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

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

发布时间: 2022-03-18 13:42:01

㈠ 我国当前企业道德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企业文化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关系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企业伦理理论的形成则是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尤其 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主导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更为明显,于是企业伦理开始受到企 业、政府和学术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企业提供一种凝聚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竞 争实力;使企业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增加企业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能使企业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保证企 业利润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走向市场求得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 虽然企业伦理学普遍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企业伦理价值的认同已经成为有效维系他们市场秩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制,但当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方面仍然 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管理者和员工对之缺乏足够的重视等。于是本文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 列的改进措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环境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㈡ 如何看待和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

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

  1. 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2. 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

  3. 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

二.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1. 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2.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三.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

  2.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

  3.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

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1. 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

  2. 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3. 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

  4. 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

当前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警示人们: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㈢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道德焦虑问题

树立新型的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念协调发展.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传统”的道德观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在继承传统优秀的道德观念基础上,以当代法律观为参照,融合时代精神,树立新的道德观念。

第一,重塑平等、竞争观。利益是竞争的根源,市场经济通过竞争的手段来划分利益的数量和确定利益的归属。优胜劣汰决定了市场的主体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道德观,树立平等竞争的道德观。

第二,重塑公正、效率观。传统的道德观把社会公正放在首位,轻视效率,片面追求一种不讲效率的公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重效率兼顾公平的观念,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以公正、公平原则为社会平衡的杠杆。

第三,重塑“公私观”。传统的“公私观”是重公轻私,把二者对立起来,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树立公私兼顾的观念,要同等对待。

第四,重塑“义利观”。义与利的选择历来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标尺之一,中国古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义利观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我们必须赋予它新的内容,要义利并举,义利有机地统一。一方面以利扶义,使义有物质依托,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是以义取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追求正当的利。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在整个社会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融合过渡过程中,所谓传统的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失效,新的道德规范却尚未确立,这些会致使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失范现象,这就急需我们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第一,吸收各方面精华,体现开放的时代精神。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正适合于我们此时的法制和道德建设。我们应当立足于现实,对古今中外的道德元素,吸收其精华,革除其糟粕。倡导符合时代的正义公平的社会精神。第二,注重道德标准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结合。传统的道德观标准多以道德纯朴、民风淳厚、君子人格、仁义精神、利他主义等理性主义为核心,追求的是一种务虚而不务实的浪漫主义道德境界,结果往往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导致道德标准理想化,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人们丧失了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的信心而产生了怀疑主义。因此,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时一定要注重国情,创建一些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第三,法制和道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和层次性的特点。所谓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和层次性是指,根据社会和行为特征的不同、道德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道德规范,从而改变过去道德规范的笼统、抽象的状况。法治社会是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目标性社会,法治社会又是富有创造和效率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仅仅以法律作为其控制和调节自身的唯一方法,那么就必然会丧失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生活的活力就会减退,这也正是目前西方(后现代)社会中显露出来的一个缺陷,弥补这一缺陷,有赖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新定位。欲治愈道德与法制之间的矛盾,则法律和道德的建设必须要同步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建设法治社会进而使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的有机结合和和谐发展,才能使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㈣ 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

中国人现在什么都不缺。只剩下缺德了。不用找药方。也莫得药卖。

㈤ 如何看待我国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重重视。”。这些论述,对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道德建设形势的问题上发生的争议作了科学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成绩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誉之为“第二次革命”,有人称之为“社会转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引起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包含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人际和谐不重工作效率,谋人胜于谋事等观念受到挑战,逐步被淘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开拓创新、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珍惜时间、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在开放条件下,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和“西化”、“分化”策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依仗着经济优势和文化宣传优势也滚滚而来,不断地散发着影响。

而市场经济通行的商品交换原则也越来越多地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国家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削弱。

这种情况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灵魂、败坏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和人在交往中互不信任,疏远和冷漠。其结果,必然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还将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贻误子孙后代。市场经济带来的双重影响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人们道德意识的混乱迷惘。

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腐败和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当前道德状况究竟是在“滑坡”还是“爬坡”的争论。持“滑坡”论观点的同志,较多地看到了社会不正之风蔓延、贪污腐败严重、黑暗势力上升、犯罪现象增多等情况,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总体上在“滑坡”,甚至正在走向“崩溃”。而另外一些同志认为,当前的“道德失控”、“滑坡”只是暂时的现象,与这些表面的“滑坡”相伴随的,还有深层的道德进步,如人们在道德心理和行为中出现的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进取型”、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回归等变化。

从长远看,这是新的、现代道德文明振兴的开始。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不但分别地看到了我国道德现状的某个方面,而且触及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思考方式以及道德发展导向的抉择。这场争论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促使人们开阔了思考我国道德和道德建设问题的眼界,更加注意从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和前进方向,从道德的动态发展来考察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我们越是重视道德,就越是要自觉地推动它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这里,我们绝不能把道德看成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僵死、凝固的东西。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在内,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想道德领域中发生的混乱已经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契约经济,讲信誉、守信用是保证市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可是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信用失常现象。其中突出表现为两种行为:一是不遵守经济合同,二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遵守经济合同,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形成所谓“三角债”。

到1991年6月1日,清理“三角债”终于被提到总理办公会上讨论解决办法时,全国的“三角债”已经累计达到3000元。“三角债”拖垮了不知多少企业。某煤矿卖出去的煤收不回货款,交不起电费,被电厂停了电;欠了铁路的运费,铁路又把火车停了。无奈之下煤矿停了工,几千职工、数万家属窝在山沟里,电灯不亮,自来水不流,没吃没喝,厂房里荒草长得半人高,一片凄凉。经过国务院几次大规模的清欠“三角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形成“三角债”的因素仍在发展,互相拖欠的“网”越织越密,越拉越紧,已造成了经济运行的梗阻。

大量事实表明,在经济交往中发生的违约拖欠行为,并不完全是经济因素如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或自身资金紧缺造成的。许多经济实体从成立之日起,就立意行骗,有意设置陷阱,利用欺诈手段跟另一方进行经济交往。一旦骗行败露,就卷款潜逃。

这些恶意欺诈的行为,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据公安部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天津、大连、沈阳、深圳等计划单列市每年因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2亿元以上,全国每年损失几十亿元)。同时,诈骗得来的钱财,不是被犯罪分子挥霍掉,就是流往境外,或是被他们用来腐蚀拉拢干部,编织“关系网”和寻找“保护伞”。由于合同欺诈行为屡屡发生,为了避免上当,一些地方和企业被逼得采用了以货易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方式。

1996年合同交易额只占整体经济活动中交易量的30%左右,合同履约率亦不足50%。这种由现代信用交易向原始交易方式的倒退,原因很简单:游戏规则得不到维护的市场经济没法获得发展。
经济信用失常的另一种表现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现在几乎任何-种商品都可能是假冒伪劣的,几乎没有一个消费者没有受过坑害。更为恶劣的是一些有毒的食品,如有毒大米,有毒猪油,假酒,还有假药,严重地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因使用了不合格的热水器造成死亡的,喝假酒丧命的,戴了伪劣“视力矫治镜、”而致盲的,屡屡发生。

有些制假者的制假手段可以说是丧尽天良,比如说做豆制品掺黄泥、石灰;制酒用工业甲醛兑水,明知这样做是害人的,但为了赚钱,什么也不顾了,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如此猖狂,有利益驱动,有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制假者道德水平低下等原因。

但是它越演越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有些地方干部认为,“假冒得利”、“假冒出效益”、“假冒出政绩”,把制假售假视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条出路,把“打假”与搞活经济对立起来。在这些地方官员的庇护下,当地的制假活动已形成了规模,打出了名气,形成远近闻名的制售某某假冒伪劣商品的××村、××镇、××县。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做后盾,当地的制假售假分子气焰嚣张,暴力抗拒执法。在广西、云南、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都发生过暴力抗拒执法的恶性案件。这些现象的背后,不仅是认识问题,还隐藏着大量的干部腐败案件。这就说明道德建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道德在我国滑坡是一个事实,谁都承认。山体滑坡是一个可怕的自
然现象,速度快,涉及面广,破坏性大。把公众道德的退化叫做"道德滑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提法。这
就产生了道德缺失型低素质。

中国国民在道德领域里最大的、最核心的、最可怕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只有两点,第一是缺乏法律观念,

第二是缺乏诚信。所谓滑坡,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在中国,人们把法律看得很轻,把势力、权力和关系看得很重。关系叫路子,也叫门路。关系多的人,叫做"路子野"、"门路广"。关系多,如鱼得水,事事顺遂;关系少或者没有关系,则寸步难行。在关系面前,什么法律法规,都成了摆设。所以,许多人都十分注意建立"人脉"。在我国社会,违法行为常常不被看作危险和耻辱,反被看作有能力有办法。至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不法之徒,桌子底下就搞定了,不必遵循规章制度。法律的权威不立,秩序就大乱,自有人乱中取利,更多的人是在乱中失利,严重的失去生存条件。这是关系文化,不是法治文化。

再说诚信度。从报纸杂志上看,我们已经有许多人见证了,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相互之间有信任感,他们甚至表现得很傻很天真。他们面对素不相识的人,先是把他看作是一个诚实的人,自己也以诚相待.但一旦被他发现,这人不诚实,那他再也不会信任他了。他们还有一套机制,一个人干了无信的事情,这人在这个社会里就难以生存了。我们这里的程序刚好相反。素不相识的人,我不能信任,一定要熟悉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甚至考验之后才能相信。所以,我们习惯于相信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和同事等等自己熟悉的人。但是,自从道德滑坡以后,我们连亲友都不敢相信了。因为,有那么一些见利忘义之徒,专门骗熟人,谓之"杀熟"。更可怕的是,没有诚信的人,玩权术、施诡计的人,在我们国家往往不会受到惩罚,有许多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发达起来了,"人五人六"地招摇过市。残酷的现实迫使做父母的不让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说孩子太善良太单纯了今后无法适应社会。还有些人大力提倡狼文化,叫人如何凶狠,如何使计谋算计别人。如此这般,人家的社会是越来越诚信,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不诚信,社会诚信度像山体滑坡一样,一泻千里。

道德缺失型低素质状况给国民所带来的损失有多大,不知道谁能说清楚。小者盗卖下水道井盖,大者淘空一家企业,几十上百亿的腐败浪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直至崩溃,都在损失之列.

㈥ 我国当前道德现状

我国当前的道德现状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团结一致,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奔向小康生活!

㈦ 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

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

第三,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第四,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7)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扩展阅读:

自觉遵守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㈧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提高因为现在的需求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 而且家庭读素质教育也在缓慢提供所以综合来说年轻人的痘痘水平正在打

㈨ 结合我国目前社会各领域道德状况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投身

主要的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在社会中实践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

㈩ 中国现阶段道德状况是怎样的

目前中国的道德现状既非在“滑坡”(1976年10月之后),亦非在“爬坡”版(大张旗鼓地加强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期),而是处于一个新的正常发展阶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对应,目前中国处于“道德发展的新常态”。

1、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事件)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发展;可以进行必要的谴责,不必连篇累牍地报道。

各类媒体要多宣传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推动道德进步。

2、青少年要少看网上不道德的奇葩新闻,多看权威媒体及其网站宣传的道德楷模。从而有利于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热点内容
民法典手绘 发布:2025-01-24 11:42:27 浏览:620
乌苏法院拍 发布:2025-01-24 11:22:13 浏览:18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24 11:02:50 浏览:170
房屋销售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4 10:00:06 浏览:139
中级会计2013经济法考试题 发布:2025-01-24 09:59:23 浏览: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发布:2025-01-24 09:54:12 浏览:685
沈阳君道法律咨询服务 发布:2025-01-24 08:49:18 浏览:515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