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干法学法

干法学法

发布时间: 2022-03-27 00:02:38

『壹』 【跪求】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讨论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

(3) 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

二、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 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我认为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如果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他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在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可能会避免。处于像他这样境况和地位的人很多,采取像他这样极端手段的人却极少,无疑是他个人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与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报复别人。刘海洋事件就更说明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了。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2)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法律基础》课只有有限的十几堂课,因此,我们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比从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律意识共同进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大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2002年发生的北京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2003年发生的周一超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等。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漠和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2)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贰』 辽阳市十一五计划是什么

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编制和实施《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发展不动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保就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为我市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8.4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84元,年均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6.8亿元,年均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8亿元,年均增长 11.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8.1%;出口创汇累计达到5.6亿美元,年均增长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407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33元,年均增长6.8%。总人口达到183.69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五年提高1.7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6岁,五年提高 1.3岁。

2、“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市扩大改革开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时期,又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既是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加快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面临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开放的双重机遇。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我市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社保体系、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我国东南沿海产业向东北地区转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面临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机遇。沈阳经济区的构建,为我市接受沈阳等大城市在经济、技术、人才、信息和物流等方面的辐射,加强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市具有辽化、弓矿公司、庆化公司等国有大企业加快发展和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双重基础。近几年的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在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显现,一批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同时,我市具有明显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这些都为今后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外向依存度偏低,利用外资领域较窄,外经贸对经济的牵动作用不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制约因素日趋明显;由于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较为突出,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

“十一五”时期,我市机遇和挑战同在,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要有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努力把辽阳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具有特色和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兴工业城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辽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中心任务,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协调发展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打造“实力、平安、诚信”辽阳,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建设“实力辽阳”的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要全面深化经济社会、政府管理各个领域的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的竞争与合作,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之上的再创新能力,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更加注重“平安辽阳”和“诚信辽阳”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十一五”时期要基本实现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主要标志: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确保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三是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城乡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较多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确保2007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要预期指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6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折合4760 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6亿元,5年累计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0%,5年累计达到5亿美元;出口创汇年均增长30%,5年累计 25亿美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4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0 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187万之内;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人均期望寿命75.6岁。

三、努力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5、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和公用事业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目标要求,调整收支关系,合理划分税收征管体制和分享权限,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加强收入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搞好增资扩股,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加强辽阳金融安全区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保险业改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明确政府审批核准的范围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完善投资决策责任制。

6、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切实履行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加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调研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深化以人员聘用为重点的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政策和市场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全民创业。消除政策歧视,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要着力疏通企业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依法保护私人财产权,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管理。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

8、积极参与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合作。我们要抓住构建沈阳经济区的机遇,积极参与,推进合作,务求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与沈阳、鞍山等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协作,促进资本、贸易、技术、人才和旅游资源的互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要重点加强与沈阳搞好工业区布局的对接和产业配套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利用沈阳的招商平台,扩大对外开放。

9、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各园区功能做好项目进区的安排,突出各工业园区的特色,不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增强园区集聚效应。要重点发展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庆阳工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降低进区企业配套设施投资成本。鼓励和支持城区老企业加快向工业园区搬迁。同时还要加快培育首山、刘二堡、兰家、佟二堡、灯塔、大河南、沈旦等县(市)区级的工业园区,加强与沈阳、鞍山等周边城市工业布局的衔接。“十一五”期间,按照园区功能,力争形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生产基地;各工业园区引进项目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50%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

10、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先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高质量地做好项目包装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自觉接受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大力承接国际和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把利用外资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进步、企业改革和公共事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营造全方位开放氛围,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机制,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吸引粤、沪、苏、浙等东南沿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金融机构、企业、资本、专利技术等进入我市,发挥集聚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加工贸易升级,重点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出口企业,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发展旅游、运输、建筑工程等服务业贸易。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和域外投资建厂,开展对外加工贸易、技术、设备和劳务输出,缓解资源约束和就业压力。高度重视进口设备的技术含量,引导企业重点引进核心设备、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坚持工业强市方针。工业是我市加快发展、实现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带动力量。要继续坚持工业强市的方针,实施北打沈阳牌、南打鞍钢牌、内打特色牌的战略,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继续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同时,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培育“拳头”产品,加快新兴工业化进程。到“十一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40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57%,年均增长17%。

12、做大做强化工化纤塑料业、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及配套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矿产建材业“三个重点” 产业。继续支持辽化、庆化、弓矿等中省直企业发展,推动原材料工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到2010年,辽阳石化分公司、辽阳化纤公司、庆化公司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20亿元、72亿元和26亿元。全力推进辽阳石化分公司年加工550万吨俄油、年140万吨大重整、年产30万吨精己二酸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确立辽阳石化中国北方最大芳烃生产基地和以芳烃深加工为主的化纤原料基地的优势地位。地方化工化纤塑料产品加工企业要围绕辽化主副产品,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拉长加粗环氧乙烷、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龙66和胺系列产品等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关联互动的产品系列,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构建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石化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化工化纤塑料业增加值达到188亿元,年均增长 21.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6%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两化”主副产品本地加工率。

抓住鞍钢本钢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密切同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协作配套,加快改造、提升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拉长钢材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培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到2010年,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1%。

抓住沈阳发展汽车工业和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提高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业的开发、成套和配套能力。大力扶持发展纸机、药机、锻压等传统装备制造业,巩固其在全国同行业的优势地位。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培育稻米、玉米、大豆、水果、薯类、蔬菜和肉蛋奶等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开发和推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学类、金属类、复合类、资源节约类新型建材,提高传统建材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集中度,引进和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新理念,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消耗高、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70%。突出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进以本溪、辽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水泥工业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到2010年,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矿产建材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

1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牌产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培育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4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5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名牌战略,引导企业把技术进步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根本手段,推动各类资源向名牌集中,建立名牌培育机制。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力争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0个以上,其中新创国家级名牌和驰名商标5个以上。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以建设“数字化城市”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全地区信息化程度,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重点推进宽带城域网、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信息交换与信息资源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社会安全和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14、加快发展服务业。顺应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以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业态多元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产服务专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抓好食品、药品及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重点拓展西关中心商业区,规划建设站前中心商业区,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建设区域和社区商业(中心)街。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开展家政服务、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卫生保健等社区服务。加速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产地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的“万村千乡”工程实施,重点发展乡镇、村两级连锁超市。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导房地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发。加快发展旅游业,以历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为特色,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和接待能力为重点,抓住沈阳举办世博会的契机,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辽阳旅游品牌。

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加强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政策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农产品、建材、化工化纤塑料等工业品物流配送中心,组建社会配送网络,鼓励工商企业逐步把物流业务分离出来,引导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金融业,引入域外金融投资者,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创建直接融资平台。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拓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社会信用、宽带等网络增值服务。加快培育为企业服务的市场调查、管理咨询、融资设计、会计服务、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积极鼓励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竞技体育等产业进入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4亿元,年均增长14%。

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编制好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做到“五新”,即发展壮大新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加快专业村建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规划建设新村镇,搞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镇)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建立健全新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农村公共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经商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同时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树立新作风,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进一步用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塑造农村新风貌。

16、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品、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优质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大力推广稻田养殖,不断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提高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规范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县管为主、区域设站的农技推广网络,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覆盖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大批种养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治涝、防洪、灌溉等27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农村三、四类排水站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水平。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沼气池、秸杆气化及北方能源模式。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8%。

17、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在继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项目牵动、择优扶持和追求综合效益的原则,着力培植一批税源大户,建设财源大县(市)。通过加快发展,强化征管,完善财政体制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等办法,促进辽阳县、灯塔市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18、加大支农扶贫的力度。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形成财政和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百村扶贫开发工程”。大力实施 “整村推进”扶贫计划,重点加大省确定的33个贫困村和市确定的30个贫困村的建设力度。培育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推进“订单式”劳动力转移。继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实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计划。“十一五”期末,全市95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阶段脱贫目标,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0元,年均增长 9%以上。

19、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坚持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民长期的承包经营权。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林木、林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开展村级财务代理制和清理村级不良债务试点工作。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0、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实施“村通油路”工程,实现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新解决30万人口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 70%以上的农户能使用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实施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工程,使70%以上的村庄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搞好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21、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切实解决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以刘二堡、佟二堡等市级以上示范镇和省级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带动一般小城镇和中心镇发展,不断完善城镇体系,提高建设品位,增强辐射能力。以白塔、文圣、太子河、宏伟四个区农民新村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辽阳县、灯塔市、弓长岭区要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一批有

『叁』 什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法!做学习上的“自燃”人

闲时总会不经意反问自己: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得最多的是与青年学子倾心交流、探讨,解读隐藏于他们取得优秀成绩背后的那些成功密码。一批批学子、一个个真实的经历诠释了这些法则,能将这些法则演绎、传递给另一批正在求知路上的青年,从中品味予人玫瑰的芳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细读《干法》一书,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人,要想成就熊熊事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自燃型的人。

同样,我相信要想在学业上学有所成,就必须成为学习上的“自燃”人。

一、做学习上的自燃人,充满对真知灼见的渴求。

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拿着我编写的一本辅导书,跑上来,说:“ 胡老师,这个单词(envelop,作名词表示“信封”,做动词表示“包围、笼罩、包住”等意思)在这篇文章里面是作动词用的,发音应该是[in'vel?p]”。当时我在编写的时候觉得它做名词时发音是['env?l?up],因为是一个多音节词,那么做动词(应该发[in'vel?p])它的发音跟常用做名词时的发音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变化。

那个同学拿着辞典给我翻到那一页,说:“您看,您的是错误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老师可能会感到尴尬,然而当时我非常高兴,我高兴的是这个同学有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有这种自动自发、追根究底的学习热情!一看时间,马上就要上课了,我说:“好的,同学先请回到座位上,马上就要上课了”。上课时,面对当时台下500多个学生,我指出我出的这本书里面哪一页、哪个单词音标有遗漏,当着同学的面表示道歉,并且夸奖了那位指出错误的同学。课堂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只是学生对我的道歉的原谅,更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位指出错误、对真知灼见锲而不舍的同学最好的鼓励。

二、做学习上的自燃人,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就如雅思,很多学生在给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往往过于天真,“欲取其中、必求其上”就以往经验而言,考生目标分数是6分,那么他在备考时设定的分数至少也要6.5分甚至7分,如果说只是朝着6分的目标努力,那么很可能到最后考到的分数只有5.5分甚至更低。常言道“有目标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很多同学不是没有学习英语的能力,只是不愿意付出努力;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就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自己从来不主动去思考去学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考起试来大失所望。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教育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求知到了某种临界点后,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关联不再紧密,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持久的强烈的自我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

在一本阐述企业经营的书籍中,作者在对大量的企业员工调研后得出“20/60/20法则”:第一个20%是无论公司状况好坏都能够拼命工作、思想积极的人;接下来的60%是普通人;最后的20%是无论公司经营状况是好是坏他们都是心怀抱怨、思想消极的人。我相信学习中也遵循这个法则。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一个班级最后的成绩会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这跟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直接相关的。20%的学生不论老师讲课如何,是否强调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他都回去主动、积极学习;60%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按部就班把老师的教学安排一项一项去完成;剩下20%的学生则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作业不予认真对待,甚至不去完成,把学习当作一个形式,只为考试而考试。作为老师,有时候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知识之外,帮助学生从中间的60%跻身于20%之列,帮助他们成为“自燃型”人。

三、做学习上的自燃人,将学习延伸到老师以外。

经常在培训结课时被同学们问及这样一个问题:“胡老师,我从暑假开始就一直参加新航道雅思培训。这段时间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但是我怕回家后我又不能坚持下去了。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需要如何备考?”如“20/60/20法则”所述,60%的学生,等待老师在课堂上的单向传授,想方设法地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千方百计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结果培训一结课,脱离老师很多学生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束手等待考试。一个自燃型的人绝对不会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因为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毕竟有限,学好英语的必由之路是课堂之外的学习,而这正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激发自己主动去学习,一个学习上的自燃人能够主动激发这种意思并且已经通过教室以外的课堂受益。

学法往往很简单,要想让学习道路上的那盏指明灯永远闪亮,唯一的捷径就是我们内心燃起对学习的熊熊烈火!一个真正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一定是一个学习上的“自燃”人;一个工作上、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自燃”去应对一切困难的人。也许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正徘徊在60%之间,向前一步海阔天空,退后一步沦为平庸,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想做那20%能够事业有成的人,没有人甘愿平庸、落后;也许你正处于60%这一学习阶段,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想成为那20%最后能够获取满意成绩的人,那么从此刻开始,做学习上的“自燃”人!

『肆』 如何提升依法治理的能力干部网络考试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不同于行政命令思维、经济思维、人情关系思维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其行为、决策更具合法性,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从“一般思维”方式向“法治思维”转变,在这里谈一谈粗浅的建议,以供商榷。

法律学习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增强了法治意识,才能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从而适应新时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法律学习,并使之常态化。

“四学法并举”是实现学法常态化,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基础。

1、中心组集体学法,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的保证,学法的时间每月应不少于一个法律学习日,学法内容安排上可以既丰富又灵活。

2、高水平的法制讲座,是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法效率、提升思想认识上效果很好。

3、法律知识轮训,是系统学习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规定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每年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在教学力量和教学投入上予以保障。

4、个人自学,也是重要的学法方式,领导干部在时间、内容上都能自己灵活安排,可要求适当摘录学法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领导干部学法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应重点包括民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和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职务常用的专业法律知识又是重中之重,学习内容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要将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规范化

对领导干部而言,学法的目的在于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进学法,法治思维并不是理论上的学法,而是学法与用法的统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用法制度,通过落实责任、用制度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三制度强化”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顾问制度。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政府行为,有效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在决策和管理实际工作中通过与法律专家的沟通,听取专家意见,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是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好途径、好方式。

2、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领导干部奖惩措施,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当法治思维能力成为领导干部判断是非、行使权力、实施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时,其学习法律,依法行政的观念便将不断得以强化。

3、风险评估制度。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实施领导干部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可以防范领导干部因失职或管理能力缺陷给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造成损失,防范领导干部因渎职甚至腐败等形成的社会不安定。

制度是一种外部环境,但通过制度的强化,影响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行为这个内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只有提高法治思维,才能充分运用法制轨道上的权力,为一方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学法用法机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因此,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类制度,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机制保障领导干法学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机制落实”是保障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1、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平时学法、依法办事的情况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法治方式”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并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2、提升激励机制。是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励。也是领导干部任用、晋升的评判依据。

3、述法机制。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综合自评,既能反应领导干部自身学法情况,又能反应实践中用法实绩。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领导干部带着压力和目标学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并得到更多的锻炼。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势必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以学为基础,以用为手段,用制度、机制来保障,不断改善法治环境,形成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的良性循环。

『伍』 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有哪些

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有: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4,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陆』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不同于行政命令思维、经济思维、人情关系思维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其行为、决策更具合法性,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从“一般思维”方式向“法治思维”转变,在这里谈一谈粗浅的建议,以供商榷。

法律学习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增强了法治意识,才能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从而适应新时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法律学习,并使之常态化。
“四学法并举”是实现学法常态化,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基础。1、中心组集体学法,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的保证,学法的时间每月应不少于一个法律学习日,学法内容安排上可以既丰富又灵活。2、高水平的法制讲座,是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法效率、提升思想认识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识轮训,是系统学习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规定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每年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在教学力量和教学投入上予以保障。4、个人自学,也是重要的学法方式,领导干部在时间、内容上都能自己灵活安排,可要求适当摘录学法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领导干部学法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应重点包括民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和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职务常用的专业法律知识又是重中之重,学习内容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要将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规范化
对领导干部而言,学法的目的在于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进学法,法治思维并不是理论上的学法,而是学法与用法的统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用法制度,通过落实责任、用制度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三制度强化”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顾问制度。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政府行为,有效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在决策和管理实际工作中通过与法律专家的沟通,听取专家意见,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是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好途径、好方式。
2、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领导干部奖惩措施,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当法治思维能力成为领导干部判断是非、行使权力、实施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时,其学习法律,依法行政的观念便将不断得以强化。
3、风险评估制度。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实施领导干部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可以防范领导干部因失职或管理能力缺陷给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造成损失,防范领导干部因渎职甚至腐败等形成的社会不安定。
制度是一种外部环境,但通过制度的强化,影响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行为这个内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只有提高法治思维,才能充分运用法制轨道上的权力,为一方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学法用法机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因此,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类制度,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机制保障领导干法学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机制落实”是保障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1、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平时学法、依法办事的情况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法治方式”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并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2、提升激励机制。是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励。也是领导干部任用、晋升的评判依据。
3、述法机制。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综合自评,既能反应领导干部自身学法情况,又能反应实践中用法实绩。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领导干部带着压力和目标学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并得到更多的锻炼。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势必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以学为基础,以用为手段,用制度、机制来保障,不断改善法治环境,形成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的良性循环。

本文转载自中国普法创新网 责任编辑:钟瑜

『柒』 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不同于行政命令思维、经济思维、人情关系思维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其行为、决策更具合法性,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领导干部从“一般思维”方式向“法治思维”转变,在这里谈一谈粗浅的建议,以供商榷。
法律学习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增强了法治意识,才能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从而适应新时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只有不断的进行法律学习,并使之常态化。
“四学法并举”是实现学法常态化,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基础。1、中心组集体学法,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的保证,学法的时间每月应不少于一个法律学习日,学法内容安排上可以既丰富又灵活。2、高水平的法制讲座,是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法效率、提升思想认识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识轮训,是系统学习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规定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每年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在教学力量和教学投入上予以保障。4、个人自学,也是重要的学法方式,领导干部在时间、内容上都能自己灵活安排,可要求适当摘录学法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领导干部学法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应重点包括民主法制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和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职务常用的专业法律知识又是重中之重,学习内容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要将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法规相结合,在本职岗位所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规范化
对领导干部而言,学法的目的在于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进学法,法治思维并不是理论上的学法,而是学法与用法的统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用法制度,通过落实责任、用制度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三制度强化”是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顾问制度。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政府行为,有效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在决策和管理实际工作中通过与法律专家的沟通,听取专家意见,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是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好途径、好方式。
2、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领导干部奖惩措施,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当法治思维能力成为领导干部判断是非、行使权力、实施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时,其学习法律,依法行政的观念便将不断得以强化。
3、风险评估制度。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实施领导干部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可以防范领导干部因失职或管理能力缺陷给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造成损失,防范领导干部因渎职甚至腐败等形成的社会不安定。
制度是一种外部环境,但通过制度的强化,影响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行为这个内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只有提高法治思维,才能充分运用法制轨道上的权力,为一方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学法用法机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因此,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类制度,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机制保障领导干法学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机制落实”是保障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1、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平时学法、依法办事的情况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法治方式”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并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2、提升激励机制。是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励。也是领导干部任用、晋升的评判依据。
3、述法机制。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综合自评,既能反应领导干部自身学法情况,又能反应实践中用法实绩。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领导干部带着压力和目标学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并得到更多的锻炼。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势必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以学为基础,以用为手段,用制度、机制来保障,不断改善法治环境,形成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的良性循环。
本文转载自中国普法创新网 责任编辑:钟瑜

『捌』 卢梭的死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酷爱读书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独立谋生

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会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趣,而且镂刻零件,用不着多么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做为模型罢了。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卢梭在师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这却使他恢复了时隔已久的读书习惯。这种兴趣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不能顺利发展,但愈受限制,学习的兴趣反而愈浓。附近有一个女租书商,经营一家租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手不释卷地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受到师傅的责骂和体罚。不到一年功夫,卢梭把这家小店的书全读光了。在这些书的熏陶下,他纠正了许多幼稚的脾气和不良习惯。同时无形之中也在他内心里唤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觉得雕刻师傅这里的环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难以忍受。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天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

涉足音乐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后来卢梭去神学院学习,华伦夫人送他音乐方面的书。卢梭在神学院除学习外,经常带着歌谱,练习歌唱。华伦夫人认为卢梭对音乐感兴趣且有天赋,有意让他朝音乐方面发展。她经常在家里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并介绍卢梭与一些作曲家认识,使他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后来他不断地自学和研究,想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即以数字1234567来代替Do、Re、Mi、Fa、So、La、Si音阶,并写出了具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音乐记谱法》,希望借此革新音乐世界。同时还撰写了《现代音乐论文》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想借此机会出名,这时的卢梭,灵感有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新世界的发现》的歌剧,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后来卢梭带着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它那简洁的内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力,博得了赞扬。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委员们不赞成这种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卢梭的记谱法可用于演唱,但不适合于演奏。为了安慰卢梭,艺术院给他颁发了一张奖状,措词中夸奖了他一番。卢梭虽遭受了失败,但心里很不服气,他将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为书名出版。卢梭满怀希望,盼望这本音乐著作能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销路很差,这使卢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希望对音乐爱好者能有所启发,但效果却不佳,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对他倍加赞誉外,并未产生什么大的反响。

征文获奖

卢梭自从离开华伦夫人以后,开始自谋生活,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同时也广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网络全书》,卢梭负责音乐部分,这项工作由于狄德罗被捕而中断了。卢梭四处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罗放出来,但收效甚微。

卢梭经常前往狄德罗被关押的监狱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从巴黎到监狱之间有较长的路程,卢梭步行去看狄德罗,常带着一本书,走累了休息时可看看书。有一天,他带了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尚是否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时,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样,许多富有生气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从他心中涌现出来。他顿时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个宇宙,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脑子里不仅涌现出与第戎科学院的论文有关的思想,而且一连串的想法相继而起,就象大浪一样冲击着他。这次心灵的震荡,显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见的潜力。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写出文章去应征。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写成后又送狄德罗审阅,自己又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他在这篇文章中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表露了他对巴黎社会的不信任和憎恶,并反对这种社会中所隐藏着的欺诈。他斥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认为这些东西被权力所主宰了。

隐居著述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他继续抄乐谱,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这样,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他的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他的天才,毁灭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横遭迫害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他想这本教育学著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呢?怎么会将他看成邪恶之徒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这本书,但卢梭坚持要面对那些无谓的攻击。他想他一直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顺的公民,象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法律,总不至于因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恶运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舆论界把卢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土国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归于自然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识教育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不过,卢梭对于12岁以后的理性开始发达的青年,则设想了许多门类的学科,要他们进行学习,粗略地划分起来,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过去说寓言、历史、古典语文是不必学的,如今应该学了。因为学寓言,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学历史可洞古知今,学古典语可理解语言艺术的规律。这就说明,卢梭虽然反对腐朽的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却不反对学习古典的知识,两者并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纸堆,使他们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后者要求知晓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得失,从而博古通今和古为今用。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性的教育

由于性欲发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

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为了防止性欲早熟,卢梭认为,应使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有发舒的出路。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卢梭强调应不给它以唤起的机会,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这样不会使儿童感到奇怪,因为教师从来就不答复他认为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复永远必须是严正、简当而确定的;不要露出迟疑的神情。回答的内容应当真实,那更不必说了。”(《爱弥尔》英文版第177页)卢梭由此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作法,认为这样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

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点内容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
员工辞退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1-22 14:46:58 浏览:51
道德公民图片 发布:2025-01-22 14:31:53 浏览:392
自然法学派概念 发布:2025-01-22 14:31:14 浏览:688
自考2017年4月劳动法答案 发布:2025-01-22 13:58:25 浏览:196
道德宣誓 发布:2025-01-22 13:41:2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