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立法先行

什么是立法先行

发布时间: 2022-03-19 17:58:17

Ⅰ 中国社会保障为什么没有立法先行

就目前社会来说,先立法还是后立法已经只是个理论概念了,实际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先立法和后立法的行为,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也是如此,没有很死板的规定,我国也是一样。不过从人的意识形态上来说,先立法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而已,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要做到先立法,那么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立法者要有这个意识,而有意识的前提就是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需要立法解决的对象,如果对象已经出现,那么又何谈先立法?所以从这一关键上来说,立法是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而我们所谓的立法先行,一般只是体现在先在某一个地区试行效果,达到目标后再制定法规全国推行,仅仅如此而已。

Ⅱ 坚持立法先行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项要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Ⅲ 依法治国法律先行的依据是什么

法律是规则,必须先有规则,才能促进更好的协作。

Ⅳ 自主立法与现行立法有什么区别

摘要 你好,自主性立法是指不是为了实施某些法律或其他行政管理法规而制定,也不是为了补充某项行政管理法规而制定,而是对法律或其他行政管理法规未规定的事项加以规定的行政立法。此类立法依据宪法和组织法关于行政机关立法职能的规定而进行。

Ⅳ 立法先行是什么意思

立法方面,有先行立法,也有滞后立法。立法并不是都“必须”先行的。

Ⅵ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坚持依宪治国和立法先行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制度、体制和机制,已通过立法程序规定在国家法律体系中,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构建完备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归根结底是要增强治理国家的权力(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分工、公平竞争和自由等价交换,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将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过分干预,依法保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实现初始环节资源配置的分配正义;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实现法律的执行正义和矫正正义功能.司法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可以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一种缓和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是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工作法治化的实践过程,是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治理社会、配置资源、保障人权、驯化权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深化法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依宪治国,切实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推进民主科学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推进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军,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努力推进地方法治建设,夯实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推进法治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和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但却见仁见智,没有共识性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宜抽象地主张公平正义,而应当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表达和实现可操作的公平正义: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重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评判体系,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公众通过法治方式,依法维护和实现自己表现为法定权利或权益的公平正义.二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实体法,合理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科学配置各类权力与责任,实现实体内容上的分配正义.三要通过民主科学的程序法,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程序规则,从程序法上来配置资源、平衡利益、协调矛盾、缓解冲突、规范行为,实现程序规则上的公平正义.四要在发生矛盾纠纷等利益冲突问题时,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法治程序、法治机制来解决,实现法治的实体与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应当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放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腐败现象千变万化,腐败行为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公权力的腐败,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各法治国家要依法分权和治权.公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公权力腐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权力寻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权力的各类主体的腐败,而这些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所以各法治国家不仅要依法治权,而且要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在我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维下反腐治权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

Ⅶ 为什么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 无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需要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付出更大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 法治文化是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法治体系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强这五大体系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制度支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四个更好”,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阐明了法治对于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微信关注求是网)。

一、全面准确理解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引国家发展方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规定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一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在法制上的体现。因此,法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保持国家制度稳定,引领和确保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确立行为规则。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国家的最大规矩,规定了每个公民、法人、政党、社团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赋予国家管理的权力并明确其边界。法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明确告知人们,国家希望社会成员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行为是允许并受到保护的,哪些行为是禁止并将受到惩罚的,并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行为规则。

三是整合社会利益。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法律是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的调节器和平衡器,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平等,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功能在于平等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以法律为准绳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在尊重个人权益基础上构筑全社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法治是整合社会利益的最有效机制,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整合过程。

四是化解社会矛盾。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关键在于怎么去解决。法律是定分止争的最有效手段。这是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利益边界,是社会利益关系的最大公约数,能够被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守。以法律为依据构建冲突解决机制,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避免或减少矛盾激化和社会冲突,确保社会正常秩序。

五是凝聚社会力量。宝剑和天平作为法律的象征,向人们昭示了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惩恶,就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防止违法行为造成更大危害,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能逾越法律红线、触碰法律底线,从而维护社会公正、弘扬社会正气。扬善,就是清晰告知人们法律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只要遵守法律,就能在法律保护下实现自身利益、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充分发挥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吃亏、犯罪者必惩的价值导向,扶正祛邪,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

六是保障经济发展。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靠政策又靠法律。法律和政策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互联互动,都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营造环境、提供保障。但相对于政策而言,法律更具稳定性、长期性,成熟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使之发挥更为长远的指导作用。同时,法律和政策一样,也要与时俱进,只有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Ⅷ 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为什么 立法先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这一崭新表述,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为新时期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定了性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这一崭新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对
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国家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的重大贡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总抓手。
贯彻和落实这一要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指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和社会主义属性的法治
诸要素、结构、功能、过程内在协调统一的有机综合体。之所以要以体系化的方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身就是一个要素众多、结构复
杂、功能综合、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其协调一致时可以发挥最大功能,但当某一环节或系统出现了毛病,就会影响
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系特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Ⅸ 法律里面的先行行为是什么意思 先行行为具体条款在哪里 我怎么查不到

法律条文里的,仙行为是指某个法律行为发生,之前的一个行为,那个行为影响了这个,法律行为的结果过程。这是法理学里面的内容。你在刑法里可以作为量刑的准则。在民事法律里面可以做为,认定民事法律行为过错的一个原因。你具体你找不到是哪个法条里面的?你可以在网络上搜一下。

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什么发挥什么抓住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版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权这个关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立法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部门主导顽症难消、公众参与实效不足、立法冲突现象突出。

在某些领域立法还存在立法漏洞、立法中的庸法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以及立法观念、制度、程序、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好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0)什么是立法先行扩展阅读:

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的具体措施:

1、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立法上去行政化。

2、按照法制统一的要求,在制定好实施性法规的同时,加强创制性立法。

3、立法上的去部门化,依法合理地规范部门行为,防止利用法规不适当地强化部门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4、去立法中的短期化现象,必须正确处理好法规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及时把改革发展中成功的经验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热点内容
有关海丝条例的内容 发布:2025-01-24 05:25:51 浏览:408
妇产科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4 05:07:39 浏览:479
民法典8章 发布:2025-01-24 03:55:07 浏览:252
劳动合同法实习生 发布:2025-01-24 03:28:47 浏览:891
疫情期间法院问题 发布:2025-01-24 03:23:32 浏览:955
经济法押题试卷 发布:2025-01-24 03:03:22 浏览:24
日照卜法官 发布:2025-01-24 02:09:36 浏览:225
贵阳贵阳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4 02:03:30 浏览:232
劳动法中假期是否包括节假日 发布:2025-01-24 01:28:53 浏览:786
初任法官改革 发布:2025-01-24 01:27:17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