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立法质量
1.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提高人大的立法质量
去“行政化”,回归到人大立法的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我国的立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型,原动力来自于政府及其部门,从某种情况来讲,可以说是按长官意志在立法、修法、废法,人大难以影响立法的实质性内容,导致了法律制定中的错位。政府制定规则,借法固权、以法扩权、凭法争权难以避免,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立法公正。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必须去立法上的行政化,要回归到人大立法的主导地位上来。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立法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立法规划的编制和重要立法项目的制定报党委讨论决定;健全完善立项论证制度,尤其对立项的现实必要性、紧迫性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逐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真正做到慎用立法资源。二是在立法权限上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的界限,改变由政府主导决定立法的状况。比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那些授权立法的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已经成熟的,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制定法律。三是要始终把民主立法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把调查研究作为立法工作的第一切入点,深度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力量,除重视政府及部门对立法的基础支撑作用外,要重点发挥好专家学者、基层人大在法律立项、论证、调研、起草等方面的参谋智囊作用,不断增强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确保制定的法规符合国情省情民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自觉遵守执行。
去“地方化”,始终坚持做到法制统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从立法体制角度来讲需要地方立法。按照立法法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中央与地方的立法冲突历来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划分一直随着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划分状况而变化,地方化现象较为普遍,地方立法之间差异较大,分散的地方保护的法规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为执法和公民守法带来困难。法制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要去立法上的地方化,始终做到既要突出地方特色,更要做到法制统一。一方面,坚持以宪法为依据,深入贯彻立法法,正视我国目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等日趋多样化的实际,按照法制统一的要求,在制定好实施性法规的同时,加强创制性立法,正确处理好坚持法制统一与突出地方特色的关系,切实做到所制定的法规符合实际,管用好用;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地方立法的“不抵触原则”,使每一部法规既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直接抵触,也不与其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间接抵触。
去“部门化”,正确处理好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立法成为一些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通过行政立法,借法扩权,与民争利,为本部门的行政行为寻求合法外衣,导致了立法行为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去立法上的部门化,依法合理地规范部门行为,防止利用法规不适当地强化部门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法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一是人大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动介入,加强与政府的整体协调,推动政府加强对相关部门立法工作的统筹,界定好行政权的范围,要从强化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向强化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能转变,既要考虑到执法部门应有的权限和利益,更要考虑到涉及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坚持职权法定、程序法定、监督有效,做到权力与部门的责任紧密挂钩、权力与部门的利益彻底脱钩。三是要处理好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凡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要进行充分协商,力求达成一致,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维护立法的严肃性。
去“短期化”,正确处理好法规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由于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立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立法者更多考虑的是现实的格局,而考虑正义的原则、考虑法律的内在理性不够,同时由于立法者不愿意去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导致立法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兼顾不够,立法中的战略考量做得不好,立法中的定的功能体现不充分,修法过于频繁,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要去立法中的短期化现象,必须正确处理好法规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及时把改革发展中成功的经验用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用以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为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另一方面要增强法规的前瞻性,注意为深化改革留有空间和余地,把法规的“定”和改革的“变”有机结合起来,使法规内容科学规范,相互协调。
2. 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①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群内众意见。这是公容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决策。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②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让公民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2)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决策的理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
3. 立法决策与立法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立法遵循科学原则,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和产生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在立法中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现代国家一般都重视遵循立法的科学原则。中国有着悠久的成文法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但这种经验中的主要成分,是统治者运用立法的方式治国安邦维护家天下的经验,其中堪称科学立法的因素并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当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学立法的经验、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受到重视,更难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而在立法实践中得以贯彻。最近二十年来,关于立法的科学化问题,在有关立法学者的著述中已引为注意,但立法实践中对立法的科学化问题,殊少有人看重。这种状况不能不从负面严重影响到立法的质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规难以成为良法,难以在生活中获取好的实效。转变这种状况,提升立法质量,更多地产生良法和更多地减少恶法、笨法,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亟待重视科学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国立法的科学原则。
立法遵循科学原则,首先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要把立法当科学看待,以科学的立法观念影响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贻误立法的所谓新潮观念和过时观念。构造立法蓝图,做出立法决策,采取立法措施,应当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对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立法实践主要是摸索的实践、试验的实践而不是自觉的实践,立法经常付出沉重代价、高额学费,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第二,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建立科学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主体设置和立法运行体制。整个立法制度应当合乎社会和立法发展规律,合乎国情和民情,合适、合理、完善。立法主体应当由高素质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员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从方法说,立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变动性相结合,总结借鉴和科学预见相结合,中国特色和国际大势相结合。从策略说,要正确处理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确定立法指标;要尽可能选择最佳的立法形式、内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顾及全局并做到全面、系统,同时还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先后顺序。从其他要求说,要注意各种法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的协调一致,法的内部结构的协调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为人接受,宽严适度易于为人遵守;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乱等弊病。
4. 评价立法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哪两个方面
民主立法是科学立法的基础和前提 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回善治的前提。党的十八答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这一重要论述在我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大家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纷纷表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省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依良法治国。而良法的制定,就离不开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冯志广认为,科学立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立足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尊重和全面体现客观规律,使制定出来的法公平合理、切实可行。地方立法必须依据省情民意确定立法项目、设定法规内容、建立立法制度机制、深化立法后评估和法规清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民主立法是科学立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要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制
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法律来作为治国的依据。
立法的质量决定了法律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完善立法,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防止他人钻法律漏洞。
6. 怎样提高立法质量 实现良法之治
(1)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回法行为。 (2)提高依法行政答水平,还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3)题中观点只看到了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7. 我们应该怎样坚持立法先行,提高立法质量
1、调查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切中现行法律法规的漏洞和偏差。
3、依法起动立法程序,依法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