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主体

发布时间: 2022-03-21 17:20:29

❶ 关于教育的法律法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中华版人民共和国未权成年人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❷ 依法治教的主体是什么

依法治教抄的主体,就是参与教袭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能够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1)各级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有权制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听取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报告,审议有关教育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对政府的教育工作提出质询;检查、监督教育法的实施情况。
(2)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自己的管理职权,履行自己的管理责任,依法行使教育管理职能。
(3)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其中,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有关教育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察监督。
(4)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有关机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进行学校管理。
(5)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依法参与教育事业的管理和监督。

❸ 什么是依法执教简述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守法,即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尤其是我们在面对差生或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更应当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制订措施,并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耐心,做好“学生的问题会反复、反弹”的心理准备,再次帮助他改正缺点。众所周知,改正缺点、养成好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是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才能改正的,特别是对十几岁的初中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选择消极角色,采取高压政策,动辄对学生发火、甚至打骂,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你自己也在埋怨、指责、愤怒中受到更大的损害。当学生下一次有不良表现时,你仍未找到解决办法,除了埋怨、指责、愤怒之外依然别无它法,而与此同时,你已经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进而对你所做的一切都产生反感。接下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教育旋涡,有的教师为此而采取了违法的手段。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比如,有学生上课开小差,有的老师就罚抄课文;有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有的被罚站,有的被赶出教室,有的就被用一些语言在同学面前进行挖苦嘲讽。仔细回想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间里,也有着一些不够合适的行为。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不,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然而,如果我们心中有了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尊重学生,这种情况就自然而然的避免了。从而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在另一个层面上要求我们要依法执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就是学校要教育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教师作为教育者,理当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才能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知法、守法公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另一方面,“依法执教”在规范我们教育行为的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法律办事,自己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是我们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形势要求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更新观念,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为此,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平日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结合我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从素质教育入手,不单以考试成绩优劣评判学生,重在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❹ 电大为什么说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职业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因而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道德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然而,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能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产生良好而有效的引领作用,教师又需要怎样的职业道德规范呢?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职业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部分构成。作为职业道德的教师道德规范,既不同于社会公德,也不同于家庭美德。诚然,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家庭美德也是教师在家庭环境中作为家庭成员应该努力践行的道德规范。但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更加突出诸如关爱学生、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平等民主、教育责任等内容,突出教师工作的环境特点、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在强调教师与社会、家庭合作的同时,也应维护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尊严。比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对师德的建议就有这样一句表述: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密切合作,但也不能在教师专业职责等方面受到家长不公正和不应有的干涉。可以说,只有当教师的职业特点受到尊重和不被干涉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才可能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和接受,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性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彰显教师职业的特点,使之既有别于社会公德,又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富有教师职业特色;二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尊重,维护教师职业的权益和尊严。彰显教师的职业性质,尊重教师的职业特点,应成为制订(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条重要原则。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道德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是法律,而是一种行业内部的职业要求和约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效用。首先,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其次,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的是通过大家的认同而得到遵守,违反法律规范要追究法律责任,而违反道德规范主要是通过舆论谴责和自我反省来解决问题。第三,从深度上看,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而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个行业、社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最低要求,是公民行为的底线,而道德是我们追求和景仰的东西,是人性的制高点。教师职业道德的道德属性,决定了它对教师职业操守提出的要求不能像《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那样,仅仅规范教育者最基本的行为,而应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思想要求和更具体的行为准则,使之成为引领教师职业精神发展的航标和灯塔,成为促进教师育人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但同时,这些准则也应该是引导的而不是强制的,是广大教师认同并愿意积极践行的,是每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能做得到的。否则,无论那道德多么高尚和令人景仰,也无法转化为大多数教师的现实行为,终究会失去其引领教师职业精神发展的功效,失去它应有的美好价值和意义。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人性的道德终究是人的范畴的东西。没有或不顾人性的道德,必将是神化的道德或兽化的道德。人性最基本的内涵当然是人的生存、尊严、自由、亲情和名誉等需求倾向。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当然,人因珍爱自己的生命而珍爱他人的生命,因自己要生存而必须让别人能生存。道德规范的人性化,是既要关照他人的生存、尊严和自由,也要关照自己的生存、尊严和自由。倘若仅仅要求关照他人的生存和尊严,而不顾规范对象自身的生存和尊严,那也许显得十分无私和崇高,但也必将导致无效和仅仅是崇高。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事实上,教师固然不是一般的职业,应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员,而不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把教师推向神坛。比较世界各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应从高尚走向朴素,从只关注教师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关注教师本人的自由、尊严和权益,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加符合人性,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比如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正式通过的《教师伦理纲领》就有这样两条内容:教师不容许自身的自由遭受侵犯,教师要维护生活权益。我国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征求意见时,在网络上遇到了教师们较多的抵触甚至反感。有网友曾经这样说:教师应该付出很多,包括青春,汗水,甚至有时候是生命,但教师也是人,和凡人一样的人,所以教师也需要理解,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尊重。必须承认,这种抵触和反感是人性自然的正常的反应,他们的诉求也是对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规范的理性的表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富有人性,才能得到认同,只有得到认同,才能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职业行为。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具体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既要有引领性,又要有具体可操作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台的师德评价标准等,就是试图从操作层面寻找或扩大师德规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处在较为宏观和缺乏层次性的阶段,而西方国家早就开始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了层次不同和较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修订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德理想,二是师德原则,三是师德规则,这是从高到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其中,师德理想提出: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它指明了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而在师德规则中,规范从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专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十多条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师德规范不应该仅仅有空洞的师德理想,而应该包括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和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在强调人民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追求的同时,紧密结合教书育人的岗位工作实际,提出更为具体的、针对性更强的、多层次的要求,以充分发挥师德规范不同层次要求的不同功能作用,如理想发挥激励作用,原则发挥指导作用,规则发挥约束作用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引领教师的道德发展和专业成长,才能更好地建设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❺ 哪部法律的颁布标志我国进入依法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❻ 通过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 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 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 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 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 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 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 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 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 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 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❼ 依法执教的基本原则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法治原则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权法治化的体现.依法执教要具备完备良好的教育法律制度、健全的教育行政执法、学校法治化管理和教师自身法治素质等条件,因而有一个过程,但教师应着眼未来,努力做到依法执教.衡量依法执教的标准不是道德标准,而是法律标准,主要包括教师主体资格合法、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定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符合法律要求、依法行使教育教学改革权和学业成绩评价权、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未成年学生安全以及尊重学生权利等.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谓‘以德治教’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师要实现依法执教,首先要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首先向传统的、旧的思想和观念提出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高度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要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也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树立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法学作为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法律理论应做重点理解和掌握。应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学习教育法律专门知识和一般法律知识的关系。教育法律专门知识和一般法律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既要学习一般法律知识,也要掌握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基本知识。依法执教,要注意以德治教。面对现在的孩子,教师不应一味地感叹或抱怨,而应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不同时期、适合各种儿童的多样性的教育。

我们教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全面认识和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树立教师威信;二是保持童心,勇于学习接受新生事物,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三是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灵活转换教师角色,追求教育上的创新;四是深入家庭和社会,以积极的姿态成为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中枢和纽带。
教师还要做到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建议。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犯错;第二,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第三,要给学生创设参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只要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教师就不会感到“孩子难教”了。

依法执教就是说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师生是平等的法律主体,老师不能总“有理”,教师也不能总是“对的”,更不能把“好心”当成“犯错误”的理由。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互尊互爱,强调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强调教师用“爱”作为施教的前提。 德是立师之本,德高才能为范。志存高远、爱过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才能无愧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才能经得起良心这一尺度的检验。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依法执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此:

(一)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二)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依法执教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把握以下方法。

(一)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执教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所谓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就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不能违背,规定的权利不得侵犯,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如《教师法》的强制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都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有悖;二是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以《刑法》为强有力的后盾,谁犯了法,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任何法律、法规不落实到行动上,只是空头条列、空洞说教。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

首先,要依法管理学生,依法管理教学,依法管理自己的言行。

其二,要依法行教。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必须牢记党和政府的各项法律要求和政策、纪律,在课堂上不能乱说乱讲,与学生谈话,要用法律条文来引导,在日常的从教活动中,时时处处依法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三,要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依法执教虽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但也是牵涉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强化教师依法执教的力度,而且要求学校注重和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并作为教师总结、考核、评聘、晋级的重要条件,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关心、支持、尊重和评价,也应以"依法执教"作为一个重要准绳。为此,"依法执教"要强化宣传和舆论,让人人都知道教师职业道德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规范和标准。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树立教育公平公正观念,把握教育中法律的尺度,千万不要一时冲动,造成严重的后果。

❽ 新时代教师七大核心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的知识素养;2.教师的能力素养;3.教师的道德素养;4.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其中最爱考察的就是教师的知识素养。知识素养一共包含四个方面:(1)政治理论修养: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知识首先要扎实;(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要上知天文,下同地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同时需要具备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除去知识素养外的其他三种考察的比较少。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三种: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态度;其中考察最多的也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四种:(1)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专业知识。教数学的老师需要精通数学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常说“多走一步,深入三分”,说的更多的就是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即作为教师需要懂得关于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3)实践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内容;(4)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过的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教学技巧层面,比如:如何导入,提问分组活动等。专业态度包括三方面:教育理念,专业情谊以及教师职业道德;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在考试中最爱考察的内容为多选题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1)先进的教育理念;(2)良好的教育能力;(3)一定的研究能力。

❾ 一下哪一项是一个哪一项不属于教师依法执教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法》[①]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从教育基本法的高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作出这样的规定,充分反映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坚定意志。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守着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未来的社会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依法执教

所谓“依法执教”, 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要守法,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依法执教”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二、教师应如何做

教师是一个社会成员,承担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实现依法执教,首先要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法学作为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对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法律理论应做重点理解和掌握。应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学习教育法律专门知识和一般法律知识的关系。教育法律专门知识和一般法律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既要学习一般法律知识,也要掌握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基本知识。

(一)要懂法

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必须遵守法律的这项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已经颁布二十多年了,上面明明白白规定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教师依法执教。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难免会遇到问题,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尤其是我们在面对差生或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更应当选择适当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中去,帮助他们,同时还要有耐心,做好“问题会反复,方法会无效”的心理准备,再次帮助他改正缺点。

(二)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不胜枚举。可以说,依法执教目前还远未得到真正落实,依法执教仍然任重而道远。

❿ 教师为什么要依法执教

(1)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做到依法执教,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服务。
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教是指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法律规定,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有关教育的活动。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依法执教,否则依法治教就不能实施。因为依法执教要求教师懂法守法,履行法定义务,执行国家政策对学生进行教育。
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必需:作为依法执教的主体,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执教能否顺利实施,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优劣。一些侵犯学生人身权利及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更需要教师增强法律意识,善于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热点内容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13:49:20 浏览:124
地方政府规章有效期多长 发布:2025-01-23 13:33:46 浏览:306
北京丰台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3 13:27:13 浏览:26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3 13:14:02 浏览:616
法院个人荣誉 发布:2025-01-23 13:10:17 浏览: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龄 发布:2025-01-23 12:42:36 浏览:545
公民道德视频 发布:2025-01-23 12:25:13 浏览:991
我国劳动法不认可双重劳动关系 发布:2025-01-23 12:06:33 浏览:890
司法仲裁委员会 发布:2025-01-23 12:05:17 浏览:306
温州中级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3 12:02:52 浏览: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