具的(本来如此),而法的本质是由道德确立的(依理如此)。离开道德,法将失去判断社会万物价值(善恶、是非)的根本依据。这种本质上的统一性,正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的一致性,也说明了社会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那种认为道德和法律本质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是否定了统一国家中社会规范的一致性,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功能上来说,道德和法律则是内外互补的共同规范关系。道德和法律共称为“社会观范”,其目的都在于使社会秩序化,所以二者在功能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冲突和矛盾的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规范方式的不同。道德是以人的自觉性为基础,从人的内在意识上建立善恶是非的人生准则,从而起到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法律则是以人的强制性为基础,从人的外在行为上明确其善恶是非的走向,从而约束、限制和导向人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那时人们的心灵纯朴、道德自觉性强,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内在自学和由此形成的外在习俗就基本上解决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加强,利益竞争出现,仅靠道德自觉已无法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人来说,内在的自我约束已很难奏效,这样就不得不适用外在的强制力(尤其是国家强制力)来迫使其遵循人类的道德要求。可见,法律是以道德补偿和保障的功能出现于人类社会的。自从有了法律,人类社会就具有了内外一致的双重规范机制。但不论哪个社会,这两重社会规范都力求统一。在一个得到良好治理的社会里,法治总是以人类的道德正义精神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据的,而道德也总是以法律规范作为其保障。所谓“礼法结合”、“出礼则入于刑”正是说明了这两者的互补共治性质。因此,道德和法律是统一的社会规范的共有一致的两个方面,它们本质上不存在矛盾。二者存在某种看似矛盾的问题,主要是两种情形造成的:一种是后起的法律背离了道德精神,因而造成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不能反过来说是道德规范背离了法律规范,因为先在自证的道德无须以法律的认可为其存在的前提,相反,法律应当以道德的认可为其存在的前提)。另一种情形则是由于体现道德、推行法律的主体——人的素质修养不够,因而造成人为的对道德内涵的误解和对法律规范的误解,由此造成了道德与法律的某种矛盾局面。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共同以理的形式存在,理的最高原则是人类正义精神。德、法两种规范共同指向的目标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即是情和事,由情和事而构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德、法两种社会规范的本质内容是社会关系,表现方式则是情和事。有人认为,法律是无情的,所以法律与情相冲突,不能讲情。这种看法仍然是片面的。情和事均是人类社会客观的存在现象,正由于情(如血缘之亲情、性爱之感情以及广义的人类慈悲心、仁爱心、侧隐心和同情心等)和事的交织运行,人类才产生了各种各样难以理清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道德和法律正是要通过理而对情和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梳理,从而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所以道德和法律正是从人心和人的行为两个方面合理地建构理、情、事的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而德治(以德治国)和法治(依法治国)则是对理、情、事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把握与建构过程。法治社会虽然以法律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主导规范,但同样不能免除的是法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完善有效地确立起来。否则,唯法而治,只能造成舍内而取外、舍本而逐末,忽视人的内在自觉修养而求外在行为的合理化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的混乱
无序状态。因此,现代法治必须在社会层面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并以道德为处理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首要方式;在道德不能消解矛盾的地方,法律才成为主导的裁决手段;公正执法的有力保障之一仍然是人的道德责任感;遵守道德是遵守法律的人格基础,遵守法律是遵守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和道德并行不悖,共同为治,真正的法治社会才可能建立起来。 二、法治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将道德规范贯穿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就是要求社会建立一种道德化的法治,体现一种法治的道德精神,使德、法相融,互相助益。
在法治建设中强调道德并不意味着道德仅仅被看作为法治过程的一种口号,而是要求法治建设必须以人类道德正义精神为指导,执法者和司法者必须具备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公正执法的能力素质,整个社会体现出正气流行和和谐有序的风貌。也就是说,道德必须作为一种实体的社会规范融化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法治道德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法正义,即立法活动要从人类正义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人类的道德要求和人道性质,使普遍确立的法律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良法”,避免非道德的“恶法之治”。这是法治走向合理化的根本之点。衡量立法正义的根本是一切立法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保障人民权利、自由和福利而创制法律,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此,要避免法律的特权化、阶层化倾向,建立平等的法律制度。
第二,政治与行政廉洁。廉洁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主张。廉者不贪,洁者不染。廉洁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廉价(小而精干的政府可以最低限度地耗费社会财富)。官员清廉(清廉不染,即是把权力视作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工具和尽职尽责的手段,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政权运作简单有效(政治与行政行为简明单纯,不扰民,不搞排场,不搞虚夸,而政府权威很高,推行政务的效率很高)。 第三,执法与司法公正。政府的执法行为与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平等地对待一切法律关系主体,避免权力关系(权权庇护)、亲属关系(家天下和家地方)、金钱关系(利害勾结,贿赂公行)、乡友关系(近者庇护,远者欺瞒)等社会关系对法律事务的扭曲和影响。
第四,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具有高度道德水平。法律由人建立,法治赖人推行,人的道德素质是造就道德政治的根本所在。其中,处于“公共权力边缘位置”的普通公民的道德素质固然重要,但起根本影响的还是那些处于“公共权力核心位置”的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的素质。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之治的思想和科举取士的制度,古希腊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主张,都力图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值得借鉴。
表现在上述诸环节中的人类道德对于法治建设的作用十分巨大,它本质上不再是外在于法治过程的游离物,而是构成法治建设的血肉和灵魂。具体来说,法治道德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作用,即在法治建设中构成推动法治运行的有力的道德基础,为创立“依法治国”的良好氛围提供基本的动力保障。第二,风尚化作用。社会道德具有通过社会舆论迅速传播、渗透一切的普遍化功能,因而能对社会起到一种风尚化的作用,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向往,同时也就造成了对一切社会成员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总体上制约法治建设朝良性发展。第三,内在规范化作用。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是从人的内在自觉性入手解决社会规范问题的,因而它以人的“自我信任”和“自我修养”为基础,通过社会成员的自我评价和内心羞愧建立自律机制,实现“道德自律”,由此引导人的外在行为的合理发展。可见,道德规范把人的心理、人格和行业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对确立法治建设所要求的健康心理、正义人格和公正作为十分有益。第四,外在示范化作用。社会道德虽然不如法律规范那样具有明确的外在强制性,但它仍然具有外有影响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高尚、正直、诚实、公正的人们的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可借鉴和学习的“模范体系”,从而引导人们走上道德正义之路。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于一般的人会形成一
同时是一个法治建设的过程,而法治建设的过程则必须同时是一个道德建设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改变道德缺失状况的任务很繁重,需要从各方面综合努力才行。这里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简单讨论一下道德建设之路:第一,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应当把弘扬道德正义精神放在首位,把遵守道德和遵守法律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按照道德标准判断是非,衡量行为,由此养成全社会诚、信、公、正的道德风尚,为法治建设提供良性的社会道德环境。第二,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必须建立道德先在和法律依道德而立的信念,解决法律和道德两张皮,法律不依道德而立,道德行为得不到法律肯定和支持的悖异现象,使道德和法律真正成为本质相同、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两大社会规范,为法治建设提供内在的道德动力和依据。第三,从社会成员尤其是公职人员的个体素质入手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社会成员道德信念的建立来自于不断深入、勇猛精进的个体修养。因而,从教育、学习、政治宣传等方面入手强调和激励个体道德修养行为,建立稳固持久、代代相传的个体道德素质,是建立法治道德的根本所在。党中央布置和推行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活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为政者的政治道德问题。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道德理论、德法共治理论和个体修养理论,因此,扬弃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改变道德缺失状况,建立法治道德,推行道德政治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道德,它曾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起到过无以替代的作用,至今仍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才可能发掘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动力,也才会找到法治建设的真正基础。

热点内容
民法典房子 发布:2025-01-25 01:55:36 浏览:367
福建教育督导条例 发布:2025-01-25 01:27:36 浏览:234
法院专送邮箱 发布:2025-01-25 01:23:34 浏览:174
法学考公务员占优势吗 发布:2025-01-25 01:21:23 浏览:780
劳动法对入职人员 发布:2025-01-25 00:47:14 浏览:966
人社系统开展法治建设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 发布:2025-01-25 00:25:04 浏览:506
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2014 发布:2025-01-24 23:51:00 浏览:788
法学论文的格式 发布:2025-01-24 23:50:58 浏览:286
微法院垃圾 发布:2025-01-24 23:32:58 浏览:288
刑法体系分为 发布:2025-01-24 23:13:43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