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冯学成

道德经冯学成

发布时间: 2022-03-28 08:40:04

① 道家与佛

本人不是高人,平时爱听高人聊天,恰好记住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已经是三家同源,追求的东西都一样——彻底明白宇宙终极真理,明白万法的起源。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儒家侧重社会性、道家侧重自然性、佛家侧重精神性。侧重点不同,理论体系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儒家称这种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明白人叫圣人,道家叫真人,佛家叫佛菩萨。
因为侧重点不同,也有人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人人不可缺,缺了要饿死。把道家比喻为药店,健康的时候无所谓,但生病了就离不开这个药店;把佛教比喻为杂货店,里边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类似现在的淘宝网,只有你想不到的货,没有你搜不到的货。
既然说道家和佛家,那我们就不去说儒家了。
其实要达到你所期望的境界不难,你只需要精读一本佛家的原典(没那么多时间就读金刚经或六祖坛经,甚至200多字的心经),一通百通,通了一本就能通佛家的其他经典了。然后再看道家的原典——两本《道德经》和《南华经》(又叫《庄子》),这时候一看就明白了。否则,如果纯去比较两家学问,那就迷失在浩瀚无边、丰富无比的理论体系中,穷其一生都难以“研究”透彻。因为两家的理论都不是用来“研究”的,其本在心。心法和知识是有本质不同的,知识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入门,但是“心法”用研究的方法根本无法窥其堂奥,越研究越头晕。这就是知识和心法的区别。
不过,既已提及,不妨分享一二供参考
道家追求的目的就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所以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叫真人,既然有真人,那必然有假人,呵呵,比如像我这样的就是假人。假人在佛家的说法叫做凡夫,真人嘛,佛家叫做佛菩萨,道家的返璞归真在佛家称为“明心见性”、“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等等,叫法不同,境界相同。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透彻了万事万物的那个机关,彻底明白宇宙的终极真理。
如何到达这样的目的呢?道家认为要“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读起来是不是有点晦涩啊,其实佛家说的更明白些,一个字“空”。不是事空现象空的意思,而是心空。器皿空才能装物(器皿实就装不下东西了),心空才能装下无穷无尽的生命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心空才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各种各样的发现和发明,心空才能容纳无穷无尽的过去、现在、未来。。。
这个“空”最容易被人误解为“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空白”、“安静”。不是不是,这个“空”其实是本体,不是思维却又不离思维,不是现象却也不离现象,他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体会,无法用思维更不能去想象,思维和想象都是他的产物,当然更无法用经过思维翻译过滤后的语言来准确表达,《道德经》的作者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表达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为难点就在这里,所以佛家说这个东西只能靠“悟”。这也就是道家为了不让大家误解不断的用其他词来表达,什么“太极”、“一”、“真”。。。其实给他取个名字为“空”也好,“太极”也好,“一”、“真”等等,这些都是名相,都不是真正的“空”。
因为这个是难点,难以悟到,道家第二祖师庄子,苦口婆心说了很多寓言故事去引导大家体会去悟。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又不得不在寓言中发明一些名相帮助我们领会,比如“虚室生白”、“坐忘”“吾丧我”。。。古人中能有幸读到这些书的人很少,知识份子,士大夫阶层,读了未必能一时半会儿搞得明白。当然现代人鲜有受过文言文的教育,从小读的是白话文,失去了打开古人智慧的这把钥匙后,读起这些文字就更如同天书了。
但是,佛家却在教学方式上更显灵活也更细分,一是不少翻译的佛经是唐朝的大白话,今人看也容易懂;二是佛经的原典比道家的原典更丰富,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佛家为了方便大家搞明白,有若干若干的细分的教学方法来针对不同的人群,归纳起来大致是三种。即觉、正、净。三种方法类似于三个方向的大门,你喜欢从哪个方向的门进去就从哪个方向的门进去,但进去了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觉门,也叫慧门,就是靠智慧的方法来悟这个“空”,以“禅宗”为代表,其实这也是庄子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智慧天赋较高的人群。其理论代表作有《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直接从智慧入手,没有程序没有步骤,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顿悟,当下解脱。因此,仔细看禅宗和《庄子》,吻合程度极高,包括很多意境、语言都有相通之处。
道家的核心教学方法类似于佛家的觉门,可这个门的门槛实在太高,门可罗雀,后来不得不向下调低门槛,即力求通过稳健的步骤和程序,先让学习者到达觉门的门口,自然就容易进门了。于是就结合了《黄帝内经》形成了后世的内丹学,奇经八脉,这个也是现代医学之谜,西方主流科学界承认其种种神奇的现象,却不敢承认其理论。奇经八脉也类似佛家的四禅八定,是一种专门在身体上做功夫的理论,因为身心一体,身通则心通,心通则身通,大慧者毕竟稀有,既然无法直接从觉门进去,那就退而求其次,先在身体上一步步的打基础,一步步的到达,这个方法见效虽慢但是稳妥,适合的人群就多了广了。其法类似于印度的瑜伽理论,也类似藏传佛教的修拙火啊明点啊等,反正真理只有一个,教学方式不同但意思都是相同的。
佛家的正门和净门不详说了,太博大太丰富。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实施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教学目的都是一样的,最终收获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有兴趣可参阅南怀瑾的《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有一定基础后可读冯学成的《禅解庄子》、《信心铭》。

② 问道典故的出处

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孔子见老子,儒家的书上都说是问礼,道家的书上都说是问道,具体问什么,当然只有当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礼乐的,不问礼当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与老子曾经相处过一段时间,问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这一段,你可以说是确有其事,也可以理解为文子编的寓言。无论故事真假,这些话是真的,所以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桩等等,都属于「正汝形」;军队里要求军容军姿,也属于「正汝形」。前几天,我这边的读书社进消防大队搞活动,我也去听讲了,期间发现所有军人都端端正正地听完了一两个小时的讲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一汝视」,就是专一你的视线,不要东张西望。一个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游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谈心定了。专一,很重要,净慧老和尚讲「守一不移」,讲了整整一本书。

「天和将至」,就是自然的和气即将到来。《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所谓「与心和,神自全;与境和,事自圆」——这个和,非常重要。冯学成先生常教人「养喜神,养和气」,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问道于老子(文子的记载)

「摄汝知」,就是收摄你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你的态度,《史记·老子列传》里记载孔子见老子,老子告诫他「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神将来舍」,就是神就要住进来了。正所谓「心安乐处即是身安乐处」,神能够安住下来,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们看到一些人身心不安,就会说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游移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德将为汝容」,就是德将成为你的容貌,一般人是以皮相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为容貌。比如佛教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种美德综合示现的报身。《礼记·大学》上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也是这个意思。

「道将为汝居」,就是道将成为你的居室。一般人,要找个房子,才会安住下来;修行人不同,他们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犊一样清澈明亮,不会无端刨根问底。陶渊明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无记」,这些都是「无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这两句话很有名,《庄子》一书曾多次引用两句话,苏东坡也曾引用过。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机,道家看到的则是生机背后的静寂。

「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归真其实际的智慧,但不用伪诈装点门面,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心机可以谋划。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也作「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句话其实是解释前面那句的,其含义是真正的智慧通达无碍,能不用不要使用权谋?

③ 请高人推荐比较好的《道德经》白话注解书籍,谢谢!

非高人,推荐南怀瑾《老子他说》

④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问道于老子而得道这里指的是什么

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孔子见老子,儒家的书上都说是问礼,道家的书上都说是问道,具体问什么,当然只有当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礼乐的,不问礼当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与老子曾经相处过一段时间,问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这一段,你可以说是确有其事,也可以理解为文子编的寓言。无论故事真假,这些话是真的,所以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你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桩等等,都属于「正汝形」;军队里要求军容军姿,也属于「正汝形」。前几天,我这边的读书社进消防大队搞活动,我也去听讲了,期间发现所有军人都端端正正地听完了一两个小时的讲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一汝视」,就是专一你的视线,不要东张西望。一个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游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谈心定了。专一,很重要,净慧老和尚讲「守一不移」,讲了整整一本书。

「天和将至」,就是自然的和气即将到来。《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所谓「与心和,神自全;与境和,事自圆」——这个和,非常重要。冯学成先生常教人「养喜神,养和气」,就是这个道理。

「摄汝知」,就是收摄你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你的态度,《史记·老子列传》里记载孔子见老子,老子告诫他「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神将来舍」,就是神就要住进来了。正所谓「心安乐处即是身安乐处」,神能够安住下来,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们看到一些人身心不安,就会说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游移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德将为汝容」,就是德将成为你的容貌,一般人是以皮相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为容貌。比如佛教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种美德综合示现的报身。《礼记·大学》上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也是这个意思。

「道将为汝居」,就是道将成为你的居室。一般人,要找个房子,才会安住下来;修行人不同,他们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犊一样清澈明亮,不会无端刨根问底。陶渊明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无记」,这些都是「无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这两句话很有名,《庄子》一书曾多次引用两句话,苏东坡也曾引用过。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机,道家看到的则是生机背后的静寂。

「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归真其实际的智慧,但不用伪诈装点门面,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心机可以谋划。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也作「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句话其实是解释前面那句的,其含义是真正的智慧通达无碍,能不用不要使用权谋~

⑤ 冯学成的主要事迹

文革后期,先生以“现行反革命”之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入狱,并于康定新都桥监狱服刑八年。在雪域高原服刑期间,先生虽备受艰辛,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然矢志不改初衷,借逆境而修心,于苦难中炼禅;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难行;以苦海为道场,转大火聚为清凉门。经过此番艰苦历炼,先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内证经验,为日后精思中外古今之变,咀嚼诸方百家之言,逐渐形成个人特有的气象与见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先生平反后复归成都,继续就学于蜀中禅门大德贾题韬居士、杨光岱居士、李绪恢居士等,并在乐至报国寺极具传奇色彩的禅门尊宿离欲上人处全力参叩,得其心髓,使向来所修所证,渐趋圆融。在此期间,先生参与了《四川省佛教志》的编修工作,以先生为主,与赵立明、杜大威等共同编著了《巴蜀禅灯录》。《巴蜀禅灯录》继清代丈雪通醉禅师所编之《锦江禅灯》,成为禅宗史上又一部恢宏的地方禅师言行录。此书重新梳理和充实了巴蜀禅宗的历史源流,弥补了《锦江禅灯》的局限和偏见,尤其补充了宋元之间向日本国传播禅学、使日本禅文化继唐朝之后再次达到高潮的禅门领袖无准师范、兰溪道隆等杰出人物的行状语录,釐清了巴蜀禅学与日本禅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使该书有“青胜于兰”之誉,成为目前中国禅学典籍中惟一一部最全面、最丰富、最成系统的地方性禅宗史料长编。其中,由先生执笔的长篇导言《四川禅宗史概述》,为公认的“有质量、有见地的学术之作”(龙晦教授语,见贾题韬所作之《巴蜀禅灯录》序言),对源远流长且浩繁驳杂的巴蜀禅宗历史,起到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生先后受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及净慧大和尚之请,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三省佛学院,为广大僧尼讲授《中国佛教史》及禅宗典籍。在教学期间,为了救世救心,先生笔耕不缀,先后以其深厚的学养,结合现实人心问题,写出了《环境忧思录》、《生活中的大圆满法》、《棒喝截流》、《心灵锁钥》、《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等10余部著作,从宏大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到具体的个人禅修见地功行,无不娓娓道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00年以后,先生更以《云门宗史话》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这两部巨著的问世,体现出其独步于禅海之识见。《云门宗史话》为一部浩瀚详尽的禅宗专宗之史,除一般宗史通常的史料梳理和评述之外,本书更从笔法到内容,把云门祖师“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之三句纲宗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之不仅仅成为一部优秀的禅宗学术著作,更成为一把使禅修学人籍教悟宗、透关入局的难得的钥匙。同时,该书历陈云门宗在北宋迅速勃兴为全国第一大佛教宗派,而到南宋又迅速衰落、乃至绝传的因果得失,其分析之详透,见地之灼然,读后不禁使人心为之怦恸。该书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则是通过对云门宗兴衰得失的分析,给目前中国佛教所面临的复杂境况敲响了一记警钟。佛教界人士若能够以史为鉴,则可从该书中得到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与前者迥异,是一部《碧岩录》式的“绕道说禅”之书。先生通过对赵州禅师五百余条语录的评唱解说,对赵州禅法之神髓妙意和盘托出,可谓是妙手拈花,称性极谈。这部书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为当代云门宗硕德佛源老和尚所激赏,称此书是先生最好的一部著作,也是近年来有关禅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更有学者评价说,《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的出版,是禅宗史上和赵州禅师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赵州丛谂老和尚语录的整理和阐扬。
在云门寺参访和教学期间,先生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禅宗见地功行,深得全寺僧众的称赞,更为佛源老和尚所推重,被誉为“当代维摩居士”,并亲书“学佛超然人我外,成名不住有无中”一联,以赠先生。其后,先生以其“深厚的修养,卓越的禅宗功底”(佛源和尚语,见《云门宗史话》序言一),得蒙佛源老和尚印可,成为自云门偃祖开宗以来的第十四代云门宗法脉传承人、自虚云老和尚续兴云门宗以来的第三代法脉传承人,且是居士中唯一的得法传人。
近年来,先生有感于国学之凋敝,世风道德之日下,于2003年创办儒商书院,开始面向社会传播传统文化。2004年初,先生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从此开始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两年多以来,先生陆续开讲了《通书》、《菜根谭》、《大学》、《中庸》、《易经》、《老子》、《六祖坛经》、《庄子》等课程;2006年初,先生更是面向社会,逐条宣讲《论语》,从头到尾,已历时九个月,预计10月内将全部结束,为国内所仅有。
自书院开办以来,四方前来从学者日众,受到了国内各界及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影响极大,开当今民间人士致力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一代风气。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百度云 发布:2024-11-17 12:40:18 浏览:449
劳动法对于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规定 发布:2024-11-17 12:10:34 浏览:12
合同法最新修订日期 发布:2024-11-17 11:57:47 浏览:367
规章不须经国务院批准 发布:2024-11-17 11:21:17 浏览:765
江宁法律援助中心55 发布:2024-11-17 11:03:23 浏览:287
民法于飞老师 发布:2024-11-17 10:58:58 浏览:944
制定规章制度的讨论记录 发布:2024-11-17 10:43:56 浏览:998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协议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2024-11-17 10:03:42 浏览:690
怒江州司法局 发布:2024-11-17 10:02:14 浏览:696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用工环境的 发布:2024-11-17 09:07:22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