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土建设
⑴ 如何落实强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通过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发掘市场潜力,激发社会活力,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职权法定。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体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我国与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把发展规划、投资管理、重大产业布局等都纳入宏观管理体制框架下,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土空间开发、资源合理配置等的综合导向,因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更具协同性、综合性、有效性。坚持发展和完善这种特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就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规划、政府投资、经济安全等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以此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为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也为我们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撑。
坚持全面履职。全面履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环节。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职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轨道上行使行政权力,防止权力任意扩张,行政行为的主体、权限、依据和程序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做到不越权、不滥权。另一方面要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到位,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职,防止出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等问题。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不避难,敢抓敢管,切实履行好法定职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议。
坚持权责统一。权责统一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现代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约束权力,尊重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其权利;监督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制约其权力。要坚持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和行政问责。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全国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支持审计和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责。虚心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并改进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建设法治机关,加快机关转型
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按照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要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大调研大讨论大转变”学习推进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机关建设统领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编制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法治机关建设规划(2013—2018年)》,提出了“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法治机关建设目标。四中全会的召开和《决定》的发布,对建设法治机关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法治机关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持续深入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真正实现微观向宏观、审批向监管、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的转变。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当好参谋助手。
加快职权法定进程。落实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整套体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调控与监管同加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我们将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争取用几年的时间,在政府投资条例、发展规划法、经济安全法、价格法、信用法等宏观调控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上取得大的进展。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落实四中全会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要求,继续坚持“开门立法”。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决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资项目会审机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内协调机制、委外会商和沟通机制,健全重大决策评估机制等,强化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已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程序规定,按照条件明确、环节优化、高效便民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建设政务服务大厅,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健全行政审批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网上审批制度,做到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务实有效的监管体制,建设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在线监管系统,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纵横协管的监管机制,形成权责统一、分类指导、部门协同、地方联动、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系统覆盖、全程监管的新型监管格局。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打牢结实管用的制度笼子。编制行政权力清单,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向社会公开。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规范行政行为,推进行政审批裁量权基准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项目等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媒体的监督。持续深入根治作风顽疾,健全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决不手软、绝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洁高效法治的政府机关。
⑵ 跪求论文《土地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急!急!急!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30年前,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泱泱中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过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权利保护、土地登记、土地用途管制等诸多重要方面,均从法律上得以规范。
在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广袤的城乡土地激情拥抱法治。
零的突破:选择市场,选择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而动。
改革始于土地,改革唤醒了对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包干协议一举掀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新的历史,农村土地从人民公社的集体化大生产转变为以户为单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1982年,国务院决定在农牧渔业部内设置土地管理局,作为依法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关。同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建设用地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出台、实施。
然而,这些规定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198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高达100万公顷,唤醒了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及加强耕地保护紧迫性的认识。
1986年是新中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抓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4月,农业部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提请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据这部法律,我国对城乡土地集中统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诞生,代表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随后,省、市、县、乡四级地方土地管理机构也相继建立,我国土地管理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经济特区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突破了当时《宪法》对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随事变。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这次适宪性修改,一举扫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临的法律障碍,为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开辟出一条法治之路。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规建设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为基本法律的法规体系框架。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时间里,国务院先后制定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经营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土地复垦规定》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颁布了《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土地登记规则》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土地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法律规定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过“化整为零”、“下放土地审批权”等办法,大量占用耕地。据统计,1986年到1996年,因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等原因全国共减少耕地约1.02亿亩,而同期开发复垦的耕地只有7368万亩,10年间,耕地净减少2898万亩。
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与时俱进。
关键之举:确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法制变革打下坚实基础。
1996年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达了11个重点调研课题,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护问题。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党组十分重视,举全局之力开展这项调研。经过对广东等13个省(区)和上海等12个城市历时10个多月的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性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关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号文件下发,明确提出,必须从体制、机制和法制上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此时,《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也正式启动。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组, 8月18日修订草案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第64次、第65次常务会议讨论审议原则通过后,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国务院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4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作的说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的141名代表按动了表决器,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赞成获高票通过。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确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转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转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转到内涵集约型;在各级政府土地管理职权分配上,从土地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市、县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划分;在执法监督工作上,从传统的土地监察转到建立现代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在调整范围上,从单纯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转到既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又调整财产关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作为其重要配套法规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确规定四类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征地问题的土地信访数量不断攀升,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声十分强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正,不仅将原来的土地征用区分为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而且从《宪法》层面上强调无论征收或者征用都要给予补偿,体现国家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对《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将总则第二条第四款的“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同时,将《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征用”全部修改为“土地征收”。
随着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全民意见的成功尝试为起点,国土资源部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积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方听取意见,奉行“开门立法”。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立法,认真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信访规定》等规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
作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是第一部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系统听证工作的规章。2004年1月9日经国土资源部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后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门制定的听证规定。颁布并实施《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是国土资源系统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层级监督和行政救济为重点的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补偿安置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和社会矛盾,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创新和变革,使我国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轨道。
新的起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临新形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担负新使命
进入新世纪,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土地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2004年6月,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顿的同时,着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国土资源部先后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和专家座谈会,专题研讨国土资源制度建设,继而成立了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保证《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真正得到执行。当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决定重申,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出现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过大、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土地地方违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现新的违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下定决心,要运用土地政策,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从调整利益机制、完善责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经过多年的积极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来越明晰,就是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并举,建立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与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作出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规定。如:建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了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构建了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物权体系;依据宪法,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完善;贯彻平等保护的原则,在土地物权体系方面作出了多项创新性规定。
结合《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相关部门规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并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等规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决定》同时明确,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积极稳妥和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迫切,《土地管理法》已进入新一轮修订。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将《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土资源部党组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据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起草工作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既要全面总结和回顾现行《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取得的经验、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又要展望未来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将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党中央、国务院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已经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将通过法律修改使之上升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被实践证明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共同责任制度、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为法律制度。四是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立法质量的关键环节。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除了由部机关主要司局参与起草外,还特别委托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起草专家建议稿,委托广东等省厅联合起草地方建议稿。最终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审议的送审稿,将综合考虑专家和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30年锐意改革和不断创新,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正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我国土地法治之路必将走得越来越顺畅。(
⑶ 土地管理法 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如果是经营性用地,比如商品房开发,现在只能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不可能用合法地使用集体土地。
2、非经营性的项目用地,可以先立项,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向市县人民政府申请用地,然后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一书三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征收土地,完成征收后,原来的集体土地就转为国有,然后再办理规划、用地审批,最后办理工程建设审批,才能开工建设。
3、乡镇企业或农民宅基地用地,这是一个例外,可以直接申请使用集体土地。先申请项目批准,然后向土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再送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具体程序见土地管理法第59、60、61、62条。
⑷ 世界上法制建设得最好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上面全是虾扯蛋,国际公认最法治的国家是新家坡,没有拐卖妇女儿童,下飞机踏上踏板就进入其国土,口袋里面有毒品,不是故意的?对不起死刑,美国人?bong
⑸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全面推进法制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个你完全可以申请信息公开。
⑹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
根据《全国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制2006—2020年)》对我省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和《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等对我省经济发展确定的总体目标,在协调资源环境容量、土地供给能力和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确定全省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总体目标是:严格耕地保护措施,保持耕地面积稳定;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⑺ 2014年10月什么从依法治国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简单地说,有四点应落实。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纷争,面对各种力量的冲撞,需要标准与权威的出现。法律作为一种共同标准与理性权威,应该深植于社会各界内心,成为各方相互博弈的边界,成为社会达成妥协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够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法治可以引领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实践先行、立法附随”的改革模式产生的弊端,法治的权威可以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够纠偏改革的失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具有的正义、平等、公开、秩序等精神价值,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能够检验改革的成效,能够纠正改革的失误。
⑻ 国土资源规划与法制建设
一、国土资源规划
“十五”期间,为加强国土资源规划、计划管理,逐步完善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启动了其他相关规划,制定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一)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已经起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编写提纲已完成。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审查并上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各地州(市)、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部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成了《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伊犁河谷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并经国土资源部审查通过;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截至2005 年底,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各县(市)全部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按要求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工作。
(三)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编制完成了《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 年)》,并于2002年11 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截至2004 年底,15个地州(市,含石河子市)完成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2004~2005 年,有42 个县(市)开展了《县(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对《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01年)》中期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
(四)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启动
(1)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2~2015年),2004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送审稿。
(3)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地质勘查规划》审查稿。
(4)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送审稿。
二、国土资源法制建设
“十五”期间,自治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在普法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培训、地方立法工作,以及行风行规建设、内部管理建章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行风行规建设深入展开,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一)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
“十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地方立法工作规划部署和要求,密切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经过努力,全区国土资源地方性法规体系,包括地方性法规、政策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框架体系形成初步形式,依法行政在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迈进了一大步。
截至2005 年末,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出台的地方性法规1 件,政府规章2件,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4件,其他厅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件,本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36 件,内部管理制度51 件。共95件(见附表18、19、20)。
(二)“四五”普法工作
“十五”期间,依照国家、自治区“四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普法工作坚持以新《宪法》为核心,以国土资源专业性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着力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多渠道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及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水平为目标的培训工作。其特点: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组织得力,内容丰实,经费保障,成效明显。
组建了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下发了法制宣传工作要点等普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编印了《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汇编》等一批政策法规的普法材料;组织举办了法律法规培训班50 期,参加培训人员累计3500人(次);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四五”普法宣传教育,经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和本厅组织验收,厅机关、厅直属事业单位和各地州(市)国土资源局均一次性通过验收,涌现出一批普法先进单位和法制先进个人。
三、行政复议工作
“十五”期间,自治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妥善处理行政争议,共受理行政复议188件,审议结案184件,见表7-1。
为规范行政复议工作,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2005年5月,国土资源厅成立了行政复议委员会。
表7-1“十五”期间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单位:件
⑼ 怎么看待《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意见》的
8月11日,经第22次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意见》印发。国土资源部党组向各省级、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党委)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法治国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制完备、职能科学、权责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执法严明、勤政廉洁、敢于担当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法治统筹、公正文明、守法诚信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意见包括五方面内容,共二十一条。在总体要求方面,意见提出了法治国土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意见提出,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贯彻到全过程,把依法行政和加强监督作为重点,使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完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意见从严守立法原则、完善立法程序、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做好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坚持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就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意见就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等提出了要求。意见表示,配合立法机关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推进国家土地督察、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利用规划等重点法规规章的制定。
在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权力运行和监督方面,意见从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国家土地督察、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就规范审批,意见提出,要及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制定国土资源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清单和负面清单。就执法工作,意见就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制定立案标准、建立健全执法程序、推行公示制度、完善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建立全过程记录制度、完善执法司法衔接机制等提出了要求。
在健全普法教育和依法维权机制方面,意见从加强教育培训、开展普法宣传、健全依法维权和纠纷化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每年的12月作为国土资源法治宣教月。
在加强法治国土建设的领导方面,意见提出,党组(党委)负总责,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将法治国土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确定合理权重。
⑽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什么共同推进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建设法治中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专八大属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0)法治国土建设扩展阅读: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切实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