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
A.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实的道,可以说出的名号就不是原本真实的名号。天地形成之时是没有名号的,有了名号就有了万物的名称。所以无欲无求来观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来观察道的表现。这两者同出于混沌却有不同名号,但都可以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获得道之玄奥的途径了。
B. 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说,又不应常说,因为道不同可见的实物有模有样,它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说不清道不名说就不方便,多说是自找麻烦,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无益,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是在添云里雾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东绕西绕的乱扑腾,只能是狗咬风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说对他人无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内容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于勤劳节约孝敬父母那样意义明显,道虽大虽重要因意义不大明白就实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无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状处,这不可名状的道是万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虚无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说明白的道是生万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极是生阴阳的。
〔故常无欲观其妙〕最初的道是玄着的,它象人无欲无求时的样子,人无欲无求时就可洞见些最初的道没样子没起色不见意只是浑浊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个奇妙样。
〔常有欲以观其窍〕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动向所为,对此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欲望去理解这个道,这道是浑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么说不明就能印证什么,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诀窍,今时有全息理论,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么在信息层面上就有什么,人想什么就有什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最初的道和生万物的道是一个道,它们同出一处,在先后上可分其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称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个道,这是道的玄妙之处,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来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对立的又统一,众妙之门是说这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天启之语,人的天性来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鸟和鸣,它象河中的成阵的鱼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归类并分了大小产生秩序,人情思舒畅时就有宇宙大律传导,也有天地之意授与。
C. 关于道德经第一章
支持三楼的断句。
楼主先读完《道德经》,这本经书各种解释都很有歧义。因为作者老子说的非常少,也没多做解释。
天地伊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它们的名字,这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解释。它对应的是名可名,非常名。这些人给予万物可称说出来的名字只是暂时的,短暂的,非永恒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认识万物的根本。这是有名,万物之母的解释。人要认识万物,所以加以称说。
在《道德经》四十章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来源于有物质状态,那么有物质状态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虚无。
宇宙起源学说证实早期宇宙是个很小的坍缩的能量体。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来源于早期的能量。应了这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但是无从何而来呢。从道中运化而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有实有的万物,必然有虚无。虚无和实有就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体的两级。他们是对立的。没有无就没有有。
D. 《道德经》第一章
易说阴阳,道讲有无;阴阳以乾坤作象,有无以玄妙为喻;道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始于忽微,在乾则为潜龙,在坤则为履霜,从小而大,从微至显,由弱渐强;道始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中有是象(万物)之始,在易中象是卦之始;道讲无为万物之母,是说无能生万有,不是空无一物,是不见不闻不知之属;易讲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虽分而为两,实质则二元归一,互相转化,互为有无;在道常有,则万物静观皆自得,杂而不乱,界限分明;在易作卦,则应物无穷而吉凶立判,天理昭彰;在道常无,妙在能生万有,如转环之无穷无尽,生灭原为一体;在易,无心时如蛟龙在渊,深沉难测,吉凶不存,及心有所动,虽飞龙之在天,亦难免亢龙之有悔,然消极必复,亦可看做终始之无穷;道虽以有无而立义,但只是表玄义之假名,为众妙之门,生灭有无同时可见,但还要以理为旨归,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易虽以阴阳而成卦,也无非是吉凶悔吝成败之表征,示人以正路,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难可具说,应以大道视之,不应看做寻常占卜之小用。
见笑了。拉拉杂杂,且做引玉之砖;不吝微浅,权充萤光之数。
E. 道德经第一章怎么理解
第一张的话,一般都是讲的是那个水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讲那种就是比较谦虚。
F.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注解】 ① 道:名词,指现象界的道(方法、术),如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等。 ② 道:动词,说明、叙述、论述之意。 ③ 道:名词,指创生天地(宇宙)的母体,恒常的道。 ④ 名:名词,指现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 名:动词,命名、称呼之意。 ⑥ 名:名词,指恒常的道。 ⑦ 徼:边界、终结、结果。 ⑧ 玄:幽味深远的意思。 ⑨ 门:产育之门。 【译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否则,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实涵义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来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是天地创始的根源;天地产生以后就是“有”,就由天地产生万物并滋养万物。
所以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微妙;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处的真实。 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处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玄妙,是产生现象世界森罗万象的物、事、象的产育之门。
G. 道德经第一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H.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内.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容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 道德经第一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网络知识裏这个问题被回答很多遍,但是请不要贴不符合以下三点要求的给我:
1. 老子写道德经分章清楚,不是随手笔记。单独章节从头到尾必须意思连贯,不可望文生义,前后不搭,没有宗旨。
2. 裏面很多玄,但是老子一定有其想要表达的含意,请翻译者不要玄来玄去,卖弄玄虚。
3. 可以引用其他古人注解,但是请白话翻译,谢谢。
悬赏很高,但求勇夫!问题补充:
这个说法我看过,但是我认为其对於「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解释不但卖弄玄虚,而且无法按字句去解释老子的原意,只能望文生义。甚者自己画蛇添足,加上老子没说过的话来自圆其说,说得难听点是「胡说八道」!许多人连老子第一章都没看懂也敢去翻译全书,还卖钱教课,误人子弟,当心拔舌地狱啊!
回包头豫绥闲人:感谢前辈指教。不过玄的解释还如果要解释成元或老根,则「玄之又玄」就翻译成元之又元,老根的老根,欠缺通顺,必须自己画蛇添足加很多字解释。老子洋洋洒洒刻了五千字,没有必要在第一章就故弄玄虚,之后的80章却完全不解释元与老根,甚至从一到十的有无之玄吧?
小天狼星: 翻译时,老子怎麼说请你怎麼翻,没说的请不要用刮弧加上自己的话,这样我看不懂,谢谢了。
J. 道德经第一段翻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个道,此道是指统治之道。
第二个道,是言说之意。
高明的统治之道是不可言说的,或者说不可轻易说出来的。
第一个名,是指刑名之名。先秦之刑名二字是指形与名,形者,行动言止,名者,名位地位。刑名者,是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地位的关系的,是否互相适合。这个东西在孔子那里叫正名。故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者,是古代礼制下所规定的。故孔子又曰:“克己复礼”。此乃正名之说的本意。故而有“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动,非礼毋言”。
第二个名,是指指示、命名或者干脆就是说明。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是说,真正的名位是不可指明的名位。这是最高明的统治者的名位。例如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就算是不可名之名。还有乾隆当太上皇,也算是不处其位,而行其实。故《史记·高帝列传》有张良之“不可处虚名而招实祸”之议。其意皆在要求真正的统治权柄。
天地万物都是指统治之下的国家。无名之君才是国家的真正的开端和首脑,而有名之君仅是次一级的(母为阴弱之象,位列于次)主宰。
有欲,无欲。欲者,权力欲。得权柄者皆有大欲存焉。然一味纵欲者,会迷失其间,不得要领。所以要克制欲望,以便用一种客观的心态来处理权力事务,从而观其要妙精妙。有欲者,则是用于行动。故而观其徼。《说文》:徼,求也。段注指其为寻求。所以有欲望的时候是用来追求的。
此两者,指有欲与无欲,有名与无名,合而为一,为统治之妙道,所以称作玄,是极高明之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