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无用功论
①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对道德的 价值与功能有何误会
道德是一种个人的操守和底线,他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用的,当一个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的时候他就是有用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达到警戒或鼓励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了道德的底线,那么道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会束缚心中有道德的人。所以道德只对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无用,对于多说人还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的人是有意义的。
②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③ 结合道德功能谈谈,为什么“ 结合道德功能谈谈,为什么“到的无用论”是一种错误观点”是一种错误观点
结合道德功能谈谈为什么道德的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当然是错误的道德,是有用的,不是无用的他是人的思想品德是指导人做事情的一个主要依据。
④ 结合道德功能谈谈,为什么“到的无用论”是一种错误观点
道德无用论的产生,部分原因是对历史上道德压抑的反思,对道德过于政治化的警惕。然而道德也是进化的,道德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不能忽视。遗弃道德功能,人人相防,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会高到无法想象。虽然路途漫长,达致共识,坚定决心,我们又何尝不能建立符合时代的道德和价值体系。
现在有一种流行,不屑于从道德层面思考,或者觉得道德无力,苍白软弱,来得太慢,不足以治急病,甚至鄙弃道德和价值的教化功能,谁谈道德,谁就是迂腐无用的书生之见,只知道挥舞道德大棒的“道德家”。
人们总喜欢怀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过去时代,这肯定不是对过去的法律和技术的呼唤,论法律和技术完善,过去岂能相比现在。人们呼唤的,显然是社会普遍强烈的道德感。
(4)道德无用功论扩展阅读:
这个社会很诡异,网络上人人都是与黑暗势不两立、义愤填膺的热血青年,而现实中却是一两个新疆小偷便能横扫几条大街,无人敢理!因为“道德”这玩意无需成本且十分好用,能让你一身荣光地烤问天下。
抗日战争前夕,胡适也极力想要与黑暗和解,拖延时间增强国力,拖到国际形势大变!但那几年他与黑暗的和解被骂成汉奸走狗!而开战后,他对抗战的贡献在民国那拔文人里面,如果他说自己第二,绝对没人敢称第一!是否真道德,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些什么!
⑤ 怎么看待道德无用论,从本质和功能阐述
道德是先天的,维持道德得到好处的是维持道德的人,而不维持道德的人自然也得不到维持道德的好处。
道德是先天的,道德与本质和功能本就是相生的,人有出生的功能所以会有孝顺的道德,生出孩子的母亲不会把孩子吃掉或者杀害,所以血脉才不会断绝。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干掉父母,所以父母才会敢把孩子生下来。
道德是先天的,狮子捕猎动物,往往会挑选老弱的下手,身形巨大的动物往往是吃植物的,或者吃细微的动物(比如巨鲸的食物就是磷虾)。
道德是先天的,所以大家才能用自己的努力换成金钱,用金钱换成货物得以生活。而不是依靠抢掠和杀戮生活。
如果没有了道德,孩子长大会干掉父母,父母也不会生孩子,野兽挑食好斗,导致生态平衡崩溃,大家也不会挣钱,因为没用会被抢掠,大家也不会产出,因为也会被抢掠,大家都只会锻炼与抢掠杀戮食同类维持生活。
⑥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什么境界
《道德经》是我国古典文化之一,每个人呢,在上学期间也一定都学过关于《道德经》的理论知识,虽然古人说话的方式文绉绉的,让我们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是这种句式读起来也是别有一般风味,《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蕴含的意义深刻,我本人一直想摸索透彻,这句话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今天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我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思考。
⑦ 知雄守雌是道德经中的词,这里面蕴含哪样的深意
“知雄守雌”一词源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1、知雄守雌,缘何为“天下溪”
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经》三千言,知雄守雌作为道家思想之一,微言大义,为涵养之道。
略有接触太极的人当听过“八门五步”,是修行太极的基础功夫,合为十三势。
八门五步中讲进退为水火之步,进步火,退步水。
纵观《道德经》全篇,“上善若水”思想贯通其中。
水火相对,老聃取水,说“上善若水”。类比雌雄,雌雄相对,老聃取雌,说“知雄守雌”。
此外还有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举一反三,道理相同。
雄为阳,为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雌为阴,为坤,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雌,居下位。
《清静经》有言“天动地静”、“男动女静”;“动者静之基”。讲的是雄动雌伏,动必归于静。单以数学佐论,则与正态分布相符,无论频数变化到多高,最终均回归于初始值。
老子教导当若水“居善地”,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居善地”,即“居善低”,意为如水那般谦忍处下。
水善居低,从而为“溪”。
“溪”,溪。
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04、要领
知雄不难,难的是知雄后仍旧坚持守雌。这就讲求存心养性。
我们总在求名求利,更有言曰“人往高处走”。有名有利并非恶,拥有后却从不知守雌则非是善事。得到会欣喜,失去会哀戚,这叫动心,动心了,则烦恼生,烦恼生,则与道背驰,行止多失偏颇。
《文子》所言“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说的是这道理。
知雄守雌一要领在于顺应自然,也即顺应天道。
所谓顺应自然,并非消极等待,也非是教人屈服于命数,而是要学会如何去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讲求的是顺时而为,以避免无谓的牺牲,避免去做无用功,这反而是存养了性命。
守雌也非一味讲求形式上的处下,囿于形式,是陷入顽愚。
知雄而后守雌,关键在退回自身内心疆域,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水,从而不受困于私欲迷障,回归本初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照见真实,与老子所提“婴儿葆真”相呼应。
每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诱惑,常听人抱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尤其多,其实不然。
所谓的“多”,变的不过是形式,而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仍旧是同样的场景。
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剔除形式复杂而华丽的大厦,直接看到它们的地基,而在看到了地基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的诱惑,我们早已见识过。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一世百年,韶华白首转瞬之间,为物欲蒙蔽而起的争竞之心从来不能长久,得到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正应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句。
宇宙嬗变,我们终将被纳入生生不息的大道循环中去,自知已不暇,又遑论身外事。只“知其雄,守其雌”,为所当为而已。
⑧ 道德的作用及功能
道德的作用:
1、始抄终为产袭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它以自己的善恶标准从道义上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并谴责和否定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的道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精神力量。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末来的利益。
3、一切进步的道德,总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切落后、腐朽的逍德则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道德还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秩序起着重要影响。
(8)道德无用功论扩展阅读: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⑨ 如何看待道德无用论
道德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温家宝同志说过:“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社会的发展还是需要道德去护航。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汶川、玉树、周曲等巨大天灾中涌现的一个个关于大爱无言的故事,主人公用生命去凝聚道德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最美妈妈”吴菊萍、“90后孝女孟佩杰”、“郑棒棒”等一个个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言行让道德在新时代闪光,给人民以灵魂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他们以实际行动启示我们,在物质丰裕的年代,社会公众更应该知道德、守道德、行道德。
道德是根,物质利益是花,德厚才能物丰。我们经济飞速发展,已经为行道德之事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当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时,遵循一种合乎道德的操守,善言善行是应有之义。根深才能叶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需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唯有如此,发展才会协调持续,社会才会长治久安,在市场化经济的大潮中人民才能坚守高尚道德情操,驾驶着满载友爱的生活之舟驶向辉煌的明天。
坚守和捍卫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稳固安身立命的基础,才不会在追名逐利中逐渐失去自我。大力弘扬孝、诚和廉等传统美德,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廉耻教育,规范道德行为,把道德修养积淀在血脉中,把追求高尚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⑩ 道德情操论问题:为什么行为的合宜与否与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产生的后果无关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是提问的词句过于专业化了。行为与否,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行为的判定,而引发行为的情感所欲,是指行为人心里引发他去做这件事的欲望。简单的说,在自己家里所有的一切物品(具有完全所有权的)主人可以随意进行处置,而进入别人的房屋内,这种处置权在主人手里,就不能为所欲为。入室行窃那是盗窃罪,虽然一无所得,但是行为已经违法,产生了后果。而相对于产生盗窃行为的思想,和这种最后的后果是没有联系的,有的人是效仿,有的贪财,有的报复,也有是因为环境所迫,为了求生,但是各种理由和当事人最后的行为和结果不可联系,不能因为求生就无罪,也不能因为效仿就可以减罪。盗窃行为的产生也许只是因为一句玩笑话引起,但是当事人的盗窃行为已经发生,就是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