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宗法法治

宗法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3-23 01:57:38

⑴ 分封制和宗法治的区别,联系,详细点。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⑵ 宗法制是不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

有点是: 叩击着亘古未损的石板,我们走下了万里长城,来到宏伟的故宫,惊叹于它的庄严博大。可是谁会想到,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侵染着浓浓的皇权!沿着长江黄河的流水,我们探寻着中华民族的根。流过龟裂的黄土地,流过冰冷的黑土,流过南国的沃野。两条河如两条血管,把血液输送到中华大地各处。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贯穿于五千年没被风沙填塞的血脉。
皇权与血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如两只巨轮,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马车,而拉动马车缓缓前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
中国宗法制根源于皇权。中华大地上出现过一个个自称皇帝的人,掌握了权势,把他人按与自己血缘亲疏关系分成层层等级,把偌大的国家置于家族的管理之下,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原始社会晚期,父权在氏族中至高无上,一群宗族成员簇拥着一个首领,这是宗法制的雏形。到了西周,姬发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建立起“传嫡不穿庶,传长不传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从此,这一制度作为立国原则,被延续数千年。宗法制也由此建立。
这些想必大家都了解。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追问历史,追问过去,再来追问今天。
我们为汉民族把脉后,发现了一种听天由命、羸弱无能的病态,便疑惑地去探索病因。终于,宗法制严密的体系轮廓在眼前渐渐清晰。作为统治者,若想毫不费力地控制人民,最好的办法就是愚民政策。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你命该如此!只能接受,不能反抗!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在《道德经》中公开宣扬愚民政策。甚至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称,要不得不撒谎骗群众,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以便于统治。但是西方在控制、压制人民这方面,显然做得没有中国好。因为我们有宗法制度 。
宗法制在国以君主为中心,在家以父长为中心,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像一条条锁链牢牢把人捆住。更可悲的是,统治者的长期宣传和人民的一味接受,形成了一套封建伦理观。违背君主、父长的个人意志,竟上升到违背人伦、违背天理,会成为“人民公敌”,遭世人唾弃。长期的愚民,在政治上造成停滞不前、不知变革的局面。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可能做太大举措,群众又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社会自然是死气沉沉,故步自封。所以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国家”。我们反观一下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的统治者,宣称自己实行的是最好的制度,推广的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思想,只有自己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自己的统治是历史的需要,是必然的。这是不是一种愚民政策?这有没有阻碍本应有的进步和变革?
制度的构建和巩固需要愚民政策,而愚民政策的推行深入,则引出了另一个制度——封建科举制。统治者要养一批鹰犬替自己服务,最好是从教育下手。人们对科举制的批判已经够多了,在此不需赘述。我们要谈的,是中国当今的教育。康有为总结八股取士有三大罪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这对中国当今教育同样适用。中国教育不教人创造而强行灌输,扼杀天赋、才能;用应试教育来淡化人际关系,造成亲友、师生间紧张处境,这从近年屡见不鲜的弑师案件中可见一斑;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在酒宴席上摔爬滚打,在官场勾心斗角的官员。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塑造出一种伦理观,把考试冠以高尚的“学习”之名,你考试不好就是不学习!就是没文化!就是不学无术!就是废物!最令我们毛骨悚然的是,这种伦理观已经根深蒂固,违背这套伦理观,就是在和社会作对,不但会受到学校教师的压力,更会受到亲友的压力。而他们残害你的理由,又是那样大义凌然!因为你不“学习”啊!从这,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宗法制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我们再回到宗法制本身来说。许多人在谈到宗法制时认为,它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好多国人沾沾自喜,自以为中华文化重伦理道德,我们比西方人有道德、有人情味。西方人之间那都是些冷冰冰的金钱关系。还说西方人,现在都开始学习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一副得意的神情溢于言表。我个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为,当我们揭开尊长孝悌的伪饰,发现的只有冰冷的桎梏,没有丝毫人性。在宗法制度下的那些所谓的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完全是在封建伦理压迫下的伪装,谈不上丝毫人情味。在这种压迫下,本应正常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的感情,被畸形化。我们能说那些夫死后自杀的妇女,是对她的丈夫一往情深吗?我们能说那些赔上性命来博取父母欢心的故事,说明了父子、母子间深厚的感情吗?
接下来,我们再对比一下中西方的状况,来浅谈一下中国该如何挣脱宗法枷锁。
西方历史上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专制时期。从古罗马帝国到英法的王朝,都是帝王至上的封建社会。但都没有形成中国这样严密的宗法制度。有人解释,这是因为西方在形成一个个国家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瓦解了氏族紧密的血缘关系。而中国在形成国家时,生产资料仍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氏族贵族利用血缘关系来统治,便形成了宗法制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可以更深入一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不需要和外界有太多交流,形成了重农业、安土重迁的思想意识。而作为西方文化起源的古希腊,则是一片片支离破碎的岛屿,这促使西方形成善交流、重商贸的观念。我们来省视一下中西方文化中的两大主流思想:儒教作为宗法制坚固的根基,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神学。其实,二者都是一种人伦纲常。儒教教导人们“仁爱”、“仁者爱人”;基督教告诉人们要“爱你的友邻”。但它们却一个稳固了宗法制,另一个消磨了宗法制。这是为什么?
儒教宣扬的是君权,它根本上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基督教宣扬的是神权,进一步讲是神权赋予每个人的平等人权,神的至高无上、神权的唯一,意味着人的平等。中世纪的教会打着上帝的旗号来统治人,这是违背神权精神的。人们有更充分的理由,来追求神赐予人的平等人权。可见,西方文化核心思想中就蕴含着平等精神,反对宗法制。而没有本土宗教的中国,只能把目光投在“天子”身上。中华文化传统本身就缺乏自由平等的人权精神。怎么办?很简单,只有放下泱泱大国的架子,好好向西方学习。
宗法制对中国最直接的危害,是让我们现在这个所谓民主法治的国家,仍然林立着一个个“土皇帝”。机关里,大到一个局,小到一个部门。是个官就知道玩权,甚至只知道玩权。“一把手”就是当之无愧的“国王”,他们的子女即使天生痴呆,也一定会有个好职位。什么民主啊,法治啊,形同虚设。所以,在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见到的仍然只有宗法的牢笼。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那西方的民主制可不可取?我认为完全可取。学习西方民主法治、选举制度、议会政党制度,是对我们文化缺失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像那些畏畏缩缩之人说的那样,是全盘西化,是否定自己的传统。
只有引入西方这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精神,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宗法制的阴霾,才能真正开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宝库。中国社会中,那一个个呼风唤雨的“土皇帝”才会灭亡。等到那时,我们才可以真正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 为什么说宗法制中最大特点的是“士”,他是怎样的职务,与卿大夫有什么不同

你的说法是错误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的等级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周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儿子封为诸侯。依此类推,士的嫡长子继承士的爵位,其余儿子为无爵的庶民
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这一制度的钮带是宗发制的最大特点

⑷ 法家法治学说的历史进步性和负面影响

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号,并成为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即所谓“以法治国”、“垂法而治”或“缘法而治”。
一、“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法治”与“礼治”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其一,“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度而提出。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观,而法家则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二者的不同,表现在对宗法制的态度上,即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礼”)与代表新兴地主利益的制度(“法”)的对立,分封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立。
其二,“法治”是针对“礼治”所重视的“德治”、教化而提出的。没有“德治”的诱导,“法治”便不可能产生。
其三,“法治”又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主”作用的看法,表现为重视“君智”还是“君法”的对立。

二、“法治”的理论根据
法家以自己的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
法家认为,人人都具有"好利而恶害“或者”就利而避害的本性,在“好利恶害”的人性面前,仁义德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法令赏罚才能奏效。法家还通过对历史演进的叙述和古今社会的对比来论证“法治”的现实可能性。商鞅把人类社会分为四个阶级:“上世”、“中世”、“今世”、“上世”。“上世”可以靠“亲亲”,“中世”便只能靠“仁义”;而到了“下世”,“亲亲”与“仁义”都已行不行了;“今世”更不能沿用这些旧的方法。其结论是:“不法古,不修(循)今”,必须“当时而立法”。

三、推行“法治”的方法
法家不但提出了“法治”的理论,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立法原则
法家主张立法大权应该由君主集中掌握,所谓“生法者,君也”。他们提出了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
1.循天道。即法令的制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要求。
2.因民情。指法律的制定要以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基础。
3.随时变。指立法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实际而变化。
4.量可能。指立法时要考虑实行的客观可能性。
5.务明易。是指法令一定要明白易知,便于遵行。

(二)执法原则
为了推行“法治”法家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1. 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使其既“显”又“明”。
2. 任法。要求远贤智,弃私议,有法必依,执法以信。
3. 壹法。包括三个方面: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首先,法家反对政出多门,认为立法大权必须全部收归君主。其次,必须保持法律内容的稳定和协调。再次,必须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法令上来。
4.从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无等级两个方面。

(三)运用赏罚
法家非常重视赏罚,并提出了运用赏罚的主要方法:
1.“信赏必罚”。指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2.“厚赏重罚”。商鞅认为,只有“ 重厚”和“刑重”才能使民众相信君主和法令。
3.“赏功罚罪”、“赏勇罚法”与“赏富刑贫”。商鞅认为“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
4.“赏誉同轨,非诛俱行”。指思想观念、社会舆论要与法律赏罚相一致。法家主张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统一到法令上来,所以商鞅强调“壹赏,壹刑,壹教”5.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商鞅公开宣称:“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四)“法、势、术”结合
“法”指法令,“势”指权势、权力,“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法家对于处理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以法为本。法家认为法、势、术都是君主不可离开的工具,没有权势,就无法推行法、术;没有权术,虽有政权和法令也制止不了“奸臣”;而没有法令,便无从督察、管理和制裁。三者之中,法令最为重要,必须“以法为本”而兼顾势、术。
2.法与势的结合。慎到提出权势是君主制服民众的根本条件,是“令行禁止”的有效保证。在处理法与势的关系上,法家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法、势结合,第二,“势”由君主“独制”,而法由“群臣共操”。第三,以法令加强权势。
3.法与术的结合。法家之术,专指君主驾驭官吏的权术,法家认为,权术与法令一样,都是君主治国的工具,是专制权力的保障。法家提出了以权术加强和实稀胺ㄖ巍钡姆椒ǎ饕硐衷谌龇矫妫?
第一,“无为”之术。即君主执法治吏,事不亲躬,充分发挥臣下的能力。
第二,“循名责实”之本。即以法令要求官吏尽职尽责,名实相符。
第三,“潜御群臣”之术。指不能公开的制驭臣下的“暗术”,即阴谋诡计。
综上所述,法、势、术的结合,是法家思想的总结和归宿。

⑸ 分封制与宗法治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⑹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出现的时间先后

分封是为了维护统治、防止商周的复辟以及开发
周王朝“宗法制”,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这是安定后才有的
所以分封早于宗法

⑺ 商周时期宗法治主要内容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⑻ 宗法制与家长制的区别

家长制产生于原始公社末期,作为家长的男子掌握经济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专位,其他成员都要绝对服从属他。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家长制偏重对权利的掌握,宗法制偏重于权利的世袭。

⑼ 宗法制度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政治方面: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的人的管理,因此为古代人治的社会状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经济方面:因为人治方面,因为人与人的相互管辖,在封建社会底层就形成了以阶级为基本层面的社会层次.比如县令,员外.他们都是一定范围内既得利益的代表者,然后各曾上推到皇帝.这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树形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下,必然衍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文化方面:以上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必然导致了黄老的民众思想和儒家以"礼"为核心的统治思想.
综述以上三个方面,所以对法制的影响必然是法不平等"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刑民不分(这点具体和经济原因牵扯比较大,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没有了以交换为目的平等民事行为的必要,自然民商法律就没有了存在的土壤)"
就说这些吧,这个题目很大的.多了几万字都说不完.
提示:可以根据民主政治,商品经济,理性文化这三个法治的前提条件为方向,类比阐述古代法制.
人文科学这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说了这么多了,你要是采纳的话好歹加点分吧.我给学生讲课都没这么详细.

热点内容
上市公司并购有哪些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23 11:09:55 浏览: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条件 发布:2025-01-23 10:55:41 浏览:504
法院不支持20 发布:2025-01-23 10:40:01 浏览:161
法院招财务 发布:2025-01-23 10:05:18 浏览:808
荆州法官助理 发布:2025-01-23 10:00:17 浏览:152
宠物进酒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23 10:00:14 浏览:454
玉树州法院升 发布:2025-01-23 09:45:37 浏览:513
通辽律师在线咨询免费热线 发布:2025-01-23 09:25:08 浏览:472
新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 发布:2025-01-23 09:20:33 浏览:898
道德经女门 发布:2025-01-23 08:29:27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