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传

道德经传

发布时间: 2022-03-16 20:29:13

A. 道德经和汲黯传哪个好

我认为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比《汲黯传》更胜一筹,更确切地说我个人更喜欢他写的小楷《道德经》。从整体气象上看这两件作品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赵孟頫小楷《道德经》更具晋人气韵,而《汲黯传》更具唐人法度。
我更喜欢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理由是:这件作品通篇一气呵成,纵有行横无列,章法疏朗。我似乎能想象出赵孟頫当时的书写状态就是道家无那种欲无求的静穆气息,他完全沉浸在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氛围里,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使我同时想起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在写《寒食帖》的情境,东坡被贬黄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食节,不经意写下千古流芳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从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的结体和用笔来看,颇具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遗韵,又有刚柔并济的个人风貌。而他的小楷《汲黯传》更多表现了唐人的法度,突出表现横划的收笔上,因而整体风貌显得文俊严整,但整体气息不如他书写的《道德经》来得通畅自然。

B. 道德经的起源

老子生活在复春秋时期制,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各种版本都是写的“传说”,无法考证,都是传说。

C. 老子是孔子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怎么传给了尹喜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

然而,春秋晚期爆发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却可能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当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其实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

所以,老子不教或不给孔子《道德经》,可能不是观点问题,而是因为政局波云诡谲,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至于遇到尹喜之时,老子已经逃出生天,此后周朝有何变化,已经不会波及到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朝之乱事件,虽然鲜为人知,但对中国历史影响却极为巨大,因为此后爆发单氏取周、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深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D. 请问,道德经是怎么传下来的

不显露锋芒,是谓深藏若虚,并不代表消极避世。
老子是非常积极的,道德经专中也论述了许多治国之属道。
老子的思想如此浩瀚、深邃,但是如他所言,却极少人理解,亦无当权者能够应用治国。因此,在老子隐退的时候写一部道德经有什么好奇怪。即使是悟彻大道的老子,也同样希望有人认同他,也同样希望有统治者能用他的学所做到无为而治。
至于史书上所说,尹喜逼老子写的,是否因为如此而写书就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感谢上天,幸好传下来这一部书。

E. 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

因为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够完全读懂,据说当年的孔子也没能读懂,更何况之后不明就里的注释家们了。正是由于没人读懂过,而且解读的方式千奇百怪,就更能引起世人的好奇心。在众多的注释意思的相反表述之中,往往背道而驰,所以就产生出了道教,从哲学走向了宗教。
所以,就显得《道德经》原文更加重要且流传至今。由于道德经也只有五千言,其中大概意思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尽管注释者在注释之中,总是有似是而非的感觉,尤其是让人产生出“反人类进步”的感受就更让胡乱猜测满天飞了。像老子这样著名的哲学家,当年是很被世人推崇的,怎么可能胡言乱语呢?必定是道德经具有特别深远的含义,那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哲人抱着如此执着的信念,一定要找到其中奥秘,几千年来研究不断,但就是不愿换个思维方式去想想其中的原因。
没有解开的秘密通常是可以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道德经就是托了这样的福。假若当年的古人(包括孔子在内)都能浅显地读懂了道德经,今天我们恐怕难见道德经原本了。因为那只是一本没有成功操作过的政治读物。现在的人,都以为道家避世隐居,殊不知,老子本人还是强调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无为而治的统治方略。只是当年不合时宜而已。对于修道养生的言论倒被道教挖掘出来了,那只是老子辅助治国政治,向统治者强调的修道方法。通过几千年来的误判,倒是更合适个人的修为悟道。

F. 道德经古本与道教传本的区别

我记得原本没有标点的。。

G.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H. 道德经传播全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①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②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I. 在神话历史中,老子西出函谷关是不是把道德经传给了尹喜剑气冲霄决是不是也传给了尹喜尹喜是开创了蜀

道德经传了,但是没有什麽剑诀。

J. 上联,老子家风道德经书传后世,下联是什么

原创一下联:
老子家风道德经书传后世,
庄周夙愿逍遥游历感前尘。

下联只是说点个人想法,难登大雅之堂,见笑了。

热点内容
合租道德 发布:2025-01-24 14:49:53 浏览:234
重庆产检劳动法 发布:2025-01-24 14:48:23 浏览:252
清华大学法学排名 发布:2025-01-24 14:31:53 浏览:730
合同法解释最新版是几 发布:2025-01-24 14:29:24 浏览:53
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24 13:58:43 浏览:715
非道德化倾向 发布:2025-01-24 13:29:05 浏览:740
我该如何举报法官 发布:2025-01-24 12:54:43 浏览:962
法院执行人被冻结微信 发布:2025-01-24 12:45:21 浏览:301
谁在立法 发布:2025-01-24 12:17:14 浏览:1000
民法典手绘 发布:2025-01-24 11:42:27 浏览: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