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腐败立法现状

腐败立法现状

发布时间: 2022-03-19 17:09:04

① 关与贪污腐败的相关法律以及处罚内容

刑法》:
第三百八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 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六条 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七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前款所列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百八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九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第三百九十条 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一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百九十二条 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百九十三条 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九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九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隐瞒不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百九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② 西方国家的贪污腐败现状是怎样的

西方国家的贪污腐败现状很严重,例如欧盟。

2014年4月,欧盟制定了许多针对欧盟官员的纪律规范,但欧盟腐败官员的数量仍在不断上升。该机构对46起欧盟官员涉腐案件进行调查。在过去5年里,欧盟形象因一系列“现金腐败”丑闻受损。

自2011年以来,欧盟官员中因腐败被解职的有斯洛文尼亚议员罗兰·泰勒、奥地利议员恩斯特·斯特拉斯、罗马尼亚议员阿德里安·塞维林和西班牙议员帕布洛·扎巴等。2014年年初“欧洲腐败晴雨表”的一项民调显示,70%的欧洲民众认为欧盟各机构存在腐败现象。

西方发达国家的腐败问题呈扩散之势输出到其他国家。

通过贿赂他国官员,实现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惯用的手段。早在近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通过拉拢贿赂他国官员,来实现对中国、印度等国经济的掠夺和政治的控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变换形式,通过更加隐蔽的手段贿赂他国官员。比如,从去年开始,英国的跨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连续陷入海外贿赂丑闻,波及中国、波兰、伊拉克等国家。

更为复杂的是,西方情报机构将涉腐官员的资料、账户存入数据库,进而通过他们操纵其他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另外,腐败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输出民主的附属品。纵观全球“西式”民主植入国家,如印尼、泰国等,非但没有成功遏制腐败,反而陷入了腐败的泥潭不可自拔。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南方日报:西方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透视

以上内容参考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际反腐面面观:欧盟官员腐败严重

③ 遏制腐败,立法是前提,监督是关键,

最后一句:建立高效、完备、公开、严密的权力法律体系。

④ 有关腐败的法律文献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正在探索着构建权力制衡机制的途径,目标是建立法治化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结
构,从源头上根治权力腐败。可以说,有了公共权力,便有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法律监督 是人类社会治理权力腐败的神圣使命和主要方式。
【摘 要
题】法学时论
【英文摘要】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probing a way of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of power su p ervision and it aims at setting up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social and econom ic structures so as to bring power corruption under
permanent control.Legal supe rvision and public powers are,so to speak,twins
parasitizing in the state instit utions.There are state institutions,there are
public powers.There are public pow ers,so there must be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powers.Legal supervision is thesacred mission and principal mode of
governing power corruption in human societi es.
【关 键
词】权力/腐败/监督/power/corruption/supervision
【正 文】

腐败,指思想的腐朽、生活的堕落及私欲的膨胀。其中,权力的腐败乃是核心,正如有人 形容,腐败是权力和私欲结合的罪恶之子。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国家机关的垄断权力,权力
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因之,在腐败的种种表现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权力的腐败 ,对于权力腐败必须治理也毋庸置疑。

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有种种典型表现:(1)不正当占有公共资源为个人享用,包括贪污行为
、挪用公款行为、侵占财物行为等,这是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它以腐败者拥有的公共权力
作为基础,利用这种公共职位,其可以不遗余力地从事图谋私利的类似经营的活动,从生活
资料的侵占发展到生产资料的侵占,使腐败从生计型向致富型方向发展。(2)利用经济上的
好处改变人们对于地位、职位、财产方面的判断和安排,其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贿赂。
贿赂的延伸,发展为变相送礼、大吃回扣、强拿硬要等。在贿赂中,受贿者丧失原则,行贿
者以较少的成本获取垂涎已久的地位或利益,诱使更多人的逐臭效尤。(3)偏离公共的角色 滥
用职权,泛指以权谋私、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为。在现代,腐败的核心问题是 以权谋私,腐败的形式也已经从经济上的小打小闹、小偷小摸,发展到了政经勾结的腐败
类型,引起政府形象的极度损坏。(4)以亲疏之别、远近之别、上下之别、情感之别的私人
关系决定公共关系的确立和维持,在公共权力机关的组成体系中,形成裙带网络。在中国,
腐败拥有着地缘与人情的肥厚土壤,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络会导致权力腐败在民间的延伸,
它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普通的公民对此安之若素。(5)公共权力的“人治化”行使,体现为严
重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官员们制造着一种浓浓的“官气”,集权
现象、家长制现象、神秘化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普遍存在;渎职无能、擅离职守、抛
弃责任、人浮于事、文山会海、强迫命令、任意决策、好大喜功、管理混乱、道德失范等等
,构成了腐败产生的温床。(6)腐败还带有行业垄断色彩,多发生在权力较大的经济管理部
门和执法司法机关,主要手段是依托部门和行业权力进行勒卡索要。于是,人们又在探讨立 法腐败、行政腐败、司法腐败、行业腐败的特征及其根源。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腐败现象如剜之不去的痼疾,生而需治,治而复生,这使历代的统 治者在对其“辐辏攻之”中疲于应付。但无论是“天子们”的自我约束,还是包拯、海瑞似
清官的竭忠辅弼;无论是将整饬吏治任务放在第一位的明君治世,还是在腐败面前缴械投降
的昏君,哪朝哪代的“万世江山”都逃脱不出因腐败的政治统治而社稷山崩的命运。现代社
会,腐败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992年,意大利政界爆出受贿丑闻:仅1991年,意大
利各政党非法收入高达83亿美元,贿赂和回扣使这个国家的公共开支增加了30-40亿美元。
一位官员形容:“当人们用刀刺透官方记录的表层时,腐败便显露出来,人们甚至在没有看
到时也能闻到它的气息”。“这类事件将战后依旧纷乱的世界惊得目瞪口呆”。[1](P1)

权力腐败的罪恶后果十分明显。政治上,腐败引起人民的普遍反对而威胁着国家社会的稳 定;经济上,腐败破坏着分配公平而阻碍着市场的竞争;文化上,腐败引起社会道德的沦丧
而制约文明水准的提高;思想上,腐败腐蚀了人事制度的肌体,毁掉了一大批公务人员。特
别是,腐败是一种超法律、反法律的行为,它动摇着国家权威的基石——法律权威。因此,
各国都把反抗权力腐败作为完成民族复兴、建设富强国家、净化社会空气的大事。权力监督
的原理论证,乃是为了解决公共权力的限制问题,最终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超越、滥用、
腐败、违法问题。其实质,在于倡导法治的方略,弘扬民主的精神,使我国不再走任人治主
义倡行、任特权主义存在、任腐败行为泛滥的重复之路。具体而言,主要的法治化措施如下 :
一、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以法律制约权力

对权力腐败的规则控制,指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 行为。目的在于使易于越轨的公共权力在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上都受到
法 律的制约,一旦行为“脱轨”,便有法律依据制裁这种脱轨。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
默所说:“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 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2](P344)

回溯中国反腐败过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即主要靠道德约束和政治运动抑制腐败,这要 从专制制度中追根溯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政治统治中,极为强调的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
才能,而其素质和能力的判定,有赖于上级的赏识、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的克制。在法律监督
方面,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均属于皇权的组成部分,也即行政权的附庸,没有
形成类似西方国家的议会监督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这一历史留给今天的痕迹是极其发人深 省
的,它导致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不是以法律为度量范围,而是以长官意志为标准边界,行政
权力从未受到过法律力量的实质约束。现代社会,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控制腐败甚嚣尘上之
势,必须有赖于法律的制定及其实施。法律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而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
权力和职责,就必然要求国家机关符合权力运用目的而不滥用权力,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权
谋私,合法执行权力而不越权违法,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失职渎职,遵守法定程序而不丧失程
序公正。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正在于法律规范具有道德规范所不能比拟的普遍性、权威性 和强制性。

在反腐倡廉中,法治化的明确要求,首先是必须完善廉政立法。在此方面,世界各国颁行 了诸如《反腐败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公务人员职责法》、《官员道德标准法》、
《官员弹劾法》等,对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宪
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已就法律监督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人大
常委会、国务院、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先后颁行了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经商
受礼的规定、关于禁止挥霍公款的规定、关于禁止借选拔任用干部之机营私舞弊的规定、关
于财产收入申报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性规则。这类文件的及时出台,不能说在监督
问题上无法可依,但我国的监督立法比较简陋和粗糙,对于腐败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多,立法
的规范性和技术性都未能达到应有水平,还需要在立法上出台成熟健全的法律规则,实现制 度的预先控制。

不仅如此,权力监控还必须从严。汉密尔顿曾经直白地指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霍布斯也强调,“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法律监督的目标,是将权力置于法律
规则的控制之下,一旦被监督者有违法擅权行为,能有被察觉、防范、制止、惩戒的可能,
反之,如果监控机制不健全,“得手”的容易会使违法者有恃无恐。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
于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贿赂、挪用、豪赌等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并使法律责任成为腐败行
为所支付的最大成本。这种控制和惩罚,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外力,它犹如一种动力,能够推 动政府及其官员
的行为合法正当,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力,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对于不法行为会有
力的予以戳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受到了立案查处,但“漏网之
鱼”仍然存在,“特权阶层”仍然存在,对一些官员处罚的“轻描淡写”也仍然存在,致使
侥幸心理的、抗拒法律的人会继续腐败。因此,只有在治理权力腐败方面敢下狠心,才能真
正有利于遏制腐败。如上述意大利事件发生后,该国警方逮捕1350人,受牵连者约2500人,
卷入了8个政党,5名内阁部长辞职,多名国会议员、高级官员和企业家受到司法调查、审讯 、逮捕或拘留,这在意大利政界虽是一件丑闻,但惩治腐败的力度从中可窥见一斑。

二、对权力腐败的体制控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们总是把建立一个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的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和希望 ,
这未尝不是好事,但希望必须落实于政治体制的配套之中。以权力制约权力,意味着一种国
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外在约束,通过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达到权力的基本均 衡,防止其中的一项权力过于强大而滥用。尤其需要在下列方面有所作为:

充分认识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国家机关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关系到各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大局,决非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大可小的个人事务所能比拟。因此
,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权力定位和相互关系的法治化由来已久。以行政权力为例,从古
至今,这种权力都最为实在、最为广大、最为权威。行政机关可以运用授权、审批、颁证、
收费、禁止、命令、管制、处罚等权力方式,行使委托立法权、法律执行权、国家管理权、
行政处罚权、自由裁量权,并强制所有的社会成员服从这种权力。这必然导致政府与被管理
者形成矛盾冲突关系,也与其他国家机关形成权力对抗关系。由此而言,重视国家机关之间
的权力制衡,绝不仅仅从“人民主权”的民主意识角度考虑,还表现为一种强化国家管理的
“实用性”要求。应该说,政治家是最实用主义的。可以想象,如果构成国家机体的主要国
家机关相互扯皮,如果公务人员不受限定任意扩张自己的权力,而监督体制显现出控制不力
、有错不纠、放任自流的状况,自然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表现,而如此的社会也 必然是一个失却秩序亦失去民心的社会。

合理利用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在治理权力腐败的过程中,古今中外有许多成效显著的范例 。如中国历史上的监察体制,以健全完备的监察法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广泛拥有的监
察职权、纠举权贵的监察实效而著称于世,监察御史担负着调查、弹劾、谏诤、审计、监试
、考核、侦查、公诉、审判官吏的重要使命,实际是通过“治官之官”,实现“治吏之道”
,值得当代人潜心研究。而现代国家中,英国、瑞典、新加坡,都是廉政建设的成功样板。
英国的文官制度严密严格,通过考核使文官队伍保持相对纯洁,在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下,公
务员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瑞典自古倡导“消除特权,官民平等”的法律精神,
议会督察专员监督与政党监督、新闻监督相互配合,有效作用,由此成为北欧政治清廉的主
要国家。新加坡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也是一个注重法制的国家,其廉政立
法的健全和明确、廉政机构的独立和高效、廉政措施的严明和有力,都独具特色和魅力,值 得我国在当今的制度完善中予以借鉴。


切实保障政体改革的有效性。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设
置而进行的内制改革,它与法律监督所要达成的控制权力滥用的监督目标息息相关,有利于
控权制度的实质性兑现。基本途径和方法为:(1)权力缩减。政府只保留一部分管理权和审
批权,不能事无巨细横加干涉。(2)权力分解。权力由不同机关、不同官员掌握,防止重大
权力的独断专行。(3)权力制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切实享有对行政机关的控制权,改
变目前行政权力膨胀而立法、司法权力弱化的局面。(4)权力公开。政府应充分意识“暗箱
操作”是助长权力腐败的温床,在反腐败中,我们决不能忽视“政务公开”的呼吁及其潜在
力量。(5)权力监督。现有的审查制度、审批制度、审计制度、监察制度、质询制度、考核
制度、罢免制度、听证制度、复议制度、诉讼制度等,都可以称之为权力控制的利剑,也都 应该不断健全发展。

配套建构专门监督的趋向性。除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关系的建立健全外, 目前,各国在法律监督体制上,正趋向建立外部的、独立的监督机关以制约权力。因为,“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多中心’的,不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所能个别解决,它需要一个
综合性机构。”[3](P518-519)新加坡的反贪污调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法国的行政法
、奥地利的宪法法院等,都是相对独立的监督组织,以地位明确、人员精练、权能强化、效
率高超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型监督体制的样板。在我国,各级人大、党的纪律监察机构、
行政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审计组织等都享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权,在对于腐败的治理方面
,往往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查处了许多大案要案。但不足之处是,这种体制使各种平
行的监督机关都享有监督权,尚有机构重叠、分工不明、权能模糊、效率低下的缺陷,需要
对于上述监督主体进行明确的法律定位与权责分工。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合并反贪力
量,成立专门负责腐败治理的国家廉政总署,实现外部的、专门的、独立的、实效的监督。
三、对权力腐败的社会控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指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联系和界限,发挥公众对于国家权 力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保护自身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力行
为进行监督。这一立论,主要基于下述三个理由:
合法的权力源于权利。按照“人民主权”的观点,公权力代表着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性,政
府只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代理人,政府与社会成员一样并不拥有特权,相反,它要服从构
成共同体规则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自近代以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已经深入人心,国家权力由人民授予自然受人民权益限定的原理也通过宪政实践成为现实。
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成员有权通过参政权、选举权、质询权、批评权、建议权、罢免
权、听证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的行使,维护自身利益,制约权力行为,使民主监督
成为确保国家权力合法运行的重要根基。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并不
直接享有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而需要委托特定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
如果权力机关破坏了权力与权利的平衡结构,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英国学者哈林顿曾
经断言:“主权应该是必不可缺的东西,然而又是十分骇人的东西。这正像火药对于士兵一
样,可以使他安全,也可以使他遭受危险。”[4](P103)因此,国家每设定一种权力,都要
求它代表人民的意志与利益,当公共权力过于强大,超越权力委托人的意志愿望所期待的范
围,导致权力行为与人民的权利抵牾时,就必须运用法制的手段,从权力的生成、分配和实 施各个方面来约束其不法运作。

违法的权力畏惧权利。民主监督的实质,在于动员各种社会的监督资源,形成社会内部的 多层次的权力监督网络,实现对于权力控制的“综合治理”。在此方面,亚里士多德给了我
们许多警世名言,他说:“物多者比较不易于腐败”,“多数群众比少数人不易腐败”,“
若干好人的集体一定较不易腐败”,都说明,大众对于权力的约束是一种重要的约束。实际
上,腐败的力量在于把有着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社会“撕成为碎片”,它是一种典型的“
各个击破”,而当人民形成联合力量之时,腐败就无藏身之地,也无用武之地了。在当代,
人们已认识了社会控制力量的强大和深刻,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这种威力。诸如,新闻媒
介的公开报道,人民群众的信访举报,政协组织的协商对话,工会妇联对于社会弱者的利益
维护,社会自治团体日益发挥民间调解作用等。我们相信,当人民群众普遍动员起来之日, 就是腐败分子无立足藏身之时。

他律的权力需要自律。从权力和权利的平衡关系而言,公民大众对于政府权力的限制仅仅 是“一相情愿”,政府除了受民众社会的监控之外,还应该受内部自我机制的束缚,达到自
律、自省、自励的要求。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接受制度的规制,遵循职业的纪律,迎合道德
的评判,既是政府性质的体现,也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否则政府会与民众社会格格
不入。例如,政府会“主动”采取某些自我监控的措施,颁行各种行政法规,严格把握重大
管理活动,审慎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并且通过内部罢免处分等手段使违纪
的成员受到制裁等,以维护政府自身形象,防范内部机构和成员对于政府行为总体目标的反 叛
。所以,约束有外部和内部之分,有他律和自律之别,有强制与自愿之异,但无论如何,约 束的目的均见之于政府权力被“有限化”的后果之上。

四、对权力腐败的审计监督:以专门技术控制权力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原始凭据、帐目、报表、资产、文件,对有关国家机关、
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进行检查、审核、评价、鉴证,以判断其真实 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活动。

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不法之徒采取各种手段和伎俩,在财产占有 、投资增值、交换分配、消费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加剧着非法敛财聚财的活动。特别是在一
些大宗的违纪违法行为中,运用帐目做手脚的现象增多,其作案踪迹隐蔽,作案手段狡猾,
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关于审计监督特性之认识,正建立在审计技术方法的
优越性基础之上。审计监督,拥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操作体系,诸如审阅法、核查法、顺查法
、逆查法、盘点法、外调法、线索筛选法、配套还原法、立体查帐法、补帐查帐法等。这类
特殊的技术方法,使审计机关得以揭露和纠正经济领域的违法腐败行为,为纪检、监察、法
院、财政、税务部门的监督及侦破大案要案建立功绩。可以说,审计监督已成为市场经济大
潮中控制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并为其他任何监督形式所不能替代。透视其发展趋向如下:

发挥审计监督的经济功能。在中国,关于法律监督的理性思考偏于强调政治上的必要性, 政治领域建立相互制约体制的实践也相对比较成熟。但笔者以为,约束机制并不仅仅适用于
政治社会代议制条件下的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而应该更加广泛地适用于所有经济领域的“
权利代理”情形。如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对于普遍存在的“化公
为私”、抽逃国家资产现象进行监督,就应该是法律监督讨论的重点。广义而言,人类生存
的基本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经济利益已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也成为判别人类行为合
理合法与否的试金石。成功与失败、高效与低能、进步与落后都取决于经济活动中的权益法
定与权益实现,而权力之腐败也主要表现为非法权力和非法利益相融合之政治经济勾结型的
腐败。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领域的监督问题纳入平行于、甚至超出政治领域监督问题的更高
高度看待。可以说,审计监督根植于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只要经济活动广泛存在,审计就
成为必须,审计的经济意义就应当高于政治意义。运用审计组织来监督经济运作,保持良好
的竞争环境,不仅能有效地节约经济成本,而且对于政经勾结型的权力腐败是最好的防治措 施。

追逐审计监督的实用价值。审计监督的实用性为其他所有监督形式所不具备,即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审计工作都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
航。在我国,违宪审查还罕见应用,人大代表的罢免权也鲜为行使,社会团体对于局部利益
的维护尚有失偏颇,人民群众的监督呈现出分散性和无效性,这使上述监督具有着虚幻的成 分和监督的缺漏,但审计监督的前提和后果都是实实在在的,它往往通过经济数字的量化
指标和科学精确的技术手段予以表现。对于被监督者,一旦被查处贪污腐败,将在经济上有
所损失,这种损失是令被监督者痛之又痛的;对于监督者,由于人类文明的积淀,审计人员
可以“胸有成竹”地作出审计结论,置违法违纪者以“无可辩驳”的推理之中,使“狐狸再
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发挥这种审计监督的实用性,是审计监督的生命力所在。但目前,
审计的运用,仍然没有与它的实用性价值成为正比,在审计监督效果和效益上,我们还大有
潜力可挖。特别要加大对重点审计对象的定期审计,加强对财政、金融、税收、工商、外贸
活动的审计,以及落实领导干部在任和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计,才有利于为权力腐败设置一 道铁壁防线。

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地位。审计机关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要求其在组织体制上必须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综观目前各国审计机关的设置
,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隶属于议会,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属于此种模式;二是隶属
于政府,瑞典、沙特、约旦等国采取这种体制;三是既不隶属议会、也不隶属政府,经费、
人事、体制独立,仅向议会或政府报告审计结果,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建立了此种制度
。中国的现行体制,基本属于第二种类型,审计机构是设立于政府内部的工作机构之一,这
使同级审计确有难度。法律监督本身是“挑毛病”,易于“得罪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站在被审计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对立面”,常常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因此,实现
有效的审计监督,有赖于改革双重领导制,使审计机构在国家机关中单列组织体系,直接对 上级审计机关负责而不隶属同级政府,做到有权有责,才能在经济监督中实现有利有节。

促进审计监督的专职发展。审计监督权力实现之基础,在于审计主体掌握专业技术知识,
因而,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高于一般国家公职人员。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
治素养、法律知识、管理经验、观察能力外,还必须熟知金融知识、财会知识、贸易知识、
税收知识,以及掌握一定程度的会计审计查帐方法,唯其如此,才能使审计监督准确、恰当
、公正、客观、合法。而审计职能的职业化,意味着审计机关自行安排审计工作计划,独立
地对审计事项作出审查、评价和审计报告;意味着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
财政预算,由政府予以及时、足额保证;意味着审计人员依法以第三者的身份执行职务,在
实施审计时居于公正地位;意味着审计人员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工资、升降、任免、退休都 受法律保障,非违法渎职不受调动和免职等。

概括言之,反腐败必须治标又治本,将权力制约纳入法制化轨道就是治本之策。而在反腐 败过程中,尤其需要从严格经济监督的角度控制权力之滥用,将防范政经勾结型的腐败类型
作为重任。同时,对权力腐败者绳之以法,也是发挥监督功能的必然要求。我们坚信,腐败
为败类所为,为人类共愤,采取法律监督的综合措施予以治理,必将控制腐败于未然之中,
打击腐败于已然之时。在此过程中,法律监督事业也必然对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 立有功勋。
【参考文献】

[1]林喆.权力腐败和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詹姆斯·哈林顿.大洋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⑤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研究 论文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8&filename=GXDS200814010

⑥ 腐败问题的现状

我国历史与现状来说,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有特殊历史的国家,有史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才近70年,从时间上看,是七十分之一。在这五千年中,我国一直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状态,其中,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二千多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不可避免都带有落后的顽固的保守的封建思想,只是多与少的问题。封建社会腐败的权力意识自然也代代相传,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首先,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状况十分复杂。既有在世界上领先的高尖科技,比如航天、高铁等,又有许多落后的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自然生产状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农业收入低下。城乡差别十分明显,城市的“向心力”作用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农村新生代的青少年,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地域差别十分明显,沿海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远远高出中、西部。私有经济在我国占有相当大比例,特别是沿海及港澳台等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经济管理水平不高,金融风险、债务风险较大,股市管理水平低下,违规操作、“空手套白狼”、虚假报告等问题普遍存在。房地产过热,甚至绑架地方政府,高房价造成重大生活压力,给社会成员造成普遍焦虑。

⑦ 司法腐败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惩治司法腐败相关的现行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

结合西方的法官制度,谈谈你对遏止我国司法腐败的主要想法
答制度是因人、地域、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而异的,西方的任何制度
只能作为参考,研究!并从中选出或修改适合自身国情的条款。
并且楼主亦该意识到腐败,不仅是司法部门!而仅靠条款、制度
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腐败的。贫富差距拉大,人均素质偏低
才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宏观调控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直接成为腐败的温床。

个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首先还是得从教育抓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已经很古老的口号,现在仍然是句口号,不过也难怪,在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教育者们又达到这一标尺了么?
其次,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次经济强国” 之所以“次”,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在缩短,但就象赛跑,没人会等着你追上来。而要想赶超别人,就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否则,落后会继续。。。腐败仍会继续。。。

PS:发达国家一样有腐败,但发达国家没有更多的人崇拜腐败!有小部分人痛恨腐败根本目的在于自己没腐败上!!!
所以。。。再一句老调,任重。。而道远、道艰!!!

什么是司法腐败
1、 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是产生司法腐败的污染源。

众所周知,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勿庸讳言,也由于种种原因,那些过去曾被长期批判鞭挞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与之俱生,而且呈蔓延发展趋势。作为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和形形色色犯罪分子的司法机关,自然也难免会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腐蚀,使一些干警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如近些年来,一些干警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了,个人主义滋长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丢掉了,享乐主义膨胀了;廉洁执法的荣誉感忘却了,利用权力捞取个人好处的邪念萌生了。这些"内因"使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袭击,最终被金钱和贪欲所吞啮。另一方面,目前,愈乱愈烈的说情送礼风也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当前,一些打官司、办事情,习惯于拉关系、走后门,搞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权交易,在通过法律解决矛盾时,他们不是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向执法人员送礼行贿,企图打通关节,使执法人员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处理,许多案子刚接手,双方说情人就接踵而至,出现了“案子刚进门,双方都托人”的怪现象。以致造成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屡禁不止,成为产生司法腐败的土壤和温床。

2、 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是产生司法腐败的“催生剂”。

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个人权力高度膨涨,缺少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作为执法人员,尽管其大都“官小职微”,但他们在处理具体案件中,却掌握一定的权力,有的甚至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因此,加强对他们的监督,特别是在个案中实行监督,尤其显得迫切和必要。就目前我国的监督机制来讲,有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等等。可是,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未完全走上正规,在惩治和预防司法腐败的立法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对司法部门的监督还显得非常不力。首先,就人大及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而言,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法律依据,缺少监督程序和措施,常常是过问一下案件的审理情况,而不能发现程序和措施,常常是过问一个案件的审理情况,而不能发现掌握司法腐败的实质问题;就人民群众监督而言,由于不少群众认为“民告官”徒劳无益,害怕打击报复,对司法腐败现象采取一种克制、忍耐的态度,造成司法人员违法违纪的传闻多,真正受到查处的少;就内部监督而言,由于司法人员具有特定的身份,他们的违法犯罪活动又往往是在“执法”的名义下进行的,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查处工作阻力、压力比较多,使一些案件难以查处,或者严查宽处,甚至不了了之。在司法干警缺乏社会各方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就难免使一些腐败滋生和蔓延。

3、 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内部管理不严是产生司法腐败的内因。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普遍薄弱。目前,一些司法机关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素质轻政治素质,重办案轻政治学习,重物质建设轻思想建设的现象,使个别干警的人生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将权力商品化、市场化而产生司法腐败。其次,有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抓落实不够。近些年来,有的司法机关虽然都制定了清廉从政、严肃办案等规章制度,但“雷声大,雨点稀”者多,真正抓好落实者少,制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三,对司法腐败现象查处力度不够,打击不力,有些司法机关内部纪检、监察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等思想,对已暴露出来的违法违纪案查处不力,甚至迁就故息,未能起到常鸣警钟,防微杜渐的作用。
相关文章书籍谭世贵编《司法腐败防治论》》、《中国司法改革理论与防止司法腐败的对策研究》等

⑧ 腐败是无法根除的为什么

在落后的大国,为了维持大国的现状,只能以牺牲立法执法效率为代价。正史中东亚地区从秦帝国建立开始,这种大一统国家的尴尬局面就已经形成。要根除,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需要漫长的稳定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从落后的大国转变为发达的大国就可以了

⑨ 腐败现象都有什么 有什么影响

腐败主要包括经济犯罪、政治犯罪、作风犯罪三个方面。
腐败无处不在。它不只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而是人们为了捞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不一定是政府权力)的行为(如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另外还体现在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警惕性低、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等(如渎职、泄密等政治犯罪),还有生活作风孵化、权色交易等(如重婚、为情人谋取利益等作风犯罪)。这些腐败现象,或独立或交互发生,常被人们忽略,但它对社会以及对人类发展本身危害极大。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法治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1、腐败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今天,不仅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而且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腐败现象发生,甚至在一些被人们称之为“清水衙门”的部门,腐败现象也日渐突出.
2、腐败主体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受整个社会进步的影响,腐败主体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行为更加“严谨、慎密和高明”.
3、腐败主体既懂经济又懂法律,反调查能力比较强.腐败分子中的大部分法律知识比较丰富,因此,他们从实施违法违纪之始,就注意了将反调查工作同步进行.
4、腐败主体向年轻化方向发展.许多年轻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走向了腐化、堕落.
5、离退休人员和临近离退休人员的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一些离退休人员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加上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错误思想的影响,出于一种补偿心理而利用余权、“余热”实施腐败行为.
6、腐败主体由单一体向团伙群体发展.这种团伙群体作案涉及的人员多,案情复杂,往往有一案带多案,查处一个带出一串的特点.团伙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密谋策划细致,手段隐蔽,组织诡秘,欺骗性大,不易被识破.一旦被发现,又互通信息,建立防线,转移证据,互相保护,互相开脱.从而增加了查处案件和反腐败的难度.
7、官商合一的腐败主体,危害尤重.这种主体中既有市场经济的主体,又有行业管理主体,还有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主体.这类主体作案或实施腐败行为,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较长或较深的潜伏期,难识破,危害性大.
腐败现象的行为特点
1、利用政策、法律的断档和空白,损公肥私.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地位,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甚至以闯“禁区”为名,利用政策、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不严谨等漏洞,损公肥私.
2、利用“双轨制”,索取非法利益.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官倒”问题,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价格双轨制.
3、利用行业特权和垄断地位,弄权勒索.有些独家经营的垄断性行业,如: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又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的行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铁路、银行、电力、卫生等,其地位和特点为这些行业的个别单位以“业”谋私提供了客观条件.
4、利用各种权力谋私.例如审批权、鉴定权、评优权、专卖权等,收受贿赂,谋取私利.权力和金钱一结合,权力便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权力的商品化、价值化便应运而生.
5、利用职权乱收费、乱摊派.有的擅自把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业务变成收费项目;有的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下属从事“三产”的实体,搞有偿服务,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也是如此.
6、利用资金管理和经济承包中的漏洞,挖蛀国家资财.这种行为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富了“和尚”,穷了“庙”.这种腐败行为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信贷中以贷谋私行为严重.除正常信贷外,还有人情信贷,行政命令信贷,有偿(私吃回扣、抬高利息)信贷,让息或无息信贷等等.使大量的资金流失或沉淀,形成呆帐和死账.(2)在经济承包中包盈不包亏.包盈了,个人多得、多分、多奖.包亏了,国家补偿、补亏,增加投资.对承包者无惩罚,不负任何法律责任.(3)借机在多种经营或人员分流办公司中,以所谓经营性、政策性亏损为由,变国家资金为集体资金,变集体资金为个人所有,中饱私囊.(4)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让利私分.有的利用招商引资之机,将我方投入的固定资产或基础设施低估低评;对外方投入的产品或设备高估高评;有的帮外商高进低出或购进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设备;有的替外商出钱出资或担保,主动承担风险;有的通过关系搞假合资、合作,骗取国家减免税费.(5)“小金库”挖“大金库”.有的把全部非法和部分合法资金纳入“小金库”;有的把外部收入或乱收费、吃回扣、劳务费、放贷利息等统统存入“小金库”,领导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7、利用管理不严和监督不力,弄虚作假,骗取各种利益和荣誉.有的虚报产值、利润,浮夸成绩,掩盖问题,报喜不报忧;有的还编造假项目、假合同、假贷款、假集资,生产假产品等等.
8、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和浪费.表现在:决策问题草率盲目,不讲科学和民主,为所欲为,独断专行;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积极主动解决工作、生产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各种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等,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严肃查处.
9、令不行,禁不止,各行其是等消极腐败行为越来越突出.有些人以开放搞活、简政放权为由,为所欲为,各行其是.他们中有的为了小集团利益、地方利益或个人利益,不顾党和国家的全局;有的钻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空子,超前行动,扰乱整个改革步骤的正常进行;有的打“擦边球”,或另搞一套;有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违纪行为不但不严肃查处,反而包庇袒护.这些政治上的分散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直接削弱和涣散了党的纪律,危及社会稳定.
上述种种腐败行为的实质,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以权谋私的工具.腐败行为出现、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有力的监督,对于滥用权力者未能作认真、严肃的处理,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这些行为的泛滥.
腐败现象的手段特点
当前腐败分子的作案手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总的趋势是由表层向深层次发展,由公开向隐蔽发展,由简单、原始型向复杂、智能型方向发展.
1、腐败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狡猾.现在的行贿受贿多是单线联系,“二人以上不办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已成为一些人的信条.在贪污案件中利用涂改帐目等“笨办法”贪污的越来越少,而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先进的通讯设备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伪造、作假等作案的多了.利用职权直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少了,采用迂回或以“合法”形式为亲属、子女谋取利益的多了.
2、腐败分子的反调查能力越来越强.过去,腐败现象发生后,腐败分子大多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消极地对抗调查.当前,一些腐败分子的反调查已变成一种积极的、强烈的对抗调查.甚至是犯罪行为.有的实施腐败行为之后,将证据隐匿、转移或毁灭,甚至把脏款、脏物转移到国外;有的与知情人或同案犯进行串供、订立攻守同盟;有的将主要证人派往外地,甚至派到国外,令其长期不归;有的采用收买、封官许愿等手段,严格控制、笼络案内外知情人;有的利用职权打击报复,迫害举报人、知情人,使其不敢如实向调查机关提供情况;有的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靠山、保护伞,为其减轻、开脱责任;一旦事情败露,就潜逃到国外,逃避法律制裁.
3、腐败分子越来越善于搞感情投资,网络关系.惯用手法是勤打点,施厚礼,联“友谊”.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掌管实权的人员,百般殷勤,千般照顾.花国家之钱,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建立自己的“保护区”.
以上,笔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当前腐败现象的特点.但这并不表明,腐败问题已是“不治之症”.而是力图使人们对腐败现象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更加注重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反腐败的途径,严惩腐败,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⑩ 反海外腐败法的立法沿革

FCPA 颁布于1977年,期间经过1988、1994、1998年三次修改。其中,1988修正案为修改幅度最大的一次。当时,美国实施FCPA后,美国公司难以继续贿赂海外政府官员。这种情况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美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尤其是对于那些可以把行贿计入商业成本取得税收利益的公司而言,后果更甚。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一方面寻求国际支持,希望将FCPA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在立法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以令法律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情况。
1988年修正案正体现了这些要求。修正案正式要求美国总统采取行动,促成其他国家出台与FCPA类似的法律,并扩大该法的适用对象。同时修正案排除了一些所谓的“润滑费” 的非法性(所谓“润滑费”就是用以促进外国政府机构加快履行日常政府活动的小额支出)。
除此之外,修正案还规定,如果行贿行为在行贿地被认为合法,那么这一点可以构成对违反FCPA指控的积极抗辩。所谓积极抗辩,是指具有实质内容的抗辩理由,而不是仅仅反驳指控。
1988 年后,美国继续致力于将FCPA的范围扩大,加强国际影响。1988年之后的修正案继续体现了这个意图。虽然1994修正案只调整了法律的个别词语,但 1998年修正案却将FCPA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外国企业或自然人在美国境内实施的,违反FCPA的行为也列入该法管辖范围。

热点内容
彬县司法局 发布:2024-11-18 17:52:58 浏览:432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
买黑车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8 16:15:53 浏览:912
对刑事诉讼法的感想 发布:2024-11-18 15:57:45 浏览: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3下载 发布:2024-11-18 15:55:06 浏览:555
法学解说 发布:2024-11-18 15:32:26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