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治世

道德经的治世

发布时间: 2022-03-26 13:43:56

A.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修身治世的宝典

中国的历史,三皇时期,“凡被称为皇的人,光芒万丈,施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万物,天下百姓都不会违背他。“在三皇时期,人类处于先天的纯真无邪状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显天道,以开化蒙昧,使心灵纯真而简单的初期人类,在道中自然率性而为,施行无为而治,天下行于道中。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心灵慢慢变得不再纯真,被各种私心欲望所污染,从而生出心机与智巧,出现了欺诈、争斗等,社会中相应出现了犯罪与战争等灾祸。此时,人类已经背离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为,必须建立“德”,以规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导百姓重新回归于道的标准。 因此“帝”便应运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后来,道德越来越下滑,“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九黎部胡作非为,人和神变得杂乱无章,辨不清事物。
后来,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对天地间的秩序进行一次大整顿,“绝地天通”,人神联系隔断。
三教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开悟后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国历史上交相辉应。你所说的道德经,便是老子留下的传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产生。
再后来,人离道更远,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三教在说什么了。有人开始信科学、马教、进化论。原始正教进入末法时期。
物极必返,否极泰来。转轮圣王以弥勒佛号下世,普度众生,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据《韩国日报》2014年10月20日报道,韩国中源大学最近迎来了建校5周年纪念活动。20日,校园里的石像上被发现开了100多朵优昙婆罗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国内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

B.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本文选出《道德经》中有关治国的八个主要内容,逐个分析解释,概括出老子治国的基本思想。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君主如果不崇尚贤才,社会就不会出现为了领先别人而互相压制争抢的现象。君主如果不崇尚贵重的物品,人民也就不会崇尚贵重的物品,就没有人去偷盗了。

不崇尚贤才,把贤才与普通人同等地看待,是一种彻底的人人平等思想。“不贵难得之货”,就是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与普通东西平等看待。这是对各种物品的平等思想。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时才能普及。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做到。

八,“为无为,则无不治”。

领导者如果毫无作为,国家将会没有任何治不了的事。

无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就是权力下放。

国君不管理国家,权力下放给政府。政府少管理国家,不少权力下放给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自主权,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是超群的,是对人类和社会规律深刻洞察的结论。历史上的君主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无为而治”,只有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的自觉工作能力后,国家领导者才能把权力下放,很少管理或不管理国家,实行真正的“无为而治”。

以上八条就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C.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D.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E. 道德经的 核心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5)道德经的治世扩展阅读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F. 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国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老子是2500年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中国2500年的历史。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学。在松下公司花园里有一尊老子的铜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任时,曾在电视讲话中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道德经》,可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国际论坛说:“俄罗斯应该用中国老子的智慧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是老子忠实信徒。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

参考链接搜狐客户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参考链接腾讯: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参考链接中国网—国际道德经论坛: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G. 道德经·圣人之治的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H. 老子的道德经,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I.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经》第几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抄天下,这个是大学里袭面的内容。是儒家四书五经中大学的篇目。他告诉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为至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为本。所以这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内容跟道德经没有关系,但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能够真正地去修心的话,那么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经的。
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热点内容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
员工辞退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14:46:58 浏览:51
道德公民图片 发布:2025-01-22 14:31:53 浏览:392
自然法学派概念 发布:2025-01-22 14:31:14 浏览:688
自考2017年4月劳动法答案 发布:2025-01-22 13:58:25 浏览:196
道德宣誓 发布:2025-01-22 13:41:2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