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基层法治地下

基层法治地下

发布时间: 2022-03-16 10:45:13

1. 如何才发挥法治在基层善治中的作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关键作用

坚持以进一步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观念,加强领导干部自身法治建设,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加强学习宪法法律力度,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宗旨。加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通过自身学习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依法治镇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法的关系。不断深化法治实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乡村社会法治工作机制

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要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相合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积极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坚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救济”,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基石,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积极推广“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模式,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调解”体系。

三、加强乡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前进的方向。仅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只有人民群众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规才能被真正地贯彻落实。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坚决摒弃人治观念,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先进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权威,蕴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培育乡村社会法治思维,健全乡村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将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 我国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的哪些问题

存在拉皮筋的现象,也就是弹性执法,导致很多法律无法落实。

3. 如何优化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环境的思考

公平有序、自由竞争、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有优良的法治环境作为保障,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予以规范和约束。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优化区域经济法治环境,进一步推动区、县(市)依法行政,当前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县(市)政府法制工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切入点。要从本地区依法行政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区县(市)政府法制部门服务区域经济的位置和重点,做到定位准确,认识到位,措施有力,效果显著。二是要针对当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重点突破。对思想认识不到位、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不依法决策等突出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观念,要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学法真正提高区、县(市)行政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能力和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依据法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将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作为财富创造主体、法律制定主体和法律实施主体的地位,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灵魂。四是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环境优化。

4. 如何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



(一)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专业训练和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其政治、业务素质。
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比一般的公务员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这一职业群体必须共同经过系统学习而获得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知识以及法制工作能力方面的一致性。建议建立政府法制工作人员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对法制工作人员的准入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尽可能将达到国民教育法律本科及以上学历并通过司法考试的专业人才吸收到政府法制工作队伍中来,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成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主力军和政府法制工作的业务骨干,力争成为优秀合格的政府领导的法律顾问和参谋、助手。
(二)增强政府法制工作人员具体工作的独立性。
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作为行政机关的成员,自然要服从行政机关的领导。从事的政府法制工作,作为重要的法律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首要的要求是对法律负责。一般情况下,这样做也符合行政首长的意志。但在特殊情况下,即使对法律负责的行动违背了个别行政首长的个人意志,行政首长也不应非法干预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独立性,或者以此随意撤换其工作岗位。因此,要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职业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政府领导应大力支持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独立开展工作,让他们放心放胆去干,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中的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使基层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加大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业务的监督、指导与培训力度。
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行业整体的系统性建设,是推进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上级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业务的监督、指导与培训力度,对提高政府法制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议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到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并适时组织一些业务培训,邀请资深专家对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培训。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也应立足自身,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处理法律事务的本领。
(四)逐步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不断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行政争议数量日益增多,且大多发生在基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主要依靠基层。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政府法制工作人员是行政复议案件的具体承办者,行政复议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质量。因此,基层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行政复议能力偏低、人员短缺等问题,根据办案需要抓紧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人员。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可以尝试将行政复议资格的取得纳入全国统一司法考试。
(五)切实解决政府法制机构的性质及法制工作人员编制等问题。
由于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性质及编制已经与其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不相适应,建议上级政府法制机构与机构编制部门对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规格、性质、编制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定,给队伍建设予以更多关注,以此作为法制机构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支持的依据。

5. 省委政法委应如何加强基层法治小区建设

为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年”活动,近日,由省委政法委法制处处长高权专为组长的调研组一行4人来到属让胡路区,就基层法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与民政、农业、乡镇、社区、企业等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调研中,调研组一行下发了《深化“法治建设年”活动加快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与会人员结合文件内容以及自身实际,分别汇报本单位有关工作情况,并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调研组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当天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北湖社区工作站,参观工作站整体环境后,随即召开座谈,听取喇嘛甸镇、北湖社区、乘风社区、银浪牧场等与会单位的基层执法、司法、普法及法治单位创建情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

调研组一行对让胡路区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给予肯定,并表示,回去后将认真梳理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基层更好开展法制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调研组强调,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希望让区能够继续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握法治本质,创新法治建设发展思路,力争打造更多的法治建设特色和亮点,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建设综合能力与整体水平。

6. 如何抓好基层法治工作

一、抓住重点,努力提升基层勤务的实战化水平。要主动适应当前动态治安形势的需要,积极改革基层勤务机制,切实提高对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能力。一是要实施全时警务和主动警务。全面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双休日工作制,最大限度地把警力压上路面、沉入社区、融入群众,把路面和社区作为民警的主要工作场所,切实纠正和克服基层勤务的机关化倾向,改变坐等报案、坐堂办公的工作模式,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警察无时不在,增强安全感。二是要实行动态预警和网格布警。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动态治安评估体系和预警等级,确保警力投向和勤务时间与高发案区域和犯罪高峰时段趋于一致,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和治安复杂程度,统筹规划,科学划分路面警力的巡防警区,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立体交叉的“网格化”巡防体系,以实现对路面犯罪的精密防控。

二、破解难点,切实提升基础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一是要努力破解重点特殊人群管控的难点。要坚持以入户访查为抓手,通过强化帮、督、查、评等工作措施,充分激发社区民警入户访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访查工作方法,延伸访查工作触角,提高访查工作效能,有效强化对重点视线人员的的排查管控,及时从中发现打击违法犯罪。二是要努力破解阵地控制的难点。要牢牢抓住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控制。大力加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把严厉查处违法违规与健全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管理责任的落实。积极布建治安耳目、信息员,在行业场所中有效构筑起多层次的控制网络,确保犯罪分子进入后能发现得了、控制得住、查证及时。

三、突破节点,大力提升基础工作的社会化水平。一是要在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实施上下功夫。主动适应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健全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机制。以社区(农村)警务室为平台,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为依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纠纷排查调处和重点人员帮教管控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广小区封闭式管理和租赁房屋社会化管理模式,把推进物业管理、专业保安服务等有偿安全服务与组织邻里守望、治安志愿者服务及护村护街巡逻等群众性义务防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构筑起多形式、多层次的群防群治网络。二是要在推进科技创安上下功夫。要以金融要害单位、居民小区、工业区企业为重点,积极推广治安报警系统建设,建立报警联动网络,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对重点管控部位和高发案区域的动态控制能力。

四、创新亮点,积极提升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推进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切实把基层基础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信息的获取和控制上。充分运用信息研判手段和载体,强化对获取的各类敌社情信息、治安动态信息及基础性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确保及时、准确地揭示各类敏感群体、违法犯罪主体及其活动规律和轨迹,有效发挥信息的预警、实战功能,提升科学决策和精确防控、打击能力,推动基础工作信息化。

五、 夯实基点,不断提升所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所队班子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所队领导定期轮训轮岗制度,不断提高所队班子管理队伍、依法行政、科学决策、驾驭治安的能力。积极推行所队长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考核任用机制,激励所队领导和民警扎根基层发展成才。要围绕“三懂”、“四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大练兵”活动,尤其要针对当前基层民警在执法办案、信息应用和做群众工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面对面指导与网上答疑相结合等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强化教育培训。按照“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流、钱往基层投”的警务保障思路,在科技建设投入和警务车辆、警用装备配备上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竭力帮基层增效;进一步推动警力下沉,强化执法维权保障,积极改善基层办公条件和民警的福利、职级待遇,促使民警安心基层工作

7. 如何理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意义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回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答长远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长效。必须把握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创新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设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一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把基层党组织的多种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资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创新。二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层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党建工作的引领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度,完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推动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开放式、综合性、互通式服务体制。健全党员干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8. 如何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来管理基层事务,回即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答等一切活动依照法律管理,公民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使基层的一切需要和可以由法律来调控的活动和工作,都纳入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2/08/nw.D110000gmrb_20141208_7-01.htm

9. 浅谈如何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决定》规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决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决定》提出的“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体化。《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目前政权结构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基层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两种组织形式。现行宪法第111条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该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行的还有各种基层社团组织、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等。
这些基层组织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层组织所制定的自治章程、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国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别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等领域,国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因为部分群众或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特权而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基层人民政府必须依法对基层社会进行严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执法渠道,注重基层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协同,要尽量使基层政权的执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进社区、进课堂、进居民家中,真正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法治工作落地实处,不留死角,通过基层依法治理,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维护基层繁荣和稳定。

热点内容
大学作文道德 发布:2025-01-24 19:24:28 浏览:433
刑事诉讼法证人强制 发布:2025-01-24 19:13:28 浏览:839
最新四川省消防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6 浏览:44
民用航空飞行条例 发布:2025-01-24 17:15:01 浏览:405
别人为我死我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24 17:03:05 浏览:244
反恐怖主义法立法宗旨 发布:2025-01-24 16:55:15 浏览:518
中国合同法以成文法形式出现 发布:2025-01-24 16:21:33 浏览:132
我国立法上关于补强证据的规定 发布:2025-01-24 16:15:30 浏览:440
论述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发布:2025-01-24 16:00:55 浏览:749
交通法规39条 发布:2025-01-24 15:54:57 浏览: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