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剥离

道德剥离

发布时间: 2022-03-26 06:31:07

A. 政治、文化、道德、传统、宗教它们一起掩盖了哪些真理真相

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再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都是新意...

B. 道德的主要根基是理性思考还是感性体悟,我方是理性思考,是正方,求辩题分析和论点。

您好。作为反方来说。理性道德不一定。理性是讲道理的。感性是看到实际情况。也很需要感性来认知。譬如一个小偷捉到被主人家挨打。从理性上分析打人家是不对的。但感性上来讲是偷人家的东西挨打就是对的。

C. 说说怎样看待“道德绑架”吧

道德绑架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些人利用道德,用看似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解决方式,将所遇事件对自己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D. 道德的第二层含义

一、对现行道德的定义的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科书对道德的定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笔者认为,这两概念有三点不足:一是缺乏鲜明的价值判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道德应该以什么作为价值标准,没有提及。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价值不明确的东西肯定没有必要作为人们的操守和追求。我们通常说“有道德”、“讲道德”、“以德治国”,实际赋予了道德极高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二是“人们”一词带有范围的模糊性。如果包含地球上所有人那理所当然就应该叫人类了。从我国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关于道德的特征的论述也可以看出,“人们”很显然不是指“人类”,而是指一定地域一定历史时期甚至于某特殊阶层的共同体。 “人们共同生活”的范围有地域性、民族性、阶层性甚至宗教区域性,所以就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也就具有多样性、民族性、阶级性了。这么一来,道德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例如农村普遍重男轻女,世界各地的种族歧视,基督教歧视妇女的教约,一些国家的冷战、霸权主义思维,都可能代表“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看来统统可以是“道德”。三是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何本质区别没有界定。“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特殊在哪里? “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的社会意识形态”,很显然是传统习俗、伦理、宗教、统治阶级的意识和思想家的一些学说,诸多因素错综交织引起的,这就意味着道德是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大染缸”。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定义“道德”,道德并不具有先进性,这是因为,第一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可以用它来作为控制人们思想,愚弄民众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作为统治阶级禁锢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本身就没有正义性,因而阶级性的本质是反道德性。第二它具有民族性,道德的民族性根源主要是宗教性,宗教大多是信奉上帝、神之类的(无神论的宗教只有我国的道教,它没有成为我国的民族宗教),其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非科学的。一个反道德的,非科学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给它被上华丽的“道德”外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道德”必须进行重新科学定义。

二、科学道德定义的要素

如果我们分析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跨越时空仍然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例如,仁爱、诚信、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等,成为了跨民族跨地域的人们的普遍的追求,与宗教和统治阶级愚弄民众的伎俩格格不入,经过历史长河的涤理砥砺,越发绽放出夺目的光芒。笔者认为,这才是道德的范畴,也才符合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讲道德”的语义。

科学定义的“道德”必须有科学的思想基础

现行定义的道德的思想基础五花八门,派系林立。让我们先看看欧洲曾经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基础。举三例:1、神学宗教思想。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些宗教所供奉的都是神灵,遵守神的旨意就是道德(让神的旨意成为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通过神使社会的不平等,奴隶制度,民族的仇杀“合法化”。比如《圣经》中有战俘为奴隶的规定,甚至有要犹太人去灭绝其他民族的文字。

2、伦理教化思想。柏拉图的教化理论认为,灵魂分为欲望、激情和理智三个部分,相应的德性分别是节制、勇敢和智慧,这三个部分各自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同时又能和谐,就是整体心灵的正义之德。城邦也相应由三个等级构成:即农工商阶层,他们负责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生产,所以节制是他们的德性;护卫者阶层,主要职责是护卫城邦,所以勇敢是他们的主要德性;以及统治者,他们要为整个城邦的利益而谋划,所以,他们的主要德性是智慧。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分,又能达到社会的总体和谐,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他认为,除了生产阶层由于理智的羸弱无法获得理性对欲望的统治,而被从教化与政治生活中排除外,道德教化从护卫者阶层开始。很显然,柏拉图的教化理论具有鲜明的维护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色彩。

3、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被认为是臭名昭著的纳粹的思想武器。

正是这些伪道德、反道德的“道德”怪胎演绎着古代一直到近代的欧洲的阶级统治、政治纷争和民族屠杀并蔓延到全球。然而,我们给它们穿上“道德”的华丽外衣,然后再去用道德的阶级性民族性让它合理化,再然后去用道德去斗道德。

我国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也没有跳出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泥潭。

随着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道德建构在科学的思想基础上已经成为现实可能。一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成为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科学思想武器。二是正在兴起的新的公共哲学思想正为公共管理、市场经济、道德和政治等领域开阔崭新的理论视野。公共哲学主张“共媒(相互媒介)--共働(相互作用)--共福(共同幸福)”,促进“活私开公--公私共创--幸福共创”;倡导“世界同胞”、“世界市民”、“公众”和摒弃“第三人称”(共同参与,不把某群体排除在外)理念等等。这些无疑比区域(民族、国家)分割、阶层(阶级)分割的对立对抗式的理念要进步,更易为全球各国各民族所接受而国际化、全球化。

科学定义的“道德”必须与宗教、非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习俗划清界限

道德应不应该与宗教、非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习俗区分?是否应该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查阅相关资料,不同的语境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语境一:“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普世的道德观”。这句话的根源在于把道德定位为民族化、阶级化、宗教化、世俗化、政治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民族道德、阶级道德、宗教道德、世俗道德、政治道德杂合的“道德体系”。这种杂合的不与宗教、非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习俗切割分离的道德肯定不具有普世性,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讲,没有一种特殊性能够等同普遍性,因此,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普世的道德观。这一观点与现行道德定义的语义一致。

语境二:“宗教是一种缺乏实证支持的世界观,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道德先于任何宗教,独立于任何宗教存在。宗教为了取得世俗的容忍和合法性,寄生在道德之上,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彼此间冲突但是道德观彼此近似的原因,因为道德中有很多普世的人类社会规范。道德是宗教的传销品,剥离了道德,宗教没有办法让人们支付赎罪卷和功德箱。”这段话中作者把宗教与道德进行了分离,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深刻揭露。

如果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级道德中的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不良习俗因素从“道德”杂合体中剥离,是不是应该剩下纯粹的道德呢?这种纯粹的道德是不是具有普世性呢?我想,谁也不会否认吧。这样的道德当然不会是一种现存地域性阶级性的道德范式,却是诸多道德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笔者所主张的正是这种与其他因素分离的抽象的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的道德。

科学定义的“道德”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现行的道德概念,在阶级社会,把道德的价值取向定位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宗教社会,把道德的价值取向定位为宗教服务,是维护宗教秩序的工具,在非阶级社会,其价值取向定位为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笔者认为,这样认识道德,一方面,与政治、宗教、习俗混在一起,功能上没有作区分;另一方面,贬低了道德的价值。道德应该是与道德哲学相关联的十分理性十分智慧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不能与传统习俗、宗教的价值混同在一起。不管以前是怎么样,至少现在我们应该给道德赋予这样的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定义的“道德”应该惠及全人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这往往需要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面求同存异。在道德领域各说各话很多时候是站不住脚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方说,种族歧视会受到道义上的普遍谴责,公共场所抽烟会普遍受到限制(并且作为文明的标志),中国人在国外上厕所后不冲水也并没有人看成是民族习俗或者道德的差异性而倍加尊重。在全球环境,人权等问题上道义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分歧(如:都肯定要保护环境、尊重人权),分歧的恰巧是基于各自政治的考虑(如:环境责任分担,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道德的标准好像更具有全球性,那种民族的阶级的道德好像不见了踪影。有民族性阶级性的成分恰恰是宗教、政治、习俗。我们通常说尊重民族宗教、习俗,但从来也没有谁说过尊重民族道德。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面求同存异恰恰是求道德之同存宗教、政治、习俗之异。道德只有惠及全人类,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才能成为人们崇高的价值追求。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决非想以道德普世性为借口淡化国家界限和国家合理、正义的利益,道德的普世性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利益一点也不矛盾,并且可以把捍卫国家合理正义利益作为道德的普世价值而使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得到强化。

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的纵深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商品以及其他各种资源都可以在全球范围流动,经济层面的流动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流动,即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成为常态。尤其是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我们还用落后的区域分割、阶层分割的道德观来否认道德的普世性和普世价值已经不符合历史潮流了。

三、重新定义道德

笔者抛出这个议题的目的在于,我国的学术道德概念与日常用语道德含义存在巨大偏差,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学界和广大爱好者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如果不从理论上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关于道德的认识就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至于应该怎么定义道德,希望能够得到广大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讨论。笔者初步抛出一个定义作为“砖”,希望能够引出无暇之“碧玉”。

笔者认为,道德可以定义为:道德是人们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关的精神追求、情感意识、行为操守和社会规范。

E. 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哪个更重要

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


法学概念中有 实体正义 和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就是源于道德观念的,然而道德本身是一种约定俗成,随时代改变,并且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督教道德,儒家道德,伊斯兰道德,各不相同,你使用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道德观念,都意味着对一部分人人权的侵犯.

实体正义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道德,是不含有任何偏见的道德.对实体正义的实现从法庭辩论中体现.

所以,道德的东西或许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道德感,但是这种道德感显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而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满足.

而法律当中实体正义实现的过程,就是通过理性和知识来抽丝剥茧,从现有道德观当中剥离出那些存在偏见与歧视的成分,来实现公平.


但是显而易见,人无完人,在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民主,还是精英,都无法100%确保实体正义能够接近完美道德,没有人能够100%保证实体正义可以完全剔除道德的偏见.


在这个时候,程序正义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程序正义好比在一场百米赛跑中,为所有运动员提供相同的处境,相同的风力,相同平坦的地面,相同的摩擦力.在公平的竞争当中得到公平的结果.


显然,程序正义不能总是确保实体正义,因为有可能有的运动员状态不好,或者他请的律师智商不够用.但是程序正义却是确保实体正义实现的唯一途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限制法官的裁决权.


程序正义实质上实现了对实体正义的 宁缺毋滥,确保了实体正义不会被误用.


进一步地,基于平衡原则,法律还建立了类似 举证责任倒置 和 权力让渡 的概念,

通俗来讲

举证责任倒置就是说,假如你告一个人贪污,显然贪污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远多于你的,所以在有情报垄断的事情上,法律不会按照"谁主张,谁举证"来裁定,而是把举证责任放到当时人身上,也就是说,被告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贪污,而非原告需要证明自己有贪污.

权力让渡体现于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公平问题.当两方法律不同(比如美国两个州之间的人的官司,或者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的官司[不包含国与国的官司,这个用国际法])一个法律的结果对一方产生的不利影响预期更大的时候,法官应当优先使用这一方的法律.比如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打贸易官司,他们的贸易范围80%在中国,20%在美国,那么就应该使用中国的法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是基于道德并高于道德的公平,是把去除道德偏见放在比盲目遵从道德更高的优先级上的.

  2.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不仅立足于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更建立了一套可以确保审判过程绝对公平的体系.

  3.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还考虑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如何确保公平的问题.


可见,法律对世界公平正义的保障是严谨的.

虽然很多时候,司法力量的打击不够强大,很多时候社会的公平需要人们道德自律来维持,但这只是科技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司法力量不足,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带来更公平的社会.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所以道德永远要让位于法律.

F. 对道德绑架的看法

写作思路及要点: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内心所想。

正文:

所谓的“道德绑架”,可能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补充内容:其实不是圣人的标准,圣人也不一定掏钱救助所有有困难的人,应该说用是超乎人类和说话人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果做不到,就算是他眼中不道德的行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个军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富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

要求一个人代表团体去随机抽奖,如果抽不到就是损害了团体利益就要受谴责,这同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的逻辑混乱。

G. “夫孝,始于事亲也”出自

<孝经>首先确定的“夫孝”定义就是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能立身”始于事亲是指孝开始于血缘的父母,而“中于事君”是指成年后的“孝”在于事君就是孝经君王。这种把血缘关系的孝和君王联系起来是很不道德的也是乾坤颠倒的开始。接着孔子在《论语》里讲“梯孝”““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进一步的把梯孝为人和对君王的忠诚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就是不“梯孝”。把忠于君王硬塞进到人伦里。这是最有欺骗性的。我们可以想想何为父母?生我者为父母,和为父母养我者为父母。按此天伦应该是——生身父母、衣食父母那么我们的父母只能是爹娘和我们的衣食父母——百姓!这才是正道,而儒家恰恰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把乾坤颠倒,在颠倒的乾坤之下才是他的仁爱等等等等!他的礼是什么“礼”?“克己复礼”的礼是周礼。周礼是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这种把皇权理念塞进天伦的人类道德之中去是儒家思想理念基本要点。我们要认清他的本质就要把其中的皇权理念和人类的基本道德天伦剥离开。如果不剥离开那他的所有“忠孝信悌礼义廉耻”的概念都是在颠倒人伦的前提下的伪“忠孝信悌礼义廉耻”。这种伪“忠孝信悌礼义廉耻”已经迷惑我们几千年了!是需要把他拨开的时候了!

H. 人的道德底线是什么意思你的道德底线又是什么

亦喜亦忧,社会给予他们很高的关注度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有专这些帮助属绝对比没有好。但对于处于童年,或者青少年的孩子们,是喜是忧就不好说了,他们的性格还在形成阶段,与众不同的童年或者青少年生活,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有影响的,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就要看他们自身了,还有周围有没有人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正确的观念。

I. 道德和幸福是剥离开来的是不是康德的主要观点

可以算是主要观点之一,主要区别于亚里士多德、边沁、密尔等等那种以幸福为指向的伦理学.他们的共同基本观点是“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但是康德认为道德是自身规定自身的,理性在道德领域表现为三条“绝对命令”,它和幸福无关,是遵循理性必然会导致的结果

热点内容
婚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2025-01-22 19:08:19 浏览:760
所谓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2 18:58:05 浏览:598
篡改文件还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2 18:48:32 浏览:27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