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荒诞

道德经荒诞

发布时间: 2022-03-27 19:09:25

❶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❷ 老子大德无德什么意思

大德无德的意思是:大德不是什么具体的德了,换句话解释,万能就是一无所能,大慈大悲其实就是毫无慈悲。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道德经荒诞扩展阅读

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此句出自 老子《道德经》三十五章

  1. 其中的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道,

  2. 道:每个人对道的理解跟领悟都不一样的,若存若亡也就是半信半疑。

❹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什么意思 急用

见素抱朴,就是要抱住“朴素”的意思;少思寡欲,就是要减少欲望的意思;而绝学无忧,一般的解释是舍弃用学习知识的方法了解事物。
实际上,这三句话,都是在指出一个道理:减少“心”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深层的潜意识得到开发,让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拥有更好的“智慧”。

❺ 道德经里无无既无的意思

“无无既无”,这句话出自《清静经》直译是:连无也没有就是无。第一个“无”,是指“非”,是否定的意思;第二个“无”,是针对“有”而言的“无”,指的是相反和相对;后一个“无”,是指没有和不存在。有是虚幻而现的,无也是虚幻而说的,非有也是一种假设,非无也是一种猜测,这些都是自我心中虚妄的幻觉。而后说,既然有不是真有,无不是真无,非有非无也都不是真实存在,这种状态才是最平静安定的内心境界,认识到这一点,将知道什么本来的清静。
连无也没有就是进入了道境,就是得道了,就是领会了人生的真谛。借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缘起性空,那么,还粘滞什么而带来苦恼呢?一切都湛然宁静了。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既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经文大旨,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纯正之品。

❻ 道德经 闻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注解的《道德经》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谓上根之人,志与道合,一有所闻,便身体而力行之。如颜子闻者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行。故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资,则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闻,了不相蒙,而且以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测。此辈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其道与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云,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辞,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谓小人用智,恃知以为能。圣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夸竞躁。圣人以谦自守,以卑自牧。故进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圣人心与道合,同尘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类。世人局量扁浅,一毫不容。圣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内藏瑕疵,而外矫饰以为洁。圣人纯素贞白,一尘不染,而能纳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责报于人。圣人德被群生,而不以为功。故广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长,必炫弄自售,欲求知于人。圣人潜行密用,凡有所施于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让,民无德而称。故建德若偷。小人随时上下,见利而趋,望势而变。圣人之心,贞介如玉,而不可夺。而能与世浮沉,变化无穷,无可不可。故质贞如渝。渝,变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圣人心如太虚,无适不可。故大方无隅。隅,犹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图速效。圣人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乘运而出,必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声,大象之无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见易闻。宜乎下士闻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隐于无名,又岂常情所易知耶。所以圣人之广大难测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曲成万物而不遗。故曰善贷且成。圣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轻笑之。然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❼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
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疑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练习运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听说“道”后,有时记起来,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半信半疑的行动。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说明道的伟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
进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总是后退一步考虑问题;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却总感觉哪里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
大白若辱:有着极高名誉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
广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
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说话举止是社会的标杆,他却总感觉自己说话办事偷偷摸摸;
质真若渝:上德之人纯朴率真,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浊。

大方无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没有棱角;大器晚成:庞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
大音希声:恢弘的音乐,却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伟的形象,根本无法形状。

道广大无比,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意:
呼应第二十八章。

注释:
勤字本义:短期内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创设。言,主张、号令、话。
明,智慧。昧字本义:天未大明。夷,平也《说文》。纇,缺陷、瑕疵。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渝,变污也《说文》。
隅,角落。器,皿也《说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
形,对照、表现。希,罕也《尔雅》。褒字本义,衣襟宽大。
名,定义、名称、命名。善,善于、美好、善良。

译文:
上士听道之后,勤勉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后,若有若无;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所以古人立言时说过:
智慧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广大的德好似不够;标杆的德好似小偷;纯朴率真好像污浊。
大方正的无棱角,大器皿晚形成;大声响没有声音;大形象没有形状。
广大的道无法定义。
只有道,善始且善终。

❽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8)道德经荒诞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❾ 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什么呢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中的第一本也是最系统最全面的哲学书,老子是东方文化第一位哲人也是第一位巨人。很多人说哲学对我们普通人似乎没什么用啊,干嘛要去学习道德经呢?实际上哲学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基础,人们住在房子里虽然看不到地基,但却不能没有地基。有句话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哲学这个人类的“地基”对于我们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之所以没有感觉到并非他不存在,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换句话讲:今天我们社会出现这么多看似荒诞的问题,都是我们哲学思想上混乱的结果,东方不东方西方不西方,有些四不像!

❿ 道德经第四41章全文翻译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义解;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勤奋地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称其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东西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简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热点内容
催收死人承担法律责任不 发布:2025-01-22 08:45:33 浏览:591
中医有关道德 发布:2025-01-22 08:23:28 浏览:570
司法厅孙 发布:2025-01-22 08:04:06 浏览:225
张亚坤法院 发布:2025-01-22 07:32:36 浏览:519
大学经济法企业法试题 发布:2025-01-22 07:10:59 浏览:487
伊斯兰法系法官 发布:2025-01-22 06:07:59 浏览:472
公司法合同法关系论文 发布:2025-01-22 06:07:23 浏览:943
钟律师说法 发布:2025-01-22 05:55:49 浏览:785
反恐怖法院 发布:2025-01-22 05:52:20 浏览:248
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第二节 发布:2025-01-22 05:50:49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