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小学的道德

小学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3-27 17:21:25

1. 关于小学生道德发现的特点如何说正确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规定着人们之间的义务,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道德是如何在个体中发生和发展的,即研究作为个体现象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道德品质可以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组成部分。道德认知是对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体现。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2. 小学生存在的最主要的道德问题

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1-02-06 12:17阅读:7,976

君君
博主很神秘,什么也没有留下~
关注
关键词:基础教育 德育教育 价值观 诚信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诚信、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良好的兴趣情操等错位的人生价值观都存在在中小学阶段。对于这些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发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中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德育观。
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在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期正是一个人人品性格与心态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也尤为重要。可反观我国现实中小学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往往并不乐观,这不禁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反思,我们德育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
在一些中小学生中都出现过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这些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观念。问题的出现和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单一的应试的教育让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些人甚至有这样一种思想:只要成绩好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可以了,德育的培养则是无关紧要的。而正是由于在个体形成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德育方面的培养也为以后他们的发展埋下了祸患。一个没有基本道德却拥有尖端科技与高等知识的人是可怕的。另一方面现代传播媒体如电视和电脑的普及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加之又缺乏一种健康的疏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与看待事物的方法。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向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人们一定品德的行为”[1]。而中小学生诚信缺失就是一个德育方面的问题,小到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办不到与人交往爱说谎、平时抄作业大到考试作弊、偷窃行为等等,在这方面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没有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学校中普遍存在的评估和测评基本上就是学校串通学生和老师一起蒙骗检查 团,老师在做课时往往还会安排自己的学生做“托”把要回答的问题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说谎与不诚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另外老师和学校也要以身作则,不 作假不给学生作假的氛围。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素质修养,因为教师的人品道德往往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同学们功利思想、拜金主义十分严重,独生子女只为自己着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奉贤只求索取。同时在学生之间缺乏高尚的文化道德情趣迷恋网络游戏、缺乏良好的偶像崇拜。都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如今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急需我们解决。
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德育教育课程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存在德育课程被强占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课程不受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反映,让老师和同学从心理上不重视德育课程。所以学校方面应该出台硬性的保障德育课程的措施,保证其可以正常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同时重视起来德育工作还要将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要“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2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才能切实地保证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建设成一支有高素质的德育教育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能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老师要多把工作重心放到学生身上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真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信任你,并且愿意你交流。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给他们一定的引导并且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规劝。并且作为教师要及时和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想要取得长足而有效的成就仅仅以上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整个教育体制的革新与应试教育的改革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个方面的协助,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只要对德育教育足够重视并渗透在日常教学辅导活动中

3.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概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也更多的关注起小学生的诸多问题。今天就来谈谈有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段阶段。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稚嫩性是小学生的典型性格特点,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受到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往往比较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打个比方,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可以有大的空间写最新最美的语言,画最艳最亮的图画。正是这种特点,引带出儿童思想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于是,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他们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由于以上两种特点,使小学生易受外界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根本原因不在于稚嫩的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稚嫩性的视而不见,对年龄特征的过于“忽略不记“。现实中,有的老师在思想深处,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总是“跟着感觉走”。长此以往,就会使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懂事”,会使孩子对老师有偏见,甚至出现敌意,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些说明人是有很强的模仿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许多学习不能不说是从模仿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斯等人曾通过试验证明:榜样甚至可以抑制儿童的某些行为,使儿童抗拒外界的诱惑。
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然会出现成长中的“倒挂”现象,表现在思想认识与规范行为的不和谐现象。如,小学阶段就有学生在认识上达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高度,但到了大学阶段反倒重新开始补习“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教育,其思想认识虽已深入抽象水平,但规范行为却停留在易变的潜表层。
由于小学生的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左右。善变性的另一原因是小学生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低,比如对自我能力和形象的感受,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成人老师地评价。
儿童的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结果,而是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多数家长千方百计的为孩子成长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作为“独生子女代”的学生,受几代家人的宠爱,因此,在小学生中具有任性、自私、以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人不在少数。家长对学生的悉心照顾和过分溺爱,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生存能力,学生的依赖性与自理能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的学生说,在家喝水时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妈妈,给我倒杯水”。过后,自己明知不该这样,但下次照作不误。生活中这种情况绝不会仅此一例。在学生道德发展中,以我为中心,“别人照顾自己”的思想越强烈,那么,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可能就越淡化,社会道德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对他的作用就越小。因此,在现代学生身上还表现与以我为中心协调并进的不良个性—缺乏自立性。
综上所述,稚嫩性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是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强说明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模仿是小学生本能的必经过程,随着模仿物的不断积累,儿童性格同步也由自我中心趋向去自我中心,但仍然缺乏自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从治本的角度出发,联合家庭教育,改造学生以我为中心的品格,让学生心中有他人,有爱心。另外,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适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有效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善变,逐渐拥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的研究也就有了意义。

4.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哪些

1.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老师是引路人。

2.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善状态。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追求便是对孩子尽到了义务,付出了爱,其实不然。在当下,孩子娇惯,独立能力差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比如《开开心心上学去》、《手拉手交朋友》、《玩得真开心》、《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分享真快乐》等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以这些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快快乐乐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树立的教育理念,“有道德”更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

5. 小学生应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

——身心健康,终身喜爱运动的习惯;性格开朗,与人为善。
——诚信、守时、责任版、正直勤勉:自己权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内务能够自理,按时完成各种任务。不撒谎、不推委,敢于承担。错就是错了,坦坦荡荡做人。
——感恩、付出。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充满阳光;享受帮助他人付出的快感。
——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孩子自觉寻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完成作业了事。孩子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更加专注和持久。
——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共同分担郁闷难过,分享喜悦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灌输和身教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一直在学习,也帮助和引领铁蛋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仅是看书看报看电视,生活中,旅游中,与人聊天中,玩耍中,处处都是学习的场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事半功倍。
——敢于表现,不怕出丑,把脸皮抹下来装兜里,是我母亲的口头语,铁蛋从小就被我赶着鸭子上架,练出了胆量和自信。
——抗挫折、耐压、自控力,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适当的体验,这是成长的必须。

6. 小学生道德规范

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内容: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倾听的习惯
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这样才能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2、善于思考的习惯
善于思考,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因此,同学们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3、敢于提问的习惯
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4、与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5、自主读书的习惯
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6、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8、搜集资料的习惯
搜集资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学生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2、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3、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要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珍惜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2、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我们要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4、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 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路队,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5、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6、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 还能磨炼人的意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7、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投身与活动中,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先队员吧

7. 小学生知道哪些思想道德

小学生要具备的思想道德: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7)小学的道德扩展阅读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8. 论述 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什么特点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法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 任务,纳入小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加快小学生思想品德过程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法育资源。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课。

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波的方式进行教
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体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
丰富课外生活,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统一,相辅相成。要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和“拒吸第一支烟”教育,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
要加强学校建设,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进行矫正和帮助。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9. 小学生应学习的道德品质有哪些

在古希腊特尔阿波罗神殿墙上,刻有这样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谜。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指出:尽管有脑力风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类研究课题风靡全球,但是我们还远远做得很不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我们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四有”都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畴,都属于道德教育任务,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思品与社会》教学,谈谈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几种途径。

一、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此时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到时中学把德育内容注入各学科教学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使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目前,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函。致使学生无法接受,达不到内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例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基在《欧洲伦理生活晚》一书中,曾将人的德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德性;第二类是壮烈德性;第三类是温和德性;第四类是实用德性。尤其是第四类德性,它是促使人们走向事业成功的德性。因此,我们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一次“清洁沱江河——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世界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那样这样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当然,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还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全格人才而奋斗。

10. 小学生道德习惯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一、 好品德的培养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热点内容
明朝司法程序 发布:2024-11-17 14:13:51 浏览:549
民事诉讼法百度云 发布:2024-11-17 12:40:18 浏览:449
劳动法对于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规定 发布:2024-11-17 12:10:34 浏览:12
合同法最新修订日期 发布:2024-11-17 11:57:47 浏览:367
规章不须经国务院批准 发布:2024-11-17 11:21:17 浏览:765
江宁法律援助中心55 发布:2024-11-17 11:03:23 浏览:287
民法于飞老师 发布:2024-11-17 10:58:58 浏览:944
制定规章制度的讨论记录 发布:2024-11-17 10:43:56 浏览:998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17 10:03:42 浏览:690
怒江州司法局 发布:2024-11-17 10:02:14 浏览: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