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法的法学
① 世界上有没有"没有法律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无国家的法律,也没有无法律的国家。
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没有法律,哪来的国家?人类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法律,只是法律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矣,土著部落组成的国家,没有成文法,也有习惯法的。
② 自考本科怎么只有法律专业没有法学专业
法学主要考察法学理论,这和法律专业考察法规运用差异是很大的。法学非常生涩难懂,即使是全日制的学生这门学的也是一塌糊涂,又何苦去为难自考生?
③ 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没有法律能否成为国家 国家必须要有法律吗为什么
法律的本质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规范行为。法律依靠国家机器的保障。根据当今的法治理念,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形式来管理。这就是他们的关系。一个是基础保障,一个是管理形式。政治理论我不说了。
理想状态下的国家不一定必须有法律。因为很多事情道德都可以调整。比如当生产力足够发达,大家衣食无忧,就不会出现抢劫 盗窃等犯罪行为了。因此该部分的法律就可以废止了。当然这只是假说。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是一个猜想。
当今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还是十分必须的。所以国家离不开法律。原因就是法律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而人治的弊端就是个人情感和利益。法律和人治相比较,其优势明显。
④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没有法律,就像没有交通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如果没有法律,就如没有法则的自然界,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法律是保障公民行使权利的一种武器,法律是惩罚犯罪的一把利剑。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社会就会井然有序,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没有法律, 也就不存在现在的和谐与安宁。那将会是一片混乱、不可收拾的局面
2016-03-06
73
其他回答 2条回答
向左走,向右走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法律和警察什干嘛用的?他们就是统治阶级用来管制人民的,自古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法律和警察的话,在一个相对平稳,和谐的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社会,那样的话法律和警察可以不需要,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是不完善的,所以法律和警察是必备的,不可以没有他们,因为他们是来保护合法守法公民的。
2016-03-07
39
匿名用户
会很自然的出现各种规矩,然后形成法律的雏形,最后出现法律。
社会的形成之初,就具备了法律的雏形(规矩),否则不会出现社会这个形态。据此不会出现社会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了这个问题。
作者写的有点薛定谔的猫的意思了,所以才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即我们都以同一个已经被确定为真理的标准来认识同一个东西,比如说在我这1+1=2,在你那也是这个标准,这样我们才能去共同看一个食物,以客观唯物主义的态度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才能认清实物的本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法律自然会有其他东西来补充的,以我国为例,古代时法律肯定没有现在健全,但是那时候道德伦理约束是相当严的,有族规,家规,有仁义礼智信,随便你犯一样就会被所有人所不耻,无法在社会立足,再比如离我们最近的建国后前三十年,法律也没有现在健全吧,但是你听说过有现在这么多让人大跌眼镜破事吗?现在法律相对来说因该是比较健全的,但是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使我国的道德伦理降到了最低点,人人变的只认钱,虽然法律健全了但是道德沦丧了,反而还不如以前的社会治安好,风气好。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治安是靠法律和道德共同来约束的。如果你说的是啥都没有的社会那当然就乱套了。“
世界法学家协会规定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法律日。
世界法学家协会会员每年召开一次地区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共同探讨法学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采取发行刊物及举办会议的形式来宣传,协会提供法律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解决阻碍民主、和平发展的问题。
世界法学家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创建“一个新的法治社会:强者面对公正、弱者得到保护、和平得以永续”。
世界法律日的节日主题是“依法治理社会,依法实现世界和平,建设国际和谐社会。”
”
近日《人民的名义》在朋友圈中火了一把。
有人唾弃祁同伟,作为公安厅的厅长却乱用职权,唯利是图;有人赞扬达康书记,作为一个正直的市委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要知法、信法、守法,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员,更要懂得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成为人民的榜样,恪尽职守,遵守宪法和法律,要有自己的底线,心中的天平要像西法大的天平楼一样一直矗立着,做到公平与公正。
⑤ 为什么有法家法学而没有法教
我们可以从法家思想传统的正面价值中可以看出法家是极其重视法律的。
他们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
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
倡导法应公布、清晰、易明,从而主张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强调法的操作的可预见性,主张“信赏必罚”;重视法的强制,力主“法”和“刑”相结合;注重法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公平、正直的客观准则;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反对法律频频变更等等,这些都是与我国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的,尤其是都强调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应高度规范化的运行。但从实质上看,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同的,现代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
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
⑥ 没有了法律会怎样
前段时间,最能反映我们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消息莫过于下面这一则: 一场审判中的所有人———辩方律师、公诉人、审判长、主审方法院院长都持无罪意见,但受审者周澄最终获刑5年。在周澄刑满出狱之后,完全出于偶然,他得到了一套与案件 审判有关的案卷副本。这套案卷副本显示:当年决定他命运的那场审判竟是“上面要判几年就是几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消息一出来,评论如潮,人们纷纷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反思。是的,法官除了法律无上司,但今天我们的法院却是人、财、物都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而司法改革讨论了多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问题是,即使在这样的司法体制下,法官就有权作出违背法律的判决吗?法官能用这样一条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责任吗?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虽然是一个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但仍然没有摆脱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应当具有良心和道德、正义感的人这一事实本身。同样,作为一个政府公务员、司法者,首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然后才是国家机器中的一份子。作为公务员、司法者,是否仅仅按照指令行事,还是通过独立的思考作出符合法律意志的结论,并拒绝执行公然违背法律意志的命令,这深刻地考验着每个公务员与司法者的思考能力、良心与勇气。 在周澄挪用公款案中,原本溪市平山区检察院起诉科科长滕俭秋对此案提起了公诉,今天周澄案的申诉状也出自她的手。她解释道:“不是说我不在位了,我就说周澄无罪,即便是当时,我也明白无误地持无罪的观点。但是上面定了调子,说只要证据搞好就行,我们也只好尽量往有罪上*。”同样,在审判中,据知情人士讲,上面非要判,而司法机关则认为无罪,但顶不住上面的压力。知情人士讲,这些讨论已全部记录在案。所以,因为上面要定周的罪,滕俭秋就往有罪上*提起了公诉,而法院从院长到审判员也就以有罪进行判决,尽管他们都认为周无罪。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有鉴于公务员服从法律而不是上司命令的重要性,《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特别作出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显然,仅仅《公务员法》这一条规定并不能保证公务员、司法者在执行公务与司法活动中可以免除职务变动与失去职位之忧,司法体制的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早在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谆谆告诫我们“为权利而斗争”!权利不是一天能得到的,每个人的正义行动会将涓涓细流汇成奔腾的大江,因此,每个人必须牢记,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司法者、公务员必须用思考、良心与勇气来追求正义! 二,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文章: 悼兄 生命原来竟如此的脆弱,生命原来竟不允许反悔。 是的,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呢?哥没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法律的严肃剥夺了你生存的机会。只是这一次机会的剥夺,你的归宿就局限在了一只狭小的盒子。我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出,在这么一个小小的盒子里,你是如何的蜷缩,怎样的伸展。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物质实现了转换。虽只改变了存在的状态,但这么一个转变过程却得到法律的襄助。平凡的人可以有权利选择死,但没有权利选择死的时间,没有权利选择死的方式。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法学家为废除极刑而疲于奔命。的确,我们痛恨的是残忍的犯罪事实,恶心的犯罪行为,可耻的犯罪动机。我们痛心的是犯罪者,你曾经善良过,曾经有过梦想,你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去承受自己能够预知死亡结果而且要真切的感受那份痛苦。我宁愿你是白痴,你不明白死亡的痛苦,就没有了畏惧,在不经意中失去了生命。那样对于关心他的人也可以把这一切归于天命,而不用在此深深自责。但现实的法律却是相反,白痴不用去死,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你,必须承受分离,选择死亡。 32岁的你,人生的历程就此提前结束。写下这个文章不为纪念你,真的,你的的确确错了。只为一种亲情,一种近似溺爱的惋惜。如果,如果,如果我可以把你影响,我想你做和我一样的循规蹈矩的凡人。但是,我没有办法影响你,我心虚地把这归咎与我们道不同,我无法为你谋划人生。我为自己的不开心感到些许释然,感觉那样我也为你做了什么,哪怕除了难过,我几乎从没有为你付出过什么。 哥,我想你是不会记怪我吧,象我这样的人宁愿在你去了之后每年的年饭摆上你的一副筷,却不愿在你错误之前和你相处一天,哪怕只是一天。我们将关心停留在心里。在某个良心发现后的反省自责和深深懊悔中,我们执着地坚持中国人情感的含蓄习惯,在你的错误中保持缄默。或是抽身转去,把自身置于安全地带。是中国人的意识让我没有了选择,除了选择难过。 对于你,哥,你应该高兴,你成了我们全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你最大的愿望和以往从未得到过的。我们都为你难过,我们都为你担心。当我们拿出了决心,真诚地想为你做点什么的时候,你去了哪里?你为什么沉默? 看着你居住的小盒子,我哭着告诉别人,关心家人吧!我家已经受到了惩罚! 三,武侠流行之法律分析(我拟的一个题目,这个文章很有意思,视角非常独特) 分析武侠,“武”只是其中一面。社会既有冲突,又必须有合作。坚持正统的梁羽生甚至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侠”究竟为何物?嫉恶如仇、情深义重,乃至捐躯赴国难等等,都属“侠”的范畴。但概括而言,则是“信”与“义”,即行为在形式上守信,于内容上守义。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指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10]轻生死、重然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侠的一个基本特征。守信是侠客于江湖的立身之本。无论在哪本武侠小说中,守信都是江湖中的基本规范,不讲信义最为人不齿。这是因为社会是因人的行为活动而得以延续的,社会中人的行为是互动的,只有对他人的行为具有可期待性和可预测性,人们才能够理性地决定自己该如何作为,社会也才能延续下去。要使人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一是由社会定一套行为规范,并监管其实施,二是由个人对自己的承诺进行担保。前者如法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行为。”[11]后者就是信誉。武侠世界选择了信誉。经济学家,如张维迎,认为“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他举了个在家楼前小卖部买饮料的例子,如果付了钱拿了饮料要出门时,店主说你还没付钱呢,这样的问题法律无法解决,因为法官没办法判断谁说的是真话,如果给小卖部装上监视器,成本又太高。但实际上这种事情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如果邻居们都知道这件事后,也都不敢去了,店就得关门。店主由于害怕失去未来的生意,才不敢耍赖,这就是信誉机制。[12] 信誉的机制运行实际依赖于未来的惩罚。 但以此来审视一下武侠世界,却会发现把信誉看得比性命还重的侠士们的条件与此并不相符。侠客们并不是因为“害怕失去未来的生意”才行侠仗义。作生意是为了得利,而行侠则是付出。侠客遵守诺言,此次舍身相助,是为了今后还能无数次舍身相助,这样的逻辑即使不是荒谬,也是于情不符的,特别是在遵守诺言即意味着死亡的情况下(这在追求戏剧效果的武侠小说中比比皆是),即一次性博弈时,仍信守诺言,就更与“理”不通了。 在高度流动的市场经济中,另一维护信誉机制的方式是建立企业,企业是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机制,是信誉的载体,即所谓以“庙”的声誉来约束和尚的行为。[13]对于武林人士来说,门派就是他们的“庙”,即企业,门派使侠客个体的行为转换为了群体行为,这样门派就有积极性去监督其门徒的行为,在小说中也确实有不少的叙述,如《天龙八部》里,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年轻时与叶二娘偷情,最终被揭露出来,在武林群雄面前,为了少林寺的清誉,玄慈自己下令按门规受杖责而死。但从总体来看,这种作用并不占主要地位,而且其中更多体现地是个人的道德行为。在武侠世界里,真正的侠客往往是无门无派的,特别在古龙的小说往往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几乎看不到“企业”的作用。
⑦ 如果世界上没有法律会怎么样
其实并不是,如果在人类最早期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法律的人们也过得很好,但是要知道,如果没有贸易,没有交流,即使没有法律,也挺好的,都是一些村规乡俗的,也可以过好这一生,但是如果你要进行贸易,那么对基础的一些规定是要有的,所以法律慢慢的通过人的交流,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仅代表个人观点。
⑧ 为什么法学专业里没有法律专业
你说的应该是法学学位里面没有法律专业吧,应该是法学学位里面有法学专业,你所谓法律专业在内地学称是法学专业
⑨ 为什么成人高考没有法学
法学是最常见的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都开设法学专业,所以法学专业有成人高考的报名专业里是常青树专业之一,太多招生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