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信仰与读书

法治信仰与读书

发布时间: 2022-03-26 23:06:45

㈠ 如何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带头学法尊法用法

1、要坚持带头学法,不断提高法治素养。把学习宪法和党章作为首要任务,原原本本地学,逐条逐章地看。把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规作为关键所在,既要学习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履行职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勤学、真学、善学,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思考,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推动学法常态化、制度化。
2、要坚持带头尊法,发自内心信仰法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自觉性坚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带头抓好宪法实施,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坚守法治的思想基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坚持带头守法,切实做到依法用权。把握权力边界,按照“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对已经明确的权力边界,要严格贯彻执行;对权力边界不清晰的,要抓紧依法界定清楚。坚持秉公用权,处理好情与法、利与法、权与法的关系,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主动接受监督,习惯于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有针对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规矩,带头强化制度执行,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要坚持带头用法,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决策的前置审查条件,最大限度防止决策不当、决策失误。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自觉在法治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蹄疾步稳。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把党章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依据,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法规建设,落实主体责任,严守政治规矩,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㈡ 什么是法治信仰

坚定守法,守护公正

㈢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征文

大学,作为青年进入成人社会的预备阶段,大学生经常在校园内、社会上看到与法治背离的情形。对此,不少大学生感叹,法律的实践效果与他们内心中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以情代法、执法不严的现象,冲击着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青年正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体系内,法治教育并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有这样一种共识,“法治中国”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让法治成为青年的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对于法的重要性,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解释,各有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让青年具备法治信仰,一定是将法治从法律条文,内化为一种约束、一种责任感。绝不会逾越法律的底线,这是一种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信仰。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下的青年,虽然在中学、大学阶段,学习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对于法治的认同还远远不够。相对于冷冰冰的法条如何因势利导,让法制观念直击青年的内心深处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大学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以增强大学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是德育课程的重要阵地。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对这门课并没有“精耕细作”,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上课有些“无聊”。作为教师,要在课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对内容泛泛而谈,也不能只讲重点。试着运用理论+案例的方式,让课程成为法律常识课程的同时,也进行法治信仰教育。
毕竟,法治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法律条文也不能唤起人们的尊重。对于青年,只有让法治的实践与内心的标准产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释放出来,让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让法治成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为青年提供具体的情景。比如,中学阶段,学校完全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校规,让学生组织监督校规的执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程序。对于青年而言,让法治要成为信仰,并非只是个别法律条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种质疑。如此,在实践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终才能激起青年对法治的认同感,才能走出将法治等同于工具的误区。

㈣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这的确是个难题。信仰法治,关键是要消除人治。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后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传统阻碍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着,不仅要破除封建特权的思想,还要触动某些特权者的利益,不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还要清除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社会不会自动接受法治,特别是当法治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已经习惯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长。

虽然法治信仰的形成过程异常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只要我们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国家,营造法治氛围,法治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形成。具体而言,离不开以下几个前提:

首先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这些都是影响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访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产物,消除此类现象,就必须使领导者意识到这种人治方式的弊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是媒体要理性传播。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一环。媒体的理性和规则意识、自律和责任担当,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媒体的导向很重要,现在有些媒体对明星八卦过度热衷,但对关系民众基本权益,关系社会正义与良知的社会问题无动于衷。只有当媒体展示真相、客观表达、严守规则、维护公义的时候,社会才能恢复理性、尊崇法治,我们期待的法治信仰才会形成。

三是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必须从小灌输、教育、训练。法治信仰涉及三观,只有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尤其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所有学校都开政治公共课,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课却迟迟开不起来。学校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是民众要理性表达和行动。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础在广大民众。当“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大行其道时,我们就必须反思,是什么力量让规则失效,是什么力量让理性缺位?为什么人们不愿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人们遇到热点问题就无视规则竞相从众?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规则行事?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过程中每个公民的责任。

五是法治信仰还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国的信用体系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是全国统一的公民唯一的证明记录,考试作弊可能就是一个污点,商场偷东西也成为污点,人一生中不断累积的这些污点不仅影响着缴纳保险金额的高低,还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影响政治前途。社会信用制度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其后又有强大的威慑力保障。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执法者和相对人都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可以说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是执法随意和腐败造成的。社会信用缺失本质上还是制度缺失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法治信仰还有赖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

㈤ 法治信仰的本质是什么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治理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版依法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经权验凝结,是社会主体在对法治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一种认同感、皈依感和神圣体验,是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识形态。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信仰法治意味着法律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外在强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载体。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处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统摄其他意识形态。法律不仅是一套行为规则,而且还是自由、民主、正义、安全的制度化价值体系。法治信仰的本质是对法律价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任,是对法律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和法治所蕴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终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会治理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法治信仰建立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在人类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地转化成一种法治文化传统。人们对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类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

㈥ 以‘读书与信仰’为话题的作文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
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
前行的信仰。今天,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时,心灵的成长便
成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
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
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
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
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
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人类的文
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
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
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
阅读中共生。
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
的歌,安慰着--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
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每一
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
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
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
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
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
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
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
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
塑。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
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
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
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
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
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
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
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
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
的信仰。

㈦ 法治信仰为什么要根植于人民心中

因为目前我们国家是法治社会,国家推行全面依法治国。

㈧ 法律信仰和法治意识的区别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许多人都知道这句话,都认同这句话。有人据此论证,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㈨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是两个内容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前者的关键在于强调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诸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后者的关键在于强调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适精神。

实行法治,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国实行法治,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响,注重纲常伦理使中国社会具有“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色彩,这都成为了法治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障碍。要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继续寻找建设法治的可行途径和方式,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在中国厉行法治,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所说的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我们所说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执政为民、社会和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总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为普适价值的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坚持法治的一般原则和观念,又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和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探索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崭新道路。

㈩ 如何理解'法治成为共同信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亦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并不完全取决于法律条文有多么严厉、严密,也不仅仅体现在公民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能否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法治成为人们共同坚守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从一定意义上说,法治精神只有武装了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的心中。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员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办事,直接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带头尊崇、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让法治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健全完善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培训规划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必须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中吸收营养,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卢梭曾经说过:“规章都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当法治一旦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

热点内容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
员工辞退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14:46:58 浏览:51
道德公民图片 发布:2025-01-22 14:31:53 浏览:392
自然法学派概念 发布:2025-01-22 14:31:14 浏览:688
自考2017年4月劳动法答案 发布:2025-01-22 13:58:25 浏览:196
道德宣誓 发布:2025-01-22 13:41:2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