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是文化

道德是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2-21 14:32:35

⑴ 传统道德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容、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⑵ 什么是文明道德

)“讲文明,树抄新风,争做文明小使者;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争做文明小市民。”近日,长春市南关区“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卫生城”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北大小学举行。这是南关区贯彻落实全市“文明伴我成长”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的目的就是从抓未成年人健康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入手,动员组织全区未成年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文明,并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家人、亲属、朋友,了解“创城”、支持“创城”,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创城”实践中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不断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向深入。

⑶ 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先秦时代的《道德经》。

李耳口述,门人弟子记载而成。后人之所以难懂,。其中有3个主要原因。

第一,那个时候可能惜墨如金吧,徒弟在记录的时候,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只保留了师傅的话,这些门人弟子都把故事的背景和自己的对话部分删掉了甚至还可能删除了师傅的一些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话,去芜存菁。结果整整一本书都是干货。全是牛大腿,一条条的排列。那些筋骨、皮肤被去除的一干二净。门人们本意是想纪念师傅的功绩,却木想到在几百年后,形成了一部部费解的天书。就好比金庸小说经常提到的《心法》和《口诀》这两个概念。武侠小说中,遗留下来的都是《口诀》,其实也都是师傅的语录。但是木有记述师傅为什么要那么说。其实师傅授徒的时候,给每个学生都发一本教材,就是口诀。而是在传授的时候,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讲讲这样做的前因后果。那么这部分就是心法。口诀有记载,心法一般因为废话太多,只口授,不记载。所以那些学生自以为夺得一部《口诀》就可以练成天下绝世的武功,无非是痴心妄想罢了。更多的结果是走入歧途,走火入魔。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意义和意思完全不一样。

第二,李耳本人是灵魂修行之自然无为境界。后人境界修不到那个高度,如何解得?后世的翻译基本是望文生义,抠字眼。所以,只有修到无为之境,境界够高,语境出,意义自明。

第三,真修到那个境界了。明心见性,早就明白文字背后的暗示。很多是世人无法接受也是拒绝接受的。根本就没法翻译。

道,指的是宇宙本源。德:这个字,在古代和“得“是同一个字。意思也完全一样。翻译到现在,就是得到、获得的意思。那么道德的意思,就是道理和手段。再准确的来说,道是世界观,德是方法论。那么道德的概念就是通过“道”这个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如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从修心养性开始走,为人处事从不要故意作为开始,用“得”来实现“道”。

以前的文人吵架,说对方你不讲道德。其实是说这个人性格脾气不好,或者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成熟,水平低。跟现在讲的伦理,一点关系都木有。
“得”分有形之得和无形之得。换句话说,就是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看不到的内心体验到的精神财富。道和德是人生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道德这个高度,在整个人类中都凤毛麟角。
同时,道德的原理完全符合物理热力学的三大定律。就算是地球毁灭,这些原理(自然规律)也不会改变。
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必然是道德文化。万法归一归道德。

⑷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
,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
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
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⑸ 你是如何看待道德文化

一、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征

《汉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这些官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目的与功能都不外乎道德问题。

《大戴礼记》中说:“古之卿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礼,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智。”这表明,“司徒”等官职在尧舜时期就已经设立,“道、德”治理在五帝时期就成为政治的主轴。

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上溯其祖根,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以原始“易学”为标志),成形于黄帝的“法道文化”(以马王堆出土《黄帝四书》内容为标志),成熟于老子创立的“道德文化”(以《道德经》为标志),她们共同组成“以易阐道、以法论道、以德证道”三部曲,为诸子百家之源头,为中华文化之发祥,非常完美地构成中华道德文化大系统。老子创立的“道德文化”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所以,中华文化从本质来讲是道德教化的文化,道德回归、道德熏陶、道德实践、道德修养、道德传播等,几乎是中华文化精神与内容的缩影。

二、道德文化的基本价值

(一)自觉忧患。内修道德,见微知著,具有高度的预见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叫做自觉。将自觉常态化,成为心灵深处亘古回荡的警钟,则为自觉意识。大众自觉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企业与个人规避风险的基石。

《周易》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识说,一个富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终日不懈地自觉激励,晚上也要戒惧警省,这样即使有祸端也能避免。老子认为:“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意思说,在矛盾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提前介入,在乱象还没有显现的时候就预先治理。把自觉意识贯穿始终,就不会有失败了。在道德文化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涌现了大量具有自觉意识的精英,他们前瞻性地运筹帷幄,先觉地勘破迷雾,自由通达。如诸葛亮《隆中对》未出山已知天下三分,刘伯温《时务十八策》谋定大明天下……精英们从不在危难中缺位。中国的新一轮再发,需要人民的精英,更需要精英的人民。精英意识能否复制、普及为群英团体,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自信自强。自信是什么?它是一种轩昂的底气,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就有了正气而无傲慢;以文明沉淀为内涵,就有了厚实而无浮华;以民族认同为标识,就有了尊严而无自卑;以中华复兴为责任,就有了振作而不颓废。中华文化的自信一开始就站在道德关怀和天下主义的制高点上,把自我心灵修养(内天下)的抱负,扩充到世界和谐大同(外天下)的责任。

西方文化从苏格拉底开始,目光从自然中心转到自我中心,到今天泛滥成个人贪欲。现代西方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多的是通过征服自然满足自我物欲的意识。西风日渐,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提升全民素质,规避道德沦丧是非常迫切的课题。西方炫耀“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荒谬逻辑,建立在强劲军事、经济实力上的西方文化,以浮华耀眼的优越感给我们造成了空前的自信危机。西方科技和经济单纯发展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恶果正逐渐显现,这种“自己活不让别人活”的达尔文主义的模式成本过于高昂,不值得效法。

(三)睿智清醒。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即宁静沉思)才能产生智慧”,他特别重视在心灵美德基础上培养智慧。恩格斯最崇拜、欣赏的品德和机智兼备的军事家——亚历山大就出自他的门下。

《淮南子》中说:“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意思说,只有心修道德,才能产生自由驰骋于万事万物的大智慧。老子说:“前识者,道之而愚之首也。”意思说,浅表层的智力,仅是思想的外在光华,看似鲜亮实则愚昧的开端。如果失去道德修养的支撑,智与慧的开发不同步,听凭后天智力的单向发展,那么属于慧心的潜意识与预见性、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将难以透发,慧心也容易被蒙蔽。大智慧的精髓是“内求法”。中医学认为,肾脏蕴藏着支撑智力活动的能量,又称为“智德”和肾气,而肾又生精,精气上行补充于大脑,大脑与心灵相通,智力与慧性互补,一旦“肾精虚损”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病理表现。凡被酒色淘空了的身躯,智慧之光必会消磨。

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正需要静下心来睿智地重新布局和盘活新的增长点。我们的干部和企业主如果沉湎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同样会磨损锐气,耗散智慧。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第二次机遇》中反思:“谁要扮演当今全球的领袖角色,都需要有一种能够把握世界时代精神的本能。”人文是心灵之灯,儒雅是交流的润滑剂,隽永的智慧既可以使个体、团体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成本降低、资源得到高效整合及实现良性循环,还可以使我们肩负起引领人民克服各类艰难险阻的使命。

(四)勇担责任。在生物世界中,生物圈的分布格局呈金字塔形,层级越高,数量越少。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生物所起的作用最大,因为高端生物不仅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和资源最多,而且它们的微小变动将引发其他生物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力最大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就最大。

老子认为,人类对待自然的责任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违”(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竭力保持生态平衡而不敢有所违背);对待同伴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有高度道德修养的圣人,心胸宽广而没有私心,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里);对待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执一以为天下牧”(从道德的高度教化人民,统领社会与国家)。从而告诫:敬畏自然,共同呵护生存环境;效法圣人,一起维系人际和谐;以道德为最高宗旨,净化社会风气,规范大众行为。

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长期在水中劳作,腿上的汗毛磨光了,脚趾甲脱落了,腰以下的肌肉都溃烂生虫了。以至于人们感慨:“微禹,吾其鱼乎!”意思说,要不是有大禹,我们现在早已变成鱼虾了。他的丰碑建立在大地之上,后世的人称国土为“禹域”,就是对大禹最好的纪念。身处战国的乱世中,孟子说:“如果想以道德来安抚治理天下,在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可以肩负这个责任呢?”中华兴衰,我的责任。我们的社会责任是大国崛起大志向的外在显示和担当,从个人生存价值向国家社会经济进步共同的责任价值转变,从而在个人与全局、人与区域人、人与大自然之间传播持久的关怀和大爱。

(五)合作共赢。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天人合一”,人的机体与精神“形神合一”,所以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人体依赖“天人、形神”两大生态系统而获得健康,我国的生产与经济活动的成功同样依赖两大“生态系统”:这里的“天人”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生物链,这里的“形神”则是经济人与经营模式的关系链。在区域性合作的世纪,共生共赢及合作发展才是可行的路径,而独占和单打与信息共享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所以,所有行业企业理应放弃剑拔弩张的冲动,放弃非理智的恶性竞争,杜绝杀鸡取卵的同行压价,避免一窝风的重复经营,相互容忍地生活在“生态系统”共同的屋檐下。

《易经》中的“比卦”就蕴涵亲密团结、真诚合作的深意。老子说“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意思说:对创造的成果并不独自占有,对事业的发展并不唯我主宰,这样的合作关系才最为稳固,因为它的核心价值观是“玄德”——高尚无私的品德。老子不仅把市场利益视为生态资源,不允许个人擅自霸占,而且进一步把合作成果以及合作本身视为自然生态,恢复它公正独立、平衡共享的道德属性,告诫合作者和竞争者要从属、臣服于这个生态系统,遵循“天下为道” 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让生态系统隶属、沦落于人的私欲。即以敬畏心对待同类和生态、以“玄德”观巩固利益资源和合作态势。

将互利精神引进经济领域,制定道德约束,功利性的商业活动和资本运作才会恢复智慧、理性与温情。在一个经济体系里,经济行为主体把求自身利益与交换对方的利益结合起来,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要关心别人的利益。这也符合“经济最优化”的现代经济学规律。

(六)真情包容。高尚无私的德,是万物最大的公约数,德越淳厚,就越具有承载性和包容性,显示出的情感就越真切无私。

究竟如何才能具备这种承载性和包容性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意思说: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浩淼深渊,是因为它们善于居于下位,始终把自己摆得低低的,海纳百川地接纳了涓涓细流,成为水中的王者。历史上,周文王以“握发吐哺”的精神实行仁政,使天下诸侯和贤士竞相归附,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正应了老子的一句话:“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意思说:有德的人,他自然具备包容心和真感情,即使他走在前面,那是他引领大众迈向真善美的和谐之境,对百姓丝毫不构成伤害;即使他居于尊贵的位子,那是他勇担服务大众的职责,肩负天下和平、众生幸福的重任,对百姓丝毫不构成压力。所以天下都无法与此相争。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道德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建

(一)道德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兴衰

中华文明历史的沉浮就是一部道德文化的兴衰史,天下有道,则国家昌明;天下无道,则国家混乱。汉代道学的兴起,客观上促进道德文化的传播,唐代以“清静无为”为国策,从而形成百国来朝、四海宾服的道德文化鼎盛局面。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德文化进入了一个迟缓的发展变革的新阶段。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统治者对道德文化徒用其表,外有异族入侵,内因理学禁锢,由汉唐所积累的道德资源“莫之能守”,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同步,道德文化步履惟艰。后儒在宋明时期的自我拔高和不断僵化,偏离了道德文化的主线,故步自封,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为“西强中弱”长期格局的形成种下苦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文化的物欲主义影响下,非道德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事实证明,西方的弊端日见深重,西方自然科学、政治经济的代表人物不约而同地把探索、欣赏和崇拜的目光投向东方的老子、孔子,绝非偶然。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中华根文化,发扬道德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自身的道德信仰;要大力传播道德文化,推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修养,努力发挥道德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用。

(二)道德文化是价值体系不断成熟的最重要元素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将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时期称为历史的“轴心期”,他说:“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像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立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现在看来,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萌芽期,它以“道”的形式在中国的老子、孔子及其门生的的作中出现了,在西方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并发展延续下来,直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的价值体系开始进化,在与旧价值体系激烈冲突的过程中,新价值体系发展起来,这期间经过了许多曲折,经过多少代人的传承发展,并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汇聚融合,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上升为统治的意识形态,再经过长期执政的考验,最终形成了科学理性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类的历史便是这种价值体系的成长史,这同时也是人性与兽性冲突的历史,是丛林法则与和谐法则冲突的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一过程的成果,它是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马克思的理想的忠实继承和最终实现,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共同精神遗产。

从轴心期开始到我们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2500年的历史即是人的诞生成长期。直到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在列宁和毛泽东领导的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中,新的价值体系长出了主干,直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的价值体系成型,人性趋向成熟。

(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文化同源性

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西欧,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了中国。”

大文豪郭沫若还专门写了一篇《马克思进孔庙》,马克思描绘成孔子的学生。郭沫若写道:“马克思(对孔子)说:‘我想不到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位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他们的对话幽默诙谐又令人深省。

越南前国防部长武元甲元帅就公开表示过:他之所以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是因为他早年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他的道德观曾批判性地汲取了基督教神学道德观、黑格尔唯心主义道德观、康德自律论伦理观、费尔巴哈观点等诸多观点的有益部分,最终确立了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文化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与老子《道德经》的辩证观有许多接近性,来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都曾对老子的辨证观大为赞赏。道德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到人与自然关系都是相通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伴随而来的社会改革,需要我们架通中国道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桥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及时将道德文化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国崛起有力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我们今天研究和探索道德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传播和道德觉醒的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建增加丰厚的养分。

⑹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
、竹、民谣、黄土、
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
2、诸
百家
1.儒家(孔
、《论语》、孟
、《孟
》、荀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
庸》《
》《孟
》《论语》)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遥)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举贤、节俭)
4.
家(韩非、李斯、《韩非
》思想:君主集权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
、苏秦、张仪、《战
策》)
8.杂家(吕
韦《吕氏春秋》)
9.
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
《三
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
》孙武《孙

》思想:强调作战前
定要做
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
、朱震亨、李
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
主要
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

》、《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
说》、

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
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6、
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
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
戏剧
8、
建筑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夸说山河

固若金汤
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
山河



说:
家强盛
德政
山河




舟内

寇仇
《盐铁论》:
道德

仁义

曰:
道德

仁义

《左传》晋
公家



季文
相三君
私积

衣帛

食粟

藏金玉
器备
忠于公室
范仲淹:





顾炎武:
兴亡
匹夫

古代先贤懂
思想
立统
谐发展
根本

先秦




概念

简单


集合





音乐

必须
清浊、
、短
、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入、周疏
等声音
才能组
乐曲
若琴瑟

谁能听
王夫

六经责我

七尺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
惟德


《管
》称:

所兴
顺民
;政
所废
逆民
《论语》



北辰

德风
德草
季梁说:



圣王先

致力于神
君应

利益看作

利益
政权才能巩固
权者

养民

令尹
文说:

政者
庇民

旷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政权
失关键


向背
社稷

君臣

自古亦


意诚

1.
君者修德

德字



身率
使

躬行其实
民先
2.政





事扰民
且要
民;

家理财
养民

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
亲民


提倡


社稷



主张仁政论
仁义论


桀纣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其民

矣;
其民



民矣;


所欲与

所恶勿施尔
仁政必须与广
民众
利害相连
忧乐相通
乐民
所乐
忧民
所忧
《礼记》提倡
明德
亲民
止至善
修身
齐家


德政:




民免
耻;道



耻且格

即引导
率先;政

制禁令;齐


思想
引导
民遵守


则处
刑罚;刑
使

敢犯
苟免于刑

见善
善转变

德引导

礼节划

知耻并
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


政者

具;刑者
辅治
德礼则所





……
政刑能使民远罪

德礼


使民
迁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则民耻于

至于善者
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
作用


养民

使民
善至于至善

吉凶祸福



鬼神没能关系
吉凶由
祸福


所召
古代
神论者驳斥
祷祝、咒术、
卜筮等迷信思想

政治家晏婴认
齐君

由于
纵欲厌私
斩刈民力

祈祷



善祝
抵挡

民群众
统治者
诅咒

苦病
夫妇皆诅




……虽
善祝
岂能胜亿兆

三、民本思想:






邦本

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
商纣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阳
百姓说:
曷丧
予与汝皆亡
表现
民愿与
同归于尽
强烈反抗情绪
西周建
总结商朝亡
经验教训

敬德

保民
思想
保享于民
才能


西周统治者认
命并
永远



转移

求民主
帝关

民求主

所欲

民意
视自我民视
听自我民听
《管


认识

则愚


则圣

古代产
神论思想
春秋

认识
鬼神
能支配
神聪明

壹者



鬼神非
所亲
惟德


道远
道迩
非所及

主张


虐待
百姓

恶政;
警告
政者:

畏死
奈何
死惧

汉马衍《车铭》:
乘车必护轮


民;车
轮安处
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



仓廪实

衣食足
才能发展

富强

想让
民遵守道德规范
要让
衣食

仓廪实
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传统思想
都注重伦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养

仁、义、礼、智、信

道德价值体系
希望
培养



修身

齐家



道德品质
基础
德治
认仁

功利
仁义制万事



道德或善
;礼
制度品节
礼者

亦言礼
属于


复礼
克服战胜自身
私欲
恢复

提高
道德境界
礼或

伦理道德
权贵富
者说
要节欲
纵欲

巨细
要谨察


必谨

理耶
欲耶

则敬

……

则敬

拨乱反
明纪纲
克字
杀贼工夫



五、义利

义利关系
伦理道德哲
价值观念
儒家重义轻利



要讲功利
造福于民;


能光讲利
更要讲义
义利





公私、邪
义利

欲、公与私

仁义
根于

属于




所宜
义者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0
0
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检举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⑺ 什么是复兴中华文明,弘扬道德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久远,绵绵不断,究其根源和核心就是道德文化。我们的先人将老子五千言称作“道德经”,帛书版为《德道经》。她问道论德,探天地之本源,究宇宙、社会、人生之法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了一条终极大道。

什么是“道”?“道”,就是那终极目标,也是那到达目标的方法、途径。她可以被描述,但只有到达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她也可以被谈论,但语言文字毕竟与现实有差距。熊先生讲“道是○”,如何理解?我以一个未见道的人用思维推测之,道即是空,也是圆满;她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是当下,是整体,是一念,是万念;是无,是所有。是那本体存在的状态,也是那终极的存在。亦如《心经》所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什么是“德”?“德”是道的作用,同样也是进道的方法。熊先生讲“德一”,讲了德的作用,一生二,二生三,乃至生万物。还讲道光德能。德蓄积到了顶点,就成道、得道。也有人讲,一切的存在都是粒子的振动。振动的频率低,就成为有形的物质;振动的频率高,则成为精神,乃至能量、光。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我们的意识和感觉所把握的、认知的,被经验或者说共业所固化的。至于真相到底为何?只有超越于常人的感觉、意识状态,才会体会“非常道”。

如何以德进道,即是蓄积能量。如何蓄积能量,人心死,道心存,至虚极,守静笃。把自己彻底清空了以后,能量才能进来,这是一种途径。我们常常还说,行善积德。那么何为善?一般人认为利己则善,真正的善,则是彻底的无我。如果不能无我,就尽量无为。否则,心念一生,便有分别,就难以至善。能做到无我而有为,则一切为皆善行。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这是讲本体论上、认识论上的道德,是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社会生活层面的和政治、经济上的道德,则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观。主要指伦理规范,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正如“失道而后德”。人类社会在文化形态上,似乎是在逐步下降,当道德也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只好用法律来制约。在一个人人具有自觉的道德感的社会里,法律是不存在的。在一个人人都以具有道德为荣的组织里,一切都是和谐发展的。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虽然学会了讲道德,以道德标榜自己,却只希望别人道德,而自己却暗行不道德之事,则是最大的不道德。“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五千言,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规律,为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指明了道路。几千年来一直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劫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以老子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人文精神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使中华民族的子孙能够吸收营养、获取力量,重新站立起来。

现代的人类似乎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科技昌明,物质丰富,生活便利,寿命延长,并且能够克隆生命,探索太空,世界的秘密似乎逐步被人类所掌握。人类的自我膨胀也越来越大,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人类相信,能够凝聚人类的所有智慧,克服各种挑战,最终实现对自然和宇宙的征服,使他们臣服在人类的脚下,听从人类的指挥。人总有一天会成为宇宙的主宰。

然而,自然也不时运用各种手段敲打人类高傲的头颅。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麻烦和灾难。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成果时,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脆弱,新的疾病也不断出现,生存环境也受到破坏。人们不禁发问,人类是否在伟大的梦想实现之前,作为一个物种就会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为了探求人类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华大地,投向这个养育伟大民族的智慧宝库。

愿这个世界,“道行天下,德润万物”。

⑻ 为什么说西方古代道德是公德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私德文化

然后又有人说中国古代法律是公法化,西方古代法律是私法化,这是缺什么补什么吗?

⑼ 什么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

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⑽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有哪些

传统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8、中国建筑
还有一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传统道德观:
一、国家思想:
吴起与魏王泛舟江河,魏王夸说山河之险,固若金汤。吴起历举夏商各朝代的山河之险和亡国之痛,说:国家强盛在德政,不在山河之险。有德,天下归心,无德,舟内之人皆为寇仇。
《盐铁论》:“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又曰:“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左传》晋。“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又,季文子相三君,而无私积,死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器备,忠于公室。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先贤懂得思想的对立统一是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先秦时期,中国形成了“和”与“同”的概念。同是简单的同一,而和则是集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统一。以音乐为例,必须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才能组成乐曲。“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书》“惟德动天,无远不届。”
《管子》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季梁说:“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君应当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政权才能巩固。当权者“命在养民”。
楚国令尹子文说:“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政权得失关键是“民”,是民心的向背。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亦然。政,正也,以君之意诚心正,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1.为君者修德以感人,感化天下。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以身率人,使人感化,躬行其实,以为民先。
2.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不但不可生事扰民,而且要爱民;而爱民如子,国家理财以养民为本,爱养民力;
3.统治者要平易近人,亲民爱民。
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仁政论,仁义论,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仁政必须与广大民众的利害相连,忧乐相通,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
《礼记》提倡“明德,亲民,止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即引导,率先;政,谓法制禁令;齐,所以统一思想。引导人民遵守法令,不服从则处以刑罚;刑法使人民不敢犯法,苟免于刑。但人民不见善,就无法从不善转变为善。以德引导人民,以礼节划一,人民就会知耻并不断追求善行。
朱熹:主张为政以德。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德又礼之本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者”。是讲统治者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感化和养民为本的方法,使民从不善至于至善。
人的吉凶祸福是人自己的事,与天地鬼神没能关系。“吉凶由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古代无神论者驳斥了祷祝、咒术、和卜筮等迷信思想。齐国政治家晏婴认为齐君生病,是由于“纵欲厌私”和“斩刈民力”的结果,祈祷也是无用的。他说,虽有“善祝”,也抵挡不住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诅咒,“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也有损。……虽有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三、民本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中国历代都相信君权神授,商纣王文武兼才,自比太阳,老百姓说:“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表现出人民愿与之同归于尽的强烈反抗情绪。西周建国后,总结商朝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天命以民心为转移,“天惟时求民主”,上帝关心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什么是天?天就是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管子》中对民有认识,“分而视之则愚,合而视之则圣”。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神论思想。春秋时代,人们认识到鬼神不能支配人,“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鬼神非人所亲,惟德是依。”
“天道远,人道迩也,非所及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虐待老百姓的“有为而治”是恶政;他警告当政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后汉马衍《车铭》:“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四、伦理观念:
《管子》中,就有让人民“仓廪实”、“衣食足”,才能发展生产,富强国家,而想让人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中国传统思想,都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贤人,由个人的修身,达到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以个人道德品质为基础的“德治”。
认仁以为先,功利为后,以仁义制万事。
德是一种心理的道德或善心;礼是制度品节,礼者,理也,亦言礼之属于天理。克己复礼,就是克服战胜自身的私欲,恢复天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这个礼或天理,就是伦理道德。对当权贵富人者说,一是要节欲,而不是纵欲,事无巨细,要谨察,“一念之萌,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而扩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拨乱反正,正人心,明纪纲。克字,就是杀贼工夫,杀人欲之贼。

五、义利之辨
义利关系,是伦理道德哲学的价值观念。儒家重义轻利,但对国家的公来讲,要讲功利,造福于民;而对个体而言,不能光讲利,更要讲义。义利之别,就是要分别得天理人欲,公私、邪正。义利之分,是天理人欲、公与私之别。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属于天理之公。
义,是天理之所宜。义者,宜也,根于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义之心。追求利,要按天理办事,即按伦理道德的要求去处分。一事当前,是理当如此,就当做,合乎天理仁义的分寸。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人得本其仁义之心而处万事,谨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义之财利。《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左氏传》齐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晏子不受。人问曰:“富者,人所欲也,何为不受?” 晏子对曰:“无功之赏,不义之富,祸之媒也。”东北某彩票站的一位普通下岗妇女,面对五百万大奖,且彩票不记名不挂失,能毅然将彩票归还原主,这就是仁义之心,是义举。较之那些贪渎诈骗者,不乏受高等教育有官位者 ,更能代表中国人的道德心。
利者,人情之所欲,是人欲之私。利,生于物质与我的关系之中,属于人欲之私。何心隐:“人为天地之心”,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但提倡寡欲,反对纵欲。有的主张义利并重。人欲有合理性,但如果只讲利,计较利害,就不好;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制。譬如有白金遗道上,君子认为他人之物,不可妄取,小人则以为利而据为己有。
重义轻利说。朱熹认为,“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天下成万事本于一心,而仁此心之存……此心既有,乃克有制,而义者此心之制之谓也。”“极言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君子之学,不能专在利害上计较,应注重正义、明道。

六、尚俭:
朱熹:反对穷奢极欲,认为应该奢不违礼,俭不失中。主张以道为乐,处贫泰然,以不足为足,无不足则富贵与贫贱处之一也。
俭而有度为德。
以道为乐,乐天知命,天理为乐。
朱熹:他认为君子在富贵与贫贱之间的选择取舍,要合乎仁这个标准。“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于道不当富贵,则应视富贵如浮云,无动于衷,即使富贵找来也不要;反之,于义当贫贱,则应安贫乐贱,处贫贱而不去。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做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民物贱用物,民乃安……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晏子》:“其文好者身必剥,其角美者身见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礼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七、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维护等级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将存天理具体体现在家族内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和君臣(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上。
三纲: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此相适应的是忠、孝、节等伦理道德规范。
甲.父为子纲 是三纲五常的基础。宗法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子女对父亲要绝对服从;父亲有过,子女也只能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地劝说,父母不听劝反而鞭打儿子,可谓劳苦,亦不就疾怨,愈当起敬起孝,毫无怨言地去尽孝道。与父为子纲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便是孝。孝悌为仁之本,作为父为子纲的核心。这个仁是爱的意思,行爱自孝悌始。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仁事,亲亲是第一件事。如以仁作水源,则孝悌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爱物是第三池。
古代以孝治国,提倡孝道。朱熹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倡导孝道。他在《示俗》中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晓谕兄弟争财产事》中,写道:“劝谕士民务修孝悌忠信之行,入事父兄,出事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孝弟,其心和顺、柔恭,必无犯上作乱之事。

乙.君为臣纲
是三纲之首,从中央到地主,构成了王权的机构。王权是父权的扩大,君主被称为国民之君父,地方官吏被称为父母官。君是宗法社会利益的最高代表,享有最高的权力,具有最高的权威。中国古代宗法社会,是移孝为忠,将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君主的忠。与君为臣纲相对应的的道德规范便是忠。
所谓忠,其一就是尽自己的心,尽心尽力,克尽一切私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二,忠是诚实不欺。把忠君的道德行为规范推广,用于待人处事,则是忠恕。“推己及人为恕”,推测自心,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不欲,人亦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正是仁。

丙.夫为妻纲
人之大伦,夫妇居一。朱熹主张妇女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他反对不 嫁娶礼仪办婚事的“引伴为妻”,规定不得“聚集男女,昼夜混杂。”他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丁.四德 五常
孟子提出著名的“四端”说,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素质或品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此四端者,就是没有人性,也就算不得是个人。例:路见小孩落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出手相救,所以如此,并非与小孩的父母相熟,也不是要在亲朋中邀取好名声,更不是害怕遭受处分。可见人皆有仁爱之心。
朱熹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提出了仁、义、理、智、信的道德项目,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及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首先,仁是爱之理。朱熹认为,人的仁义理智信的五常,根源于五行(木火金水土),是五行之性也。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发为恻隐。“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
其次,仁是心之德。即得之于心的爱的本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生人与万物,便是天地之德显示诸仁,人与万物生生不绝,显示天地之仁;天地把生生之仁心,藏在人与物中。人与物,都是天地之用。爱由心生。去私欲,做到不违仁,就是心之德,即仁的生物之心,符合于德。仁是天地之生气,人之所以为人,其气则天地之气,仁是一种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譬若谷种,生之性便是仁。生的意思是仁。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与物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仁心,即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罢了。仁是本体,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仁即是心,即天德之元,表现为爱人爱物的宽容大度。
仁包含义、理、智三者,仁为四德(仁、义、理、智)之首,管束得四德;仁也是五常之首。四德存于人的本性之中,虽未表现出来,四德已具有,所以仁统义、礼、智。能仁则后三者(义、礼、智)自在其中矣。
仁包含四德五常,所以仁体现为“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而且还体现在“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便是孝悌、忠恕、恭敬、仁义、礼智等政治道德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
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其表现是恻隐;火神曰礼,则敬之礼也,表现为恭敬;金神曰义,则宜之理也,表现为羞恶;水神曰智,则别之理也,表现为明断是非;土神曰信,则实有之理也,表现为忠信。
义者,事之宜也;即做事适宜,恰当;按仁的要求去做,就是义。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所谓天理之节文,即礼即理也;二是作为人事之仪则,具伦理规范的意义;礼则为谦逊,合乎仁的仪式礼节。
智,即明断见识;智则为明辨。能分清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就是智。
信,约信也,即守信、诚实的意思,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虚假的。好学则智。智者见于未萌,智者不惑,是是非非谓之智。
人秉五行之秀而生,故其为心也,未发由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
以自然界的五行,来比附和衍生出五常,则五常成为超社会超时空的永恒存在的东西了。
戊.五伦
朱熹把社会的人伦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即五品等级,是人世的大伦,人不能改变,也不能超越,五伦是先天的,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人为的。
与五伦对应的,是亲、义、别、序、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理,天之所命,出于人心之本然,非后来所强加的。
在五伦之中,君臣、父子两伦最重要,是天之经,地之义,因此在五常中,仁义也最重要,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五伦既是天经地义,但因为气禀所偏,人欲所昏,固有的伦理,却被蒙蔽,因此需要教育人们,启迪人们固有的伦理之心,于是先王立学校以教其民,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不失其性,不乱其伦而后已。设官教民,既不使人不失仁义礼智之性,也使人不乱人伦之理。古代听讼之断,必以人伦为重,以人伦为善恶是非和量刑的准绳。
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由这种伦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其超时代、超因果的绝对性合理内核。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作这种选择,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从伦理道德中升华出一种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无私无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等等,就是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这种道德正气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极端重要的。我们要重视人格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正气,这也是新伦理、新道德发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热点内容
宁夏邮政条例 发布:2025-01-19 21:48:58 浏览:810
经济法要约邀请例题 发布:2025-01-19 21:10:22 浏览:155
刑法重公权 发布:2025-01-19 20:19:44 浏览:926
法官在家办公 发布:2025-01-19 20:08:01 浏览:831
房东选任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9 19:16:10 浏览:2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用 发布:2025-01-19 18:54:39 浏览:483
注会经济法几篇 发布:2025-01-19 18:38:58 浏览:710
合同法签署日期 发布:2025-01-19 18:26:31 浏览:500
居委会选主规章 发布:2025-01-19 18:23:20 浏览:117
企业信用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9 18:14:21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