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男主道德感

男主道德感

发布时间: 2022-03-18 20:02:31

㈠ 电视剧《道德底线》男主角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赵学鹏)男主角 ,这个是在电视剧里的名字,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专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属。母亲佟林 潘虹 饰 佟 林曾经是一名出色的歌剧演员,高贵的出身让他对家人对自己要求极其严谨苛刻;父亲赵国强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建筑设计研究员,温文尔雅,宽厚仁慈,一场意外,造成双腿病变,被迫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后,终日与花草为伴,爱花如命,面对妻子对他的不离不弃,他心怀感激,所以对妻子的言行包容忍让;妹妹赵碧娇天真烂漫,心无城府,爱憎分明,对生活充满自己不切实的想象与憧憬,从学校毕业后,好高骛远的个性,使她频频更换工作。最终只能在赵父开的花店帮忙。直到有一天,邂逅了号称“艺术摄影师”李翼,两人一拍即合,成为各自追捕的猎物。

㈡ 什么是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属于道德感;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

㈢ 道德感太强怎么办

有道德感也等于有素质和责任感!不要强迫自己该怎么做。请跟着心走就好了!

㈣ 什么是道德感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 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二要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四要加...

从古到今,关于人性的讨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人类天性善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他们举例说基督教里就认为人类具有原罪,有经常做错事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比如休谟说:仁慈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么地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归总起来,人们争论的关键在于人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之所以会认为人性自私,就是因为他看到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为了 求得个人的幸福而不受一切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的约束。
但我觉得彼特拉克的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人当然有利己的天性,人只要活着有各种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了,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不可被剥夺的一项权利。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就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性本恶的理论下,自私行为似乎是被定义为那些对个体有益,或者是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这实际上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追求个体的幸福是可耻的。显然,这于理不合。彼特拉特批评的行为在我看来,只是某些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侵犯了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损害践踏他人的权利,是恶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恶的人性。第二,人有利己的天性是人类能生存、发展的重要特性,是求得人类幸福的人性基础。人类社会的全体幸福,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抽象模糊,高高在上,虚无飘渺,它应该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的。所有的个体幸福才能组成全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首先要由该个体来追求,而不能由他人给予。只有个体本身才最能体会到自身的需要,最有去满足个体需要的动力,因此他会用各种办法来满足自己。别人的给予虽然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首要条件。
总得来说,我不认为人具有利己的天性利的天性就是“性本恶”;同理,我也不认为人有利他的天性就是“性本善”,单凭人有母性、友情和感恩等利他的本性就认为人性本善,显得过于武断,不严谨。我更愿意这样去看:人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生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她)必须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了许多尔虞我诈,不折手段的卑鄙行为,我们还看到追求个体幸福中出现了许多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当代美国学者尼斯说,在美国,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社会已不再是人们由共同利益、共同志趣所汇合凝聚成的团体,而是演化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这里至多是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而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草莽。这确实令人深思,这是一个从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理想建立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出的声音。我们常常说解放人性是进步,但在美国是不是已经到了放纵的地步呢?个人主义,是不是真的使社会瓦解呢?
应该说,尼斯看到了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病,但观点未免有片面之处。最大的组织是什么?是政府。在今天来看,政府的权力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对公共利益不是淡漠了,而是重视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财产权原则的改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强调的是绝对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味着财产权益是一种绝对的所有权,即所有权人完全可以任意地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其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得干涉。但是20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法律在肯定私有财产权的同时,重视了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服务,“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利”原则改为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原则。显然,个人自由受到了限制,在社会公平面前低了头,向公共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而且,国家在住房、医疗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达到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好的体制至少要做到:1人们只为社会提供了某种服务,满足了社会上的某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从而实现为私的行为能达到增进公益的目的。2使社会上每一个有利他之心的人都有机会去施善,促进社会道德的提高。比如建立为社会公益或慈善事业捐款的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力避免尼斯所说的情况出现,将个人主义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基于对人性和与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我认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人我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对方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规则。这样做即便不能增进他人的幸福,至少也不会增加他人的痛苦。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是注定我们要进行生存争斗式的竞争,而是提供了相互合作,携手齐进的机会。我们应该抦弃损人利己的观念,建立利己利人的信条。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源,他人所得不必视为自己所失。假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必然会陷入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痛苦之中,那时生命将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我们应该用互助与合作增进幸福。

㈤ 关于道德方面的感受

道德感受:9月22日,央视转播首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海选出来的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颁奖典礼,观看过程中,笔者几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颁奖典礼中,53位道德模范,以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谱写精神文明建设的绚丽诗篇,向人们呈现人性深处的美丽,让公众看到了道德的魅力。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这次评选出的道德英雄,既有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袁隆平,又有舍命救人的殷雪梅;既有乐善好施、扶贫助学的丛飞,又有一往情深、用人间至爱谱写爱亲乐章的罗映珍;既有在洪水中放弃自家8万元财物,奋力抢救32个生命的李明素,又有一诺千金、历经困苦,一笔一笔地偿还270多万元债务的武秀君。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道德风貌,不愧为时代的楷模、公民的榜样。在这些模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可以说,这次评选表彰活动,是对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道德的价值在于行。崇尚道德模范,弘扬良好风尚,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53名道德模范的事迹告诉我们,好生活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超出纯粹物质层面的生活,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个好员工、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融洽关系,为和谐社会增添新的光彩。

法律感受
作为一名法科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这么久了,也只不过是对于我国的基本法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没有怎么真正进入法律的这个神圣殿堂,也深深地感觉到法律的重要性,虽然这条路充满着不确定的东西,对于学习好知识,我还是一直充满着信心,梦想着做一名职业的法律人,因为那是每个法科学生的人生梦想.

有时候我感觉到没有学习到什么很实用的知识,也许没有实践的经历,一次实习的经历也没有,其实这些机会并不是没有,而是自己错过了,人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我自然也不例外。有时候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我知道这是我们不应该有的状态,但有什么办法呢,也许是一种不少人都有的心理,只有去慢慢调整。

最近,因为才刚刚开学不久,我们课不是很多,有不少闲暇的课余时间,就时间去做一点点喜欢的事情。我看了一点著名的民事诉讼法学家张卫平的一本书《守望想象的空间》,也看过他的博客,他写了一些关于他的母校西南政法的一些往事,西南政法,多少人心中遥远的梦想,我记得本校一名学姐,现在已经毕业,在南方一家报社工作,她本来很希望考上西南的民诉方向的研究生,最终却因为英语一分之差而与西南失之交臂。张卫平教授与北大教授贺卫方是同学,都是从西南走出去的法学大家。他做过西南政法教授,期间也在日本留学过,回来以后,后来还下海过,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法律顾问,没有过多久就感觉到失落不已,幸他只当作仅仅不过是一次高雅的社会实习而已。一个偶然的电话,他走进了水木清华,任法学院教授博导至今,在民诉法学方面,取得了很杰出的成就,他也是我作为一个法科学生心中的永远的老师。我想以后,的确任重道远,虽然现在的条件比当时西南的大师的学习环境好得多了,真的想要做一名法律人,没有孤独的持久学习,不会有什么成绩可言。现在就得奋力一搏一如既往地杂实地学习好更多知识,还要抓紧机会去学习,去把枯躁的理论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法学大师们如;沈家本,伍延芳,梁慧星,张卫平,贺卫方,张明楷,田平安等等。
我希望以后自己会恰当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不断地学习。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心中有希望,就会有不断地为之拼搏的行动,坚持,执着的信念。

㈥ 电影人生遥控器男主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变化

低沉~~~~~~·``~~~~珍惜生活

㈦ 休谟的道德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休谟把道德归于情感 ,把德恶归于苦乐感觉 ,把德恶关系归于印象观念间及自我与对象间的机械因果性 ,从而取消了人在道德实践领域的自由.但这种情感主义的道德观 ,同时也有其强调“自然的生活”、揭露生活中的矛盾与致力于解决矛盾的启发意义

㈧ 道德感,具体应该怎么解释

道德感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现代心理学纲要》

㈨ 个人道德的感悟

道德是自然规律,人性的规律。按照道德去生活,人会生活得心安理得。正所谓“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㈩ 道德情感包括哪些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一致时,便出现积极稳定的内心体验;两者矛盾时,会产生消极的、不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热点内容
沈阳君道法律咨询服务 发布:2025-01-24 08:49:18 浏览:515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
用道德管理 发布:2025-01-24 07:06:54 浏览:617
中国司法医学鉴定中心 发布:2025-01-24 06:56:57 浏览:829
体检车法规 发布:2025-01-24 06:32:45 浏览:539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