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立法
㈠ 怎样保护长城被毁
1999年我开始接触长城,最初的心思很简单,只是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再加上一点点对自然界征服的欲望。后来随着渐渐认识了许多长城迷,懂得了长城该去保护,于是便也开始思考如何保护的问题。现将我能想到的对长城的破坏力量和保护方法整理如下:
破坏力 破坏行为 实例 保护方法
长城 自然破坏 不可抗力 地震、雷击等 人为无法控制,没有好的保护办法
可抗力 有规律的自然侵蚀 可以采取一些正确的方法,人工维护,减少侵蚀
人为破坏 政府行为 修路、修水库 政府给与高度重视,树立法规进行保护
开发行为 不正当的修缮方法 制定《长城修缮条例》,总结正确的修缮方法,请有关部门监督执行。
民间行为 扒砖盖房拆毁长城等 法规约束、宣传保护常识
游客行为 踩踏、刻画等 法规约束、宣传保护常识
偷盗文物 偷盗长城上的碑刻等文物 法律严厉制裁
保护长城 政府力量 立法:《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全国统一)
《长城修缮条例》(规范修缮方法)
执法:专职长城管理员、民间监督
对长城普查:组织人力物力对长城全面普查,形成详细记录资料。
重点保护制度: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重点保护
宣传长城保护常识
配合民间保护
民间力量 有组织地宣传保护
监督违法行为
个人力量 不破坏
宣传保护
监督违法行为
破坏长城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
自然对长城的破坏力量非常大,其中地震及雷击等不可抗力可能使边墙和敌台移位甚至倒塌,尽管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人类无法控制。最严重的破坏是来自平日的风吹雨打,这种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无法阻止,只可以想一些办法,尽量减低破坏的程度。很多地方的长城长满了植被,砖也被树根或杂草顶开,树木慢慢长大后边墙遭到毁坏甚至坍塌。对于这种自然侵蚀我们先选一段长城做试验,请专家指导,在不破坏长城的基础上除掉杂草和树木,疏通排水沟。第一次处理好后,发动长城保护志愿者按照正确的方法来维护,定期除掉新长的草木,检查保存状况。此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自然的侵蚀,除了第一次国家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外,以后的工作可以主要由志愿者完成。
自然对长城的破坏是遵守时间规律的,长城不会马上消失,只是一点点被覆盖,被遗忘,最终被埋葬。相比之下,人为的破坏却无规律可循,一个敌台一段边墙可能在几天时间里消失得了无踪影,这才是最深重的灾难。人们破坏长城的目和方式堪称多种多样,没有做不了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似乎也适用于这里。如何约束人们的行为,是保护长城的重点。
人的行为要依靠法律约束,2003年8月开始实行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就是很好的进步,起码做到有法可依了。此法规仅限于北京市执行是不够的,长城与其他文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涉及的省市多,范围广,国家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并拨专款保证法规的执行。
执法是一个大难题,长城毕竟不象原先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挖出来后发现技术还无法保护时再重新埋入地下。长城永远屹立在山上,骄傲地跃入人们的视线。如何阻止人们的脚步,阻止破坏的行为,不是出台一个法规就能办到的。现在的尴尬就在于有法可依,却没有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曾经听说有些地方设立了专职长城管理员,建议挑选一些志愿者协助监督,实现更好的管理。
长城的全面保护不是易事,但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地段,应该抢先实行重点保护。箭扣长城在违规攀登的游人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已经围了铁丝网,试想再不严加管理,险峻的箭扣长城即将毁在游人的脚下。
除了法律,观念也约束人的行为,在完善法规和执行制度以外,宣传保护长城的理念非常重要,这也是民间长城保护力量在积极做的事情。2004年,长城小站的长城志愿者们在乌龙沟中学宣传长城保护,带去了精美的图片和故事,进行了幻灯讲座,向中学的100多个孩子介绍祖国美丽的长城,宣传保护长城的知识。今年春天小站又组织孩子们写了作文《我的家乡乌龙沟》,孩子们用质朴的话表达了对家乡长城的热爱,感人肺腑。
民间保护长城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长城小站正在做《家住长城边》项目,为住在长城边的乡亲们拍照,同时奉上长城保护宣传手册。或许短期内无法衡量此举的效益,但相信保护长城的理念会随着活动一点点深入人心。
立法和宣传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同时还应该抓紧时间对长城进行普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长城全面记录,包括GPS定位、照片、影像和文字。这必须依靠国家的财力和人力才能完成。
说了很多国家和民间组织可以做的事情,好像有些遥远和空洞,都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的,那么个人又能尽哪些微薄之力呢?其实很多人早已在默默地做事情,他们自己不扔垃圾而且捡拾别人丢弃的垃圾、他们不在长城上刻画、不拆毁破坏长城,并努力宣传保护长城的知识。希望每一个热爱长城的人都能行动起来,不仅仅热爱长城,还要保护长城,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点,长城就能伫立得更久一点。
有一天长城真的会从地球上消失吗?我不相信。 有热爱长城的人就永远会有保护长城的人,他们选择了一条路,一条比长城还要长的路。
㈡ 长城的现状和保护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拟的。长城是一个由墙体、关堡、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巨型国防军事体系。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
我国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在原来燕、赵、秦等诸侯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元、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据初步统计,目前能掌握的中国历代长城总长达3万公里左右,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河南、山东、黑龙江东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7年,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自然状况
据目前为止发现的历代所修各类长城,涵盖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河南、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黑龙江13个省、市、自治区。长城分布区域东西狭长,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颇大,其自然地理基本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内陆干燥气候并存;起伏显著的地表结构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
长城区域的自然状况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为界,西北广大地区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燥,虽然一年中也有盛行风向季节变化现象,但无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属于非季风影响的西北干燥气候区(不含东部)。该线东南,即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东部分,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产生显著的季节气候变化,表现为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属于东南季风气候区。构成东西分异,性质不同气候区的并存现象。
长城区域自然地理区分西起新疆中部库尔勒、楼兰,东至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之间的大兴安岭,地域辽阔。其自然地理区划,大致可分为东、西、南三部分。自狼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为界,以东的地域为长城区域东部,以西的区域为长城区域西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明长城以南为长城区域南部。
长城区域东部。西起狼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东至大兴安岭长白山,南抵明长城(包括明长城),北达中蒙边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河北省、北京市、山西北部、辽宁中部和辽东半岛。本区为一波状起伏的高原。分布着中、低山、丘陵、沙漠、沙地和河谷谷地。自然景观上,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和荒漠草原-棕钙土占绝对优势。自东向西,气候的 干旱程度、植被和土壤的过渡性十分明显,自然地带呈东北-南西向延伸。这一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的过渡性区域,降水量由西向东逐渐增多。区域内草原面积广大,是中国畜牧业和畜产品主要基地之一。区内主要有战国时期的赵燕北界长城、秦汉长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畿上塞围长城、北齐的北界长城、金新旧明昌界壕,明代内外长城。
长城区域西部。西起今新疆库尔勒、楼兰古城遗址,东至狼山、贺兰山,南抵祁连山北麓,北达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包括阿拉善盟、河西走廊、新疆的东部等地区。区内有汉代河西走廊长城、武帝外长城以及汉代自玉门关向西经新疆的盐泽(今罗布泊)、楼兰至库尔勒一带修筑的烽、燧、亭、障、城。
长城区域南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以及河北平原。本区在暖温带范围之内。气候、植被、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明显,自西向东水分递增,依次出现温带半干旱区草原-栗钙土地带,暖温带半干旱区森林草原-黑卢土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区落叶阔叶林-褐土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区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区内主要有战国时期的秦昭王北界和东界长城,魏的河南长城和河南长城(河指黄河),楚国长城,中山国长城,齐长城,燕南界长城(易水长城),赵南界长城,秦始皇长城的西段等。
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在山区,长城大部分位于分水岭或山脊地带,还有少量地段位于断层崖顶部;在高原地区大部分位于草原与荒漠的交界地带;在河西走廊又大部分介于绿洲与荒漠之间。降水条件从东到西逐渐衰减,东端年降水量1200毫米,中间为600—400毫米,西端仅为30毫米,除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利用黄河、祁连山雪水灌溉以外,所有沿长城地区的植被皆靠降水生长,在气象水文条件上,长城的中段和东段位于暖温带与中温带的交界地带,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和侵蚀力较强;位于长城西段祁连山前绿洲与沙漠交界处,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而风力强,风蚀严重。在植被条件上长城也位于过渡性的转换地带,长城的中段与东段是森林草原与草原过渡地带,西段位于绿洲植被与荒漠植被的过渡地带。自然状况的不同影响着长城的生存状况。例如,西北气候较为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很少,给土筑长城的保护创造了先天的有利条件。但长期以来,西北强劲的风沙对长城也造成了严重威胁。陕西、宁夏、甘肃临近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长城,很多已经被沙漠所摧毁。另外,较大的温差变化对夯土长城也是一种威胁。这种变化造成土壤热胀冷缩后,墙体便有不同程度的剥蚀、松散、解体等情况发生。
长城区域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尤为广泛深刻。长城区域中部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传播,相互渗透的典型地区,也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斗最多的地区,长城的修筑与这种边防固塞得需要就有直接的关系。黄土高原处于农牧业过渡地带,也是农牧民族的接触带。每当农牧界线发生南移或北移,对当地沙漠南侵与水土流失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到黄河的安危。从战国到秦汉,经过多次移民垦殖,原来完好的草原和森林为栽培植被所代替,农牧界限一度移至阴山以北,黄土高原一带为“新秦中”农业发达区,但因开垦而加剧了土壤侵蚀,并造成黄河下游频繁的水患,耕种地变为荒漠。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以后,移民屯垦停止,北方游牧民族相机内迁,农牧界限随之南移,黄河的泥沙减少,黄河下游水患减少。这类事情,在历史上曾多次交替出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重时轻,下游水患时多时少。1949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加强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的措施,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才有所改善。
自然地理状况影响着长城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长城区域周边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长城途经的我国西部地区、岩层裸露,地表物质疏松,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正加剧土壤荒漠化,导致长城某些地段墙体大面积的崩塌、毁损,最后永远地消逝。我国已有262km2土地出现了荒漠化,其中就有9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长城又有相当多的地域处于西部省区。甘肃境内长城土质差,内含盐碱成分,长期受到自然侵蚀,土质被盐碱腐蚀爆涨剥落,造成长城自然剥落;百年的暴雨洪水,从南北自然形成山洪冲刷涤荡长城,致使长城倒塌,基础萎缩,造成危害;80年代以前,防护意识不强,受到人为及畜牧的破坏,部分被开荒种地,放牧,甚至被挖掘取土,致使长城受到损害;陕西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在渭北黄土台塬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干旱少雨,风沙大,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由于长城墙体及附属建筑大部分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墙体裸露在外,历经成百上千年的风蚀雨淋,自然损毁严重。敦煌地区地处内陆,四周被沙漠和戈壁包围。年平均降雨量约40毫米,但降雨量集中于7月。气温日温差大,平均超过17.7度。区域内多风,平均每年日平均风速超过每秒3米的有89天,年平均大风和沙暴日数均超过15天。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以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汉代长城遗存造成严重破坏,是破坏汉长城的最主要因素。
二、长城保护管理体制
长城是跨越多个行政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长城保护管理队伍成分复杂,有各级政府文物部门、政府派出机构、旅游公司、乡镇村甚至个人等等。这些单位管理长城的出发点、目的不同,其管理方式、效果也大相径庭。管理体制混乱是长城屡遭破坏的一个突出原因。目前,长城的保护管理体制还未建立。鉴于长城资源的特殊性,其保护管理体制也应针对其特殊性而建立。应该进一步明确文物行政部门的主管职能,不得将长城交由企业管理或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已经交由企业管理或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要限期整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理顺长城保护管理体制。
长城保护管理体制的建立主要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落实。长城沿线各级人民政府也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或机制,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可采用层层签订责任书等方式,明确各有关方面在长城保护工作中的责任,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强化国家对长城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责任。首先,充分发挥国家文物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就长城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做出决定。
长城绵延万里,仅靠现有的文物管理机构难以适应长城保护的实际需要,还必须调动社会力量。为此: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长城保护基金,专门用于长城保护。二、被确定为保护机构的利用单位应当对其所负责保护的长城段落进行日常维护和监测,并建立日志;发现安全隐患,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三、根据部分省市利用护林员、土地承包户等保护长城的实际做法和经验,条例规定:地处偏远、没有利用单位的长城段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文物主管部门可以聘请长城保护员对长城进行巡查、看护,并对长城保护员给予适当补助。四、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长城遭受损坏的,可以向保护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长城沿线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保护长城本体及其环境的实际需要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明确的保护标志。相关各级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或聘请专人负责长城的日常保护管理。各省(区、市)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尽快建立本辖区内的长城记录档案,并及时依法备案。各级政府要组织专业单位编制长城保护规划,制定长城保护专项地方法规,使长城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当前的保护政策及措施
近些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目前,涉及长城保护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地方性法规有《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及其它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虽然有些地方不能涵盖长城的特殊性,但其对长城保护工作应具有法律约束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城保护条例(草案)》,这对长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城的保护要依据《长城保护条例》,使长城保护有法可依。
《长城保护条例》总结了近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总体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针对长城的特点和长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责任;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明确长城利用单位的责任,设立长城保护员制度;
四、对长城的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旅游区的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长城的保护:
一、大力加强长城保护宣传工作。要利用广播、报纸、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保护长城的意义,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引起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保护长城的重视。要动员长城沿线全社会都来保护长城、爱护长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长城沿线广大群众成为长城的保护者。
二、其次,搞好长城保护工作要加强长城实地调查。只有真正对本省本市境内长城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上才能有的放矢,对破坏严重地段才能找到根源,对症下药,使长城保护的法规法令落到实处.。
三、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规划
实践证明,制定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将从保护长城本体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出发,在对长城进行全面研究评估的基础上,就规划的原则、性质、目标,保护区划、保护措施、相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展示开放、管理等方面做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定。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主题是长城保护,涉及土地使用、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和旅游设施的控制管理等。因此,规划的编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文物部门具体组织,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落实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依法保护长城的基本条件。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以长城本体、相关遗存和周边环境不受破坏、损害为标准划定。同时,在游人集中区域、交通要道、省市县界等长城重要地段和其它必要位置树立保护标志,提示人们自觉保护长城。
㈢ 维护长城的办法
长城保护的问题早就有人在关注了,还有专门的”长城小站”网。但长城保护起来很难很难,因为长城跨度太长,经过很多的省,而且长城修建的年代不同、建筑地点不同,建筑形式和材料也不相同。
第一个方法是国家出资,专家参与,分段修缮长城。邓小平说过”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北京境内的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就经过了国家的精心修缮,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修缮也要讲究,要”修旧如旧”,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河北的白羊峪长城,用洋灰修复,弄得不伦不类。修复长城以后可以由国家管理对外开放,杜绝了村民私设路卡的现象。
第二个方法是鼓励民间组织开展保护活动。有很多长城爱好者都开展过徒步走长城的活动,他们沿途把垃圾拾起,又适当剪除城上的杂草,对保护长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个方法是立法保护长城,建立监督机制。用法律的手段保护长城要比行政更有效。民众监督举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㈣ 有关保护长城的建议
1、 长城保护的思想推动
捡垃圾、种树
2、 长城的建筑保护
阻止人为破坏是当前最重要的保护工作。
3、 长城的考察工作
编号:
长城建筑的编号方法
建筑编号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能简单的
原则:简单易操作;易复原;易排错;
临时编号法:
长城学会的编号方法
各地文管部门的编号办法
记录长城:
长城摄影的方法
重要特征的纪录
4、 长城的历史研究工作
5、宣传和呼吁
6、培训工作
内部培训工作
7、 长城的环境保护工作
捡垃圾、种树
㈤ 为何唐,元,清三朝都没有修筑长城
长城的修建主要是用来防御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犯.
唐朝各少数民族势力较薄弱,汉族统治者力量强大.并且汉族文化,封建文化在向各少数民族渗透扩展,各民族也在逐渐吸取汉文化,民族融合进程较快.民族间问题大多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并且北方的女真族才刚刚开始兴起.所以无需修长城.
而元朝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并且国势强大,更无需修长城来解决问题.
而清朝正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长城以外的地区正是他们的发源地和故乡.北方各少数民族从明末开始就是他们的盟军.所以更不用修长城了.再加上清代前期在思想政治与文化上空前统一,统治者在思想上建立起了一道无形长城.到了后期,中国开始了来自西方的威胁,国势逐渐衰落,无力建长城,并且那时以封建文化为主要文明中华各民族共同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威胁,为维护自身封建文化的统治,把西方各国当作主要敌人,修长城更是不必要的.
㈥ 如何保护长城这一历史遗产
一、长城保护工作概况
长城是由长城本体(即长城墙体及敌台、马面等)和附属设施(包括关堡、烽火台、壕沟、挡马墙、品字窖等)组成的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原来燕、赵、秦等诸侯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作为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都是同类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都是我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多次就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等工作做出重要批示。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一些地方政府为辖区内长城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志,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长城保护档案,北京等地还颁布了长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文化部、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力量制定了《“长城保护工程 (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其总体目标是争取用较短的时间摸清长城家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该方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后,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成立了由童明康副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长城保护工程有关重大事项决策和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组成的办公室,负责长城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长城项目管理组,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组织协调、规范管理和成果汇总等工作。
长城保护工程主要涉及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划、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主要汇报长城资源调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维修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二、长城资源调查
长城资源调查是长城保护工程启动以后首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回答好“长城是什么”和“长城的保护状况如何”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思考和回答“如何保护长城”的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下发《关于合作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共同设立了长城资源调查的工作机构,正式启动了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涉及明长城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了50多个调查队,400多名调查队员,在前期试点准备、制定标准规范、组织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于2008年全面完成了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于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了我国明长城总长度。
随后,国家文物局又组织开展了秦汉及早期时代长城资源调查,至2010年底全部完成田野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成果,我国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我国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时代长城长度超过10000公里。
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为编制长城保护规划、开展长城保护维修、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在调查工作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熟悉情况、精通业务的长城保护工作队伍,极大地促进了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国家文物局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调查成果整合、利用,委托国家测绘局有关机构开展了秦汉与其他时代长城长度量测工作,初步建成了长城资源信息系统和长城资源信息网,并督促各地抓紧编印出版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三、长城认定工作
按照《长城保护条例》第九条的规定,长城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进行调查;对认为属于长城的段落,应当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自认定之日起1年内依法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国家文物局在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后,随即于去年6月印发通知,启动了长城认定工作。
长城认定是以长城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长城认定的范围与长城调查登记的范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已公布为国保或省保,并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登记的各类长城遗产,均由国家文物局直接认定为长城。尚未公布为国保或省保,并已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登记的各类长城遗产,由所在省级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都组织参与长城资源调查的专业人员继续开展认定工作,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
国家文物局委托专业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提交的长城认定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对其中的重大问题均组织专题论证,并多次组织国内考古、历史地理、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对长城属性或修建年代等存在争议的调查段落进行现场调研,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各地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补充、修改,使认定意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为了确保认定结论准确、可信,国家文物局于今年2月再次印发通知,要求各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经专家审核修订的长城认定材料进行复核。按照各地反馈的复核意见,对长城认定材料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并于今年3月组织国内长城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对长城认定工作成果进行了专家评审。专家对长城认定工作均予以高度评价,一致通过认定工作成果,并建议国家文物局尽快完成认定工作。
长城认定不仅是《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也是确定长城保护身份和法律保障的重要手段,是关系长城保护工作百年基业的大事。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长城认定工作,并商有关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将相关工作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布。同时,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将经国家文物局认定,尚未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在一年内全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这些长城遗产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四、长城保护规划编制与保护维修工作
根据《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国家实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制度。国家文物局已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长城的保护标准和保护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并确定禁止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长城段落。同时,国家文物局支持和督促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抓紧编制省级长城保护规划和已列入第一至五批国保单位的长城重点段落的保护规划。
我们将力争在今年内出台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完成长城总体规划和各省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科学规划长城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将长城遗产保护与展示、教育、游览等功能相结合,实现长城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保护维修工程全面改善了山海关的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再现了“天下第一雄关”的历史风貌和磅礴气势,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待国际贵宾的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其“为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指导各地依据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结合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工作计划,优先开展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全面排除长城的重大险情。今年,我们将在充分征求各地文物部门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争取出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规范长城保护维修、展示工程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指导各地全面完成长城“四有”基础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同时,重点推进嘉峪关等长城关键段落的综合性保护展示工程,在有效维护长城自然、古朴原状的前提下,对长城段落进行全面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提升监测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遗产地文化建设最可宝贵的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㈦ 关于保护长城的资料 简短
立法进行保护,加大对保护长城的宣传力度,一、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针对长城的特点和长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责任;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明确长城利用单位的责任,设立长城保护员制度;
四、对长城的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旅游区的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备的条件。
五、大力加强长城保护宣传工作。要利用广播、报纸、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保护长城的意义,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引起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保护长城的重视。要动员长城沿线全社会都来保护长城、爱护长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长城沿线广大群众成为长城的保护者。
这是上网查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㈧ 保护长城的措施
国家首次明确宣布,将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条例》规定,长城上禁止从事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刻划、涂污等七种活动。至此,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损毁的万里长城终于有了“护身符”。昨日,本报记者就《长城保护条例》实施一事采访了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兆和。
★保卫长城之举措
既要保护文物,又要发展经济
“散落在内蒙古的野长城大部分仍然保留着残迹故垒且地处偏僻,长城是特殊的文物,它面临的问题很多,不像一些文物能够收藏起来,也不像其他的古建筑一样可以封起来,仅靠政府的管理是不够的,我们虽然已经立法保护长城,今后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刘兆和局长表示。
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活人还管不过来,哪顾得上管死人”,让文物保护为经济建设让路。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等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长城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和太多的精神沉淀,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这条血脉绝不能因经济建设而中断,我们绝不能以损毁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发展,也绝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既要保护我们的遗产又要支持经济建设;既要不破坏文物,又要企业尽量减少损失,才是我们共同应做的事情,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我们的遗产才会更加有保障。
义务保护和经济资助
刘兆和局长表示,最近一段时间自治区文物局向各地下发通知,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动员长城沿线的广大群众,充分发挥文物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把自治区的长城保护好。《条例》规定:文物主管部门负责长城整体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长城所在地的长城保护工作。近日自治区文物局将开展宣传攻势,让《条例》深入到最基层,让每个公民都树立起保护长城的意识。
★保卫长城之困难
保护遇“三难”
相对保护其它文物来说,古长城保护存在三大难处。
首先,古长城不同于其它的文物,只是一处古建筑或一个遗址,它的分布面积很广,同时,部分长城建在山上,由于各地文物部门普遍存在着经费少、人手少的问题,实际保护起来非常难。其次,在过去,由于对长城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长城沿线群众保护意识淡漠,从而使部分古长城人为破坏严重,且不可修葺,这些已被破坏的长城无法再现风采。第三,自然破坏,来自于沙漠化和长城区域的生态问题,是长城保护的另一大威胁。
★保卫长城之建议
有效保护措施
据介绍,目前长城区域主要为干旱荒漠区,许多古长城风化非常严重。
目前保护长城的有效措施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其次,古长城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可以适当发展旅游,开发与保护兼顾;同时,在长城区域建设绿化带,改变长城区域恶劣的生态环境,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古长城。
★对话专家
记者:全区目前是否还有尚未发现的长城遗址?
刘局长:是的,通过几次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们正在发现尚未知晓的古代长城遗址,前不久在阿拉善境内就又发现了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长城。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将对自治区境内的所有文物进行一次大摸底,届时,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至今无人知晓的古长城。
记者:长城屡遭破坏,原来说是执法力度不够,那么《条例》颁布以后,文物部门在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上如何加强?
刘局长:破坏长城的行为屡有发生。其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长城损毁最严重发生在“文革”时期,大量古迹和遗址被人为毁坏,政府在其中扮演了组织者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老百姓是一种误导,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百姓对长城遗址表现出漠然的心态。近几年发生的清水河庐梁山段长城脚下村民滥采矿石造成长城毁坏、丰镇市隆盛庄明代长城被一修路施工队人为毁损、包头九原区一段战国时代赵长城被毁损等事件,文物部门都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罚,甚至移交司法部门。这表明自治区文物局对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信心。我们准备在原有的人员配置上增加力量和装备,建立快捷、畅通的信息通道,罚款不是目的,我们要尽量使损毁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㈨ 保护长城
长城立法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曾颁布一批地方性的法规、文件对长城进行保护。
例如:
《天津市黄崖关长城保护管理规定》
《绥中、抚宁、秦皇岛关于联合保护长城的试行办法》
体制制度保障
提供长城保护科研经费
民间如何进行长城保护工作
1、 长城保护的思想推动
捡垃圾、种树
2、 长城的建筑保护
阻止人为破坏是当前最重要的保护工作。
3、 长城的考察工作
编号:
长城建筑的编号方法
建筑编号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能简单的
原则:简单易操作;易复原;易排错;
临时编号法:
长城学会的编号方法
各地文管部门的编号办法
记录长城:
长城摄影的方法
重要特征的纪录
4、 长城的历史研究工作
5、宣传和呼吁
6、培训工作
内部培训工作
7、 长城的环境保护工作
捡垃圾、种树
用夯土和青石垒砌的世界建筑奇观,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巍然屹立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和人为破坏—— 旅游区城墙上刻字固然难以修复,游人留言刻伤长城反映了长期以来长城乃至文物保护上共同的管理困境,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不论瓮城四周城墙、长城外侧垛口、内侧女墙以及十几座敌楼,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每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中国长城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黄永仁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黄永仁分析,游客登临长城总想留下一点痕迹,是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低下而形成的一种陋习。 《文物保护法》虽然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可是发现了刻字者,除了制止、警告,至于怎么罚款,《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很难实行。
㈩ 英国“缩水版”长城,究竟是为何修建的呢
我国的长城,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吗?作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并不是为我国所独有的哦。今天,小旅兔就给大家介绍下英国的哈德良长城。
现存的哈德良长城只是考古发掘出的小部分遗址,可以说是断壁残垣,远不如我国长城保存的完好。于连绵起伏的丘阜之上,以无限辽阔的苍茫大地作为依托,哈德良长城仍然宏伟而又孤零零地横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