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语论道德

论语论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3-22 20:08:24

㈠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话

可以说,论语通篇讲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
为师者的道德,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学生的道德。

㈡ 论语所阐述的道德理念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㈢ 十篇关于道德的论语

整部《论语》就是在谈道德品质问题,只不过有的是直接论述,有的则是间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则是反面的,这里列举一些。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7.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2.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㈣ 关于品德的论语

论 语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译文】 朋友从远方来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识,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原文】 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译文】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译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译文】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译文】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对的一面学习,看到他不对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 暂时没有长远的困难,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译文】 在考虑自己站得住时,也要想到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这是一个做仁者的处世态度。

【原文】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译文】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
【译文】 孔子称赞卫国大夫孔圉,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译文】 求知时在心里要有一种生怕追赶不上那样的感觉,对学过的又好像有一种生怕丢掉什么的感觉。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 只读,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他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原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译文】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原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
【译文】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译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为政》
【译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译文】 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摒弃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了;反之,则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原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 静默思考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过则勿惮改。-《学而》
【译文】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译文】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译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译文】 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种从政美德: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译文】 四种从政恶习: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译文】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义,小人只知道图小利。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译文】 不怕没有位置,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译文】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
【译文】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
【译文】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
【译文】 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译文】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译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原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稳妥,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原文】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 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原文】 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译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译文】 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危害亲人;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译文】 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孔子看不起夸夸其谈之人,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原文】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译文】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译文】 老师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原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
【译文】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译文】 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译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译文】 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译文】 君子只谋求道行道,...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七节

【译文】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原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八节

【译文】 当时有一些人对孔子的看法是,认为他是一个明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节

【译文】 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节

【译文】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第十五 第四十节

【译文】 主张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节

【译文】 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节

【译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第十七第四节

【译文】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㈤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什么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子曰:“士志于,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出自:《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心中怀有的是诗书礼仪;君子心中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㈥ 论语中关于道德比温饱更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就是说,有温饱导致有道德。温饱决定了道德。《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这里所说的教化,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显然,孔子认为物质利益、物质生活和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在次序上有先后关系。“先富后教”包含着后者受到前者制约的意思。

㈦ 《论语》十二章 哪些话关于道德修养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主要有这样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一日三省吾,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其实是道德底线,咱们应当做到.

㈧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论语关于修养

[1]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

注释:①好、恶:好,去声,音号,喜爱;恶,去声,音误,憎恨;讨厌。②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③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词,大概的意思。对“有之”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联系上句未见力不足者来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是联系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来理解。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自己划定界限,不想前进。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求诸己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患:忧虑。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学,或立于其位的才学。��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好学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①居:坐。古人回答长者的问题要站起来,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荡:好高鹜远而没有基础。④贼:害。��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
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申)。②三省:省,读xǐng醒。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③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⑤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讲解: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它强调了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三省,过去有的解释为三次检查;有的解释为从三个方面检查;有的解释为多次检查。总之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对人、办事尽心竭力。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①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与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释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恶,二人都是我师。这样解释似太拘泥于“三人”的字义,反离开了原意。��

[5]敏于行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①所以:以字有几种解释。一作使用讲,一作作为讲,这两种解释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与讲,所以,所结交的朋友;一作动因讲,所以,所抱有的动机。②所由:由,经由。所
经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乐。所安,是指人对于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过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于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隐藏,藏匿。��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②圬:音wū乌。抹墙用的抹子;粉刷墙壁也叫圬。③于予与何诛:诛,责任。与,语气辞。这句是说:对宰予还怎么责备呢?有对他不可教诲的意思。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6]改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①。”��

注释:①观过,斯知仁矣:旧注说,赞同仁道的有三种,仁者是实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实行仁道有利于自己而赞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强按仁道去做。赞同仁道的表现虽同,思想本质却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的,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所以说观过,斯知仁矣。也有的书上引用这一章时写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迁怒:迁,转移。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的上面。②贰过:贰,重复的意思。贰过,重复犯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说陈司败是人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名稠。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⑦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过则勿惮改③。”�

注释:①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②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这一解释较合孔子原意。③惮:音dàn但,怕,畏惧。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礼兼备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8] 以友辅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释:①里仁为美:里,住处。这里借作动词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②择不处仁:处,音chǔ杵。居住。择,从上文看是指选择住处,但也可解释为选择职业、选择朋友等等。《孟子·公孙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择业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有两种解释:一,于避开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谄媚;二,惯于装饰外表而内心不直。③善柔:善于以和颜悦色骗人。④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调节人的言行使之达到中和的要求。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③佚:同逸。④晏乐:沉溺于饮酒作乐。��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9205145.html

论语关于教育

1·7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夫妇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③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①:‘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修:修,音xiū修,乾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乾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①稼、圃:种五谷叫稼,种蔬菜的地叫圃。为圃,种菜。②用情:情,情实。用情,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3·5 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②专对:独立对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①为人、为己:有不同的解释:一,为己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学问上有所得;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因此为己能身体力行,为人则只能夸夸其谈。二,为己指德行一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等科。孔子并不否定为人之学,只是必须以为己之学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①无类:类,类别。无类即不加分类区别。��

17·4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莞尔③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地名,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这里是说子游用礼乐来教化百姓。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优:有余力。��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论语关于教学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注释:①回:孔子早年学生,姓颜名回,字渊。②不违:不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③退而省
其私:一说是考察他与其他学生私下讨论学问时的言论,一说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应写成自习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发:发明、启发。��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释:一,一般解释是: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二,把温故与知新作两个方面来解释,说“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前一解强调从温故中知新,可以与1·15章“告诸往而知来者”,7·8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联系起来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注释:①罔:有几种解释:一,迷惑;二,诬罔、受骗;三,罔然无知。②殆:有几种解释:一,危险;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①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①子张:孔子晚年学生,姓颛孙,名师。②干禄:干,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官职。③阙:缺。这里作放置一旁讲。④疑、殆:同是怀疑的意思。《论语集注》认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于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过失。��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①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还没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里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①校:音jiào叫,计较。②吾友:旧注一般都认为是指颜渊。��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兴:有两种解释:一,《诗经》中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叫兴,因此这里的兴是引譬连类,联想的意思;二,兴起,激发感动的意思。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及各国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两种解释:一,讽谏上级;二,怨而不怒。⑤迩:近。��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

注释: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部分头两篇的篇名。马融说:《周南》《召南》……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说:“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②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比喻什么也看不见。��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22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

㈨ 论语中关于品德的名句

1.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
2.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众人的愤怒是不可以触犯的,专权的欲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此话反映了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子产认为,如果触犯了众人的愤怒,政权就无法维持稳定,若想专权独裁,实在是难以实现。
3.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讲述的是只有以民为本才是最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制国”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常”则是不变的原则。这句话的大意是,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原则,即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
4.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_宋·苏轼《荔支叹》。
登,丰收。瑞,祥瑞、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不饥不寒,这就是最大的祥瑞。此言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上天垂示给统治者最大的祥瑞。这句话表现了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变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圣人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想法,他们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老子规劝君王的话,意在告诫统治者一切决议,均应从民意出发。
6.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孟子·离娄上》
说明了百姓对仁政的迫切向往之情。所谓“走旷”即在旷野上奔跑的意思。百姓对仁政的向往,就像是水总是往下流、野兽喜欢在旷野上奔跑一样。
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民贵君轻,并阐明了国家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应当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社稷”指的就是国家,而“君”指的就是国君。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接着是国家的利益,最后才是君王的利益。
8.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吕氏春秋·顺民》
能够在失去民众拥护的情况下而建立功名的人,这在以前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此语讲述的是民心向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任何人要想建功立业,没有大众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㈩ 《论语》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热点内容
上市公司并购有哪些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11:09:55 浏览: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条件 发布:2025-01-23 10:55:41 浏览:504
法院不支持20 发布:2025-01-23 10:40:01 浏览:161
法院招财务 发布:2025-01-23 10:05:18 浏览:808
荆州法官助理 发布:2025-01-23 10:00:17 浏览:152
宠物进酒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10:00:14 浏览:454
玉树州法院升 发布:2025-01-23 09:45:37 浏览:513
通辽律师在线咨询免费热线 发布:2025-01-23 09:25:08 浏览:472
新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 发布:2025-01-23 09:20:33 浏览:898
道德经女门 发布:2025-01-23 08:29:27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