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向
Ⅰ 法律的制定就是在帮助人做行为的导向性
法律的作有秀两类:一是规范作用;二是社会作用。
你这个问题,属于规范作用的内容。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以及强制作用。
社会作用有得指:公共事务管理、维护阶级统治
Ⅱ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从认识论的角度,可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专研究法的基本概属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
(1)二者的联系
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是法学学科两大组成部分,二位一体。从静态意义讲,二者作为法学学科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构成法学体系,共同服务于法学发展。从动态意义上讲,法学发展的过程是由理论法学到部门法学的进程,即将部门法理运用到应用法制度。遵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运用的进程。这是法学发展的必然导向,而二者是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分工。法理学与部门法之间“有一层前者向后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后者向前者供应原料的关系”。
(2)二者的相互作用
理论法学为应用法学提供理论渊源、理论指导、体系范式。理论法学主要指法学理论,是由本体论、价值论、
社会论、法治论、方法论等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法的本体、法的价值为应用法学提供理论渊源与方向指引。
应用法学对理论法学的作用在于应用法理、提供研究素材、发现疑难问题。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应用法学部门为理论法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性素材。
Ⅲ 中国行为法学会的行为导向
行为法学是从人的行为和社会形态出发,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目标为行为导向,运用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学,特别是研究法行为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行为法学的崛起使我国法学事业别开生面,学术界耳目一新,甚至引起国外一些学者的关注。
Ⅳ 法律是这样体现利益导向性的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法律从制定到实施必须平衡人们的利益,体现民意,体现社会公正。只有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才能较好地分配利益,完成对利益
Ⅳ 中国法学研究是以行为为导向还是以关系为导向
以关系方向为主导
Ⅵ 党建政工、财经纵横、工会研究、法学新论、政策导向方面的职称论文怎么发表
《改革与开放》 可以考虑一下 当然也可以发表一些综合类的 刊物,有需要的话 联系我
Ⅶ 为什么舆论导向可以影响法律审批
法院的判决是严肃的事情,必须依法进行,绝对不能随便。这一点不是舆论所能改变的!
但是法律规定本身就有一定的灵活性,法官是有一定自由裁量的空间的。
只有极罕见极特殊的个案,才有可能会上报最高人民法院申请特事特议。那也是因为法律的某个条款在此个案面前明显不合理。
Ⅷ 婚姻家庭法的导向定位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据此,进行婚姻家庭立法,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现实和中国国情,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正确反映在法律规范之中,这是立法导向的现实性定位。
每个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及亲属关系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这种分散化的系统在社会基础层面全面辐射、铺开,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结构。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以社会整体系统为背景和存在条件,并和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分系统交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婚姻家庭绝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封闭体,从没有超历史、超社会的婚姻家庭。
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给婚姻家庭提出新的要求,灌注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强化新的功能,更换新的观念。同时,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分系统,也是能动的、积极的,时刻对社会各系统给予强大的反作用。
把握立法导向的现实性,必须充分认识到婚姻家庭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切入生活实际,推展客观规律,厘清特殊或个别,尤其要总结归纳近20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扣时代脉搏,防范立法与现实的脱节或错位。
另一方面,婚姻家庭法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一个法规体系,它深嵌于社会母体,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形式、功能、效果等诸方面并非完全显现于法典条文,而是深隐在社会母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因不同社会背景、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异、演化,此即社会因法律的影响而变化,法律也同样会因为社会的影响而变形。
同时,婚姻家庭法亦不是静止的规则体系,在形式上它表现为具有明确性、稳定性的规范条文,实质上则是由活生生的制度中活生生的人所进行的各方面活动。法律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必须依靠一定主体的操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遵行,这是法律的运行、流动、变异、转化;其结果,便使运行中的法律制度的现实结构和其原始规范结构乃至立法指导思想发生巨大差异。
因此,从追求法的社会化法治绩效出发,新的立法必须切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普遍要求和规律,准确认定和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和需要,确保其与规范和调整对象有最具普遍意义的吻合性,从而达到其内容真正变成所调控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行为的价值规范,成为人们能自觉意识和把握的行为准则,实现其规范、引导、确认、预测、罚禁等多重功能。
但是,立法不仅是要解决昨天、今天发生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明天的问题。所以,科学地确保法的稳定性、导向性价值的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超前性。
婚姻家庭立法尊重中国当前实际,但绝不是机械、消极地迎合现实,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实际情况,既尊重当前的客观实际,也考虑过去和未来的客观实际,把客观实际看成是运动发展的,尤其要预测和把握客观实际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迅猛的今天,立法的这种前瞻性特别应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