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的发展
A. 论青少年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父母就做得很好,连当年侵略中国失败的日本都做得
在社版会上,青少权年也有属于自己的义务。首先得爱护公物,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却有深厚的实际意义。第一、公物并不是私人的,能够不损坏不属于自己
东西的人定是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只有做到不损坏公物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有用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做到要保护我们所生存的
环境,这也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有一句话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只有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在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好好学习,聆听知识的声音,还应该把这里当成锻炼道德品质的地方。学校里每个班都有几十名学生,每天难免不产生许多
的垃圾,可是许多同学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踢一脚,继续走。这时候就是考验你道德的时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它们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因为班级其实就是
你的另外一个“家”,只有保持这个“家”干净整洁,我们才能有好的心情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品格得到升华。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制力。不畏时代潮流的冲击,长大后做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人。
B. 科尔伯格认为青少年到早期成年的道德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第三和第四阶段:特点是好孩子定向和好公民定向
C. 1.+青少年品德的发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30
D.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德育起着什么作用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德育起着什么作用。回答: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德育起着(主导)作用。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不起作用是不存在的,主导作用是介于决定作用和辅助作用之中的一个区间,决定作用与辅助作用分别夸大和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只有主导作用是正确的。
E.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发展特点是什么并阐述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发展特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处于这一道德水平的儿童会以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
2、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的特点是:能够理解社会规范,认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和他人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遵循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也决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一般来说,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的孩子属于习俗水平,16 岁以后有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此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够理解和接纳本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外在的教育或练习都无法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应用
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 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也无法超越。
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输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
在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只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 没有道德情感的共鸣,没有道德行为的训练,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道德问题并非通过课堂讨论就可以解决,它往往与团体氛围、人际环境有关,因此,道德行为的实践也是提升道德推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F.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G. 如何实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的创新与发展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3.67亿,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学校、家庭的神圣职责。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上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的下一代。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战略工程,是民心工程。全党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这一工程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政治思想淡化。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反思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其政治观点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认,在青少年中的确存在着政治思想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入党、入团的强烈愿望.二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感到厌倦、没有动力。有些青少年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态度不明确,对这一理论的掌握和认识不容乐观。三是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越改越乱,越改越糟”。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尚不能深刻地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而是盲目地归咎于改革,并且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二)人生价值观念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确实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学习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传播,影响、诱惑着青少年。从青少年思想实际看,他们正处于思想道德成长的困惑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还不能达到全面、辩证、深刻的认识和辨别,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呈现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集体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崇尚自我、崇尚权势、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具体表现在:一是盲目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呈膨胀趋势。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就有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二是贪图享乐,崇尚拜金主义。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挣很多钱,成为富豪,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把有钱、升官掌权、有宽敞的住房和建立幸福家庭当做人生最大的幸福,暴露出少数青少年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三)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淡薄。总体来看,大多数青少年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也要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缺乏思想道德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感。在紧要关头,不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抱着“与己毫不相干”、“别人不管,我也不管”的消极态度,“旁观看热闹”或“绕道走开”。二是在对待父母方面,不能恪守传统家庭伦理思想道德,热爱、关心、孝敬父母,在生活上帮助父母,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慰籍,甚或向父母伸手要钱。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思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二)思想道德教育空泛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主体、内容、形式分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如目前思想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上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教育机构主要是灌输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参与率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果知行分离。目前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青少年在思想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思想道德认知上都知道怎么做,但思想道德行为却做不到。(三)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脱节。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思想教育的功能。很多家庭也都在奉行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的智力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把孩子推给学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社会合力尚未形成。没有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也尚未建立健全。结果是,“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口径相互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如白纸般单纯的孩子。据研究显示,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在三岁以前养成的,俗话说的“三岁看老”一点都不为过。孩子在入学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之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人生的习惯,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在入学之后成年之前,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相处得最为紧密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素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而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很难指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形成诚信的美德和坚持诚信的作风,也很难让其养成自觉遵循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父母及成年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父母的思想道德表率作用以及富有思想道德感染力的家庭影响。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爱、自律,努力成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榜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养不教,父之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古训就要求家长应当承担起这“启蒙导师”的责任。(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意“三突出”:一是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充实适应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新内容,重视个性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教育,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健康人格意识;重视适应未来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增强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的智力水平。二是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中,突出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给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使人充满美好的憧憬,面对艰难而依然奋进不止,乐于奉献,乐于牺牲。因此,要从培养民族精神入手,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活教材,让青少年耳际始终回荡历史洪流中从未停息过的图强振兴的呼唤,从培养爱国情感入手,树立远大志向,因势利导,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激起有远大理想的行为。三是在选择具体教育内容中,突出年龄特点和教育层次。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必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最适宜的时期,把最需要和最可能接受的东西教给他们。比如,我们可以按照童年期(10岁以前)、少年期(11-15)、青年前期(16-18岁)这一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方法,确定内容,实施教育。童年阶段要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和健康人格,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谐交往的技能。少年期要重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人做事遵循思想道德原则。青年前期应当以生涯教育和社会责任为重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另外,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也要讲求层次,正如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个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教育内容分层次,有利于不同思想层次的青少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思想道德取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思想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的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思想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思想道德楷模,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界、学校、家庭要一道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H.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发展特点是什么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发展的特点主要反映在道德动机和品德心理特征两个基本方面。
在道德动机方面的特点是,主导性动机已经初步确立,道德动机趋向稳定但仍然存在着多变性,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特征明显。
在品德心理特征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诸因素表现出更高级的形式和质的飞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共同促使青少年品德的成熟。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这一知识点在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比较重要,在科目二《中学教育与能力》近几次考试可发现,16年上半年考试中考过1道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单选题。
17年上半年考试中考过1道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论述题。19年、20年下半年考试中各考过1道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单选题。
I.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有起伏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成熟性
J. 青少年关于道德教育 的例子
讨论中首先涉及道德教育与学校现行德育内容的关系。我国多年来在学校中主张广义的德育,认为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扩大德育涵盖面,容易削弱德育的效果。因为个人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人的不同层面,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如果将它们一概纳入德育学科,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教育,势必削弱教育效果。同时,我国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大德育”概念,也不利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对话、互补共长,建议对“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就学校教育中现行的大德育内容而言,道德教育也具有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地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李雨村研究员认为,需要高度认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才能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中严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真正地认识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功能。文件中和讲话中的认识并不等于对该问题的真正认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真正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才是学校和教师的教学问题。只要真正认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操作环节上解决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研讨会在充分肯定学校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所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天津42中学刘春老师认为,当前各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单纯用学习成绩衡量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重德育灌输轻德育实践的现象。道德教育中忽视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导致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甚至出现双重道德人格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还存在着社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的严重现象。
天津商业大学范书生教授认为,大力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是学校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和重点。道德养成教育虽然不是现行德育中的全部,但却是德育的根基。德育的本质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为根本的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中心环节,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人的道德结构的发展就是在掌握和运用道德认知、培养和重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检验德育过程成效的最终结果。离开养成教育,德育便会脱离社会与生活的实际而流于空泛的形式。
天津大学刘彦生教授认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较为简单陈旧。只强调理性知识,没有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密切结合;习惯于外在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和情感作用。习惯于德育要求的一刀切,忽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机械、呆板的德育,由于未能尊重和顾及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往往造成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甚至多重道德人格的现象。需要研究和借鉴中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用以加强和改进当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些理念和方法。应当在尊重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主体的体验教育;重视人格培育与提升。
天津科技大学刘阳认为,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应当充分注意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学应用并建立起实效反馈机制。国内关于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得时间较短,导致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应用过程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德教育实践中要科学地应用道德教育模式,处理好某些认识和实践问题,包括需要透彻了解道德教育模式与受教育者各自的特点;坚持多种模式的兼顾性与某种模式重复性的统一;坚持道德教育模式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应用过程中的实效反馈机制。科学的处理道德教育模式应用过程中的环节,将成为调整与改进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仲崇盛则提出,要高度重视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甚至破坏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假、恶、丑的问题,或者说一些其他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假、恶、丑问题。真、善、美永远需要社会重申和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