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书
㈠ 《道德经》与《老子》这两本书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本书。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1)老子的道德经书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㈡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专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属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㈢ 《老子》跟《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吗
是同一本书 。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所以任何对它的概括和说明,都只能是挂一漏万。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对它百读不厌。
(3)老子的道德经书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1、著书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2、死后加封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㈣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呢
《道德经》是一部什么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
又比如,如果统治者带着去追求财富,那么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那些能得到财富的社会成员形成为社会中富裕的阶层,而那些无法获得财富的社会成员便自然而然的成为该社会的贫穷的阶层了。所以,由于统治者追求财富便使得社会分化成贫富两个极端了。有了分化便有了对立,这些被人为分化了的两组社会势力,并不能够长久地保持和谐相处,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和斗争,而且这个矛盾和斗争往往就是导致社会组织解体的原因。所以,只要社会中有权力,有财富,有有权者与无权者的对立、有贫穷与富有的分化,那么这个社会组织便总要有自我解体的那一天,社会便不可能长久保持太平清静了。那么相反的结论,人类只有消灭权力和财富这样的事物才能使社会进入大同的结论便自然成立了。
㈤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每个门派都积极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纷呈,后来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大思想派别。但是人们对于道家思想总是有很多的误解,认为它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认真读透了《道德经》,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终身受益的书。《道德经》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其他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这本书中也有教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期,这句话就很好地鼓励了面对困境的人们。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倘若人们能够正确地解读《道德经》,就足以过好这一生,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它总是在思想的制高点俯视着世间种种,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㈥ 《道德经》和《老子》,这两本书里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老子》是先秦文献之一,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的生平
关于《老子》这部著作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放在锅里不要多动它,否则小鱼就烂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越明确,盗贼反而越多;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诸如此类.......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思想。
据说在我国古代,最先发现商品概念的人是老子,举个例子,他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大概意思是,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做成器皿,因为中间有空的地方,所以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窗户建成房屋,因为中间有空的地方,所以才有房屋的作用。
也就是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般认为这是说:车、器皿、房屋,这三样实体之所以“便利”、“有用处”,主要是依赖它们“虚空”的部分。
但是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有" 、"无" ,不是理解为" 物理的、自然的属性,而是解释为社会的属性,由于有这样的理解,所以同样一件人类的劳动生产品,就具有了两种价值。
还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即社会的积蓄虽然不富裕,以至于人们感到不够用,但是人们劳动生产却能努力,而又不随便浪费积蓄,因而使用它还是不致于穷尽。
诸如此类..........
第三方面,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举例来说,
道是"视之而不见" 、"搏之而不得"的,即看不见摸不着的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道" 首先生出" 一" , “一”再分为“二”,"二" 就是阴阳,"负阴而抱阳" ,即阴阳结合,以达到"冲气以为和" ,即生万物。
另外他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意就是,一个人即使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看窗外就能认识"天道" ,走得越远,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 不用行动就有了知识,不用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不用做就能成功。
㈦ 哪本书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当代道教协会会长 任法融任道长的注解还是比较好的《道德经释义》还可以参照 河上公本原文加释文 比较好理解 现在道教公认的就是河上公本
㈧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这个书的书名里的"道"是指什么
是宇宙的主题
是自然的规律
是不可以名状的
道德经 一开始便说
道可道 非常道
意思就是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㈨ 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子》和《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吗
是的。
叫《老子》是从作者角度,用主要撰著人的姓氏加“子”字来命名该书,就像墨子的书叫《墨子》、庄子的书叫《庄子》、孟子的书叫《孟子》,这是一种中国先秦古籍普遍使用的命名方式。
简介
而《道德经》,则是从本书的内容角度来命名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见周王朝衰败之势不可挽回,就辞官离开中原西行。在他到达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为这样一位大学者的隐退而惋惜,就极力劝他著书,将自己的思想留存下来、流传下去,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这就是这部书被称为《道德经》的由来。
实际上,在这部书流传的早期,多称《老子》《老子经》,甚至是《老子道德经》;而到魏晋以后,注释者们多称其为《道德经》,这两种称呼现在则共同存在,没有区别。
㈩ 老子《道德经》一书
精华在于心灵的领悟,重要更多大多数人的是得到的生活的态度,让你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社会现象。
至于阅读和理解点感觉在于多读和多看,对字句的理解 例如:空、色、玄等 ,我这里有很多资料,看你是初读道德经,我这里有几段视频可以先看看对道德经简单了解 土豆网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1464733i6973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