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应得论

道德应得论

发布时间: 2022-03-28 15:46:04

道德经论理念是什么

《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东方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中华道德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深植于华夏子孙的灵魂之中,我们的祖先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要比现代人深刻得多,他们纵观阴阳,玄览隐显,跨越太极弦线的障碍,认识自然,掌握自然,顺应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的《道德经》瑰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并且亲身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性命圆成,回归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写的《道德经》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领着我们复兴道德,回归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样是物质性的,这种物质特性,由于它超越人类的物理认识论的观念,暂时还不能被智观所认识和掌握,只有在慧观中才能产生真知。这种玄观的物质特性,不因我们智识的否认而消失,始终与人类形影不离,滋养着万物众生。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人类生命的真谛,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德性物质在体内的流动,才使生命体中的性体系统具有活力。 “天德养神,地谷养形”。更进一步深刻地阐发了这一生命原理。这也就是说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也就是灵魂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经深刻地指出地,对于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这也就是说天上的五种德性的不可见不可观的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这五种道的德性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支撑着体内众生(灵魂系统)的工作。我们体内的众生,就是依赖于这五种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体内担负起生命活力的各项工作。离开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养,我们性命两大系统中的性体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地在体内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难以维持。道所产生的五种德性能量,对常人而言只能从鼻孔经过呼吸系统引入体内。但是对道德修养实践者而言,如果将命体上的穴位门窗都打开炼开,也就充分能地增强五德之气进入体内的途径,能够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进入体内给体内的众生传输补充能量,使它们处于富营养状态。现代人由于离道失德日久年深,无法观察到道德能量对性命中性体系统的生理作用,将道德观念虚化,不能认识道德的能量和营养作用,片面追求可见的物质享受,认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养命,盲目追逐“有之以为利”而不知以德养性,忽视甚至忘却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与命和谐统一的阴阳失衡,因而疾病丛生,疑难杂症蜂起,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整个世界灾难重重。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私心欲望没有扼制地膨胀扩张,使体内的道德能量日趋下降,私欲利己的个性张扬,阴我心神毫无道德制约。人们只知命不识性,人心的道德观已经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后底线。心灵道德的沙漠化已经发展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谷麦、黍、稷、稻、豆等五谷,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质的营养,酸苦甘辛咸之味。这些有形的五谷营养成份,通过口,进入消化系统滋养着我们的形体,营养着我们的肉身这个看得见的命体系统。各类五谷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质中,虽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气,但是它们只能转化成命体的营气、卫气供给形体肉身使用,并不能直接给性体(灵魂)系统提供能量。人们生命中的性体系统,只能从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场中获得营养补充。如果人们不能大量从宇宙中获得道光德能进入体内补充,就会耗干体内先天的元精、元气,因为仅靠鼻的吸入,远远不能满足体内性体系统新陈代谢的需求。天德养神,地谷养形。这是自然对人类生命中性命两大系统的基本法则,只有遵循这一自然基本法则,修养道德,用道光德能滋养我们的灵魂,人类才会达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会真正强盛,社会才能进入真正的长治久安, 道,无形无相,无为无名,清虚自然,化生长养万物,“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德道经·无不为》。她运用无穷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犹如鱼儿在水而不知水,不知水对它生存的意义。天德的能量弥沦于宇宙空间之内,万物形体之中。宇宙空间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增不减。《老子·德道经》中说:“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这也就是阐明道德能量与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和因果关系,道光德能虽然无处不在,但却必需“同气相求”,只有我们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内具有道德,才能与其发生谐振,通过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同频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进入心身之中。我们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备之时,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气饲(食)之于我们。仁德修持好者,即能获得阳木之气;礼德修持完善者,即能获得阳火之气;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获得阳土之气;义德修持上佳者,即能获得阳金之气;智德修持诚实者,即能获得阳水之气。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无杂者,也就与道同体复归于道。 在人体之内,阳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强弱多少,决定着五脏六腑三焦内众生的营养状态。缺失过多,必然离道越远,“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脏腑的正常工作,出现疾病和灾咎。人类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须要高度重视性体系统(灵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实现生命的真正健康,社会的健康发展。 《老子·德道经》揭示了整个自然万物健康生存与发展的真谛,人类将在深入学习和实践《道德经》的过程中,真正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道德,认识生命的真理,从而实现回归德道。首届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为我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探讨、研究、实践和普及《道德经》的平台。我们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在各兄弟单位的紧密协作下,《道德经》的精神,必定会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必定会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前《道德经》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在广泛的流传。目前《道德经》的翻译本,已经达到了560种语言版本,是不经人为推崇而仅次于《圣经》的多语言书籍。由此可见《道德经》的无穷能量和精神魅力。 《道德经》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学说,她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许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他们思想,升华他们的品格,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相信通过《道德经》的解读和学习,特别是实践,将会使整个人类都变得美好。我们共同祈愿世界德道的回归,祝福整个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类早日复归淳德!

❷ 论大学生道德,从自身做起。应怎么写

一、首先要真正的认识道德概念;
道德,道遍万物,贯穿一切,无不在道中。是宇宙不变的本体,老子释有七律参明,并在一切存在、运动中普示普证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这一道的本体、究竟、统一、不变存在,才纲纪了一切生命行为的祸福生死、胜败苦乐。说其有拿不来、摸不着、看不见,说其无律不离、则不废、果不昧。而且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都不外是在试图超越着什么,又试图在得到着什么。如果把这两个东西统以道代称究之,结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确,而且它们本来就一个不可变的东西。所以是否可结论,人类一切文化、一切行为的奔波、分争、寻究其最终本质,都不外是在求道、识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弊之。若以识论之,道是绝对真理的极顶,若以在论之,道是相对至明的极心,普查人类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设想,无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确、更真实、更本然、更周圆。妙音赐禅,以究竟有而极虚、究竟无而极真、究竟尊而不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灭、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终统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实土之积,是智明的选择,是主体我对依体众顺逆的利害。体用只可分解识而不能分立存,其合于道者曰积德自进道明,其背于道者耗德自坠苦暗。社会的权如此、势如此、命如此,无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纲纪。德中包括德能、德为、德受,为是缘起之根、聚散之因、运命之本。为的最佳效果是无不为,为的最高形式是无以为,单从字面之识实难确见老子真面目,不免错判出唯心、消积的反向误导。有为执皮,无为及本,生活社会中如果不存在无效于有、柔制于刚的事实,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处理就本在着有无之别,而且无处不有,遍及世宇。无为不背有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确揭示为的最佳状态。人坠水中不为何以救,世面沦丧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弃教治、不弃德治,这就是有无的统一,这就是不可能社会始终处在有为的法治状态。当下生灭有亦无,当下执着无亦有,统一落实于生命的全部支撑是众生。在这个实土上,古今圣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宁天下,此既德的无教无不教、无为无不为。
二、在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如何涵养道德,践行道德。不断的深道根固德蒂。
三、要常写道德感悟的感言。
四、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及大中华经典经文。
五、要有舍我奉献付出精神;做道德、奉献、朴素为人的模范。

❸ 尼采的道德论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式的自我陶醉。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无论如何,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❹ 道德与利益并存议论文

孔子学生救人后接受了报酬就该被说成贪心吗?难道用爱托起孩子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应被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吗?难道解决千万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不应获得最高科技荣誉奖吗?难道奉献之后一定不能拿回属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吗?接受并不代表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心,能鼓励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❺ 从道德上讨论

如果从道德上讨论就得看损害谁的利益了,按你这么说A君肯定已经损害了厂家的利益,从厂家的角度看A君是不道德的.但如果A君如果是为了给朋友帮忙的话那么从朋友的角度看A君是道德的,不过A君如果为了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做这些,那么无论从任何角度讲都是不道德的.

❻ 哪位学过哲学的大神学长给讲下道德应得(m

是不是少打了个英文单词,应该是:moral desert 吧?

“ Moral Desert”是与“Legitimate Expectations ”相对的一个概念.
“Moral Desert”主要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
“道德应得”即在“道义上所应该获得的(财产、名誉、利益、奖惩、刑罚等等)”,即所谓“合情”(“不义之财”,即可谓“道德不应得”或“非道德获得”)
“合法期望”(Legitimate Expectations ),即符合法律规定的期望之所得或有法可依的期望,不是狮子大张口那种期望,即所谓“合理”.
“合情”与“合理”有时是相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一致的情况是“既合情又合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概就属于这一种.);不一致的情况是:“合情”可能不“合理(合法)”;“合法”(合理)不一定“合情”.即:“不法”或“合法”是一回事情;“不义”或“合义”是另外一回事请;所以,才做这样概念上的区分.
“Moral Desert”翻译成“道义应得”可能更便于理解一些.

❼ 人论道德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道德是人类社会人于人之间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依存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是明显倾向于为某些阶层、团体或强势利益服务

❽ 道德与利益的议论文

孔子学生救人后接受了报酬就该被说成贪心吗?难道用爱托起孩子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应被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吗?难道解决千万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不应获得最高科技荣誉奖吗?难道奉献之后一定不能拿回属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吗?接受并不代表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心,能鼓励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❾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9)道德应得论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❿ 有关于道德的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也有很多社会新闻中,报道许多人几乎不串门,更有甚者,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既然是社会公共糊口中人们选择行为时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规范,那么,当道德冷峭成为某个事务当事人及其目击者普遍心态的时辰,我们小我即使不情愿看到这样的现象发生,也会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则,主持正义者就可能要承担全数的风险和道德成本。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虽然逃避了在某种奸细作形面前自己应尽的道义与责任,避免了个体可能承担的风险与道德成本,可是,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说,非论什么国家、什么处所,城市有见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临危不惧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我们没有需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工具,就对社会失踪去抉择信念,对社会公德的培植失踪去抉择信念。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处所,在践行根基社会公德方面也经常呈现令人失踪望的现象。面临现实,正确的立场理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用极悲不美观,积极介入社会公德培植,鼎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五.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更加不能再做“马后炮”必须在事情未发生使进行约束和管制,使其防患于未然。并且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造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所以,党员、国家官员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个人品德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就要要求国家在选拨人才的时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国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强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前闹出的端午节之争,让我们看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来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前段时间,就鲁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书闹得纷纷扬扬,于我看来,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鲁迅对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样警惕着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鲁迅关于国民革命的批判和经验总结,同样告诉我们要懂得群众的重要性。鲁迅是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六.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热点内容
政府违法强征承包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7:04:20 浏览:769
合肥市县处级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167
民法典至合同法的看法 发布:2025-01-21 16:55:03 浏览:789
李惠娟法官 发布:2025-01-21 16:54:59 浏览:491
未成年把人打伤了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1 15:45:46 浏览:614
浙江兴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1 14:50:32 浏览:543
新行政诉讼法法条 发布:2025-01-21 14:10:08 浏览:162
刑事诉讼法驳回回避申请 发布:2025-01-21 13:49:11 浏览:929
先学刑事诉讼法还是刑法 发布:2025-01-21 13:42:47 浏览:168
学历证明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21 13:42:40 浏览:88