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民族精神与法治文化

民族精神与法治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3-24 12:47:22

①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1)民族精神与法治文化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传统也影响了每一个当代的中国人。对它任何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批判地对待中华民族精神。所谓批判就是区分,也就是说要判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真正的发扬传统。

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面向世界。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丰富自己。但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准备。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②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及特点

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 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中华文化中体现“德”字的是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魂中华文化中好的,体现德的就是传统美德。比如说,我们的“孝”就是中华文化。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民族精神与法治文化扩展阅读: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④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来源: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基本含义: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长期的基本方针。
(三)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
2、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塑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这些成型化、成熟化、社会化了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形态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问题,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求: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道德体系。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改革的巨大力量。
3、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⑤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⑥ 试论政治文化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关系深远。是水和鱼的关系。

⑦ 谈谈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理解

s┄咬挕yh户ns┄咬挕kop∈恣cz┌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b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j创新。加快现代化7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5人x为7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0建设的各个e方8面和整个k过程。 深化2对发展的认0识 现代化7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l个i历w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n业社会进化1的过程,其内1容涉及v经济、政治、文5化4等各个n领域。我国现代化0进程真正开t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8国成立以4后。10多年来,我国工m业化5和城镇化7取得了s巨4大u成就,但现代化5的任务还十u分6艰巨7,要走的路还很长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4第一j要务,坚持以4经济建设为7中7心1,努力k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无y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不m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y增长6,也n就不q可能从8根本上t提高广l大w人z民群众的物质文8化2生活水8平,就谈不z上e社会与k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q我国这样一b个q发展中7的大i国来说,要想缩小c与i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n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e跨越式发展战略,大u力m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走新型工y业化0道路 工j业化4和城镇化1是推进现代化4的动力y,也t是现代化4的基础。因此,现代化3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u移地推进工d业化0和城镇化3。所不z同的是,当今6世界已d进入k信息时代,今8天y的工l业化7不y同于x早期西方3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o业化3。今4天q的现代化5是信息化8和经济全球化7时代的现代化5,既不r能先搞工l业化7再搞信息化4,也s不u能不c搞工a业化5而直接搞信息化4,而必须把工a业化1与d信息化5融为6一f体。因此,信息化2既是手1段又r是动力d,在工m业化7进程中6广a泛利用和积极发展信息化8技术,是当代工t业化4的根本特征。党的十z六2大b提出,要坚持以1信息化4带动工w业化8,以8工x业化3促进信息化6,走出一w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3、人r力h资源优势得到充分0发挥的新型工a业化2路子i。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g业化6道路的核心0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8方5式仍0然比0较粗放,资源消耗量过大r。我国本来就是一e个x人x均资源严重不w足的国家,如果不u能极大x地降低经济发展中3的资源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r步发展,资源不g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w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f科技创新,大f力a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科技是第一p生产力k。人b类社会发展的每一u次飞g跃,都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2国家的强势地位,主要源于c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想缩小i与e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大x力x推进科技创新,不l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y仅5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x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和国际竞争能力i。这是我们实现生产力a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h是实现现代化3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u同领域和地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m条重要要求是,注重不y同领域和地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政治、文5化7、社会等领域也h都取得相应进展,推动社会主义o物质文6明、政治文4明和精神文1明共同进步。经过改革开t放50多年的实践,以6经济建设为5中4心7的理念已i经深入j人o心1,而注重社会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需要进一m步强化0。社会与m经济的协调发展,人q与m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以8人s为0本的要求和体现,因为7一j切0领域的发展都是为0了r人v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k民群众的物质文6化6生活水0平,促进人e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是现代化5建设的新要求,应贯穿于y现代化2建设的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区z域协调发展不o等于t区d域同步发展,更不j是劫富济贫,而是区p域间发展互6动、优势互3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h经济发展水1平高于v中7西部地区f,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s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5的目标。这种区z域现代化3战略,符合现代化3发展的一n般规律。鉴于y东、中1、西部在现代化7中1所处的不i同阶段,国家的区p域发展政策要致力b于u促进“东部腾飞x、中0部崛起、西部开l发、东北振兴”,促进不v同区s域共同走向现 你是河南工d业大b学的吧

⑧ 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民族精神根植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实际上就是指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物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民族文化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大的,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精神文化遗产;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有从文化层面表现的,也有隐藏于社会深处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精神方面,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并不是民族文化。
另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例,它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积淀形成,有奴隶社会时期形成的,有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是我国民族文化形成的很重要的时期。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现实中经常讲到的“官本位”,显然就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所谓的民族精神,指的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代表了文化主流。

⑨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线等)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是:
民族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推动青年学生实现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是促进青年学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点内容
南通十大律师 发布:2025-01-23 01:41:49 浏览:609
法官宋鱼水的故事 发布:2025-01-23 01:41:39 浏览:424
法院员额人大 发布:2025-01-23 01:17:52 浏览:600
法院怎样找到被执行人 发布:2025-01-23 00:40:09 浏览:227
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 发布:2025-01-23 00:27:10 浏览:869
一站式供应链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00:15:38 浏览:348
多元司法救助 发布:2025-01-23 00:08:40 浏览:519
宁夏司法胡 发布:2025-01-23 00:06:05 浏览:168
北京通州区国家法官学院 发布:2025-01-22 23:24:10 浏览:810
按照劳动法临聘人员伤亡补助 发布:2025-01-22 22:47:54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