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读道德经的感想

读道德经的感想

发布时间: 2022-03-23 12:04:04

A. 道德经感想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B. 对道德经的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C. 《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思路: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具备了德善和德信,然后再浑其心,注其耳目,唯有如此,才可能圆满处理事情,如果是相互之间总是不能达成共识,便就没有和谐可谈了。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

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为老百姓办实事,圣人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

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D. 道德经说什么读书感悟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篇一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资料在这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好处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E. 自己对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

每一个人都是师者,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必须首先要让自己始终不懈,坚持走在正道上。探寻宇宙真理,挖掘生命实相,让自己跳出自己的生活,站于更高处,锻炼俯瞰之力,提升觉知之力,把自己的良心、道心、爱心、慈悲心,以及责任感等充分激发出来,让生命品质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灵回归真正的自由,时刻走在幸福和谐快乐之路上,才是一个真正的师者。

通过学习《道德经》第四章、第五章,进一步理解了“道”为一切万有的总源头,感恩天地万物的化育养育之恩!世间虽无绝对的公平之事,但我们应生发平等之心对待万事万物,因为我们本同根同源;我们要返璞归真,回归到生命最清净的状态,把生命经营好,把人做好,把该做的事做好,感恩每一天!感恩天地万物创造出的无限精彩。

通过学习《道德经》第六章、第七章,进一步认识了天地父母的浩瀚、伟大与神奇!他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私地化育成就万物众生,我们应当时刻充满感恩与敬畏之心!“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我们应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国的发展大潮,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只有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F. 《道德经》感悟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通过读过的内容,给出一定的感悟,最后做出总结。

无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为,人生下来,活下去,生长老死,本自然之过程,一切随其自然。并随大自然而为之,白天活动,夜晚睡觉。饿则吃,困则息。

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工作上,本有的各负其职。每个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岗位上的基本任务,责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职务。

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G. 对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H. 读道德经有感50字

读了道德经以后,感触非常深,中华的大地上 几千年前就有了这么深奥的智慧。道内德经容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它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是一部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I. 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政府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人大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政策、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J. 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是什么

《道德经》感悟:

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依稀记得小时候跟着哥哥姐姐们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只是觉得顺口,根本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如今,重拾旧书,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但通读之后还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新感悟。

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活在当下的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物欲横流,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问“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为一名刚入路的新职人员,我想我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学技术,尽心尽职地担起社会责任,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些,需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抵御不良诱惑。

《道德经》中提得最多的是“道”,还数次提到水,“水”成为这“哲学长诗”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开头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道性”利万物而不争,才能“海纳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热点内容
朝阳几个法院 发布:2025-01-23 07:57:48 浏览:475
商标权利人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07:37:58 浏览:408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发布:2025-01-23 07:28:29 浏览:228
劳动法团建 发布:2025-01-23 06:38:49 浏览:868
公司法律顾问年度总结报告 发布:2025-01-23 06:30:36 浏览:143
经济法合同法提纲 发布:2025-01-23 06:30:27 浏览:456
陪标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06:14:52 浏览:15
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清单 发布:2025-01-23 05:55:24 浏览:658
公司法修改回购 发布:2025-01-23 05:43:20 浏览:271
经济法产品质量多选题 发布:2025-01-23 05:43:10 浏览: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