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民族法学的价值

民族法学的价值

发布时间: 2022-03-26 07:53:06

Ⅰ 读法律的价值感800字

守法意招培养与和错私会建设
摘要自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就我们国家的现实而言,民众时现行法律体系的遵守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
治尚有一定的距离,其中的关健在于制定出来的法律没有得到民众的遵守.这无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较大的影
响.因此来说,培养民众的守法意识,建立起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守法意识法律信仰和谐社会
按照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报告等文件
对和谐社会界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里就预设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首先要
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内保证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法制
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己经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
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有些部门法律需要进
一步完善,但就目前的法律体系来说,己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法律框架.然而,就我们国家的现实而言,民众对
现行法律体系的遵守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尚
有一定的距离,其中的关键在于制定出来的法律没有得到民众的遵
守,这无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来说,培
养民众的守法意识,建立起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守法意识的涵义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
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
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如果法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
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必将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
正如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的:“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
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也”.
在我们国家,不少人认为守法主要是甚至仅仅是履行法律义务.
“我们认为,守法所包含的内容要比许多人所理解的广泛、深刻和丰富
的多.守法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主体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而依法办事就自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权利并行使权利,
二是依法承担义务并履行义务.”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守法理解为只
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享有权利并正确行使权利.
(二)守法意识的内洒
守法意识是指守法主体行为的合法程度或者是对现行国家法律
的认可程度.守法意识包括守法的最低形态、守法的中层形态和守法
的高层形态这三种类型.
1.守法的最低形态.守法的最低形态是不违法犯罪.在这种形
态中,从守法的心理来说,守法主体对法的态度是否定的或模糊的,往
往把法看成是异己之物,是以消极的心理去守法,虽为守法主体,却不
是法的主人,法并没有自我内化,其之所以守法是因为法具有强制性.
是为了避罪远罚.从守法的内容来说,守法者仅仅是或者主要是履行
法律义务,没有充分行使法律权利.
2.守法的中层形态.守法的中层形态是依法办事,形成统一的法
律秩序.在这种形态中,从守法的内容来说,守法主体既履行法律义
务,又行使法律权利.从守法的心理来说,守法主体对法的态度是基
本肯定的,但并未完全实现法的自我内化,守法主体还不是严格意义
上的法的主人.
3.守法的高级形态.守法的高级形态是守法主体不论是外在的
行为,还是内在的动机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充
分行使法律权利,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在这种状态中,守
法主体对法的态度是完全肯定的,守法主体是以法的主人的姿态自觉
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守法,已完全实现了法的自我内化.这个形态也
可成为主体对法律的信仰状态.
二、守法意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在社会袂序的维护方面
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通常应包括主观、客观和形式三个要素.“客
观要素是指任何社会秩序都是人们依据一定规则的互动行为为核心
内容.不管是自生自发的秩序,还是人造的秩序,社会领域中的秩序
总以人们的一定行为为核心内容.主观方面是指人类社会的任何秩
序所凝结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即使自生自发秩序中所凝结的行
为也带有确保该秩序的维持、绵延的趋向.形式要素指任何秩序都外
在为一定的社会状态,它是主客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人们形象把握秩序存在的方式.”从社会秩序的三个要素看,社会秩序
的维护首先要存在稳定的行为规则,即法律:其次就是社会主体为了
实现自己预期利益遵守规则的意识,即守法意识:最后就是在前两者
的结合下所达到的稳定社会状态即是社会秩序.这其中,守法意识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中国目前己经具备了社会秩序的客观要素,即
稳定的行为规则—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相
对还比较欠缺.因此,培养社会主体的守法意识,尤其是社会主体对
法律的信仰状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在人际和谐方面
人类社会之法律从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为了界定人们之间的权利
义务关系,或者说是对社会利益作重新分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关系即利益关系是通过人类社会制定的法律来调整.古典自然法学
家霍布斯就曾说过:“下面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人的行动出于他们的
意志,而他们的意志出于他们的希望和恐惧.因此,当遵守法律比不
遵守法律似乎给他们自己带来更大好处或更小坏处时,他们才会愿意
去遵守”.当代的经济分析法学则视人为“经济人”,“经济人”总是从
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中来决定选择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其
代表人物波斯纳认为:“服从法律更多的是一个利益刺激问题,而不是
敬重和尊重的问题.”因此,要达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乎衡社会主体
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遵守人类社会制定的法律,即社会主体要认
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这个方面说,必须培养社会主
体的守法意识.
(三)人与社会和谐方面
根据社会契约论者的观点,政府统治社会成员的正当性来源于社
会成员的同意.“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
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
力.”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以进入社会状态,人类选择了社会契约的方式
联合组成一个共同服从的共同体.卢梭指出,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
本问题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
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
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
地自由”.法律是由建立在合意基础上的政府遵照法定程序制定的,
而且法律与社会所认同的价值或道德即公平正义原则相符不悖.昂
格尔认为:“人们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在于,集体成员在信念上接受了
这些法律,并且能够在行为上体现这些法律所表达的价值观.”公民作
为社会契约的当事人,应该遵守契约的内容,遵守自己同意的政府和
法律,只有这样才能达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三、守法机制的生成
(一)遵守法律的正当性
社会主体遵守法律的正当性即社会主体遵守法律的理由或者说
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西方法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命
题.在西方文明史的各个时期,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备受
关注.围绕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不同
的学说,丁以升、李清春在《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评析西方学者
关于公民守法理由的理论》里认为,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
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四种.
社会契约论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关于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过程的一
种理论,其中也包含着有关公民守法理由问题的解释.按照社会契约
论的逻辑,公民之所以具有遵守法律的道德义务,乃是因为他们都是
社会契约的当事人,作为这个契约的当事人,应该遵守契约的内容,遵
守自己同意的政府和法律.社会契约论为公民的守法理由提供了一
种具有相当说服力的解释.它将公民的守法理由归于自己的同意和
承诺,为法律的统治提供了道德_L的合法基础.
功利主义法学及相关的法哲学流派从功利的角度解释人的守法
动机.这种理论认为,当法律能给公民或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或者能
更好地防范风险并因此而减少可能的损失时,公民就遵守法律.公民
守法与否是由守法与不守法的比较结果决定的.功利主义论从功利
或利益的角度解释公民的守法理由,这有相当的合理性.
暴力威慑论把公民的守法理由归结于国家强制力的威慑和惩戒
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公民之所以守法是因为畏俱国家暴力,为了避
免违反法律所招致的暴力制裁或经济损失,公民才采取遵守法律的行
为.暴力威慑论的理论渊源是分析法学.分析法学的理论奠基人奥
斯丁认为,法律是主权者所发布的命令,而命令包含了“义务”和“强
制”这两项基本要素.他指出:“命令或者义务,是以制裁为后盾的,是
以不断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作为强制实施条件的”.当然,奥斯丁
的分析法学与功利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公民为了避免受到国家强
制力的制裁而遵守法律也可以看作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因为无论是人
身的制裁还是经济的制裁,都是公民自身利益的减少.但是,暴力威
慑守法论与功利主义守法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涉及到公民的被
动守法,即不违反法律便不会使自身利益减少;后者在具有前者含义
的同时,还适用于公民为增加自身利益的积极守法.
法律正当论试图从公民法律信仰的角度回答公民为什么遵守法
律.这种理论认为,公民之所以守法.是因为法律具有形式合法和内
容合法的要件.法律是由具有合法性权威的国家机关或官员遵照法
定程序制定的,而且法律与社会所认同的价值或道德即公平正义原则
相符不悖.对于这样的法律,公民就有服从的义务.法律正当论的理
论基础是合法性理论.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
的‘合法性’的信仰”.法律的统治也不例外,它试图以自身的合法性
作为公民对其服从的正当性基础.
如前所述,公民的守法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涉及习惯的、道德的、
利益的、暴力的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不同公民的守法行为或同一公
民的不同守法行为而言,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或许起到了较为重
要的作用.但是,在多样化的守法理由背后,还存在着某种恒常的因
素,存在着某种更为根本的力量.它构成了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基
础,构成了公民守法的前提.在近代的、民主的社会里,这种力量就是
公民的守法意识.
(二)法律的良法品格
法律自身的良法品格是生成公民守法意识的客观要件.良法的
概念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中就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理论核
心是如何确立良法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良法的标准可以总结为
三点: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阶级或个人的利益;应该体现
人们所珍爱的道德价值(对古希腊而言就是自由);必须能够维护合理
的城邦制度于久远.亚里士多德将良法的概念与道德价值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这为后世的良法理论确立了基本的论调.在西欧中世纪,
阿奎那否定恶法的效力,主张“恶法非法”.他说:“暴决的法律既然不
以健全的论断为依据,严格地和真正地说来就根本不是法律,而宁可
说是法律的一种滥用.”自然法理论以某些道德原则作为良法的标准.
古典自然法理论认为,良法必须符合自然法,法律的效力来自其合乎
道德性;新自然法理论如富勒的程序自然法、德沃金的政治道德以及
罗尔斯的社会正义.都被视作法律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实证分析法
学虽然承认法律存在道德上的善恶之分,但否认具有客观普遍意义的
良法标准的存在,认为任何价值判断都涉及到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态
度,这不能被客观地证实或确定.但是,二战以来,实证分析法学的这
种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致使其对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态度也发
生了某种调整,如哈特在坚持分析法学的传统一主张法律与道德分离
的同时,并不否认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甚至提出法律应该其
备“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内容”.
综合西方学者对良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良法应该具备以
下条件:第一,良法在价值上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法律是否体现正
义是衡量其是否为良法的关键.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伦理价值,它要
求社会公平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第二,良法在内容上必须反映客观规
律.法律应该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关系的规
律.第三,良法在形式上要求立法过程的民主化、法律表达的规范化
和法律体系的科学化.霍布斯认为,“良法就是为人民利益所需而又
清晰明确的法律”.这表明法律的形式对良法的重要性.
(三)培养法律信仰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生成公民守法意识的主观要件.法律信仰一
般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是对自愿接受法律统治
的一种信仰的姿态,一种大众对于法律的忠诚,是对法律之下生活的
德性的一种确信,表明人们愿意热忱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
斗争中,并把参与这种斗争视为自己的一个庄严的使命和责任.人们
从对法律的服从和信仰中获得了心灵的归属感和家园之感.法律信
仰是个体的一种心灵状态,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灵轨迹,是民族法
律观念的最突出、最生动的表现.它是把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主体的内
在法律自觉性,是法治理念在一个民族生活中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
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法律信仰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事
实上,正是大众的热忱法律信仰才赋予法律以强大的生命力,使法律
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深植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并成为这
个民族肌体的活的灵魂.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的基本要素,体现着规则
和其所承载的意义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最终信仰总是组含于特定的人
文类型,体现特定的人文价值和价值饭依.没有哪一种社会秩序不是
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也没有哪一种信仰是脱离特定的文化
背景而遗世独立地超然生成的.文化斌予一个民族以生活的意义,为
其提供各种符号和价值.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莫定了一种特定法律
秩序的根基,是法律秩序成长的精神土壤.只有当规则与一个民族的
文化共生共荣,才会有规则的生命力.同样,只有当法治作为一种制
度获得该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的时候,在日常的法律生活中深刻体验
的时候,才可能成为其生活的有机部分,成为一种现实的法律秩序.
中国至今没有确立关于法律的信仰,这与传统相关,与现实的法
哲学理念有关,更与我们的日常法律实践有关.在中国,没有如西方
一样的宗教信仰,也显然没有法律信仰的固有传统,这个事实深切地影
响到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树立.中国所信奉的世俗宗教伦理只是一种
内在的而不是如西方那样外在的超越性的信仰.中国没有产生那种突
出的、外在的高于国家制定法的更高的法律观念,法律(下转第35页)
下:
1.对于被代理人而言,只要表见代理成立,就要对相对人承担授
权人的责任,即要受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的约束,履行合
同中应承担的权利义务.这一点与一般的有权代理相同.被代理人
不得以未授予代理人代理权、代理行为有违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等为理
由,拒绝承担责任或要求法律确认代理行为无效.被代理人在对相对
人承担责任后,对于表见代理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有权向代理人追偿.
2.对于代理人而言,其实际上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因此,
对于给被代理人造成的损失,应负贵赔偿.同时,若其行为触犯了刑
法,也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对于相对人而言,因其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是在相信代理人有
代理权的前提下自主自愿订立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因素,若被代理
人坚持代理行为有效,即使该合同对相对人不利,相对人也不能单方
撤销该合同.若被代理人不愿意接受该合同,而该合同也对相对人不
利,相对人愿意撤销权合同,则可撤销该合同,这属于双人合意解除已
达成的合同.若相对人确认合同有效,则相对人与被代理人均要受合
同约束,履行合同中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三、表见代理制度的立法完善
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没有正式确立表见代理制度.虽然《民法通
则》中的个别条款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释类似表见代理,但
并非真正的表见代理.
《民法通则》第65条第3款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
应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第66条第1款规定:
“本人知地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
意.”
合同法》第49条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对表见代理作了规定:“行为
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
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似乎是
完全采用了“单一要件说”,但其只是规定了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
代理权之“有理由”,而并未确定第三人之“无过错”.第三人“有理由”
是一种模糊用语,并非完全等同于“无过错”.例如:与本人无任何关
系的无权代理人,利用伪造的专用章、合同书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其伪
造的文件天衣无缝,第三人完全有可能无法判断其真伪,第三人“有理
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但第三人在与不存在任何信赖关系的
情况下,并未对虚假的代理凭证做出必要的审查,便与之签订合同,不
符合一般交易习惯,也未尽谨慎交易之注意,明显“有过错”,此种情形
就不应成立表见代理.另外《合同法》并未象德、日民法典一样列举规
定了成立表见代理的诸种法定事由,而是设富有弹性的原则性规定,
此种立法选择虽然便利于法官依个案具体情形灵活做出裁判,但同时
也不利于法官正确的公平观念及对立法意图的把握,适用上难免出现
.偏差.因此,应对《合同法》中规定的表见代理做出适当的限制性解释:1.仅仅“有理由”还不够,应强调第三人对于表见代理的成立善意
且无过失.
2.对于第三人“有理由"的判断.应借鉴他国立法规定所列举的成
立表见代理的某些典型情形,建立判断表见代理成立与否的客观具体
标准.
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符合表见代理的情形广泛存在,随着市场
经济的蓬勃发展,代理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适用范围越来
越广,必然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代理纠纷,表见代理自然也是其中一种
常见的现象.这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需求与当前立法滞后状态的矛
盾会更加明显、突出.因此,应当参照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在
民事立法中明确地、详尽地规定表见代理制度,以提高代理制度的信
用程度以及交易的安全性,充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
正常交易安全,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Ⅱ 法学(不含政治学 民族学)是什么意思

法学是一个学科的门类,括号内的是指具体专业。
即是说:除了政治学和民族学以外的其他法学均可

Ⅲ 民族文化的意义价值

所谓民族文化的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对于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一般的认识来说,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观念与精神因素对于巩固和延续封建的国家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自近代以来人们的强烈批判。然而,其中的精华部分所蕴涵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又都在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从上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有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革命”之势。但是,经过一个历史阶段的剧烈动荡和时间淘汰之后,多数人还是清醒地认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它的精华不仅凝结成了它的过去,也可以滋生出新的未来。尤其是其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这个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进步,都是不能拒斥的。因而,它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便得到了普遍认可。从文化本身来看,人们所主张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色,才会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观点,也同样意味着民族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
所谓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首先,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不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还是它所创造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所凝结的审美意识等等,都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而不至于因为精神力量的疲软或坍塌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其次,民族文化中作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古代书法、古典建筑等等,不仅包涵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读,积极思辨,这本身也是开启我们心智的过程。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是这些以审美的艺术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在那里阅读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在那里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Ⅳ 法学民族学专业考过司法考试就业前景怎样

总的来说,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之类的工作是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的,通过了司专法考试是你最大的资本,属也是择业中的最大竞争力,但是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律师也是要依托于一个行业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学的是金融,做了律师以后就可以专门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务,配合投行上市等等,那么你学的是本科是历史学,研究生是民族学专业,以这个为背景,研究生学历,英语再棒一点,通过司法考试,进一个大律所做律师,或者进一个大企业做法务基本没问题的。总之,你先过司法考试吧!重中之重!你的背景没问题的!很有帮助的!至于考试方面,司法考试报个网校就行。

Ⅳ 学习民族学的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促进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影响力。

Ⅵ 中央民族大学的法学专业怎么样

中央民族大学的法学专业不错,中央民族大学自1979年即开始招收法学本科生,是全国较回早设立法学专业的答高校之一。

法学院2012年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03年设立民族法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设立经济法硕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6)民族法学的价值扩展阅读:

学院设有经济法、宪法学与行政法、民族法学、法律史、法理学、民商法诉讼法刑法、国际法九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法学法硕和非法学法硕专业学位授予点。本科设有法学、法学(法学与英语)、法学(藏语基地班)三个专业方向。

学院依托“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平台,配有全套多媒体设备的案例教室和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大型模拟法庭;设有专门的法学图书资料室,藏书极为丰富;购买了HeinOnline、Westlaw和北大法宝等居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法律专业数据库。

Ⅶ 简述如何理解法学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属性

1、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往往会作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我国司法学界普遍认为法律行为的成立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

2、法律行为的成立之所以易被误认为是事实判断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关于法律行为成立要件的规范属于裁判规范、价值判断语言表述的复杂性且法律行为成立与有效制度分工有异。类如法律行为的有效,法律行为的成立同样也属于价值判断,并且属于价值判断中的规范判断。

(7)民族法学的价值扩展阅读

法的价值体系可以看成是一组组相关价值所组成的系统,它是由不同而又相联系的几种法的价值类型组成。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将法律价值进行以下分类:

1、个体价值、群体价值。法律的个体价值就是个体对法律的需求以及法律对个体的实际效应,一般包括个人自由、平等、权利、人格尊严等。所谓法律的群体价值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的需求以及法律对该群体的实际效应。

2、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或零价值)和负价值。这是按照法律价值追求与法律的实际效应关系来分的。广义的价值包括法的正价值和法的负价值,其中负价值是指法对主体需要实现的阻碍和破坏作用,零价值是指法律对一定主体既无益也无害,而狭义的法的价值仅指法的正价值,即法的有益性、有用性。

3、除此之外,法律价值还可按功能和性质分为目的性法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而按历史阶段分为奴隶制法律价值、封建制法律价值、资产阶级法律价值和社会主义法律价值。按法律对主体的应用形式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等等不一而足。

Ⅷ 民族法和民族法学的性质有何不同

两个不一样,民主法它可以说是有关民族的法律文件,或者是有关民族一系列的法律而民主法学,它是研究民族法律,研究民族习惯这一类的科学,所以他们两个词语并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意识还有研究的对象都不一样,他们有着一定的交集,但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他们的性质各不相同。

Ⅸ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国家有哪些重大意义和价值呢

对于拥有者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讲,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是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面对传统民族文化时,我们要用正确的观念去对待,也正是这种正确的态度得以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好,国家发展便更有力量更有信念。

民族传统文化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后,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这与它自身的庞大魅力也是分不开的。在面对民族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深掘其价值,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辉煌时刻。

Ⅹ 民族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民族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民族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 由’γos(ethnos(族体民族))和 λγos(logos(科学))两字组成,是指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问。英文的Ethnology、法文的Ethnologie、 德文的Vlkerkunde都是民族学的意思。 英国的“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美国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民族学
外文名
Professional Ethnology
专业代码
030401
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学科门类
法学
展开全部
基本简介
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属于法学类,专业代码:030401

民族学建立
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如1839年法国的“巴黎民族学学会”,1842年美国的“美国民族学学会”,1843年英国的“民族学学会”,1869年德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原始社会协会”等。这些机构陆续组织了一些考察队或探险队,到殖民地和边远地区的落后民族中进行调查研究,除了详细记录各族人民的现实社会现象、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之外,还搜集了各种文物作为研究资料。此后,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逐渐成为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从搜集和展出民族文物发展到建立民族学博物馆,也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族学的产生

就在19世纪中叶,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民族学家,他们在以C.R.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提出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化思想,从而被称为进化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国的L.H.摩尔根、英国的E.B.泰勒、J.F.麦克伦南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他们认为各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程度尽管不同,但都遵循着相同的途径前进,都经历过或将经历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K.马克思和F.恩格斯读过这派学者的很多著述,对他们的立论题材有不同程度的褒或贬,但对其认为社会向前进化发展这一共同点,都采取了称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的建立

民族学相关书籍
民族学相关书籍
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制度,阐明资本主义必定灭亡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将代之而起, 就着重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虑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这样才能了解社会现象全面的发生发展过程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还提出决定人类历史关系的三个因素:第一,生产物质生活 资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第二,人类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所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第三,人类自身的生产,即增殖。后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第一版序言中,再次强调了这个理论,并将其归纳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两种生产,即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亦即种的蕃衍的唯物主义原理,并在全书中贯串了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列宁指出,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建立科学的民族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的研究和著述

马克思从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天起,对于民族学的著述,特别对人类原始时代的历史,就予以高度的重视。马克思对受到侵略、压迫和歧视的民族,如诸犹太人、波兰人、爱尔兰人、印度人、中国人等,都寄予无限的同情,并用阶级观点阐明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发现了许多研究原始时代的有价值的民族学论著,经过他分析摘录的目前已知的有摩尔根。J.B.菲尔、H.J.S.梅因、J.拉伯克、J.W.B.莫尼、R.梭姆、E.霍斯皮塔利尔和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马克思最赞扬摩尔根的论述,认为《古代社会》(1877)一书尤为重要。摩尔根是进化学派的杰出人物。他把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看作人类社会进化的原因,指出了氏族制度(见原始公社制)在原始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它的共产制的性质,并谈到了当时社会的未来改造,从而达到了自发的唯物主义的结论。马克思将《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摘要,调整了书的结构,补充了必要的材料,加上重要的批语和评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摩尔根著作的价值。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及马克思若干篇民族学笔记(见荷兰L.克拉德的《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光辉论著。

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著作的十分详细的摘录,写信给德国K.考茨基说:“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最后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他根据野蛮人的、尤其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组织,第一次充分地阐明了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氏族,从而为上古史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43页)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写一部专门著作,联系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及其全部意义,并把这看做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于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就在1884年问世。他根据马克思的摘要和批语,摩尔根提供的事实资料,加上自己对欧洲古代一些民族历史所作的研究和新补充的材料,对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做了透彻阐述,特别着重在经济方面的论证。恩格斯所详细论证的是原始时代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崩溃的过程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历史,但他的主要目的却在于指出当代阶级社会必然将被改造成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依据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写成的民族学论著,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学遗产,树立了研究原始社会的光辉典范。恩格斯还着重提出: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发生了社会大分裂,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而这种分裂继续存在于整个文明时代,古代奴隶制、中世纪的奴隶制和近代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这些论述为民族学研究指出了方向,对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社会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应是民族学研究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法国工运活动家P. 拉法格用大量事实所写的《财产及其起源》(1895),是比较优秀的民族学作品。

流派
西方民族学流派

西方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尔根(L.Morgen,1818-1888)。他们都以各自的特点系统阐述了进化论思想,对民族学的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发展时期,整个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流派有播化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等。

传播学派

最初出现的是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以德国的R.F.格雷布纳、奥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极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后者以英国的G.埃利奥特-史密斯及其学生 W.J.佩里为代表。他们宣称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尼罗河传播出去的,宣传泛埃及主义。由于这种理论缺乏科学事实根据,后来没有被人继承下来。

历史学派

热点内容
婚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2025-01-22 19:08:19 浏览:760
所谓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2 18:58:05 浏览:598
篡改文件还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2 18:48:32 浏览:27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