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家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依靠形式权力制约
A. 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回以法律规范为基答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它有四个基本特征:1、法律至上;2、权力制约;3、人权保障;4、正当程序。
(1)法治国家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依靠形式权力制约扩展阅读: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
B. 求问权力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什么
在现代宪政国家中,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横向分权。最典型的是美国宪法所确认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第二,是实行纵向分权。最典型的是联邦制。
人民主权学说是由卢梭同志提出来的,是个好同志阿~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听着耳熟吧)
一个叫贡斯当的家伙随后又提出来了一个人民主权学说,现在,他俩的就是主要两种人民主权学说。。。。
卢爷爷认为人民主权学说的基础是“公意”,他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在深入探讨公意的基础上,卢梭归纳了主权的基本属性:(1)主权是不可转让的;(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3)主权是不受限制的;(4)主权不可被代表
而贡爷爷认为人民主权学说的理论是“普遍意志”而非“公意”,深信人民主权原则,亦即“普遍意志高于任何特殊意志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
卢梭认为对主权作任何的限制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是国家的灵魂,是受公意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支配全体公民的绝对权力,那么在主权之上不会有更高的权力存在。
贡斯当心中充满了对英国的代议制度的景仰之情。贡斯当对直接民主的批判,是与他的自由观念密切相关的。他区分了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并认为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自由意味着公民权的淡化。在现代社会,古代那种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了,人民只能以代议制的方式行使主权
卢梭和贡斯当都极其珍视人类的自由。他们人民主权理论的归宿也都在于公民自由。但是卢爷爷喜爱积极自由,贡爷爷崇尚消极自由----好多阿,不赘述了!!!
总之哩,卢梭强调主权在民的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强势”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国家权力来整合社会,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卢梭和贡斯当的分歧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实际上体现了欧洲自由主义发展历史上两个分支——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流。
毛泽东的权力制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约束、制度约束及群众监督等方面.深入研究该思想,对于当前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
在权力制约理论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对于西方牛人们的观点,咱大体可以总结为:1.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2.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但她在现阶段也只能用代表制作为实现民主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上出现了权力所有的主体与权力行使的主体不相一致的情况,而且权力固有的恶性即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为了保证权力的运行不出现违背人民的意志的异化,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邓爷爷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在美、法、英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资本主义宪法体现权力制约原则除了通过宪法规范公开或隐蔽地确认“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国历史传统、民族状况、政治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反映分权学说的不同政体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1.典型的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形式 2.英国式的以议会为重点的分权模式3.法国式的以行政为重点的分权模式
当然了,咱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国现行宪法就号称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约原则,表现在:
第一,在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规定人民代表要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重在以人民权利的势能控制国家权力的动能。
第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国家主席是国家最高代表;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军委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这样我国宪法实际上也遵循了现代国家关于权力分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式。
第三,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约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但我国宪法并不象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那样在赋予立法机关制约权的同时,又赋予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反制立法机关的权力。
第四,我国宪法为充分保证执法机关正确执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本系统内实行监督和制约。
终于写完了。。。。
C. 国家权力如何制约
国家权力诞生之初,权力制约就与之相伴而生。如何为权力这匹放荡不羁的野马套上缰绳,学界大致有“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以法律(制度)制约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利”等几种观点。制约国家权力之功效,如同机车的制动阀,既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定与保护,同时又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和矫正,以保证权力朝着主权者预设的目的地运行。然而,目前的权力制约理论却难以充当好制动器的角色。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理论中最具普遍性、最为传统的观点。实行权力制约必然存在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权力在法律上具备明确的分工与界定,拥有独立但并非无限制的疆域;二是制约者必须具有因制约所需的实力和法律地位,即权力制衡发生于对等的政治实体间。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单一制和人大制度下的一府两院制度并未实行严格的立体分权,故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逻辑基础并不牢固,可操作性比较低。而且,即使在典型的美国权力制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滥用、政治腐败等难题,权力制约使掌权者能够充分地把个人意志放入权力制约的过程中,而且权力制约使权力体系变得迟钝、短视、近视和弱视,因为人们关注权力的运行,却忘记了权力本该服务的对象和代表的根本利益所在。
人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是国家权力的最初来源,以人民主权学说为基础的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论断已得到普遍认同,然而,权利是否能够直接制约权力,以及制约力度如何,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问题。首先,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处于不同的悬殊地位,难以形成抗衡之力。其次,“人民”或“公意”作为一个虚化的权利主体,并不能真正掌控国家权力。再次,各国法治实践中,权利难以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所在,是由于权利体系本身的不健全。
上文几种权力制约理论只是一种对权力的外在制约。由于理论本身的问题使其在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这是对权力外在制约不可避免的缺陷。构建更为有效的权力制约理论,需要从权力的根源、本质、目的等方面寻找新的元素,进入权力内部形成内在制约,它就是国家义务。
国家义务缺席影响权力制约效果
法治国家中,制约国家权力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就是非法干涉,不但不能制约权力,而且还可能引起干涉者的法律责任问题,或者引发更严重的对干涉者的权力制约问题。而要想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法律效力的制约,其前提是受到制约的国家权力负有相应的法律义务。不管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还是以权利、社会或法律制约权力,都需要以被制约的国家权力承担的法律义务为依据,通过该法律义务中介,使国家权力从事应当的、具有必然性的行为,进而达到制约国家权力的效果。没有国家权力承担的法律义务为中介,各种权力制约机制都是隔靴搔痒,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约效果。
然而,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的法律义务规定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表现在宪法体例安排、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宪法具体化的法律中。法学界对国家义务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这一方面也许受权力(或权利)本位的思维所限,即人们总认为义务是不好的,而义务的主体就只有公民或组织。其实,公民权利直接决定国家义务,而国家权力只有通过国家义务的中介才能与公民权利发生关系。以国家义务制约国家权力实际上是规范和保障了国家权力的运行,最终实现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的根本需要。
国家义务是国家权力的直接来源
传统的主流理论认为,公民权利决定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决定国家义务,公民权利通过国家权力中介间接决定国家义务。其实,这种国家权力决定国家义务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国家义务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来源,而国家义务又直接源自于公民权利。
首先,从法哲学意义上来说,国家义务产生于个人利益的需求,而由此衍生出国家权力。如有学者认为,个人的要求权引发国家义务,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理由;为完成国家义务,国家需要权力。其次,从分析法学的角度来说,授权规则是寄生于义务规则(即主要规则)的次要规则,它以后者的存在为前提。再次,从社会法学的角度来说,权力的根据和来源是义务,而统治者的义务是为全体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法国法学家狄骥认为,“那些统治者们只有出于实施他们的义务的目的,并且只有在实施其义务的范围之内,才能够拥有权力。”
所以,从国家权力的渊源来说,只有基于因履行满足权利需要的国家义务而衍生的国家权力,才是正当的、符合理性的。不是基于这种义务需要而存在或行使的国家权力是缺乏正当性基础和制度维系根基的,国家义务是国家权力存在的正当性基础。
如果对国家权力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国家权力实质上不是权利而是义务。国家权力来源于国家义务,本质上就是国家义务,是国家义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学界对国家权力有所谓的职权、职务、职责甚或权利等多种称谓,但从权利与义务的不同特征来看,国家权力同样只能是义务,不可能是权利。根据权利的构成要素,职权完全不具备权利所具有的行为选择的自由这一特点,因为职权不能在做、不做、放弃三者中进行选择,而只能做,否则就构成渎职,严重的就构成犯罪。因此可以坚定地得出结论,国家机关、国家公职人员的职权、职务、职责不是权利,只是义务,这是必须确定的一个基本法律观念。很明显,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通过国家义务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就找到了权力机车的制动阀,成为权力制约的治本之策。
国家义务是国家权力的直接目的
国家义务不仅是国家权力的直接来源,没有国家义务就没有国家权力,而且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目的和价值指向,它确保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而国家义务又直接来自于公民权利并以之为目的,因而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最终目的。国家义务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公民主观权利面前,“权为民所赋——权为民而用——还权于民——权为民所用”的权力/权利逻辑链表明,国家履行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是享有国家权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使国家权力最为直接的目的。有的学者认为,从服务关系上看,国家权力、国家义务和公民权利的关系应当是:国家将权力转化为国家义务,通过国家义务的履行(提供服务)满足权利的需要。只有这样,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行使才是道德的、正当的。因而,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国家义务的履行确保了国家权力按这一预设有理、有力、有度运行。
第二,在客观法面前,除了个别条款明确规定了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外,国家权力的行使本身就是国家义务的履行。比如,国家或国家机关“不得侵犯”或“不得非法干涉”是国家尊重义务的体现;国家实行检察监督,进行行政、司法举措等是国家保护义务的体现;宪法条文对社会权的物质帮助等是国家给付义务的体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公民权利具备行为选择的自由,可以在作为、不作为和放弃之间以及如何做出这三种行为之内进行选择,然而国家权力却不容选择,只能依法去“做”,履行满足权利需要的义务。
具体路径
与现行权力制约理论表面性的外在制约相比,国家义务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是根本性的内在制约。那么,在实践中国家义务如何制约国家权力?制约的具体路径有哪些?
首先,建立健全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国家义务体系。国家义务之于国家权力制约的决定性不言而喻,但如果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相对应的国家义务,那么以国家义务制约国家权力的机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发挥作用。因而,国家各级立法机关应根据公民权利保障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国家权力运行规律和特点,使国家权力规范高效运行,从宪法到法律、法规、规章,增加、修改、补充国家义务条款,逐步形成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国家义务体系。做到有权力必有义务,无义务则无权力。而且权力范围大小应以义务履行必要为限度,但也不能低于义务履行必要之限度,否则就会出现权力履行义务之不能,达不到保护公民权利的目的。
其次,严格依据国家义务规范国家权力的实际运行。从国家权力的直接来源和目的来看,国家义务既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内在根据,又是国家权力运行的价值评价标准,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国家义务对国家权力的这种规范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两者前进步调的一致性上。二是体现在国家义务为国家权力运行提供行为模式,规范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三是体现在国家义务对国家权力的价值评价方面。国家义务对国家权力的行使情况,存在两种义务性价值判断标准。一方面当国家权力按照国家义务的要求去行使时是正当的,因为它们是无害的,并且有可能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另一方面当国家权力不按国家义务的要求去行使时是不正当的,因为它们肯定有害于他人和社会,是一种资源的耗费。
再次,健全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矫正不履行国家义务的行为。国家义务正当性必然要求国家机关严格履行义务,对国家机关自行履行义务的行为不应加以干涉,当国家权力行使过程中受阻时,还应受到法律保护,甚至可以诉及国家的豁免权。但是,当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义务时,就要依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强制与惩戒,保障国家义务得以履行,实现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D. 法治国家对权利的制约主要依靠哪些形式
对权力的制约吧。 法治国家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1 立法机关对权力的制约 2 政党间竞争的权力制约 3 社会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对权力的分散 4 公民对于权力的制约
E. 法治国家的条件是什么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从而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
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
民主政体特征是主权在民,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根本政治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说明了国家权力的性质①国家权力源于社会,是社会上个体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出来的②国家权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组建起来的,所以要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服务于这一目的,要对国家权力进行规范和限制
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
法治的良法基础是靠少数服从多数的代议制度和立法程序来保障
法律实施靠国家权力保证,国家权力又靠民主原则确立的
国家法治通过三权分立和宪政规制国家权力,而三权分立和宪政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众多渠道参政议政,是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有力保障
民主政体限制国家权力的膨胀,大力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的自治能力
较高的全民文化素养,即需要特定类型的文化作为观念基础
法治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视事实,实事求是对待人性固有弱点、社会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国家要求权利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①对公职人员来说,自觉维护社会成员的民主自由②对普通社会成员来说,具备理性的权利观念,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对义务有正确的认识
法治国家的实现还需要发达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①制度意识:人们关于制度的观念②规则意识:指人们在行为处事,人际交往中,尊重规则,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和指引的意识。
F.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权力观问题,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理想、信念、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权力的认识和理解,能否处理好“为谁掌握,权为谁用”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的权力决不允许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权力的大小,只意味着责任的大小,而决定不了个人角色威望的高低。职位更高,拥有的权力再大,也绝不能认为自己“超凡脱俗”、“高人一等”。为民办事、依法办事、多办事、办好事,责无旁贷。绝不能假借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胡“扬”威风、乱“逞”霸气。
其次要认识到权要为民所用。要做到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权不谋私。权力与金钱的错误联姻,权力就变成了“私利”,必然导致腐败,这不仅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而且给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领导干部在形形色色、纷至沓来的利欲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划清公私界限,分清权与钱的归属,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把权力放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上。否则,权力必将被“钱”所染,也必将毁掉自己。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慎始、慎微、慎独,牢筑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像郑培民那样“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把人民群众当成衣食父母,把他们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再者要认识到权力是要接受监督的。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监督观,正确的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要有“求监若渴”的勇气,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
二、创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权力腐败
第一,权力的配置要科学。用什么样的机制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来掌权,这将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长期以来,权力来源于组织任用。这种用人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容易产生暗箱操作、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给权力的源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就为权力的滥用埋下了隐患,特别是一些通过买官得来的权力,由于其支付的经济成本,一朝拥有,便想大肆捞回成本,并进而谋取更大的私利,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极大危害。近几年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逐渐开始在一些地区实行。依靠竞争选人用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民主法制的完善,靠竞争用人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将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干部人事工作之中,实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不仅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而且由于其产生过程公开、透明、民主,有利于遏制用人上的腐败,从源头消除权力异化的诱因,为权力的正确行使创造前提和基础。
第二,权力的运行要透明。实践情况证明,权利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是以权谋私,滋生腐败的温床,权力运行过程越不公开、透明,规范约速越少,自由裁量数越大,就越容易诱发消极腐败行为,而要制约权力,遏制腐败,除了进一步完善权力的分配、控制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贯彻实施透明化原则。把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处在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中,让群众了解权力运行规则、程序结果,有效防范和遏制暗箱操作和黑幕交易等消极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第一,要加强法律的监督。现行的监督机制比较脆弱,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用于制约权力的法律,已出现台的法规还存在监督盲区和死角,且监督形式单一,渠道不畅。监督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自觉接受监督意识的强弱。因此,国家应当制定一部专门用于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使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要加强纪检监察的监督。我们现行的纪检部门监督手段、监督方式还很不完善,“敢不敢监督”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监督体制不够顺的问题成为制约监督有效性的瓶颈,必须加以改革。应当建立纪律检查机关垂直领导体制,纪律检查机关在人事权、财物保障、业务工作决定权与地方保持相对独立。完善政府部门的纪检监察双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人事权、财物保障以及业务工作 由派驻单位统一领导和管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样不仅能解决纪检监察监督权受制问题,而且纪检监察力量可以统一调用,既克服人情关系障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出现真空,避免权力滥用。
一、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
二、我国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强化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
1、体制转轨容易产生行政权力真空。
2、体制转轨容易引发行政道德失范。
3、体制转轨容易造成行政权力滥用。
4、体制转轨容易导致行政责任缺失。
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权制约和监督机制 就必须全面、彻底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有限权力政府;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变,建立遵循正当程序政府和责任政府;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要建立有限权力政府。
2、要建立遵循正当程序政府。
3、要建立责任政府。
G. 宪法的六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力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H. 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全力监督与制约。
法治以人的自由权利为核心
I. 权力制约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权力制约原则的要求可以概括为:
1、职权由法定 ;
2、有权必有责;
3、用权受监督 ;
4、违法受追究。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
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9)法治国家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依靠形式权力制约扩展阅读:
1、我国也存在着立法(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职能的区分,机构的分离,权力的分工,以及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通过行政诉讼纠正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等权力制约关系。
2、总体上看我国对国家权力比较重视分工(机构的分离和职权的划分),而缺少对权力的制衡。
3、从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看,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位高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因为人大从性质上讲是一个全权性的机关,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实际上,人大不可能代表人民行使全部的国家权力,而只能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等一些重要的权力。
J. 权力制约的几种模式
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因此,要想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一定的监督。
如何使权力良性运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行民主,即让人民来监督掌权者的权力,但是要想让人民来行使监督掌权者的权利,就必须探寻和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制衡机制。就法理学而言,权力制约就是以各种合法的控制手段来规范公权力运行的各种活动。如何对权力进行一些必要的合理限制,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已有一些共识,但是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对权力制约的不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分权模式。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经古罗马西塞罗发展,最终经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在各个权力之间,均衡分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保持一种权力之间的均衡态势,相互牵制。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讲求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和牵制,使得任何决策在出台前必须为各权力系统均等接受,否则,便可否决这项决策的效力。而我国的权力监督系统主要是对权力主体的外部和事后对各种权力进行制约,显然两种机制是不同的。
2.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有学者认为,在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分流的过程中,因国家权力而生并受法律义务所保障的公民的法律权利的行使,可以反过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扩张,这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实际上,公民的各项权利的发展、完善,并不必然产生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发育程度还不够,就整个国家的法律文化水准而言,权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3.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模式。有学者认为,我国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目的就是健全法律制度,强化法律的监督力量,其本质就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但是作为一种权力制约模式,它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原则,而不能解决法律如何制约权力的问题。权力运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仅仅有一些大的原则是不够的,我们应深入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从可操作性出发,寻求制约权力的有效途径。
4.以监督体系制约权力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监督方式,如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人民团体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模式的存在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而且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该模式主要针对事后而不是事前约束的外部制约,因此并不能当然建立起权力主体的自我约束和限制,因此,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比如民主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和外部监督体系相结合的权力制约模式等等。实际上,权力制约仅仅是防止腐败的一个方面,仅仅依靠权力制约本身,并不能防治腐败,腐败行为从来都是个体利益至上在公权领域行使的必然结果。权力制约作为一种人为的设计,在与个体利益中心主义相博弈当中,建立一种永久的平衡性机制是不可能的,必须不断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