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塑造道德
『壹』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同宗教一样,同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艺术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道德促进或阻碍艺术的发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艺术的发展: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是最先进的道德准则。崇高的、进步的道德准则是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阻碍艺术的发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天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许多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前后的法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伪善自私,深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或许可以出现与巴尔扎克同样的耀眼光辉。但是落后的道德准则成为他前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像阴云一样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辉。托尔斯泰在高度评价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说的同时,尖锐地指责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秽”。
二、艺术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时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1)艺术塑造道德扩展阅读: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图画,而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术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艺术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贰』 艺术美的本质的四个层次是怎样的
什么是艺术?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
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
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艺术什么都不是!当今世界基本都是众说纷纭,各有所论,
也很难为艺术下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定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搞艺术呢?究竟什么才算是艺术?发现美、展示美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本性.从人们还是孩童时起,
就逐渐的建立起对审美的认识.人们在穿着打扮中创造美,在居室摆设中构建美,在言谈举止中塑造美,在道德品质中完善美……这些都是人类出于内心善待生命、
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可以说,人人都在创造艺术,追求艺术.对于艺术的向往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层次、各类别的
艺术群体.艺术具体说来,可大可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园林建筑.其种类纷繁、科目众多,涉及到我们生活得方方面面.举例来说,我们欣赏的影视剧是一种艺
术,演员的表演是一种艺术,书法、绘画、摄影、雕塑是一种艺术,时装设计、表演是一种艺术,音乐、歌唱、舞蹈是一种艺术,装潢、装饰是一种艺术,诗歌、散
文等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纹身是一种艺术,美容、美体是一种艺术,甚至一盘佳肴、美羹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几乎充斥在我们身边每一个角落.艺术凝聚了人们那
丰富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展现了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能够体验和感觉到艺术那无穷的魅力,将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无与伦比的享受.当然,能否欣赏到艺术
美的真谛,能否去创造美,提升艺术修养和艺术品味将起到决定作用.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叁』 1道德与科学,艺术的根本区别在哪
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是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抛弃功利目的,年轻教育者首先要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求真,达于娴熟,然后才能变化无端,臻于艺术之巅。但这并不意味着求真之时不能求美,求美之时无须再求真,实际上,真和美都是无止境的。年轻人的灵机一动,也许更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教育艺术要富有激情的活动,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我们应当经常关心,别让儿童的思想从入学伊始就塞进教学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别让教室的四壁把他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因为大千世界的奥秘是思想和创造力取之不竭的源泉。 青少年课堂的激情活动,感情的积极流露,可以形成一定的观点和信念,也逐渐变成激励他们心灵达到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所以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艺术对于塑造少年时期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认为,要使艺术珍品成为少年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努力用最感到幸福、最生气勃勃的心灵劳动――接触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空余时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教育任务。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独特个性和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契阔的神灵之会,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表现在审美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都艺术地融为一体。一个班主任,无论他教的是什么学科,都应当善于通过论述文艺作品的机智的、有趣的谈话,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当代青年的理想来吸引自己的学生。 教师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选择的方法应能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活动,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战胜困难的吸引人的前景,能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活动本身还应包括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可能性,但应适合学生的年龄。重要的是,从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用克服困难的社会意义和智力创造来吸引他们。活动使少年的禀赋得以展现和发展。如何才能使少年对积极活动的自然追求服从于道德的发展?这种积极活动应当包含什么?那些决定以后(青年和成年时期)人的独特个性和决定人的饱满的精神生活及幸福的个人才能、意向与天才,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被揭示出来并得到发展。正确地组织少年时期的教育,意味着努力使每个儿童恰恰是在同他的禀赋最相适应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现出来。 要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钟情的工作,我们力求使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和使他们激动的工作;要他们把在这项工作中产生的感情转到学习中去,转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道德态度上去。 要教孩子敢于去做聪慧的冒险,如果我的每个学生在童年时期不敢爬上树顶,不敢游泳过河,不敢深更半夜到森林中去找回需要的一根木棒或者在行军时某位同学丢了的指南针,不敢从屋顶上把过早爬出鸟窝的并卡在瓦缝中的雏鸟捉回来,不敢在暴风雪中护送很小的、无自卫能力的孩子回家,那我就把这种教育说成是温室里的培育。只有学生敢于去做那些事,才能教育出英勇果敢的学生。在那些勇敢行为中永远会有冒险,但是,没有聪慧的父亲般的冒险,谈及教育一般是不可能的。 教师要十分谨慎地掌握对良好行为的表扬,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在学生那里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本当完成的一般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矬子里拔将军”式地去表扬某些学生或某些集体,是万万使不得的。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的同时要提出十条鼓励。 一个人能理解“应当”、“不许”和“可以”这些道德准则的含义并能身体力行,这就说明他有了高度的道德修养。要使自己的学生提高到道德发展的这个高度,教师就应当懂得和实施教育上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不要因为一个学生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 我们成年人应当懂得,当儿童和少年对自己所为的意义还不甚了解,可又期望着迈出善心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表扬的时候,他反而可能成长为一个斤斤计较和爱戴高帽子的伪君子。所以,不要因为一个学生为他人做了点好事就备受感动。对一个正在成长着的人说来,为他人做好事的最高奖赏应当是良心的召唤,是内心里的欢悦和满足。 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份量,使学生口服心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生性格、脾气等,并选择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分赞扬,会使他们骄傲自满;过度的批评,会使他们自卑失望;过分爱抚,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过分严厉,会养成他们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迁就,会形成他们的松懈和放任;过分苛求,会因吹毛求疵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过高要求,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过低要求,会使他们失去教育意义……。因此,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一种重要标志。 总之,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发挥其教育教学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主要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炼的结果。 5、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它与教学的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6、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一般是指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即借助某些艺术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造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 事实上,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教学这个系统,来看教学这个系统之中的各要素,不能一概而论。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回答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真’的方面;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要回答怎样教,如何学,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美’的方面。教学的科学性反映着教学中的普遍的、必然的共性,而教学艺术则是具体的和明显因人而异的个性;教学艺术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教学的科学性却不能用风格来标称。诚如朱德全教授所说的那样,各要素之间结构合理,组成一个良好系统,教师们不断地从这系统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定会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另外,教学的双边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学也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的规则,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也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学方法、技能是无法,至少是很难传递和复制的,而情感、兴趣、需要、价值等因素或过程,也完全是在科学把握之外的,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复杂性。从具体的教师行为看起来,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确实并不总有效,而且某一教师的有效技能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方法明确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大可能完全转化为另一教师的有效工具。但不管怎样,可供分享的有效教学技能毕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可供分享的教学技能也在总体水平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没有意识到教学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现有的科学成果有没有完美地解决问题是一回事,而要不要科学的基础则是另一回事。“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都反映同一个现实世界,而所使用的手段却各不相同。科学用概念、规律和理论反映现实,而艺术则用形象反映现实。这两种反映手段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儿也可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和充实其内涵,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的对象,来完善其规律。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抬头看天,天还很高,低头看路,路还很长,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性,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前行,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完成好这项系统工程。 可见,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承的,一个为教学铺好了路,另一个则为教学增添了无上光辉,他们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系统。 另外,我们也知道,教学是丰富的,它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门科学,更表现在它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教学规律;而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2008-01-15 06:44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教学是科学,因为它要发现规律并遵循规律,实现最好的教的效果;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要有艺术的美感,教学要变成易于人们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人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还有人说,教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 最初把教学说成科学或艺术是西方人的创意,从此,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遂成为一个让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当极端的争论势均力敌时,中庸之道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有人寻找到折中的道路,策略地认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并没有任何意义。 把教学是科学或是艺术,转化为教学要讲科学,讲艺术,或许更为恰当。既然有了关于教学的科学,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仅凭本能,经验以及有限的常识,而应该遵循一些规律,如知识的组织规律,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等等规律;既然教学不是刻板的循规蹈矩,更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像比利时罗汶大学的雕塑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是一种知识的灌输,那么一切的机制和灵性可以尽情地在教学中展演。人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大餐,享受学习的愉悦感。 教学要讲科学,教师就要学科学,教师要学的科学是教育的科学。教育的科学基于人的心理和社会的规则,为教师提出行动的原则或建议。这些建议,必然是善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建议通常是理性的,它连接着教师的经验,又超越了教师的经验,是引领教师提升的精神性的箴言。教育的理性是指向未来的智慧之光,不是束缚教师的法规和教条。教育的智慧之光在与激励教师的精思和激情,照耀着教师从教学的奴隶成为教学的主人。当教师成为主人,教学的法则就成为他们的手中的鞭,成为他们驾驭教学的有力工具。这样,教师才有条件在教学中讲艺术。 执教学之法为鞭,然后讲艺术,讲艺术就成为教序的最高境界。教学的艺术不是教学技巧的组合,教学的技巧只是教师走向艺术境界的阶梯。弄巧者易拙。只有基于科学和技艺的教学艺术境界才能感染人,感动人,穿透人。 教学虽然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但教学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教学需要科学为自己服务,教学需要艺术作为自己的理想。教学有了科学的基础,就会逐渐成为专业化的劳动;教学有了艺术作理想,就会具有一种诗意的浪漫。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教育求善。求美因真而神圣,因美而灵异;教学会因科学而坚实和规范,会因艺术灵动并浪漫。规范和浪漫,坚实和灵动,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原则。作为教师,要本着讲科学,讲艺术的态度对待教学。这样,教学之业顺矣。 然而,现实让我产生一种感觉,中国目前大多数教学既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也不能谓之为艺术的行为,或许,这是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不能不被努力填平。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孙志胜 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这是一个事关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大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古代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内,教学基本上被看作一种艺术。到17世纪,这种观念和认识,因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从而达到顶峰,标志这一顶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他对教学本质的阐释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此后几百年,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代之以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观点。并且,心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开展,为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这样,教学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渐成熟并建立起来,教学作为科学的观念逐渐为人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教学作为艺术的研究被冲击,被冷落。 到19世纪中叶,情况又出现了反复。正当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大张旗鼓、大有进展、大有成就之时,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位被认为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又重新举起教学艺术的旗帜,再一次阐述了关于教学的艺术性本质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曾这样论述教学的本质,强调并坚持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学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时他还指出:“教学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教育教学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显然,他继承、发展了第斯多惠的理论。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另一位教学研究专家海特的《教学艺术》专论于1951年问世,标志着教学艺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教学研究领域中众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从此,教学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海特更加明确地回答,教学主要是人与人(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和影响,而这种交流和影响,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完全在科学把握之外的,如果只是运用科学来把握,就会使它们受到抑制而不能自由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是当时美国科学热、实验热背景下发出的另外一种声音,因为其特立独行,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于是吸引了许多教学研究的人员转而探讨教学的艺术性问题。 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然而,在国内,关于教学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的问题,始终没有出现过讨论和争辩。一直以来,教学是一门科学,似乎是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定论;而教学的艺术性特质,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教学改革,对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才开始有了介绍、宣传和评述,并有部分学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教育领域,专门研究人员,还有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教学的艺术性研究不足、关注不够、认识不到位,倒是一些科学家,却深深感到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对我们教育教学中科学与艺术、文和理相隔的状况以及艺术教育的缺位,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两次回国,参加“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他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又是和情感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李政道先生的科学与艺术不可分之论,启发我们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思考对教学的本质认识。如果,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教学是科学或艺术,都是片面的、绝对的、不完全的。教学,其所传、所授、所解,是各种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从这个角度讲,它是科学。同时,它的传授和解疑之术之方,要有情感和美感,要有感染力,要求生动形象、灵活而富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艺术。 教学之美与教师之美 我们尊崇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优秀的名师。而这些名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和特色的形成,要求教学要有情感的投入,并以此感染、调动、激发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心灵的接触和融通中完成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学要有形象性,要求教师在讲台上要有演员意识,它要求教学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教师形象要美,授课语言要美,书写文字要美,教态要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要美。教师的机智灵活、幽默风趣、人格境界,也都是一种美,能对学生产生特别的魅力。所以说,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就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同时,这种教学风格和特色,又是一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一种教学科学研究,是一门学问。 作为教学艺术,风格和特色本身是综合性的,对它的研究,也同样是综合性的。毫无疑问,教学风格和特色,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研究本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做到精熟通透、融合贯通,这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综合性的把握。同时,还需要博闻广识,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比如,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美学的,等等。在一个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学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收放自如。这样,教学风格和特色才有知识之源、科学之壤,才会使教学艺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更有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肆』 艺术与道德
可以选择像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部经典巨作
『伍』 艺术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关系[艺术概论】这课的作业。who koow
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屈原的《离骚》、《九歌》,到李白、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等等,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相互关系。
( 1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黑格尔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当然,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尽管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他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融入诗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纪 20 年代的欧洲文艺界,形成了一个遍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等;美术界出现了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等典型的作品;电影界也出现了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等超现实主义影片。
( 2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哲学是指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西方现代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果没有西方现代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就不会有所谓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都曾经写过文学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柏格森、萨特、加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其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物质生产越发达,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质等等。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深刻矛盾和病态的社会关系,对于人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但是,现代派艺术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会种种病态现象的同时,也宣扬了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宣扬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内容更是直接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具有不少相似之处。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五百强盗剜目”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这种原始图腾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喊高呼的咒语,还有敲打奏鸣的器乐,更有类似绘画作品的图腾面具,以及带有戏剧性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等,只是到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段经典式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关于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的介绍和辨析。所谓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宗教艺术中,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绘画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我国现存的石窟遗迹约有 120 多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大多始于北魏,盛于隋唐五代,延续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现存历代洞窟 490 多个,壁画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乐、戏曲等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作为对神的情感宣泄,基督教音乐艺术一直受到教会的重视,公元 6 世纪时,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花费了 10 多年时间,亲自选出了许多典型的歌调和制订出不少演唱规则,形成欧洲音乐史上有名的无伴奏齐唱乐“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音乐作品,这可以称得上是欧洲音乐史上,有详细记录的最早音乐作品。
佛教的输入,更是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式剧场,就是佛教的寺庙,在此之前则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达,本来始自以说唱佛经故事的方式传经,但后来演化成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在文学和表演上铺平了道路。
宗教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性著作就是《圣经》。《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除了宣扬宗教教义外,也广泛辑录了古希伯来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谚语、哲理诗、爱情诗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圣经》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杰作《失落园》等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欧洲许多作家,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也都曾经利用《圣经》提供的素材,写出著名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学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经。除了宗教说教性质外,佛经中也包含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早在释迦牟尼传教时就被用来宣传佛教教义,广为流传。佛经中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和影响,中国的变文、小说、传奇和戏曲都曾从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也明显受到宗教文学的影响。
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1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世纪到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陆』 艺术与道德
这位仁兄体的问题太大了。我想这几个问题是长久以来人们讨论的话题,也是多少文学、艺术大师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答案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能表达一点自己的拙见。
1、何为艺术?艺术就是人们生活的升华,是人生命的延续。最初的艺术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画,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许有一句话国内艺人很爱说“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我就不会死。”这不是对他自己的赞美,而是对伟大艺术的赞美,是艺术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艺术的分别就更难说了。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写一部书、可以讲一堂课, 甚至可以开一门学科、办一所大学!我实在无法回答你了,因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别,从形式到内容完全不一样,当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负责任地、极概括地说一句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更含蓄更内敛。
2、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当然,并没有这么简单,它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历史、宗教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是长期积淀下来的。
我认为中西道德的差别没有文化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从目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来看,仿佛西方国家比我们要开放一点,某些地方人们受道德约束少一些。其实并不代表道德规范的差别有多大。更多的社会现象的发生是受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的,而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厌恶的东西他们也厌恶,我们喜欢的东西他们也喜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分别更体现在他们把什么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对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认为这点中西道德的差异与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你可以在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国人信佛教,相信轮回转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们的罪恶。这就构成对人生理解的极大差别,从而道德区性也发生变化。
3、当然道德更重要了。实际上,我认为艺术与道德不构成绝对的矛盾,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较少对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为了道德而放弃艺术,还是为了艺术而不理会道德”的问题。但我想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封建道德下尤为突出,某些艺术家的艺术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们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然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这种受到历史考验的艺术往往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即所谓传世之作。这种现象在绘画及音乐领域尤为常见。我想在每个社会时期都有一些艺术现象与社会舆论格格不入,但过一段时间后,它消逝了,不存在了,这样没有经受住历史考验的,谈不上有什么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艺术,它与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艺术与道德的矛盾了,你说对吗??
见笑
『柒』 艺术应该具有独立性的,还是道德的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任何艺术作品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答: (1) .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2) “” 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俄国普列汉诺夫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 ▲ 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 Δ 实用性 (1)应对实用性作宽泛的理解。 (2)实用性与审美性结合 (3)与生产技术有紧密联系. (4) 应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的问题 Δ 实用艺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 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Δ 它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表现性是实用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Δ 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多样统一等 (参考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外古今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千姿百态,由于历史的悠久,数量的众多,风格的差异,民族和时代的特色,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代北京及其宫殿鲜明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职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体现了神权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中国古典强调人和大自然的融合,欧洲园林则要“强迫自然服从均称的法则”,重视人对大自然的征服. 作为实用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Δ 自然美建筑美 :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榭建筑形式美,与自然环境协调。Δ文化美: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营造文化氛围。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 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Δ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 Δ 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Δ 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 Δ 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 Δ 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Δ 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画,雕塑,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 Δ 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Δ 由于造型艺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典型瞬间固定下来,具有永固性的特点。 Δ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Δ 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 代表作米隆《掷铁饼者》、菲狄亚斯《命运三女神》和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代表人物意大利米开朗基罗,代表作《哀悼基督》. 大理石雕像《大卫》,《晨》、《暮》、《昼》、《夜》《摩西》等。其代表人物为吕德,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代表作《巴尔扎克像》、《思想者》等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以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代表。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当然,由于今天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来书写普通文字,使得书法的观赏性越来越实用性,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 Δ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音乐和舞蹈抒发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们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Δ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长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Δ 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没有表演,也就没有音乐和舞蹈。Δ 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音乐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Δ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 Δ 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Δ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Δ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Δ 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汇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Δ 综合性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使得它们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Δ 情节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 通过不同的情节结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Δ 主人公,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 Δ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Δ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 中国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歌、舞、剧高度综合,集唱腔与舞蹈、念白与表演于一体。 角色行当、表演动作、音乐唱腔有特殊的固定规则。 注重写意特点,表演、道具布景、舞台时空都具有虚拟性。 Δ 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 1927 年美国的《爵士歌王》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红牡丹》 Δ 1935 年,美国影片《浮华世界》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有增无减,包括计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Δ 影视“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影 ( 像) 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对于影视画面来讲,景别 、焦距、镜头运动、角度,以及光线、色彩和画面构图等,共同组成了画面造型。Δ 对于影视“声音”来讲,人声 (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音乐、音响这三大类型,共同组成了声音造型,并且与画面相互配合,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Δ“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 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蒙太奇不仅体现在后期剪辑,而且也体现在前期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乃至各个创作部门合作完成的整个创作拍摄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蒙太奇思维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法。 影视艺术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化性。影视艺术作为时代的多棱镜与社会的万花筒,总是展现出一幅幅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斑斓图景,使得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此外,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独特的艺术创新,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种类,它又可被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不同的体 Δ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Δ 文学的广阔性,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 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 : 一方面是自由灵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形散而神不散。 : 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Δ 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Δ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Δ 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Δ 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Δ 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Δ 是艺术创作准备阶段,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Δ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Δ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Δ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Δ 艺术流派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形成的艺术派别。Δ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Δ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Δ 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Δ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形象思维侧重于综合。更加强调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 Δ 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Δ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Δ 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它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Δ 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有固一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Δ 是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不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 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有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者有独创的艺术语言,或者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具有多义、模糊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 Δ :以孔孟为代表,以仁为核心, 政治与伦理思想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倾向明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严谨,讲究工整,对仗 Δ :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绝对自由,具有超功利倾向诗仙李白, 追求个体精神绝对自由,不拘一格,挥洒自由.Δ: 即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更加彻底地主张循世,与审美境界相通 王维的诗充满禅意,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Δ 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Δ离 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Δ 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Δ 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Δ 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节,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审美直觉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
『捌』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玖』 女史箴图能反映出艺术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对吗
女史箴图能反映出艺术与道德的相互关系(T)。
《女史箴图》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供参考。
『拾』 为什么京剧能让人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京剧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京剧被称为“国剧”,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我国近代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我国的古代戏剧被戏剧理论家称作是“作者戏剧”,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剧本文学为中心的戏剧文化.不过到了近代,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削弱,在各种地方戏曲里,演员的表演占据了主导地位,看戏主要就是看演员的表演艺术.京剧二百年的历史使得这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所以京剧的艺术也就形成了,由原来的文学艺术变为现在的演员演技的艺术,随着京剧流派的发展,京剧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参考《中国京剧艺术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